#8020 留言者:網主 [2008-11-09] |
告網友: 上則網友們似乎都深明佛法,但卻無人能剖析「微言大義」!蓋三段對話中,僅第一段將「人」點出,無事、時、地、物、情,僅具法理。此類文案常有「詐」,是「敵情不明」,不可遽判也! 文詞不難,認知界很容易看出,只要不「加油添醋」,都算正確。一到理解界,各位就受到「空城計」之誘,各種理論出籠焉!竟不顧一個小沙彌的立場,一種天真無邪的「本來面目」,而要將小傢伙打五十小屁股(保證皮開肉綻)! 本則文案之妙,妙在容易「換裝」!不妨想想看,如果把「人」換了: 一個幼稚園的小孩對父親說:「我要做老師!」 「為什麼?」 「因為老師很漂亮!」 這兩則多麼神似? 小沙彌對老和尚說:「師父,我有個立地成佛之道。」 「此話怎講?」 「師父和諸位師兄誦經禮佛,我只要坐在大殿上,不就成了佛嗎?」 為什麼幼稚園的小孩搖身一變成為小沙彌,各種理論便出爐了? 因為「體」誤判,立場═佛教徒!用═弘揚佛法! 至於因果,對一個幼兒的「自以為是」,要求太過═荒腔走板! 再若換另一人,將小沙彌改成某居士,麻煩大了(果有人如此,是謂謗佛)! 某居士對老和尚說:「我有個立地成佛之道。」 「此話怎講?」 「你等誦經禮佛,我只要坐在大殿上,不就成了佛嗎?」 因此,同一句話,有很多不同的立場、目標,怎可一概而論?尤其是在理解、分析之時,頭腦要清楚、手段要靈活!如此久而成習,立刻能在對方的語文中、獲知其立場、目標甚至於動機!語文是人未經選舉的代表,高下立辨!主題萃取之重要性在此,但千萬別被純真的小沙彌考倒了! 真正「識文」者,決不能北溟捕魚!既然是談「境界」,豈可只看人人皆知的表面文章?當然,有人不服氣!認為當今人人都對上則文案有相同的理解,民主時代,投票一致通過!是也,這是老朽隱居不出之故,不服氣不必來此!只有同意老朽的一言堂,始有「文起千載之衰」的可能! 難!難!難!但老朽瘋甚!當繼續努力!努力!努力! 既然網友中佛教徒甚多,且再出一題較容易的公案(亦有陷阱): 一日,老和尚開講,提到釋迦尼佛的境界。 一和尚問道:「師父,我有沒有境界?」 老和尚曰:「你且表現給我看。」 「表現什麼?」 「當然是你認為最高的境界。」 和尚很高興,打了一套伏虎拳。 老和尚說:「沒看到。」 另一和尚說:「師父,我會倒背金剛經。」 「好,背來聽聽。」 和尚背完了,老和尚還是說:「沒聽到。」 於是,一個個和尚接踵而出,一個個表演了自己的絕活,而一次次老和尚都搖頭否認。 最後,眾人問:「師父,我們都沒有境界嗎?」 老和尚說:「沒有。」 「為什麼呢?」 「我要認同你們的境界,不是和你們一樣了嗎?」 網主人白 |
#8022 留言者:華子 [2008-11-09] |
主題:練習 練習,敬請老師指點。 一、認知界:為表現境界,眾和尚各表演自已的絕活,老和尚皆搖頭。 二、理解界:眾和尚未悟出境界的真意,以為是自已的拿手絕活。 三、剖析界:境界是指精神層面的狀態,所以老和尚否認眾和尚的表演。 |
回應﹕ 1,正確。 2,不確。 3,不確。 |
#8023 留言者:禪心 [2008-11-09] |
主題:試答#8020 1,認知界:師父否認了所有徒弟各自認為的最高境界,以凸顯師徒的不同。 2,理解界:無法判斷對錯(最高境界)的人,如何得知別人的評判是否正確。 3,剖析界:所有表達皆屬個人主觀,想以主觀說明衡量客觀,常會造成人云亦云,以盲引盲。 另請問先生,以下兩個回答有何不同?為何一對一錯?謝謝。 ﹟8006 1,認識界:小沙彌向老和尚陳述其立地成佛之道。 ﹟8008 1,認知界:一小沙彌對其師言其立地成佛之道。 |
回應﹕ 1,不確。〔以凸顯師徒的不同〕此話太嚴重了。 2,不確。 3,不確。 所問,問得好!若不問,老朽無從施力也!這兩題在表面看來,分別不大;但在用詞上,卻差了十萬八千里!且換個「人」來說罷: 我的小女兒對我「說」了一個笑話。--正確。 我的小女兒對我「陳述」了一個笑話。-不確。 女兒能「陳述笑話」嗎?假如是寫小說,陳述多少都沒關係,反正是主觀「捉蟲(作祟﹥崇)」!但本文是教習「文字、主題」,老朽教錯了,要負莫大的責任!當然,一時疏忽難免,可是有錯須改,才不愧師道!但小沙彌講了個「童話」給老和尚聽,老朽怎麼都不同意能够「陳述」! 茲以表達方式為例: 場合 形容方式 使用範疇 說 :不限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副詞 白話文等 道 :不限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副詞 文言,半文半白 曰 :不限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副詞 文言 笑曰:不限 ═笑着說話,笑═副詞 文言 陳述:慎重 ═舖陳述明,陳═副詞 不限 陳═阜東面日、舊、陣列 敘述:對等 ═依敘述明,敘═副詞 不限 訓示:上對下 ═教訓指示,訓═副詞 不限 辯解:有條件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 不限 討論:相互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 不限 ………告訴、訴說、表示、意謂等皆無特定條件,但有情意之別,切勿亂用。 既要用「陳述」二字,當應知所舖陳及述明之方式。舖陳者,「有計劃、有秩序(陣列)」之表達方式也!小沙彌受過嚴格之訓練嗎?有必要這樣認真地表達嗎?本句明是小沙彌向老和尚「撒賴」,只緣天真幼稚,說句不成熟之「兒語」,取悅作態。