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6680 留言者:不才之人 [2006-09-01]
主題:再試答
  再試答題二,請老師指正:
  為什麼「人所運用之語言文字,係供生存、生活之工具,若欲以之理解一切,必需加以定義。」是事實,因為文以載道,如果這個事實不存在,道將無以延續,也就沒有人類文明存在了。
回應﹕
  老朽無偌大學問,所出之題,答案正在題中。無多!
6682 留言者:龙的心 [2006-09-01]
主題:最后加1个问题!
  朱老您好:
  不好意思,在下想問一下您的《新易》和《智慧學》什麼時候出世?!
回應﹕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孤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6683 留言者:會意 [2006-09-01]
主題:定義
  先生您好:
  觀先生#6658的留言,見先生云:「為什麼事實是:『人所運用之語言文字,係供生存、生活之工具,若欲以之理解一切,必需加以定義。』又云:「此題『講理』,『天女』可以『散花』矣!字數限在百字以下,測試論者:」。
  個人自認分析、歸納與理解的能力,實在不足,尤其在多次細讀#6658留言之後。
  苦思不解下,突然覺得先生所說的以下的四個重點,似乎完全詮釋了「定義」的形式與功能。
  1,主旨之掌握。
  2,層次之分寸。
  3,論述之條理。
  4,用字、標點、斷句、分段。
  個人的不解,想請教先生,若「定義」的功能實現,人們理解與使用文字將會因此更加方便,在無時無刻運用語文的生活中?
回應﹕
  正是,欲建立「語文科學」,怎能不由「基礎做起」?
6684 留言者:丫头 [2006-09-01]
主題:质疑·回应
  一、回應#6668之“回應”
1、“滿篇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人云亦云,無足掛齒。
2、“嗚嗚嗚!”
      --兒科把戲,怡笑大方。
二、回應#6666之“回應”
1、“非詩非詞、無品無牌!”
-- 脱口狂言,頓顯無知。其“五律.自題”一詩,雖行文愚鈍、不事张扬,然則其平仄、韻律,不失工整。
 2、“擺噱頭、小丑!”
--何為“擺噱頭”?丫頭愚昧,不知其所指為何物。

三、 中國人,中國地。竊國者不丑,竊私者丑!
   中國智,中國文。不知擺噱頭者不丑;真正擺噱頭者真丑!
   孔子雲:仁者愛人,智者知人。丫頭熱熱忱而來,寒心而去。
   敬請“朱邦復工作室”刪除#6655、#6666、#6668處丫頭之全部留言!
回應﹕
  本網留言將與網同存,是非美丑皆供歷史見證可也!
6685 留言者:雷风恒 [2006-09-01]
主題:细读6645、6658、6674则留言后再答
  今人運用語文,僅為生活交流做夢,常止于符號結構;而學者又多以西方理論,將古文以新義解釋之。以至於概念偏頗,境界低俗,而義理以糟粕之名棄如敝履。
  然欲求人生大義宇宙真相,卻不得不明概念、義理、境界。概念不分,則言不及義;義理不明,則黑白顛倒;境界不存,則如同紙上談兵。
  故語文必須去偽存真,重新定義。
回應﹕
  離題!太複雜!乃解釋「新義」也!
  請注意原6658則要求!
6686 留言者:富景 [2006-09-01]
主題:答:「人所運用之語言文字,係供生存、生活之工具,若欲以之理解一切,必需加以定義。」
  朱老師您好:
試答問題二 

  因為我們要透過語言文字來理解一切;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故需定義。
語言及文字若無一慣性而隨時間環境改變,則前人之經驗及知識必無法傳承於後人,漢文化之綿源不斷、歷久不衰即是最佳明證。
  中國人有幸,能透過漢字與聖賢對話。若能通透聖賢所言之義理,與聖賢心相通,則理解一切,必指日可待。
回應﹕
  蛇無足,鳥需翼!
  請注意原6658則要求!
6687 留言者:奮迅獅子 [2006-09-01]
主題:試答題二
  因語言文字為前人觀察宇宙萬物,逐代演化而成的智慧結晶,故為後人理解一切的唯一途徑。
  語言文字未經定義前,以之為生存、生活之工具足矣,然若欲以之理解一切,必得精確無訛,故需加以定義。
回應﹕
  述理層次不足,且:「因語言文字為前人觀察宇宙萬物,逐代演化而成的智慧結晶,故為後人理解一切的唯一途徑。」與老朽理解有異,蓋一般認知為「約定俗成」也!
  請注意原6658則要求!
6688 留言者: [2006-09-01]
主題:答「定義語文」
  語文未經定義前,如本題,認知層出不窮,無法整合歸納。
  語文唯有定義後,才能成為一個穩定系統,不同時空的人類通過此系統,便有相同的立場。於此條件下,彼此認知萬物的方式一致,於是認知承傳演化,繼而融匯貫通。
  系統之中,客觀的總和便等同於人類有史以來,所能理解的全部。
回應﹕
  越飛越遠,已到人馬座矣!
  請注意原題要求!
6689 留言者:無名 [2006-09-01]
主題:敬答第二題
  猴子群聚,食物供應穩定,在無所事事之餘,有了溝通用的信息,進而發展成語言、文字;其發展基礎在於有用,故有其侷限性。若欲以之理解一切,必有缺憾,需加以補充;或重新定義,以正其名;或造新字,以補不足。
回應﹕
  請細觀6658則內容,請勿溢題。
6690 留言者:huang [2006-09-01]
主題:存在於客觀宇宙與主觀認知中的人類
  朱先生:
  您好!晚輩來此網學習有年矣,觀乎留言問答而思之,反之于己,頗受教焉。其惑之不解者,或聞言得解;心之不平者,嘗見教以寧。雖然,先生之言,寓意深遠,晚輩之領悟者,蓋十不能一二也。
  然則既曰學矣,所得若何?未之驗也。今先生出題「存在於客觀宇宙與主觀認知中的人類」,考諸網友同學,觀其效焉。晚輩不敏,請嘗試言之:
  宇宙本一,分則萬;一則同,萬則殊。
  人籍感官聯繫外界,其感各異,是為主觀;推己及人,及于萬物,理性萌焉,客觀存焉;至於無我,天人合一,天理明焉。
回應﹕
  請細觀6658則內容,請勿溢題。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