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251 留言者:林柏宏 [2000-07-11] |
主題: 近日購得 李克 中文字譜 漢英字源字典 Chinese Characters: A Genealogy and Dictionary 一書 並得知 zhongwen.com網站 始知 外國人學習中文 亦以說文解字為基礎 更有人為文字盡力 不禁令人汗顏 中文教育應以此為鑑 請問朱先生對此字譜之意見 再問 如何達到過目不忘倒背如流之境界 當有此境界 請明示 謝謝朱先生 謝謝 |
回應﹕ 「中文字譜」尚是第一次聽到,當設法購讀之。西人已有此認知,國人能不愧乎﹖ 「過目不忘」意義不大,電腦即是如此,人不必與機器比賽。老朽有另一種「過目不忘」的方法,是習慣了「體用因果」的機制後,一旦掌握了其基因,重新推衍,每八九不離其十。這樣另有一優點,舉凡雜亂庸蕪之事端,「過目即忘」,少浪費記憶空間。 |
#舊 270 留言者:小生 [2000-07-23] |
主題: 可否請先生說明何謂「心、性、意、念、知」﹖我覺得好像相同又不太同,有點混淆。 |
回應﹕ 此係宋明理學家所討論者,由於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共同的認知標準,時至今日,如死抱過去的解釋,自是「格格不入」,格之不能致知也。 「心(象形字,指司血液循環之器官,內感中樞﹚」乃實「體」,是生命機構的「交通總部」,壓迫血液通行全身,負責輸送生存要素如「營養、空氣、廢料、內分泌」等(神經僅傳輸刺激訊號﹚。因此,生理上任何些微的變化,「心」都能立即辨識出來,且於必要時可積極調動能量(血壓增加、呼吸急速、感官靈敏﹚,以利生存。古人有鑑於此,將「心」視為「感性中樞」,漢字中所有與「心」有關之概念,皆屬感性。 「性(=心+生﹕心所產生的認知者﹚」字即因有「感(=咸+心﹕心所咸同者﹚」而知之特質,是心之「用」。物皆有「性」,是「心」對物有所感,用其所感者,是稱(凡「心」在側之漢字,多表示心之常態﹚。 「意(=音+心﹕音在心上,指內感受到的影響﹚」為「果」(凡「心」在下,表示當前態﹚,人對「音」無從拒絕(眼可閉﹚,「心」受到影響的結果是稱「意」。 「念(=今+心﹕此刻之內感﹚」亦為「果」,由於「今」係指時間,故此刻之內感代表「心」中連續性的狀況。 「知(=矢+口﹕脫口如矢﹚」與上四字相去甚大,已與「心」無關,而進入大腦的功能了。蓋「口(語言﹚」受腦支配,出口快速,代表腦中已有答案也。 |
#舊 272 留言者:skylees [2000-07-24] |
主題: 嗨,朱先生您好。敝人自開網以來,就常常上網察看留言,遇有疑惑而求教,先生都不吝解惑,非常感激。也因為對先生著作多有涉獵,對先生德行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也非常欽佩先生「人棄我取」,捨身救「中華文化」的氣節。先生在之前回覆網友的留言嘗謂「使大眾有知,使智者無欲」,敝人認為「使大眾有知,易;使智者無欲,難」。今日亂象叢生,多為智者有欲使然,設若大眾從無知到有知,從無所慾到有慾,屆時亂象、資源浩劫豈不加倍接至﹖但又憐惜大眾淪為「俎上肉」的現狀。要讓大眾知或不知,試問先生會如何裁量呢﹖如何使智者無欲呢﹖ |
回應﹕ 誠然!誠然! 「使大眾有知」是入世觀;「使智者無欲」則為出世法,「難、易」是「相對論」,但不能一概而論也。 有知必有欲,蓋「求知」亦欲,若謂「無欲則剛」,斯人若非「大智若愚」,即已成仙成佛矣!老朽有欲,欲求中華文化大盛於世,豈是「智者」所為﹖ 「欲(=谷+欠﹕谷低下,有所不足﹚」亦可分,「私(=禾+﹕禾之於己﹚欲」謀己,必有害於「公(=八+﹕背己之需﹚」;「眾欲」求全,不得不為。 是以,老朽之「欲」,若係大多數中華兒女之所同,則屬「眾欲」,是「智者不可無欲」也。是耶非耶﹖當俟眾人之醒,醒後始知。 所謂「入世」,是人生於世間之職責。