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0 留言者:襄助 [2008-11-17] |
主題:練習 1,認知界:有人看到精品,樵者點化,教之事事要用心。 2,理解界:體:家居;用:精緻。 家居陳設簡單,用心去做,也可以成精品。 3,剖析界:因:用心;果:學習。 只要事事關心,那里都是學問。 |
回應﹕ 1,不確。 2,正確。 3,不確。離題。 |
#8189 留言者:阿三 [2008-11-17] |
主題:主題粹取練習 1,認知界:有品味的人自能找出凡物中的上上品。 2,理解界:體:人心所見;用:分辨事物。體:陳設物品;用:供鑒賞。 人心中所見不同,用以陳設之物亦有所不同,是謂品味。 3,剖析界:因:有品味的人心有所見;果:能細察事物,分辨優劣。 有品味的人心有所見,故能細察事物,分辨優劣。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半確。遊客呢? |
#8188 留言者:至周 [2008-11-17] |
主題:心得 經過半個月,後學日益覺得,自己不過是毛少無尾,會用工具,想變成真人的公猴子。 後學排列近來您的釋文,產生下列心得: 「體」是一種概念、系統結構之本,屬陰、靜態、客觀,具有形、色、性、質、數、量、狀、態。 以第8173則為例: 您示以其認知,即是看到的現象,需將之轉化成見識,是「有人被狗咬,濟公點化,教之以平常心」。 進而水平思考,探討這個見識是什麼,便理解到其體是「自然界」,其用是「變化、因果循環」,也就是「此認知是自然界的一種變化」。 更進一層,垂直思考,您剖析出其因是「該發生的必然發生」,其果是「平常心、放鬆心情」。 在下面對螢幕,只膚淺看見「某人被狗咬,不思考原因,只想找別人救助」,便以一知半解之斧,將相同的文案劈成「被狗咬是還債、躲進山裡是逃債」,消極幼稚。 但見您以認知到的原料--「人被狗咬,濟公點化,教之平常心」,以理為庖刀,將其分解成體、用,成為「這是自然界的一種變化,勿需驚怖」,極為高明。 大廚之為大廚,形體間之轉換,讓後學於目瞪口呆之際,感到自己水平不足,休提層次,慚退而當重修。 |
回應﹕ 文無三天功,努力就好。 |
#8187 留言者:修行人 [2008-11-17] |
主題:主題粹取練習 請老師指正: 1,認知界:人為追求生活品味四處外求,而不可得。 2,理解界:體:生活;用:品味。 品味乃品嚐生活中的滋味,其外求不得。 3,剖析界:因:重感官;果:輕精神。 人著重物質之要求,而忽略精神之投入。 |
回應﹕ 1,半確。 2,半確。 3,半確。 |
#8186 留言者:真善美 [2008-11-17] |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朱老師: 您好,完成﹟8173練習,請您指正.謝謝. 1,認知界:遊客遊遍天下山水,反而欣賞樵夫的居住品味. 2,理解界:體:遊客;用:四處旅遊. 體:樵夫;用:單純在山上生活. 四處旅遊,看似見多識廣,實則不如單純的生活有品味. 3,剖析界:因:走馬看花的遊客;果:品味不如山居之人. 人若只是走馬看花,品味是無法提升的.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半確。 |
#8185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17] |
主題:答8173則 1,認知界:遊客刻意追求品味,樵者告以自然即脫俗。 2,理解界:體:品味;用:比較、攀比。 人對物體進行主觀比較後,才能區分品味高低。 3,剖析界:因:遊客刻意比較,雖遊覽經年。果:仍見不到山中「仙品」(非凡品)。 因:樵者不求品味,不分辨。果:隨處皆是「仙品」。 刻意比較,物物皆凡物;無分辨心,處處非凡品。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8184 留言者:網主 [2008-11-17] |
