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56 留言者:小程 [2008-11-04] |
主題:練習 1,認知界: 某教師教書只知照本宣科,適嘗惡果,終覺教人甚於教書。 2,理解界: 傳授知識、技術,必須曉以倫理、道德,否則將危害社會。 3,剖析界: 今世只教書、不教人,致工匠橫行、道德敗失,是為末世。 注:於「剖析界」加了一字、一標點,又改了一字,煩請先生點評是否恰當。 |
回應﹕ 1,可。2,此為「小程感想」,原文中所無。3,與剖析無關,不過感慨而已。 |
#7957 留言者:妙音 [2008-11-04] |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末學知錯,願從頭學起,只是資質愚鈍,還請老師不棄。 以下是主題萃取的練習。當中理解界與剖析界之差異,仍不甚明瞭,請老師再多加開導。 1,認知界: 一教師因學生之言,重新體認教書與教人的不同。 2,理解界: 照本宣科的教書,最多可稱為教「書」,而不足以教「做人」。 3,剖析界: 教育不只在傳授知識,更重要是使人心向善。而人心無標準課本可循,只合痛下苦功,細心觀察方有所得。 |
回應﹕ 口說容易,篤行大難!老朽一再表示,罟網中珍寶無數,好學者怎能卧觀浮雲起落?前又言之,「理解境界」係水平思維、「剖析境界」係「垂直思維」,悉載於罟網。於罟網中,特備有「查閱功能」,實非供拜如來佛所用者! 惜!為師者賤!學生偷懶,老朽還得「蠢蠢善佑」焉?根據查閱,得﹟20、﹟25、﹟4234、﹟7557等七條,都數千言!恕已賣者不炒現飯! 老朽老邁,不論棄不棄,遲早自棄也!好在有機農場中,秧苗青綠,欣欣向榮,無非不棄乎? 所萃:1,可。2,非水平思維(無體用)。3,非垂直思維(無因果)。 |
#7958 留言者:大維 [2008-11-04] |
主題:答7943 老師您好, 參考諸位網友留言及老師解說之後,末學試答如下: 1,認知界: 某師見學生只懂技術、不識公益,才省悟教人的重要。 2,理解界: 為人師者多半僅知教書、昧於教人,故學生只曉得追逐私利。 3,剖析界: 知識可傳授,客觀的公私利害之別需要親身體驗,不易教導。 學生 敬上 |
回應﹕ 1,可以。 2,勉强。 3,那老師回鍋幹嘛? |
#7960 留言者:庚子 [2008-11-04] |
主題:練習 習題一: 我在室中來回踱步。 我在室中來回踱步,思考着問題的答案。 我在室中來回踱步,思考着問題的答案,這是我的習慣。 我在室中來回踱步,思考着問題的答案,這是我的習慣,不久後我停下來寫下答案。 我在室中來回踱步,思考着問題的答案,這是我的習慣,不久後我停下來寫下答案,我的答案是正確的是不是? 習題二: 1,認知界: 一老師從自身經驗之中,明白以往只教書的過錯並嘗試改正,後以教人為目標。 2,理解界: 老師可教書或教人。教書者,授人「體用」之學,照本宣科,為易事;教人者,點化人「因果」之道只能因苦而得,無門可教,為難事。 3,剖析界: 人人主觀自理,無人主觀相同,所以無人可以為他人之師。各人只能以「因果」作為判斷準則,以自身的行動實證,修正自己的主觀。「體用」之學為主觀的工具,有認知本能者便可習得。老師只能點破這一事實,一如故事中的老師。 請老師指教。 學生 敬上 |
回應﹕ 習題一缺標點應用。 習題二認知正確。理解界太複雜,摻水太多。剖析界已成飛天,只有唐朝曾有。 |
#7961 留言者:士心 [2008-11-05] |
主題:再試答(修正上一則錯誤) 朱老師您好: 再試答如下,敬請指導: 1,認知界: 樹人之道:德為主,才為輔。 2,理解界: 才為主: 一、目的:學以致用;立場:為私。 二、體:育才; 三、用:興建工廠、有所教、教書、照本宣科。 四、結果:教出一個危害地方的好學生。 德為主: 一、目的:學以敦品;立場:為公。 二、體:育德; 三、用:教人、無本。 四、結果:未知,但師者自信語氣正向,依前例反思,可能為:造福地方。 3,剖析界: 為什麼會有樣的結果? 才為主一例:不明是非。 德為主一例:明是非。 (兩例應可化為一,但程度有限。自試過:怎麼化,都不恰當。) 上述分析,可能有誤,請包涵!以下心得,不知對否,請指教: 一、單純分析「體用、因果」無意義!因,此四字「無窮無盡」,故要先抓出「作者要讀者感受到什麼目的?」再做「體用、因果」分析。這也是為什麼有「認知界」。 二、一般人在溝通時,如:寫作、交談……常依「聽者、閱者的立場、依自己的目的」,借「體用、因果」道出事件。故,聽者、閱者,感受到的第一念頭是:「對方要自己感受到的目的」,若「對方」懷有他意,則需「分析這個目的、自己的立場、體用因果分析,再反推對方真正的立場、目的。」 祝 身體健康! 後學 綸 敬上 附註:智慧之學九論(修訂版)已於2008年11月1日修訂後初版上市。 |
