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舊 115 留言者:小生 [2000-05-06]
主題:
  請問朱先生對道家的丹經、丹道有何看法﹖
回應﹕
  嚴格說來,「道教」不具有「宗教」的本質,充其量只能謂之「民俗宗教」。民俗宗教出自社會大眾的需要,而非源自對宇宙世態的探討,如同「神性宗教」、「原始宗教」等。其因係上古時代,中國已有《易經》一書,後人凝聚在「黃老思想」下,認為大自然本生於無,人依附於天,一切理所當然。直到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人大吃一驚,原來在天、人之外,人還有「心」!據以教之,是為「宗教(有所宗之教﹚」。
  其實楚人早就對「仙(山中之人﹚」有非凡的遐思,齊魯方士更將之發揚光大。為了迎合人性好逸惡勞的惰性,又能配合戰國諸王侯驕奢淫佚的需求,便有了長生不老、吃藥煉丹等速成妙法,進而大行其道。其後又經燕、齊、秦諸王的尊崇,蔚然成風。
  後漢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遂有黃巾之亂起,張角號太平道,張脩號五斗米道,又有張魯行天師道。三張雖皆兵敗,但『張天師』之名在民間已廣為流傳。後人借助民氣,為道教立傳,以張魯的祖父張道陵為第一代天師,才有了「道教」。
  既有了宗教,就必須有些「神話」,以吸引信眾。於是修仙、驅鬼、練丹便成了道教的基礎。事實上,丹經、丹道原係人對自然規律追求過程中的一些記錄,可以說是一種「啟蒙科學」。
  西方的化學源自研究丹道的《周易參同契》,俗云「外來的和尚能唸經」,在早期,西方亦然。約在西元一千年左右,正值中古「黑暗時期」的末期,一些苦修士在聖經之外,看到了參同契一書,也是大吃一驚。他們在苦心鑽研下,發現丹砂(汞﹚果然奧妙無窮。由於西方沒有「自然(來自必然﹚」一說,故發而攻之,遂成今之化學。
  「丹汞」是化學之道,「丹田」是生理之道,故丹道有其必然的價值,究之則可,只是千萬不要迷信,丹道絕非升天之學!
舊 147 留言者:小生 [2000-05-24]
主題:
  可否列出您教學生看的電影名稱﹖
回應﹕
  不是不可以,而是很費功夫。本人以影片教學已有十餘載,各種影片,起碼看了數千部之多。目前事忙,未及整理,待來日從事多媒體工作時再說吧!
不過,賢者既有所問,本人也在所必答。謹就貧弱的記憶所及,略述一二。
人生苦短,「好」的影片相當他人經歷的縮影,取其精華,幫助總是有的。從人生探討上,「今天暫時停止」、「春江花月夜」、「奇人妙事」、「公寓春光」都是佳片;從天、人之戰場上,「孽海痴魂」、「向上帝挑戰」、「萬世千秋」也是不朽之作;再看社會風習,「螢光幕後」、「大炒手」、「紐倫堡大審」、「賭場」都很不錯;而在純技巧上,「八又二分之一」、「巴西」等,也有其非凡的價值。(平心而論,好萊塢的出品中,約有百分之五的片子可觀,歐洲片很少接觸,日本佳片不多,國片沒有。﹚
我不敢說學生們看了電影後,境界究竟提昇多少,但是他們至少能知「好歹」,不堪入目的「爛片」,社會上嘩眾取寵的跳樑小丑,倒也難逃過他們的「法眼」。
教育的目的何在﹖技術只是為了求生,人生的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舊 151 留言者:小生 [2000-05-27]
主題:
  先生致力於開發智慧電腦,有沒有想過先開發人腦呢﹖先盡己(人腦)再靠外物(電腦),不是比較好嗎﹖且人類的大腦應尚未完全開發使用吧﹖
回應﹕
  所言極是,這也曾是我多年困擾的問題,在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以前,我按兵不動,隱居山上幾達十年之久。或許是老朽生不逢時(也可能是正逢其會﹚,所見所識的人,無一不是自私自利、眼光短淺而又愚昧自傲(只是程度高低有別﹚之輩。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什麼是神器呢﹖「智慧」是也。既然宇宙中有智慧存在,又為什麼不能為之﹖
  我發現人眼可觀巨察微,人耳可聽有及無,人腦更可及於無垠無際。但人受到肉體機構的限制,就是難以離開自己區區的「方寸(約四萬立方公分﹚」。一旦有利,取之奪之,無所不用其極;遇有不遂,輒怨天尤人,從不反思自省。城堡壘起,人已「獨立」於天地之間,既獨立於「天地」之間,凡「巨微、有無、分際」則不過是表皮神經之末矣!
  數十年來,老朽帶著幾個弟子,居無常所,食不定職,何也﹖遇有「上才」,老朽施展渾身招數,導之誘之,窮至心勞力絀,始知「金剛之質」,成之於天,雕之不成;而比比皆是之材,雖能捏之成形,其形終究難持久,不出三天,又原形畢露矣!
  鈍者不銳,銳者不堅,堅者不柔,柔者不鈍。人之初始,質性已成,環境教養又賦與習性。今之「教育」,僅為「知識速成」,與「智慧」相去天淵。人若無「智(知日者可知宇宙也﹚」,知(矢口﹚為用,當求其速。人若欲「看花」,豈可「走馬﹖」老朽力薄,無能回天。知日為智,知不可為而為,是愚之昧也。
  及至多研易理,終於恍然!人生不過一盤棋局,人乃其上之「子」,舉凡動、止、行、識,其實係「著棋者」之意念也,人之賢愚,事之成敗,唯有棋者得以決之。人不必妄自菲薄,也毋需自命不凡,為所當為,「時至」是「成」也(按「成」字﹕戊+午〔原字為午〕陽氣茂盛之極,將終,就也,畢也,正面的結果﹚。”
舊 151 留言者:小生 [2000-05-27]
主題:
