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 留言者:求知 [2002-07-10] |
主題:教外別傳 【教外別傳】是何意﹖要如何解釋﹖謝謝。 |
回應﹕ 教者,之所以訓誨也;教外,在所訓誨之外也;別傳者,另外有所傳(非不傳)。 故〔教外別傳〕是指在正式傳授之外,別有所傳者。 |
#2509 留言者:求知 [2002-12-26] |
主題:小孩適合讀經嗎﹖ 請問朱老師,小孩 2-6 歲適合讀(背)經(唐詩宋詞、四書五經等)嗎﹖ 他們不明經義,只懂背讀,有人謂是呆呆的背經, 這樣子對小孩以後的思考有害或有益呢﹖ 之外,小孩幾多歲才適合讀經呢﹖ |
回應﹕ 兒童最宜讀經,但非良材不可強迫(若有興趣,多加培養亦可成材)。 背書是語言及思維的築基功夫,六歲左右,兒童的神經原會自動聯接,記憶力深遠。年歲漸長,神經逐漸固化,需有根基才能聯想,故兒時讀書少,大腦便成漿糊。惟理解需要經驗及印證,未雨綢繆,青春期時必將開花也。 六歲以前,《三字經》、《唐詩宋詞》足矣。 |
#3049 留言者:求知 [2003-06-01] |
主題: 請問老師為何生而知之謂之上,學而知之謂之下?這兩者有何不同? |
回應﹕ 此乃「斷章取義」之大全也!學者應慎思來處,古文如此誤用,若非無心曲解,就是刻意侮蔑先聖之言!查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季氏第十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孔子乃至聖先師,誨人無數,以其經驗,學生可分四類: 1,能觸類旁通,一教就懂,等於是「生而知之」,最好。 2,能認真學習,學而後知,等於是「學而知之」,其次。 3,能痛下苦功,不折不撓,等於是「困而學之」,再次。 4,再若不懂就不學,這種人一點出息都沒有! 老朽深有同感,第四種人可做官,可發財,但千萬別看老朽臉色! |
#3973 留言者:求知 [2004-03-14] |
主題:風骨 先跟朱老師您問聲好! 中國傳統的讀書人,都標榜為人的「風骨」.晚輩請問老師:「何謂為人的風骨?」 而我們又如何去判定一個人是否有起碼的「風骨」? 在此先感謝老師的撥冗開示,並祝福您,健康平安. |
回應﹕ 中國人之思維認知,一律採用「象徵法」(西人採記憶法),所謂「象徵」者,係「因其形象而知其徵兆」。因此在思想文化上,產生了極其「抽象而有所徵」的「玄學」;在文字上,則有了代表「一方一隅」中的「無限概念(因概念原本是有限的)」,故國人能以少數文字(國標碼只有6763字),表達幾乎無限的認知。 風:象徵變化、動態、不可捉摸、不可視、有質無形,天地之間的力量…… 骨:象徵結構、人體之支柱、生命的承襲、生存的保護、堅硬、光滑、…… 兩者相合,當然有無數的排列組合,能「提取主題」者,當是大腦效率最高。風骨的定義是:「人在外在的變化下,能堅持不移的性質(人之性質稱為品格)」。 判斷人之風骨很容易,將其言行記錄下來,前後比較其變化程度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