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8006 留言者:禪心 [2008-11-08]
主題:試答#8001
  1,認識界:小沙彌向老和尚陳述其立地成佛之道。
  2,理解界:學佛之人常自以為是、只想(執相)成佛。
  3,剖析界:學佛本為解脫,奈何眾生反被佛縳。
回應﹕
  1,不確。兒語與成佛無關。
  2,不確。兒語與成佛無關。
  3,不確。本則乃「負面教材」,道理正係點明何謂「自以為是」。
8023 留言者:禪心 [2008-11-09]
主題:試答#8020
  1,認知界:師父否認了所有徒弟各自認為的最高境界,以凸顯師徒的不同。
  2,理解界:無法判斷對錯(最高境界)的人,如何得知別人的評判是否正確。
  3,剖析界:所有表達皆屬個人主觀,想以主觀說明衡量客觀,常會造成人云亦云,以盲引盲。
  另請問先生,以下兩個回答有何不同?為何一對一錯?謝謝。
    ﹟8006 1,認識界:小沙彌向老和尚陳述其立地成佛之道。
    ﹟8008 1,認知界:一小沙彌對其師言其立地成佛之道。
回應﹕
  1,不確。〔以凸顯師徒的不同〕此話太嚴重了。
  2,不確。
  3,不確。

  所問,問得好!若不問,老朽無從施力也!這兩題在表面看來,分別不大;但在用詞上,卻差了十萬八千里!且換個「人」來說罷:
    我的小女兒對我「說」了一個笑話。--正確。
    我的小女兒對我「陳述」了一個笑話。-不確。
  女兒能「陳述笑話」嗎?假如是寫小說,陳述多少都沒關係,反正是主觀「捉蟲(作祟﹥崇)」!但本文是教習「文字、主題」,老朽教錯了,要負莫大的責任!當然,一時疏忽難免,可是有錯須改,才不愧師道!但小沙彌講了個「童話」給老和尚聽,老朽怎麼都不同意能够「陳述」!
  茲以表達方式為例:
     場合  形容方式          使用範疇
  說 :不限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副詞  白話文等
  道 :不限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副詞  文言,半文半白
  曰 :不限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副詞  文言
  笑曰:不限  ═笑着說話,笑═副詞    文言
  陳述:慎重  ═舖陳述明,陳═副詞    不限  陳═阜東面日、舊、陣列
  敘述:對等  ═依敘述明,敘═副詞    不限
  訓示:上對下 ═教訓指示,訓═副詞    不限
  辯解:有條件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     不限
  討論:相互  可加程度詞、形容詞     不限
  ………告訴、訴說、表示、意謂等皆無特定條件,但有情意之別,切勿亂用。

  既要用「陳述」二字,當應知所舖陳及述明之方式。舖陳者,「有計劃、有秩序(陣列)」之表達方式也!小沙彌受過嚴格之訓練嗎?有必要這樣認真地表達嗎?本句明是小沙彌向老和尚「撒賴」,只緣天真幼稚,說句不成熟之「兒語」,取悅作態。因此,表達錯了,便與此則兒語等價了!
  另一句用的是「言」,怎麼言都無所謂、符合文案,只要不是「厲言」就可以過關了!

  老朽一次要看近二十份答案(思想問題極費心力,兼以來文水準不一),每則大同小異,而答案只有「兩個」(就算一百個也不够)!因之「印象分數」便成為決定因素了。「陳述」兩字一用,整句文氣莊嚴肅穆。以老朽之「認知」而言,此句與「兒語」無涉,「印象」發威,紅筆一刪!
  這正是人生的關隘!若有某公司召聘員工,口試者甚夥,各人中選與否,全憑主試者之「印象」。看一篇文章亦然,即令兩句話一模一樣,當閱者腦中「印象」已定時,取捨立決。再如選美,中之不中,並不在於美與不美。蓋於主持者「印象」中,看了幾個人後,「必然性、親切性」就變了!
  老朽曾在本網推薦日女YUI,前些時再觀,印象已變矣!凡比較性之認知,一概受環境而定。故此,為文平實最好,切勿採用自己尚不瞭解之概念,尤其是老朽眼裡不能摻砂,一偏即誤。
  有所謂「言外之音(或弦外)」,常被用作「引喻」用。言外者,理解、剖析界也。人語文不通,就被視為愚笨;大腦一呆,就失去溝通能力;不能與人溝通(包括兒童、成人、智者、笨蛋),人的生活水準必然下降!區區一個「陳述」,其威力非同小可!今人活得如牛似馬,其莫非陳某乎?
8042 留言者:禪心 [2008-11-10]
主題:試答#8037
  ﹟8023後學受教了,原來是錯於用字的情意。
  