  先生致力於開發智慧電腦,有沒有想過先開發人腦呢﹖先盡己(人腦)再靠外物(電腦),不是比較好嗎﹖且人類的大腦應尚未完全開發使用吧﹖
回應﹕
  所言極是,這也曾是我多年困擾的問題,在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以前,我按兵不動,隱居山上幾達十年之久。或許是老朽生不逢時(也可能是正逢其會﹚,所見所識的人,無一不是自私自利、眼光短淺而又愚昧自傲(只是程度高低有別﹚之輩。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什麼是神器呢﹖「智慧」是也。既然宇宙中有智慧存在,又為什麼不能為之﹖
  我發現人眼可觀巨察微,人耳可聽有及無,人腦更可及於無垠無際。但人受到肉體機構的限制,就是難以離開自己區區的「方寸(約四萬立方公分﹚」。一旦有利,取之奪之,無所不用其極;遇有不遂,輒怨天尤人,從不反思自省。城堡壘起,人已「獨立」於天地之間,既獨立於「天地」之間,凡「巨微、有無、分際」則不過是表皮神經之末矣!
  數十年來,老朽帶著幾個弟子,居無常所,食不定職,何也﹖遇有「上才」,老朽施展渾身招數,導之誘之,窮至心勞力絀,始知「金剛之質」,成之於天,雕之不成;而比比皆是之材,雖能捏之成形,其形終究難持久,不出三天,又原形畢露矣!
  鈍者不銳,銳者不堅,堅者不柔,柔者不鈍。人之初始,質性已成,環境教養又賦與習性。今之「教育」,僅為「知識速成」,與「智慧」相去天淵。人若無「智(知日者可知宇宙也﹚」,知(矢口﹚為用,當求其速。人若欲「看花」,豈可「走馬﹖」老朽力薄,無能回天。知日為智,知不可為而為,是愚之昧也。
  及至多研易理,終於恍然!人生不過一盤棋局,人乃其上之「子」,舉凡動、止、行、識,其實係「著棋者」之意念也,人之賢愚,事之成敗,唯有棋者得以決之。人不必妄自菲薄,也毋需自命不凡,為所當為,「時至」是「成」也(按「成」字﹕戊+午〔原字為午〕陽氣茂盛之極,將終,就也,畢也,正面的結果﹚。”
舊 179 留言者:小生 [2000-06-08]
主題:
  1,請問如何避免聲色之引誘﹖對於沈溺聲色之人,如何自知﹖自拔﹖2,為何美女當前搔首弄姿的引誘,人們通常會把持不住﹖而換成醜女,則無動於衷,甚至避之為恐不及﹖如何做都到不動於心﹖3,「孔子說﹕食色性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人生不過數十年,在不侵犯他人、不犯法、有能力的情況下,理應善待自己,及時享樂,為何要克制欲望、勞筋骨、苦心志,美其名求道、修身養性呢﹖」人們都以這些話來搪塞,先生對這些人這些話有何看法﹖
回應﹕
  1,難!難!難!人世是個巨大的「陷阱」,而人體機制正是一個「桎梏」,聲色的功能不外誘使人「努力」於種族的繁衍。萬有引力是另一種限制,人居於地球之上,莫非是為了物種的演化,除非是「理性堅強」,破除萬難,否則難以自拔。
2,美=羊大,有利也,人之感官為生存的第一道關隘(於《智慧學九論》中曾述及「美學」,請參考之﹚。習見者令人安心(成功、有利的生存環境﹚,陌生者令人猶豫(尚未知是否有利﹚,突兀者令人恐懼(可能有害﹚。當今商業當道,廣告圖宣將「聲色」大量推介給意識不清的年輕人,謂之「時髦(髦=髟+毛,髮型也﹚」。習慣者,就以之為「美」(黃種人染上金髮,很像屎上生喇叭花﹚,其目的,為營利也。醜(醜=酉+鬼,醉鬼當然可怕﹚人看成習慣了,也未必就避之不及。自己的母親年紀大了,皮膚皺了(視覺辨識時,曲折線增加,是種不利的負擔﹚,再若美化便成了「妖怪」,但是,有誰「避之唯恐不及」呢﹖(如果有,那還算是「人」嗎﹖﹚
由於生理機制優先,習慣的視訊等於安全(母猴子不會認為潘安美,人也絕對不會對「美猴公主」傾心。再若有人生於、長於猿猴社會中,雖夢露再世,投懷送抱,此人必會被嚇得半死﹚,光滑柔潤代表觸覺的舒適(沒有阻礙,不會受驚﹚,不同的頻率另有「春意」(聽聽貓叫就知道了,對人而言,實在夠嗆﹚。又加上記憶經驗、幻想需求,只要過得去(各人有不同的水準,老朽曾見過水準=0的人﹚,人的血脈就亢奮起來。人心一動,大腦就「貧血」,於是生理「勝任」而愉快了(對某些人而言,道德法律是討厭的,大腦所扮的角色,正是討厭鬼也﹚。
3,每個人都有不同際遇,端視環境變化而定,環境的刺激又產生不同的反應,殊異多變正是宇宙的本色。人生宛似劇場,有「好戲」上台,生活才有代價。但什麼戲叫「好戲」呢﹖不真的不好,那只是胡說帶八道!沒有變化的不好,都已經知道,還看什麼﹖對比不足的不好,看得令人昏昏沉沉!真麻煩!最好是生旦淨末丑,抖擻精神,各顯神通。看戲的人看,演戲的人演!小心!別看入迷了,跳上舞台,讓人真假是非難分!
只要搞清自己的角色,誰曰不宜﹖
舊 182 留言者:小生 [2000-06-08]
主題:
  請問向左渦漩與向右渦漩有何不同﹖
回應﹕
  若問美女之酒渦,一在左頰一在右也。但若問「能量渦漩」的向性問題,就複雜了。第一涉及觀察者立場的問題,垂直於渦漩方向,基於線性的延伸,必為相對的立場。上觀為左者,下為右;上觀為右者下則左。另一為角動量的方向,根據「右手定則」,將拇指食指伸開,相互垂直,與餘指形成三維方向,垂直於拇指的食指為角動量。
  這只是經驗法則,由於人類生存在太陽系中,太陽系的運動是符合右手定則的。為什麼﹖要問五十億年前的目擊者,些微的能量變化,聚之成眾。外在的「壓力」使之內聚,而內部的動力產生外抗,最後右大於左(科學家相信另有反系統﹚,結果便右傾了(如果人能換一個角度,是為左傾,誰不是時左時右,飄忽不定的呢﹚﹖

