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3950 留言者:游鳳珠 [2004-03-09]
主題:16日 杭州舉行e-book 高峰論壇
  朱老師

16b4北大方正在杭州舉辦出版業e-book高峰論壇
國務院對台辦去年成立『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
上個月他們一行人來台灣
我向他們介紹了電書
此次雖然是北大方正主辦
兩岸出版交流中心建議我應該也要『到位』
我很樂意的去為無紙閱讀的世界努力
請問老師有要協助讓我講的更精彩的嗎?

敬祝 康泰

     晚 游鳳珠 頓首
回應﹕
  欣見努力有成,這種會議不宜缺席,雖無實質成效,但在今後推廣上,加分無疑。
  緣有告者,本企業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薄膜式太陽能電池」的代理。此電池不同於「矽結晶式」,其成本約四分之一,弱光源下儲能效力更高。最妙的,是可以「噴」到電書外,形成一種保護膜。如此,電書不僅安全、省電,且不要電池,享用終生。
  目前軟體平台將告完成,擬再與midori結合,以便於作系統處理。顯示器亦在設法改進中,雙穩態液晶還是有價格的價勢,清晰度增加了一倍,反應速度增加三倍。至於其他顯示器,成本都居高不下(貴五倍)。老朽的發明尚未取得專利,看來還要等一陣子。
  另外,老朽發起了「開放文學」(月內開放),準備在網上將無版權、或放棄版權的小說公佈,任由讀者下載修改。此網已聘請了專人管理,至於內容,將以本企業多年精心製作的「漢文史資料庫(經過經心考校對)」,選其適合者,提出數千至數萬冊。由於這些內容免費,等於是電書的誘餌,市上電書多了,「數位水庫」自然成功。
  還有很多新構想,未做出來前,多言無益。總之,朝著理想,大家共同努力。
  謝謝來函。
3967 留言者:黃軍毅 [2004-03-13]
主題:九論;九宮
  http://tw.club.yahoo.com/clubs/Balance/
再網上無意間發現此網,研究古圖的三大科學妙用,其中的九宮平衡讓我不禁聯想到跟老師的九論有何關聯之處
,若其成真,其中之科技妙用無窮,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回應﹕
  九宮平衡只是數序排列的一種性質,沒有什麼「巧妙」。至少,老朽不知。
3973 留言者:求知 [2004-03-14]
主題:風骨
  先跟朱老師您問聲好!
  中國傳統的讀書人,都標榜為人的「風骨」.晚輩請問老師:「何謂為人的風骨?」
而我們又如何去判定一個人是否有起碼的「風骨」?
  在此先感謝老師的撥冗開示,並祝福您,健康平安.
回應﹕
  中國人之思維認知,一律採用「象徵法」(西人採記憶法),所謂「象徵」者,係「因其形象而知其徵兆」。因此在思想文化上,產生了極其「抽象而有所徵」的「玄學」;在文字上,則有了代表「一方一隅」中的「無限概念(因概念原本是有限的)」,故國人能以少數文字(國標碼只有6763字),表達幾乎無限的認知。
  風:象徵變化、動態、不可捉摸、不可視、有質無形,天地之間的力量……
  骨:象徵結構、人體之支柱、生命的承襲、生存的保護、堅硬、光滑、……
  兩者相合,當然有無數的排列組合,能「提取主題」者,當是大腦效率最高。風骨的定義是:「人在外在的變化下,能堅持不移的性質(人之性質稱為品格)」。
  判斷人之風骨很容易,將其言行記錄下來,前後比較其變化程度即可。
3979 留言者: [2004-03-14]
主題:請教為學之道
  《禮記》之《學記》曰:“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不明此間關係,可否請教?
回應﹕
  一、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冶者,金屬之治也;裘者,衣物之聚也。金屬性剛,衣物至柔。
    欲竟其功,學者需知剛柔之濟也。
  二、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弓者,威猛之物也;箕者,細密之類也。威猛求速,細密求慎。
    欲竟其功,學者需知緩急之道也。
  三、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馬車之行馬前車後,然馬若初學,當繫車後,先從而習之。
  此三者皆謂:「學者應全其究竟,慎其終始,循序以進」。
3983 留言者:小學 [2004-03-17]
主題:關於老師對 #3979 《禮記》之《學記》的解說.
  《禮記》之《學記》曰:“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劣者見在某版本的白話解釋如下:

「良冶金匠的兒子,必先學習補綴獸皮作為皮衣的工作,再學冶金陶鑄以補破器;良制弓匠的兒子,必先學習彎曲柳條來製作畚箕,然後再學彎曲籐木以製;剛學駕車的小馬都是繫在車後,讓牠見習老馬駕車,然後未來牠才有能力駕車.君子觀察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志向,知道要怎麼學了.」

說明要旨為:「可見基礎教育的重要,必須有良好的典範作榜樣.基礎工夫紮實了,再求創新」

以上比較老師您的講解,較為淺顯,易於讓初學者明白.但老師的講解是較字面之義更深一層的義理.

晚輩請老師開示.在求學致知的過程中,該如何紮實基本工夫.並在之後追求更進一步引申、參酌、融會時,不致走入偏鋒,偏離了精義的本質呢?
先跟老師道聲感謝!!
回應﹕
  多讀、多記、多思;思後再讀、再記、再思;不斷反覆,如同治金,至渣滓盡去。
3984 留言者: [2004-03-17]
主題:
  可否繼問:何謂“剛、柔”?何謂“緩、急”?
回應﹕
  剛柔、緩急莫非性質之相對性,剛柔者,指金、裘之延展性,象徵「根本」;緩急指弓箕之力道,有其強弱,象徵「變化」。然求學應首知「概略」,斯為綱領,綱領了了,再究細節。否則,字字皆可推敲,但凡推敲,皆達無盡,終至見原子而難見細胞,不知所之。
  以所問原句而言,只是告知後學者,不應知偏概全,如斯而已。
4001 留言者:左寂 [2004-03-19]
主題:二分法
  吳宓在《文學與人生》中強調,義屬於“一”和理想,利屬於“多”和實際。“理想必取全真,而實際應重適宜。”(第176頁)在義的領域,包括思想、道德、文藝、愛情等,“ 必須用理想標準,力求高美”。在利的領域,包括衣食、名位、事務、婚姻等,“可但就實際取樣,得此便足”。孔子注重理想生活,對於實際生活則隨遇而安,無可無不可,這就是在義利問題上的中庸態度。(第144頁)市儈唯利是圖,毫無理想,苦行僧枯守理想,絕對排斥物欲,偽君子既無理想,又詛咒物欲,均不合中庸之道。一個有著充實精神生活的人對待身外之物自會有一種淡泊的態度,既不刻意追求,也不刻意拒斥,能吃苦也能享受,貧富均不改其志。他真正看輕了得失,以至於對得和失都泰然處之了。
生活真的可以一二而分麼,?
回應﹕
  所言屬實,但非「生活一分為二」,而是「不執一端,無有分別」。當人能做到「知行合一」,於諸境中,萬事順遂自然,就是此間。
  說來容易,要做也不難,問題在於人心容易「迷染」,只要能「捨」,有捨才有捨「得」。一旦捨得,必然看輕得失,人生到處,處之泰然矣。
4002 留言者:左寂 [2004-03-19]
主題:請教
  聽了《古文觀止》有一個沒聽清的您在整理的一個人的書那個人是誰關鍵詞如下:
1/你改後沒存檔
2/很有想向力
3/吃大煙
4/對你影響很大
謝謝盼復左寂
回應﹕
  老朽說得太多,記得太少,一時想不起此話之主題、前言為何。
  以「在整理的一個人的書那個人是誰」來猜,再加以標點符號,得:「整理的一個人的書,那個人是誰」來猜,應是指公開文學中《峨嵋仙蹤》。
  一、公開文學定於四月一日張網。
    老朽忝為版主之一,主持峨嵋仙蹤及幾本自己創作的小說。
    所謂「改後未存檔」指最初倉頡系統尚有缺失,改後發現資料喪失,現已改妥。
  二、應指還珠樓主「很有想像力」。
  三、係指還珠樓主在寫作時,邊寫邊抽大煙,故能神遊太虛。
  四、蜀山全集對老朽影響之大,無與倫比也。
  因老朽幼年,正值國難家恨,東遷西走,正常課業未能受全,順手拈來,盡是還珠之小說。於十四歲至十六歲時,就讀台北師大附中,沉迷於其小說中,以致留級(見智慧之旅)。