回應﹕ 格式有誤,請見﹟7962則。 |
#7962 留言者:網主 [2008-11-05] |
告網友: 綜觀連日討論,謬誤多多,網友們悉數中了西毒,可怕可怕: 1,分明有人對了,但後繼者硬是要另增新論?為什麼?難道唯「我」獨尊才對? 2,分明有人錯了,但後繼者硬是要前仆後繼?為什麼?難道是「債主」多不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包括「判斷」,已有正確答案在前,何必「標新立異」?中華傳統之教,但教「求同」;西式科技之教,要求「恆異」!是以「西毒」當道,為了消滅中華,各各以獨,藏獨、新獨、滿獨、台獨!待各各獨立了,西毒君臨萬獨、一網打盡,好讓狩獵族自凟! 查於7944則,早有網友提出: 1,認知界:一教師經挫折後,悟得教技術與教育人的區別。 2,理解界:教育以苦其心志而悟道者為首,以授業謀生為末。 老朽之評:有此認識,甚佳,唯剖析境界深度不足(與理解相差不多)。蓋前已說明「苦其心志而悟道」,於垂直思考應說明其「因果、為什麼」才是。 繼而網友們又各抒己見,各各獨立,頗令老朽為難!蓋字裡行間必有差別,一一評論需時費神,是不得不虛應了事!至於「剖析境界」,僅7947則論及因果。然而,網友們只知據隅高論,而昧於見賢思齊!似此,老朽在此聲嘶力竭,只為成就幾個西化小英雄耶?不如歸去也! 欲萃取一完整事件之主題,首先應令人「對號入座」,知主題所指,是稱「認知境界」。於此境界,對一般佔99﹪的社會大眾,已一應具足,是謂:池淺無龍。境界稍高者,常不屑於置喙於人云亦云,其為文著眼處,常出人意表,寓有大義,然須人理解始有境界。於今知識昌明,老朽揭櫫層次論,深究事物之基,以探宇宙源流,凡事必剖而析之,以就方家。 古今中外,舉「主題」以教學者,恆老朽一人。蓋自1987年,老朽於深圳科技園教學時,嘗試以「看電影學觀念」。二十餘年來,「煮題」無數,惜深山獸眾、鮮見人踪!無奈,羣賢無不汲汲於秋毫之末,輿薪未見,青山已禿,正係不知主題之弊也! 八年來,老朽據網擊鍵而歌,所嗣者傳統中華文化,今幸得數千網友駐足焉。及因改文章而有所感,苟欲執古文以化、振華夏雄風,豈可容後人見文表而不悉寓意耶?西食乏味,速食無礙;西文意淺,一目可畢。國人自願西化不妨任之,但若二三子有意承担先人之大業,老朽焉能雌伏? 緣主題之教緣自罟網,不料,舊雨默默,新知詹詹。罟網猶掛眼前,不顧者不屑一顧;已顧者難得回頭!此僅一網而已,諸如傳統經典,成千上萬,尚有幾人願瞇一目?塵垢分寸,雖聖賢宏論讜言,已難見天日!廢話滿篇,豈仙佛真符咒語,能震古鑠今?老朽留言千萬,不亦垃圾乎? 原例: 有一教師,誨人不倦。 其學生某擬興建工廠,於地方有害,師往阻之。 生曰:「師有所教,生有所用,有何不妥?」 師大慚,退職讀書(非工具書)。數年後,請復原職。 校長詫曰:「何以反覆?」 師答曰:「前者教書,今以教人。」 問:「兩者有何不同?」 對曰:「教書時,吾自以為知,照本宣科而已;教人,無本可宣,必苦而知之也。」 建議答案: 1,認知界:(人─教師、學生;事時地物;教書、辦工廠; (情理法─辭職讀書,再任教職) 一教師見所教不利社會後,辭職刻苦讀書,後重拾教鞭,以教人為目的。 2,理解界:(水平者,同一平面。文中: (體:教師─先學者、牧者;學生─後學者、行者。 (用:所教所學─技術;技術於地方有害─應揚棄; (體用關係:利害─教師知錯則改、重新教人為人。) 教師為社會之牧者,對社會休咎影響甚大,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3,剖析界:(垂直者,因果。