  2007年補:若問大氣變化,由於地球赤道直徑大於兩極,自轉時表面的氣流會有距差速。距差速與半徑值成正比,赤道快,兩極慢,故北半球的渦旋為反時鐘,南半球為順時鐘。
舊 188 留言者:小生 [2000-06-13]
主題:
  請問「相」、「象」、「像」有何不同﹖
回應﹕
  問得好,這一類還有如「形、型」「獲、穫」等,連出版界職業「校對工程師」都攪和不清。有次還害得老朽動了肝火,保證「字責自負」,才過了「編輯」那一關。
  緣今日的教學理念、方法及教材,都源自民國初年。民國初年沒有什麼對錯,只是人們飽受內戰的蹂躪,還有幾個人能安下心來、從事深遠的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舉世面臨史無前例的大變革,西化學者如胡適之、陳獨秀等,適逢其會,他們臨渴掘井,發起了「新文化運動」。
  其歷史地位不容置疑,但談及著作思想,卻幼稚無比。尤其是他們接受了西方教育,不僅不懂傳統文化思想,且全力發揚他的「聖經」,將傳統文化(除了「紅學」,連易經都不懂﹚,一概打入死獄,遺毒至今。是以今日「山河雖在文化殞,肢體健存大腦空」!中華文化早已名存實亡,我輩不過西式的雜種文化人罷了!
  君不信,買幾本「字典」來看看,保證都是西式的「辭典」(所謂的 Vocabulary ﹚!再看「哲學思想」,中國先賢彷佛是四川打箭爐保護區的「大熊貓」!一個世紀來,所有的「碩學大師」們,都已「改名換姓」、「數典忘祖」了!為什麼﹖是否在文化上我們「也」應該做做「次殖民地」﹖漢字的「字」竟不如西方的「辭」﹖