從古至今,人世未曾得有一日清寧(所謂治亂者,無非五步與十步之別﹚,既入人世,就是一場考驗。考場中,不見「考官」,考生有作弊者,三榜及第,容或飛黃騰達,終究「紅樓一夢」;有埋首疾書者,兢兢業業,中規中矩,不過一生庸庸碌碌,混個溫飽。有逃避者,「不視、不聞、不言」,人生白來一趟,尚未過關;有憤世嫉俗者,人生變成一潭污泥,陷溺日深。 其故安在﹖既墮紅塵,難知人生真面目也! 繼而「出世」,在千年前,「知識」尚未「解嚴」,人們恒以「宗教」形式行之。為了不受欲望干擾,唯有避居深山,圖個清靜。但是又怎樣能讓人脫離塵世這個花花世界呢﹖於是,「神話、神通」出現了,人嚮往之,篤信之,係因﹕ 前提﹕人不可能理解人生的一切真相。 假設﹕有人自以為知,或人不知自己所知是否真實。 推論﹕最理想的方法,是說得與現實相差甚遠,難以求證。 這便是「宗教」,人不必追究,相信就好。然而宗教也很有可能「接近真實」,但必然是先於「知識」之普及(否則不是宗教﹚。以中國的神話、神通為例﹕順風耳、千里眼、騰雲駕霧、呼風喚雨,如今不都實現了嗎﹖連長生不老也快了,五年內,「衰老基因」調整技術將會試驗成功,人類還有什麼夢想﹖頭上發光﹖那算哪一門子﹖ 老朽寫作《宇宙浪子》一書,即因見及人人夸夸其談,要「解決人類問題」,竟然不知問題就在人自己。老朽便決定用小說形式說明之,假定所有今人所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世界是否會「好一點點」﹖事實上絕無可能,世界就是世界,真實永遠是真實,從來未曾好過或壞過。只是「有『我』就有『問題』」,人不願由「自我」下手,問題永遠是問題,誰也解決不了。 所以,說「易」不易,說「難」不難,但視「動機、立場、目標」而定。 |
#舊 273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7-24] |
主題: (問一)「創造」、「創新」、「創意」、「發明」四者有何不同﹖關係為何﹖(問二)若欲探討超過兩個詞組混合以上的系統時,應如何下手﹖可否舉例說明(問三)食色之欲應如何治,豈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謝謝先生指教。 |
回應﹕ 「創(=倉+刀﹕匆遽用刀,指立即下手,傷也,使成也﹚」字為一刀下去,成敗立見。見到的結果,負面的有﹕創痕、創痛、創傷;正面的有﹕創見、創舉、創刊、創作、創業、創始、創造、創辦、創設、創立等。 漢字之組合宛如視覺效應,由上而下,連續認知。既「創」,其結果為「造(=+告﹕可告之行為﹚」者,有事實佐證;有「新(=立木+斤﹕立木而斬,劈開,去舊﹚」者,是有所不同;有「意(=音+心﹕影響於心﹚」指其新之所由者。唯「發(=北殳+弓﹕北者反背,持武器而反背,開始攻擊﹚明(=日+月﹕有光可知﹚」係指開始而使明,萬事萬物,無不先具其理,人知之於後,「發其理而明其實」也。 兩個詞組以上,仍應順序求其同,略其異,相當於邏輯之交集。 「食色之欲」本屬大自然進化之手段,數十億年以降,當進化層次漸高,量變遂產生質變。到了人類,開始反思「個體與整體」的關係,終於發現「食色」是「個體」生存之手段,而「整體」則是一種超然的「精神狀態」。 以人為例,人體為無數獨立、具有生命之細胞組成,合為器官、骨骼、肌肉、肢體等,各各功能不同(相當於社會﹚。但人之為一整體,卻非細胞可比,當今人已瞭解細胞,而細胞卻無從瞭解人(吾非細胞,恕不知細胞之所知﹚。人之所以能瞭解細胞,全賴各個細胞的配合,在「質變」之下,其性質功能迥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人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狀態,才能建立文化,進一步探索宇宙真實。然而,人體中之細胞秉承了生命的原始動力,只要身體存在,其作用即難以忽略。為此,「人」面臨選擇,是順從肉體而忽略精神﹖抑或逆向而為﹖也正是在這種「天人交戰」的矛盾思考中,人類文明得以充實完整。至於「個人」的選擇如何,那只有各憑機緣了。 「無所住而生其心」,絕非「無所住而逞其慾」,「生心」只是「鏡花水月」的一種,在宇宙間不會留下一絲痕跡(只要真的不住,房舍就是空的﹚。若「逞其慾」,結果必然涉及他人,人有動力,「擾亂一池春水」的下場,是水不清,魚兒驚,不論池子大小,再也得不到片刻安寧。 明參造化,慎思因果,目標確定,自然無惑。 |