告網友: 老朽嘗言,中文無文法!自上世紀初五四運動以降,無數學者專家擬效法拼音語系,全面整頓中文。是有《辭源》、《辭海》等詞典之編纂出版(將字義改為詞組);新學堂學制之設立(只教技術不教四書五經);百話文運動之推廣(排斥文言文);中文文法之制定(效法西式,其中以趙元任較成功,但亦失之實用)。 然而,老子在三千年前就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話怎講?以中文(老朽認定中文者,漢字也,以與蒙滿藏字有別)而論:依自然之道,人得以生存;法自然之道,人得以溝通。所溝通者,主觀所得之認識也。集各主觀而客觀,進而溝通,集思廣益。其賴以溝通者,語文也;語文者,概念之用也;概念者,常識之聚也!是故,「漢字語文」即常識溝通之道! 老朽曾於﹟8175則介紹了一段《文易》的內容。因惑於與各位隔閡甚深,一再思考,何以老朽認為「簡單無比」之觀念如此難懂?是老朽神經不正常乎?當然可能,但何以小杏子卻暢通無礙?進而思之,另一可能乃網友們受西式洗腦成功,故與古人思維扞挌不入! 為此,老朽將該段改寫如下(假定各位已閱漢字基因): 丙,論述之條理。 所謂「論述」,無非將八大概念之「體用」與變化的「因果」、以主觀或客觀 的「引論」及「伸述」,以達到溝通之目的。 對傳統讀書人來說,「體用因果」皆屬常識,已經成為常人潛意識的一部份, 溝通時不必再提常識。但宇宙環境變化不已,人生存在環境中,所需要與他人溝通 者,無非常識、經驗之「體用」與變化之「因果」。於斯,語言文字應運而生。 1,「體」乃靜態,凡「體」必有形、色、性、質、數、量、狀、態等。而體對人 說來,必然有其功用、效能,是謂之「用」,於概念層次可稱動態。 用語文表達任何一件「事」,必係「概念」。根據「概念分類」,可知概分 為體(陰、靜態、客觀)及用(陽、動態、主觀)兩類。所以,合理地處理「 體用因果」,令主觀個體相互交流,便是論述唯一的目的。 但凡事物的陳述,概指一「既存或已定之事物」(西方用動詞、名詞分辨, 是與「理解無關」的「有為」文法,非漢字可沿用),如: 有體必有用:如〔用刀殺人〕。陳述完畢。 有體而無用:如〔拿起刀來〕。待續。 有用而無體:如〔殺了人〕。難以確定。 無用亦無體:如〔 〕。???? 雖然「用」為動態,但其動態乃「原始之概念定義」,與「論述」有所不同。 譬如說:一個鳥籠中有鳥,鳥在動,不表示鳥籠會動。因之,要正確地「理解」 溝通,必須要站在相同的高度。 也就是說:體用屬於概念的認知,其動靜狀態與當前論述無關。 2,「因」、「果」皆須用概念表達,有動有靜。但由「因」至「果」之間,如果 沒有變化,可謂沒有論述因果;若有變化,則係論述之主旨。至於是否「動態」 則與論述無絕對的關係,只緣西方文法強調「動詞」,有時常生誤解。 例:動態因果:他跑了五分鐘,才到終點。 動態指於一定時間內有一定的空間位移。 例:靜態因果:他想了五天,終於懂了。 想、懂之謂動態,純因主觀概念變化,但無時、空的相對位移。 因此,在論述中,只要把「體用因果」徹底瞭解、只要具足常識,就能完美地與他人溝通。 網主人白 |
#8183 留言者:曾凡 [2008-11-17] |
主題:#8173主题萃取练习 1,認知界:遊客遇樵者,相問山居事,驚見不凡品,方知其于凡物中妙手偶得之。 2,理解界:體:眼光;用:辨識、發現; 體:品味;用:體會、甄別; 人若具備高品味(真、善、美)的眼光,即便于平凡之物中也能發現精緻不凡品。 3,剖析界:因:客--遊山玩水訪幽(動態,浮躁);果:只知追求,而不能靜心識得凡物中之不凡品。 因:樵者--山居(靜態,沉潛智慧); 果:靜生清明,平常境界中有不凡境界。 四處刻意追求,不如沉潛靜心,品味那平常簡樸中蘊含的更深境界。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8182 留言者:小兆 [2008-11-17] |
主題:主題粹取 朱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 1,認知界:真正有眼光的人,利用週遭平常的物品,也可以將環境佈置的很有品 味。 2,理解界:體:室內陳設的物品;用:裝飾生活環境。 一個人對生活環境的裝飾,可以顯示出該人的品味。 3,認知界:因:就算不是珍貴的金屬、寶石,也可以裝飾出有品味的環境。 果:真正有眼光品味的人,可以從平常的東西,挑出有品味的物品。 不一定非要貴重稀有的東西,才可以顯示一個人的品味非凡。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8181 留言者:朴石 [2008-11-17] |
主題:#8173主題萃取練習: 朱老師: 您好!完成8173練習,請老師指正。 1 認識界:有客驚歎樵夫家中物品不凡,樵夫言說處處皆有上品,“品”高”物”不凡。 2 理解界:體: 品; 用:識物; 有“品”人處處識得非凡物;無“品”人走遍天涯海角也難識“物”。 3 剖析界:因:樵夫用心,“凡物”中亦可識得“上上者”。 果:家中無凡物。 樵夫時時處處能在平凡之中發現不平凡,人不凡家中物亦不凡。 因:“品”的培養在於“凡物之中發現上上者”; 果:從生活中,從身邊均能得“品”,非是一定要去深山大川才可得的。 “品”之要在善於辨別,平時用心,處處皆是實踐處。 樸石敬上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