  若非老朽早先了悟生死,已經知道世事的規律,想到這些就會氣沖牛斗,火冒三丈(目前還剩三寸﹚!老朽「一息尚存」,唯有「遠眺來世」,我們這一代無非是些衣冠楚楚的「洋買辦」。喪失了「思維」的「動物」,還奢談「什麼文化」﹖
  是「漢文化」低劣乎﹖請教「學者專家」們,全世界還有什麼「文字」,能包容所有的「常識、義理、智慧」,不須要查字典,就能靈活應用的﹖
  謝謝網友們為老朽操心,怕佔用了太多的時間。其實不必怕,老朽的時間從來沒有多過,也從來不曾少過,活著只為「傳道」。務農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問耕耘,不談收穫。這個區區的小網,只要能對各位略有助益,解疑釋惑,也就善莫大焉了。

  「相=木+目」,眼看樹木(烏龜看綠豆﹚,漢字的木字旁代表「生機」,目字代表觀察(原字橫寫,為眼之象形。如「眼」字,為目+艮,是觀察所艮、止之處也﹚,觀察樹木象徵木亦可能在觀察人,有彼此之意。
  當然,所觀察之內容,正是相字的本意。且用「辭」來印證一下,只要知道「相之體」為「觀察所得」,「相之用」=「彼此」,「用」常在前,「體」在後。如體在前,必為一種「人稱」如﹕相公、相士,或是「物件」﹕相宅、相府、相片等。
  屬「用」之彼此如﹕、相關、相愛、相同、相爭、相見、相瞞、相錯、相混、相激、相當、相類、相埒、相向、相稱、相乘、相等、相須、相乖、相重、相斥、相得、相符、相牟、相應、相較、相殺、相左、相干、相殘、相碰、相互、相配、相象、相迫、相伴、相饒、相侔、相倚、相知、相合、相會、相像、相偕、相似、相仿、相依、相信、相憐、相持、相投、相抵、相撲、相抗、相撞、相接、相擁、相距、相吻、相屬、相騙、相尋、相對、相差、相並、相峙、相續、相繼、相好、相娛、相異、相疊、相交、相親、相違、相逢、相近、相連、相通、相迕、相處、相詭、相護、相識、相遘、相遇
  屬「體」之觀察結果如﹕照相、骨相、貧相、看相、拜相、良相、福相、真相、窮相、輔相、宰相、露相、惡相、破相、形相、互相、面相、色相、丞相、儐相、命相、假相、吃相、屬相、薄相、首相、變相、將相、亮相、識相、

  「象」為圖形字,「象形」即指大象之形。在商朝時中原有大象,但並不普遍。每當有人初見大象,無不訝異(那時沒有介紹生態的影片﹚,回家對親人炫耀,光一隻「長鼻子」就把人搞糊塗了(當然是杜撰的,我那時還很小﹚。因此,象之一字,代表了對一件可「見」而未知的「徵兆」。
  象字只有體,用亦為體,如其「辭」﹕星象、景象、具象、卦象、印象、現象、形象、象徵、象形、象限、險象、氣象、假象、抽象、表象、對象、萬象、幻象、跡象等。

