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4001 留言者:左寂 [2004-03-19]
主題:二分法
  吳宓在《文學與人生》中強調,義屬於“一”和理想,利屬於“多”和實際。“理想必取全真,而實際應重適宜。”(第176頁)在義的領域,包括思想、道德、文藝、愛情等,“ 必須用理想標準,力求高美”。在利的領域,包括衣食、名位、事務、婚姻等,“可但就實際取樣,得此便足”。孔子注重理想生活,對於實際生活則隨遇而安,無可無不可,這就是在義利問題上的中庸態度。(第144頁)市儈唯利是圖,毫無理想,苦行僧枯守理想,絕對排斥物欲,偽君子既無理想,又詛咒物欲,均不合中庸之道。一個有著充實精神生活的人對待身外之物自會有一種淡泊的態度,既不刻意追求,也不刻意拒斥,能吃苦也能享受,貧富均不改其志。他真正看輕了得失,以至於對得和失都泰然處之了。
生活真的可以一二而分麼,?
回應﹕
  所言屬實,但非「生活一分為二」,而是「不執一端,無有分別」。當人能做到「知行合一」,於諸境中,萬事順遂自然,就是此間。
  說來容易,要做也不難,問題在於人心容易「迷染」,只要能「捨」,有捨才有捨「得」。一旦捨得,必然看輕得失,人生到處,處之泰然矣。
4002 留言者:左寂 [2004-03-19]
主題:請教
  聽了《古文觀止》有一個沒聽清的您在整理的一個人的書那個人是誰關鍵詞如下:
1/你改後沒存檔
2/很有想向力
3/吃大煙
4/對你影響很大
謝謝盼復左寂
回應﹕
  老朽說得太多,記得太少,一時想不起此話之主題、前言為何。
  以「在整理的一個人的書那個人是誰」來猜,再加以標點符號,得:「整理的一個人的書,那個人是誰」來猜,應是指公開文學中《峨嵋仙蹤》。
  一、公開文學定於四月一日張網。
    老朽忝為版主之一,主持峨嵋仙蹤及幾本自己創作的小說。
    所謂「改後未存檔」指最初倉頡系統尚有缺失,改後發現資料喪失,現已改妥。
  二、應指還珠樓主「很有想像力」。
  三、係指還珠樓主在寫作時,邊寫邊抽大煙,故能神遊太虛。
  四、蜀山全集對老朽影響之大,無與倫比也。
  因老朽幼年,正值國難家恨,東遷西走,正常課業未能受全,順手拈來,盡是還珠之小說。於十四歲至十六歲時,就讀台北師大附中,沉迷於其小說中,以致留級(見智慧之旅)。
  及至成長,老朽發現,課堂所得不多,尤以對中華文化之認識,幾乎全部得自該書。今為感恩圖報,特費九牛二虎之力,將其書改寫,以作開放文學之創始。
  蓋我國傳統小說,常經後人篡改,使之愈明。西人謂之「剽竊知識產權」,胡適之輩,批為「偽書」。老朽稟古人大公無私之精神,凡自己作品,一概放棄產權,自甘成偽!而還珠之書,好則好矣,然常有始無終、結構鬆散、情節冗雜、文字艱澀。老朽率先改之,並作人事索引及年表,以供後賢循轍,是有此說焉。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