#舊 278 留言者: [2000-07-26] |
主題: 1,如何在「概念」理解及表達上,痛下功夫﹖2,可否用「非電腦」方面的例子,再說明一次「複數系」的概念﹖ |
回應﹕ 要學「概念」,以往曾一再建議,多看「古書」,宜由「古文觀止」開始。若欲學漢字,則暫時委曲一下,《漢字門階》尚未動工,先看《漢字基因字典》吧! 本網介紹「複數系」,皆以慣例說明。再試舉漢字基因為例: 「雙」是二數系 「軍」(海陸空)是三數系 「方」(東南西北、上下左右)是四數系 「行」(金木水火土﹚是五數系 「爻」(六爻)是六數系 「打」(十二個)是十二數系 「排」(軍事規格)是三十數系 「堆」是無數數系。 |
#舊 296 留言者:ramo [2000-07-28] |
主題: 請問先生,先生在「與基因有約–17」中有言﹕「懸河之水源要充足,勿使枯竭,有三個方法...」。不知先生所言之三個方法為何﹖ |
回應﹕ 此話的原文是﹕「這話說來不長,有三個方法……」意謂讀者不妨根據前一段的分析方法,自行揣測之。 若云三個方法,即非三個方法,是謂三個方法也。 |
#舊 324 留言者: [2000-08-03] |
主題: 分不清'迫'與'逼'這兩個字……是'迫別人做某事'還是'逼別人做某事'呢﹖勞煩朱老師指正。 |
回應﹕ 「逼(=+一口田﹕「一口田」代表高大之形;行動其下之感受也﹚」者係在某一強大的力量下,不得不然。「迫(=+白﹕白等於日光烈甚;事物清晰時之行為﹚」字有自己內心明白之意。兩者在文義上相去不大,但在「心態」表達上則相去天淵。「逼」是指純由外界壓力所致;「迫」則在於自己內心的認知。 故「我被逼寫的」和「我被迫寫的」,前者非自願,後者是自願而心不甘。 |
#舊 400 留言者:王水 [2000-08-09] |
主題: 還是不很懂,「自然語言」是否指由簡單的意念而產生簡單的語言,然後隨時間而演化出複雜的語言,語言本身雖不斷的有「人為」修改,但整體而言可當造自然演化,而且語言本身留存有演化的脈絡,能夠回歸原始意念……。 「人為」語言……總之就是類似由種子生成的大樹和人造樹的分別…! 至於那些什麼「拉丁語系」的「介面」、「漢語系」的「介面」就真的不明白,何謂“已經喪失了「語言與人」的原有「介面」”。以我所知「拉丁語系」主要是以聲為介面,以字母為聲音的原始基因,組數個字母表達一「聲」代表一簡單意念,組數個「聲」為一字為一概念,然後以文法串連數字為一句……。 「漢語系」就以視象為介面,在「字」的層面而言,除了組成基因的根本差異之外,兩種言系的結構都差不多。而「句」的層面而言,以「漢語系」的自由組合度較大。至於為什麼電腦不能認知「拉丁語系」就非小弟所能明白了……。 |
回應﹕ 記得有位西方傳教士說過(大意﹚﹕「要令不同語系的人相互溝通,查字典是沒有用的,只能以生活經驗為借鏡。如果生活方式不同,就只有先習慣他們的生活」。 他所沒有說完的是﹕「要令機器與人溝通,人必須先變成機器」。 什麼叫「自然」﹖如果有人為的修飾,還算不算自然﹖ 一、首先,我們不妨假設﹕ 1,自然界的事件,都與「時序」息息相關。 2,自然界的物件,本身不具任何「修飾」。 3,人的感官,以視覺最具功效,而圖象對視覺最為自然。 二、我們再用上述假設來驗證「拉丁語系」﹕ 1,倒裝語法,不合「時序」(文學上的倒裝語,絕不自然﹚。 2,單數、複數、陰性、陽性、詞性、時式等,都是人為的修飾。 3,字母與圖形無必然的關係,語音很自然,但變遷得太快,只適合於即時的溝 通(請參看BBC所攝製之「英語溯源」﹚。 