  「像=人+象」即人的「象徵」,「人」有什麼象徵呢﹖在古代事物比較單純(祇緣尚無網絡也﹚,人間與動物世界接近,熟悉與否是生存的主要保障。人之象徵熟悉全靠外表,因之「像」即指「形相」的略同者。像之辭﹕影像、照像、雕像、銅像、鑄像、相像、想像、肖像、形像、像樣、像片、偶像、好像等。

  「形=幵+」幵是並立的二根桿子,是毛髮,人一見即知者。「型=刑+土」,指用刀於干,置之於土,是一種「固定的」模式、方式,以利工作(凡有「土」之字,多指工作工具、環境地域等﹚。
  此二字相差千里,居然台灣教育下的專家們混為一談(「意識型態」指意識已定型之狀態,偏有人認為應寫為「意識形態」!意識可見乎﹖何形之有﹖保證那些「學者」、「專家」們會歷歷列舉過去之訛,傳之以訛﹚!

  「獲=犬+廾隻」指靠狩獵所得,「穫=禾+廾隻」為耕種所得,兩者的分別在於前者用力,後者靠「自然」之助。當有人說﹕「我收獲良多」代表﹕「由於我的拼搏,才得到很多。」而「收穫良多」是自然得到的,等於欣然接受。

  漢字的微言大義,已「微果僅存」矣!絕非市場坊間和今日小學可習而得之者!君子不爭,容人為上;謙受益,滿招損,多研漢字,思路必廣。
  唯此,老朽未竟之業,非電腦操作系統,而係「漢字基因字典」也!
舊 188 留言者:小生 [2000-06-13]
主題:
  請問「相」、「象」、「像」有何不同﹖
回應﹕
  問得好,這一類還有如「形、型」「獲、穫」等,連出版界職業「校對工程師」都攪和不清。有次還害得老朽動了肝火,保證「字責自負」,才過了「編輯」那一關。
  緣今日的教學理念、方法及教材,都源自民國初年。民國初年沒有什麼對錯,只是人們飽受內戰的蹂躪,還有幾個人能安下心來、從事深遠的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舉世面臨史無前例的大變革,西化學者如胡適之、陳獨秀等,適逢其會,他們臨渴掘井,發起了「新文化運動」。
  其歷史地位不容置疑,但談及著作思想,卻幼稚無比。尤其是他們接受了西方教育,不僅不懂傳統文化思想,且全力發揚他的「聖經」,將傳統文化(除了「紅學」,連易經都不懂﹚,一概打入死獄,遺毒至今。是以今日「山河雖在文化殞,肢體健存大腦空」!中華文化早已名存實亡,我輩不過西式的雜種文化人罷了!
  君不信,買幾本「字典」來看看,保證都是西式的「辭典」(所謂的 Vocabulary ﹚!再看「哲學思想」,中國先賢彷佛是四川打箭爐保護區的「大熊貓」!一個世紀來,所有的「碩學大師」們,都已「改名換姓」、「數典忘祖」了!為什麼﹖是否在文化上我們「也」應該做做「次殖民地」﹖漢字的「字」竟不如西方的「辭」﹖

  若非老朽早先了悟生死,已經知道世事的規律,想到這些就會氣沖牛斗,火冒三丈(目前還剩三寸﹚!老朽「一息尚存」,唯有「遠眺來世」,我們這一代無非是些衣冠楚楚的「洋買辦」。喪失了「思維」的「動物」,還奢談「什麼文化」﹖
  是「漢文化」低劣乎﹖請教「學者專家」們,全世界還有什麼「文字」,能包容所有的「常識、義理、智慧」,不須要查字典,就能靈活應用的﹖
  謝謝網友們為老朽操心,怕佔用了太多的時間。其實不必怕,老朽的時間從來沒有多過,也從來不曾少過,活著只為「傳道」。務農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問耕耘,不談收穫。這個區區的小網,只要能對各位略有助益,解疑釋惑,也就善莫大焉了。