  答﹟8037
  1,認知界:老貢生晚年欲為明理而用功讀書,老和尚以蠟光喻示在於持久,不在於年紀。
  2,理解界:體:立志讀書明理;用:年紀老少、能否堅持。
        立志貴於持之以恆,而非其年紀。
  3,剖析界:因:老貢生怕立志太晚。果:老和尚以持恆勉之。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自本則以前五則皆缺詮釋。蓋係老朽疏忽故,請見8037則說明。
8072 留言者:禪心 [2008-11-12]
主題:試答#8071
  1,認知界:山上起火,消防隊員忙於滅火,兩大漢只在場觀火。
  2,理解界:體:消防隊員;用:滅火。體:兩大漢;用:看火。
        (上述體用如果答對,是否可再抽象成-體:責任;用:表現、執行?)
        各自執行所負之責任。
  3,剖析界:因:期待達成任務。果:授與責任執行。
        拘泥固執,不知變通,往往自受其害。
回應﹕
  1,正確。
  2,不確。
  3,正確。
8096 留言者:禪心 [2008-11-13]
主題:試答#8093
  1,認知界:壞蛋玩弄傻瓜蛋。
  2,理解界:體:壞蛋、傻瓜蛋;用:相互利用。
        愚人們為了眼前利益,相互依存。
  3,剖析界:因:不假思索。果:人云亦云、隨風起舞。
        愚人只重表象,不深入思考,終究是被有心人玩弄擺佈的一群。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8113 留言者:禪心 [2008-11-14]
主題:試答#8111
  不識根本差異,不知實際所需,主觀給與幫助,反而恩裡生害。
回應﹕
  然。
8132 留言者:禪心 [2008-11-15]
主題:試答#8128
  1,認知界:凡人對先知的指點,總是以否利己來評斷。
  2,理解界:體:先知、智者;用:被疑。
        智者之言論行為,常被凡人執疑。
        體:凡人;用:重表象、利己。
        凡人眼見為實,利己為真。
  3,剖析界:因:只重感官。果:利己為是。
        不依理性思考,只以感官判斷一己利弊,反而錯失良機,陷於不利。
回應﹕
  1,正確。
  2,正確。體用不通.
  3,不確。因果═為什麼。
8202 留言者:禪心 [2008-11-21]
主題:答﹟8198
  一、
    1,認知界:兩鼠等候時機,欲食垂死之虎。
    2,理解界:體:時機;用:趨利避害。
          掌握正確時機才能達成目的。
    3,剖析界:因:惑於表象。果:誤判時機。
          只看表象,不加思索,必錯失良機。
  二、
    1,認知界:小兒們各說其喜歡的飲料。
    2,理解界:體:飲料;用:解渴、補充營養。
          人藉飲料來解渴、補充營養。
    3,剖析界:因:感官經驗。果:喜好分別。
          感官經驗因人而異,故造成個人喜好的不同。
  三、
    1,認知界:某戒毒所中一少年決心戒毒。
    2,理解界:體:決心;用:達成某種目的(戒毒)。
          矢志戒毒無速成,從不再接觸毒品開始。
    3,剖析界:因:引誘。果:動搖心志。
          誘惑常令持志不堅者動搖,故能避免則宜免之。
  四、
    1,認知界:學徒問師父學道的用處。
    2,理解界:體:學習;用:獲得知識或技能。
          學徒認為學道須有個用處。
    3,剖析界:因:尼Q心態學道。果:不能與道合。
          有所求而學道,將背道而馳。
  五、
    1,認知界:即將圓寂的師父交待後事。
    2,理解界:體:公平;用:拉進差異、求取平衡。
          徒弟要求師父須公平給與。
    3,剖析界:因:有欲望。果:想滿足。
          欲望因人而異,永遠無法滿足。
  六、
    1,認知界:蚯蚓認為某人犁田翻土侵害其地盤。
    2,理解界:體:犁;用:翻土。
          人用犁來疏鬆土壤。
          體:家;用:遮風避雨。
          遮風避雨的家不容外人破壞。
    3,剖析界:因:只重個人利益。果:不管公利、不肯犠牲。
          自私之人只重個人利益,不肯為公利犠牲。
  七、
    1,認知界:居士問師父能否用掃帚掃去心中的渣滓。
    2,理解界:體:金剛經;用:背誦、悟道(空性)。
          某居以為背誦金剛經可以悟道。
          體:掃帚;用:掃除渣滓。
          某居士想用掃帚掃除心中渣滓。
    3,剖析界:因:有為、有用、有知。果:不空。
          因:空。果:無為、無用、無知。
          空即無有,有即無空;以有為法求空,與空不相應。
回應﹕
  一、1,正確。2,正確。3,正確。
  二、1,正確。2,不確。3,不確。
  三、1,正確。2,正確。3,不確。
  四、1,正確。2,正確。3,不確。
  五、1,正確。2,正確。3,不確。
  六、1,正確。2,不確。3,正確。
  七、1,正確。2,不確。3,不確。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