文中: (因:教師學時無經驗,未明辨是非,只知照本宣科。 (果:教師發現錯誤,自行苦學,是知做人的重要。) 師道乃社會基石,若不明是非,必禍延子孫。唯有身體篤行,始知做人之重要。 來者可追則追,苟若不堪食古,老朽大可種花蒔草去也! 再舉「寓言」一則,若有人言之成理,除非修辭整理,否則宜就此打住。若另有所見,可提出討論之,餘文不再受理。 罟網﹟199則: 某人因走私致富,買了大片土地,用鐵絲網圍將起來,在裡面建起高樓大廈,每日大宴賓客,吃喝玩樂。 鄰家姓窮,務農維生,平日難得溫飽。窮家子女心羨富家生活,即令廁身僕傭,亦自覺幸福無比。某日窮家子女亟思振作,子甲曰:「知道我們為什麼會窮嗎?因為姓窮姓壞了!所以我決定改姓富!」 女乙曰:「改姓有什麼用?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當然窮!」 子丙曰:「不!是我們工作太認真了,他們富家子弟從來不用工作!」 女丁曰:「吵什麼?我們都搬過去,只要住進圍牆裡,不就富了嗎?」 註:#7943則已公佈答案,不再接受試答! 網主人白 |
#7965 留言者:乾乾 [2008-11-05] |
主題:試析199則之文 朱老師: 您好。 關於罟網﹟199則之文,試析如下,請您指正。 1, 認知界: (人─富人某、窮家子女;事時地物;建樓宴客、議論; (情理法─有人走私致富,鄰家子女議論紛紛) 一家子女見鄰家富貴,心生羨慕,亟思振作,而議論紛紛。有怨姓錯者,有怪吃穿者,有厭工作者,有願投靠者。 2,理解界: (體:富人─不義而富者、狩獵族;窮家子女─觀富心羨者、農牧族後代。 (用:不義而富,富而不仁─狩獵族本性;觀富生心,各有不同─農牧族反應; (體用關係:貧富差距導致心生羨慕而亟思振作,而各人言論不同,反映各人心態。) 貧富差距已存,窮家子女未能查其富之所由,亦未見其自困物欲之後果,而汲汲於求同富,以致於數典忘祖者有之,只求吃好穿好者有之,好逸惡勞者有之,甚者甘願賣身投靠者有之。 3,剖析界: (因:有人走私致富,物欲橫流,窮家子女心羨不已,本著各自人生經驗,各呈己見。 (果:讀者觀過知仁,當知窮家子女病在從小文化教育缺失,精神根本已失。) 貧富本世間常態,自有因果。貴在勤苦致富,富而好禮。無論家國,文化乃根本之道,若丟了根本,就出文中甲乙丙丁之子女也,豈不痛哉!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7966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05] |
主題:答7962則 老師您好: ﹟199則「寓言」主題試答如下,請老師教誨: 1,認知界: 一窮家子女羨慕一不義而致富之家的生活,尋求貧窮原因而各抒己見,見見不同。 2,理解界: 當今自由民主社會下(由﹟199則查得,用在此處是否跑題?),富人不義,窮人愚昧。 3,剖析界: 貴難得之貨,民為盜;見可欲,民乃亂。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 2,正確(跑題亦是,古今皆同也)。 3,正確。 |
#7967 留言者:華子 [2008-11-05] |
主題:練習 老師的教誨,感恩於心,惟不斷努力是也! 罟網﹟199則主題萃取練習,敬請老師指點。 一、認知界: 住在為富不仁的鄰家窮人,其子女虛慕富貴,某日正議論為富之道。 二、理解界: 富人富而不驕,取財有道;窮人窮而不卑,努力貢獻唯是。 三、剖析界: 窮家子女因虛慕表面富有,不思財富取之有道,導致荒謬的致富議論。 |
回應﹕ 1,正確。 2,不然。 3,正確。 |
#7968 留言者:富景 [2008-11-05] |
主題:試答#7962 朱先生您好: 試答﹟7962則留言: 1,認知界: 窮姓家三子女,因羨慕鄰家富人的生活,於是各自提出致富的方法。 2,理解界: 三子女不明富人致富的原因,所提方法亦將徒勞無功。 3,剖析界: 富人走私所得為不義之財。窮姓家以務農維生,雖平日難得溫飽,卻也過得心安 理得。三子女不明此理,一心致富,此行為不可取。 謝謝 朱先生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