什麼是「介面」﹖「介於兩者之間的層面」也,視覺、聽覺可稱為一「體系」(身體中的一種系統﹚,此體系之「感受器」才是人與「感覺外在刺激」的「介面」。 問題在於「兩者之間」,是哪兩者﹖ 明確地說,是指「人之理解中樞」與「刺激源」。更明確地說,「人的理解中樞」是指大腦中,所有的「經驗記憶交集處」。基於生存生活的需要,人必須分辨各種刺激,「理解」到其中「事物的體用因果」關係,始能採取行動。 事實上,生物之所以能夠生存繁衍,即因感官接收到某種刺激後,能及時採取正確的反應行動。人類之所以與萬獸有別,即於刺激與反應之間,人能用理性解析,得知自己的利害、與「物之本體與應用」、「事之肇因與後果」之關係。 進一步,可以定義如下﹕ 用理性解析主體、客體之體用因果者,即稱「理解」。 結論是﹕拉丁語系脫離自然,且無「體用因果」機制,人既不能變成機器,則唯有將「體用因果」變成機器所能接受的體制。 |
#舊 402 留言者:好奇 [2000-08-09] |
主題: 讀完漢字基因,才知領先三五年或許講的清楚,領先三十年可能就會雞同鴨講,佩服佩服但不知用在中醫上是否也可行,有空測看一些中醫術語如何〔痰迷心竅〕,〔裡急後重〕,〔營衛氣血〕,〔熱入心包〕,〔濕熱下注〕 |
回應﹕ 「漢字基因」是由人類常識認知歸納而得者,以此類推,中醫亦必有某一機制。老朽時間有限,有心無力,邊學邊賣,曾在《宇宙浪子》第七集,第五十四回﹕「淺草纔能沒馬蹄」中分析了一些中醫的基本理論。 老朽別無他長,臉皮厚,敢於創新,不忌成敗得失。因此,是對是錯,尚請方家指正。並懇請有心人士繼續努力,將祖宗遺寶發揚光大是幸。 |
#舊 429 留言者:少年 [2000-08-17] |
主題: 請教大師”穆”字的意義 這個”穆”有一個”此問題建立在偽前提上”之定義, 其典故﹕「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從日文臨濟禪譯到英文時, 「無門關」成了Mumonkan, 趙州是Joshu, 她的「無」也被唸成了Mu(穆﹚. 公案集《無門關》第一則,〈趙州狗子〉﹕而「此問題建立在偽前提上」的定義是Douglas Hofstadter在《Goedel, Escher,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中下的, 舉的例子是對「妳是否停止毆打妳的老婆了﹖」的回答. 《Jargon File/黑客字典》對此有詳細解釋﹕The word `mu' is actually from Chinese, meaning `nothing'; it is used inmainstream Japanese in that sense, but native speakers do not recognizethe Discordian question-denying use. It almost certainly derives from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answer in the following well-known Rinzei Zenteaching riddle﹕A monk asked Joshu, ”Does a dog have the Buddha nature﹖” Joshu retorted, ”Mu!”覺之下,晚輩認為”靜穆、肅穆、莊穆,『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是可以通的望文生義講法,不知大師的看法如何﹖ |
回應﹕ 「穆」字,老朽之《基因字典》釋之為﹕ 字首〔禾〕﹕??穀類植物。 字身〔白小〕﹕??美貌。 會意,形聲–金文 ??禾之美,盛多,利於生,敬也,莊嚴貌。 圖形文字可容主觀意念,禾之美,靜靜賞之,可也。但本字如此,無真偽之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