  及至成長,老朽發現,課堂所得不多,尤以對中華文化之認識,幾乎全部得自該書。今為感恩圖報,特費九牛二虎之力,將其書改寫,以作開放文學之創始。
  蓋我國傳統小說,常經後人篡改,使之愈明。西人謂之「剽竊知識產權」,胡適之輩,批為「偽書」。老朽稟古人大公無私之精神,凡自己作品,一概放棄產權,自甘成偽!而還珠之書,好則好矣,然常有始無終、結構鬆散、情節冗雜、文字艱澀。老朽率先改之,並作人事索引及年表,以供後賢循轍,是有此說焉。
4004 留言者:零至一 [2004-03-23]
主題:五行的起源
  朱先生博學,後學想了解五行的起源;次問五行為何是金木水火土?
呃首聽教!
祝安,萬謝!
回應﹕
  老朽非博學者,只是歸納、分析力強,能觸類旁通,再加努力不斷而已。
  不知五行起源。五行是五種性質的象徵,如閣下能找到更理想的,立刻可改。
4006 留言者:寇松 [2004-03-23]
主題:請教思考能力
  關於思考能力的問題,我有一些悉悟,但不知是否正確?望指正。
 如何培養好下一代,因自己有個兒子,我比較關注,如何提高其思考能力。得先生啟發和指引,試著解釋一下。
 思考能力來自個人頭腦中的記憶和聯想,因當前事件激發,而有感,隨及悟,表達出來以驗證其思想,其表達清晰及符合當前場景,思想明確及立場和目的鮮明。
 記憶是將一個連續的完整環境打破再組建框架結構,如小孩拆玩具,拆了再裝,“拆”成句式、定式、情緒、場景、境界,由腦部各個組織掌管;“裝”是背誦的過程,散的或未打散的通過一定的框架和結構形成原有的連續的完整環境。
 聯想是以簡驅繁,感當前環境與記憶中的環境的狀況,發現相匹配的情緒、場景、境界等,然後悟出當前環境與記憶中的環境的體用和因果關係。
 記憶的多不是“裝”的一定要多,而是“拆”的要多。
 聯想先是感的過程,將感聯起來,而後想,想及分析歸納,或成點,或成線。
 表達與句式和定式關係大,支言片語,言簡意核
 感與情緒、場景、境界關係大,心細而有意識才能有感。
 悟要歸納多,歸納多及線條多,線條多及思想豐富,境界高遠。
回應﹕
  大致正確,然因基礎認知不足,所述層次不明,概念糾結不清。
  人與宇宙,原係兩個不同的立場,人為主觀個體;宇宙為客觀整體。然而,若無人,宇宙沒有意義;若宇宙不存,人亦不可能存在(是為易理二元論)。
  所謂思考有二:一是從整體立場,由人之主觀個體,利用既有之認知,以求解客觀真實的過程。另一則是完全站在一己主觀立場,試圖整理主觀認知者。
  一般說來,人初期的思考,因自我認知範疇太小,脫離不了主觀立場。直等到人「覺得」自我之外,尚有個客觀世界的存在,始稱為有「覺」之人,是為「覺者」。覺者的思考方式,若仍陷於主觀,遲早麻木。若能改為「客觀思考」,再能理解萬事萬物及人生宇宙的「體用因果」關係,即可稱「悟」。
  故所言之思考,係指「主觀思考」,未涉及「悟」也。
  因〔觀察〕>果〔思考〕,立場有別。因〔思考〕>果〔觀察〕,目的待擇。
   主觀思考第一層(本能):
    〔刺激>訊息>記憶〕=體(概念)
    〔感受>利害>反應〕=用(認知)
    〔聯想〕=因體而用,因用而體(思考)
   主觀思考第二層(學習):
    概念認知>觀念=歸納
    認知概念>知識=分析
   主觀思考第三層(境界)
    歸納+分析=理解
  當〔主觀思考>客觀思考〕=悟
   註:上述符號未嚴格介定,係臨時用作簡化解釋,請勿拘泥。
  總之,這是門「大學問」,全部將寫入「智慧學」中,目前老朽尚未及於此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