因此,表達錯了,便與此則兒語等價了! 另一句用的是「言」,怎麼言都無所謂、符合文案,只要不是「厲言」就可以過關了! 老朽一次要看近二十份答案(思想問題極費心力,兼以來文水準不一),每則大同小異,而答案只有「兩個」(就算一百個也不够)!因之「印象分數」便成為決定因素了。「陳述」兩字一用,整句文氣莊嚴肅穆。以老朽之「認知」而言,此句與「兒語」無涉,「印象」發威,紅筆一刪! 這正是人生的關隘!若有某公司召聘員工,口試者甚夥,各人中選與否,全憑主試者之「印象」。看一篇文章亦然,即令兩句話一模一樣,當閱者腦中「印象」已定時,取捨立決。再如選美,中之不中,並不在於美與不美。蓋於主持者「印象」中,看了幾個人後,「必然性、親切性」就變了! 老朽曾在本網推薦日女YUI,前些時再觀,印象已變矣!凡比較性之認知,一概受環境而定。故此,為文平實最好,切勿採用自己尚不瞭解之概念,尤其是老朽眼裡不能摻砂,一偏即誤。 有所謂「言外之音(或弦外)」,常被用作「引喻」用。言外者,理解、剖析界也。人語文不通,就被視為愚笨;大腦一呆,就失去溝通能力;不能與人溝通(包括兒童、成人、智者、笨蛋),人的生活水準必然下降!區區一個「陳述」,其威力非同小可!今人活得如牛似馬,其莫非陳某乎? |
#8024 留言者:曾晴 [2008-11-09] |
主題:答#8020則 1。認知界: 小和尚只用自己的境界與釋迦尼佛的境界相比較,而無心向往佛的境界,老和尚也不認同小和尚所謂的境界。 2。理解界: 看起來老和尚與小和尚同樣不講理,但實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3。剖析界: 故事中揭示人經常愚而好自用,教而不聽,不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含意。 |
回應﹕ 1,正確。 2,不確。 3,不確。 |
#8025 留言者:小兆 [2008-11-09] |
主題:主題粹取 朱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 1,認知界: 眾和尚想知道自己有無境界,紛紛表演拿手絕活,讓老和尚判斷是否有境界。 2,理解界: 眾和尚不清楚自己有無境界,就代表境界未到。而既然覺得老和尚可以判斷有無 境界,就是覺得老和尚明白何謂境界,因此老和尚自然無法認同眾和尚有境界。 3,剖析界: 人若境界已到,自有其自知之明,而不用他人來判斷。 |
回應﹕ 1,正確。 2,不確。所答與本文無干。 3,不確。所答與本文無干。 |
#8026 留言者:沙粒 [2008-11-09] |
主題:敬答 朱老師您好: 1,認知界:众和尚表現自認為的境界。 2,理解界:众和尚自認為境界就是絕活。 3,剖析界:境界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感謝老師指正。沙粒敬答 |
回應﹕ 1,正確。 2,不確。與認知何別? 3,不確。所答與本文無干。 |
#8027 留言者:乾乾 [2008-11-09] |
主題:答8020則文案 朱老師: 您好。 試答如下,請老師教誨: 1,認知界: 老和尚不認同眾徒弟的修為境界。 2,理解界: 老和尚不認同的原因是怕落到和徒弟的同一層次。 3,剖析界: 人人主觀認定的最高境界都不相同,評判者必須客觀,客觀必須無私。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 2,不確。 3,不確。 |
#8028 留言者:朴石 [2008-11-09] |
主題:#8020練習 朱老師: 您好!完成﹟8020練習,請老師指正。 1、認知界:眾和尚表演自己的“絕活”來展示“境界”,但都未得到老和尚的認同。 2、理解界:老和尚認為眾和尚“絕活”的展示中沒有滿足(佛的)“境界”的基本內容。 3、剖析界:“佛”的境界不是“和尚們的”境界,學佛自然以佛的境界為衡量標准。 這個“較容易”的公案把學生難住了,回答了練習但還是對此公案內涵不能完全領悟。小和尚若問老和尚自己有沒有境界?老和尚會怎麼回答,怎麼表現呢? 樸石敬上 |
回應﹕ 1,正確。 2,不確。 3,不確。 小和尚如問老和尚有無境界═小和尚被逐出山門! 1,老和尚不够格,小和尚自投羅網! 2,老和尚够格,小和尚違背倫理! 3,老和尚姑息,佛門裡天天示威遊行! |
#8029 留言者:至周 [2008-11-09] |
主題:練習 1、認知界:老和尚與和尚間的對話,使和尚們自省、領會「境界」的有無。 2、理解界:和尚覺得,透過演示本身最熟練的技能,可以讓別人察覺自己最高的境界;老和尚認為,人除了自強不息,以臻至善,是沒有止境、界線的。 3、剖析界:和尚因所聞而心生嚮往,有人、我之比較。其所提問,如同自我設限,故老和尚藉由問、答,讓和尚們參悟、精進。 |
回應﹕ 1,不確。 2,不確。 3,不確。 |
#8030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09] |
主題:答8020則 1,認知界:眾和尚向其師表現各自自認之境界,老和尚皆不認可。 2,理解界:境界只可意會,刻意表現則非。 3,剖析界:因眾和尚「我相」尚熾,迷於表象,故無法領會何為「境界」。 很感激老師予以指正,學生當繼續努力!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 2,不確。 3,不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