  「相=木+目」,眼看樹木(烏龜看綠豆﹚,漢字的木字旁代表「生機」,目字代表觀察(原字橫寫,為眼之象形。如「眼」字,為目+艮,是觀察所艮、止之處也﹚,觀察樹木象徵木亦可能在觀察人,有彼此之意。
  當然,所觀察之內容,正是相字的本意。且用「辭」來印證一下,只要知道「相之體」為「觀察所得」,「相之用」=「彼此」,「用」常在前,「體」在後。如體在前,必為一種「人稱」如﹕相公、相士,或是「物件」﹕相宅、相府、相片等。
  屬「用」之彼此如﹕、相關、相愛、相同、相爭、相見、相瞞、相錯、相混、相激、相當、相類、相埒、相向、相稱、相乘、相等、相須、相乖、相重、相斥、相得、相符、相牟、相應、相較、相殺、相左、相干、相殘、相碰、相互、相配、相象、相迫、相伴、相饒、相侔、相倚、相知、相合、相會、相像、相偕、相似、相仿、相依、相信、相憐、相持、相投、相抵、相撲、相抗、相撞、相接、相擁、相距、相吻、相屬、相騙、相尋、相對、相差、相並、相峙、相續、相繼、相好、相娛、相異、相疊、相交、相親、相違、相逢、相近、相連、相通、相迕、相處、相詭、相護、相識、相遘、相遇
  屬「體」之觀察結果如﹕照相、骨相、貧相、看相、拜相、良相、福相、真相、窮相、輔相、宰相、露相、惡相、破相、形相、互相、面相、色相、丞相、儐相、命相、假相、吃相、屬相、薄相、首相、變相、將相、亮相、識相、

  「象」為圖形字,「象形」即指大象之形。在商朝時中原有大象,但並不普遍。每當有人初見大象,無不訝異(那時沒有介紹生態的影片﹚,回家對親人炫耀,光一隻「長鼻子」就把人搞糊塗了(當然是杜撰的,我那時還很小﹚。因此,象之一字,代表了對一件可「見」而未知的「徵兆」。
  象字只有體,用亦為體,如其「辭」﹕星象、景象、具象、卦象、印象、現象、形象、象徵、象形、象限、險象、氣象、假象、抽象、表象、對象、萬象、幻象、跡象等。

  「像=人+象」即人的「象徵」,「人」有什麼象徵呢﹖在古代事物比較單純(祇緣尚無網絡也﹚,人間與動物世界接近,熟悉與否是生存的主要保障。人之象徵熟悉全靠外表,因之「像」即指「形相」的略同者。像之辭﹕影像、照像、雕像、銅像、鑄像、相像、想像、肖像、形像、像樣、像片、偶像、好像等。

  「形=幵+」幵是並立的二根桿子,是毛髮,人一見即知者。「型=刑+土」,指用刀於干,置之於土,是一種「固定的」模式、方式,以利工作(凡有「土」之字,多指工作工具、環境地域等﹚。
  此二字相差千里,居然台灣教育下的專家們混為一談(「意識型態」指意識已定型之狀態,偏有人認為應寫為「意識形態」!意識可見乎﹖何形之有﹖保證那些「學者」、「專家」們會歷歷列舉過去之訛,傳之以訛﹚!

  「獲=犬+廾隻」指靠狩獵所得,「穫=禾+廾隻」為耕種所得,兩者的分別在於前者用力,後者靠「自然」之助。當有人說﹕「我收獲良多」代表﹕「由於我的拼搏,才得到很多。」而「收穫良多」是自然得到的,等於欣然接受。

  漢字的微言大義,已「微果僅存」矣!絕非市場坊間和今日小學可習而得之者!君子不爭,容人為上;謙受益,滿招損,多研漢字,思路必廣。
  唯此,老朽未竟之業,非電腦操作系統,而係「漢字基因字典」也!
舊 196 留言者:小生 [2000-06-17]
主題:
  再問「詞」、「辭」的異同﹖謝謝。
回應﹕
  「詞(=言+司﹕言乃言語,司者管理;管理良好有組織之語文﹚」,「辭(= +辛『一云從革』﹕理絲,複雜委曲狀;辛,苦也,革之;複雜之事應革之,謝卻,離去。」辭字用於「行為」,作謝卻、離去;用於「語文」,應作「簡化」解。
由於「詞」常用於一種「有規範」之文體,如「詩詞歌賦」,故「詞句」令人混淆,而「辭句」代表﹕「去除繁複之語文」。人與人之間,不外溝通之一途,溝通須經語文、行為。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繁複累贅」,辭之、卻之,最為理想,是以「修辭」較「修詞」達意得多。字典上常謂兩者相「通」,是「不通」之「至」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