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79 留言者:至周 [2008-11-06] |
主題:7974.練習 主題三界: 1,認知:官商勾結,使多數人日漸愚昧而自甘墮落、坐以待斃。 2,理解:商人、財團,以浮華的食、色、衣、住等方式,讓很多官員、人民自願拋棄傳統道德。 3,剖析: 因為多數商人唯利是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人民在獲得生存條件後,過半會因為無法節制欲望,而見利忘義。 所以執政者當使人民節約欲望、克制自已、注重禮義,使商人無法不擇手段地獲取暴利;人民當察覺政商勾結、族長不公不義時,若無退避之路,即當自立自強。 |
回應﹕ 1,不確。不可自加意見如:使多數人日漸愚昧而自甘墮落、坐以待斃。 2,不確。不可自加意見如:商人、財團,以浮華的食、色、衣、住等方式, 讓很多官員、人民自願拋棄傳統道德。 3,不確。應就原文剖析,否則天下臭文穢章漫天過海矣! |
#7980 留言者:華子 [2008-11-06] |
主題:練習 萃取主題作業,敬請老師指點。 1、認知界:大名府某惡霸魚肉鄉里,鄉人與過路僧人商討解決之道。 2、理解界:官府不廉求族長,族長不義求白姓,白姓再怕事,公道由誰伸訴呢? 3、剖析界:自古以來官商勾結,人民若不因為逼不得已,是不會輕言抗爭的。 |
回應﹕ 1,不確。鄉民投訴絕非〔與過路僧人商討解決之道〕。 2,不確。 3,不確。此乃「政治迫害論」也!老朽所談皆係「人性」!與「理性抗爭」無干! 但願不會被人認定:「有怎樣的網,就有怎樣的網民」! |
#7981 留言者:曾凡 [2008-11-06] |
主題:#7974练习 1,認知界: 某大戶官商勾結,魚肉鄉裡,悍奴成群,人莫敢犯,民怨甚深。一僧路過,鄉人哭訴之。僧開解就明之道,然鄉民不願放棄既有。僧笑離而去。 2,理解界: 鄉民寧願繼續忍受大戶之壓迫,也不願放棄已經擁有的生活。 3,剖析界: 鄉民面對大戶之壓迫,求助官府、族長無門;本有解決之道,在于棄暗投明自救之--然其不願放棄既有,固執迂腐,故不能得救,只能在原有環境中繼續生存。 |
回應﹕ 1,正確。但不够精簡。 2,正確。 3,正確。主題非文章! |
#7982 留言者:小白 [2008-11-06] |
主題:練習 1,認知界:僧聞鄉人訴苦,瞭解其苦況乃自囚之果,大笑而去。 2,理解界:鄉人若棄暗就明,即可擺脫困境,唯人甘為物奴,菩薩難救。 3,剖析界:大戶恃富凌弱,鄉人亦不願放棄既得所有,人性如此,世態本然。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7983 留言者:修行人 [2008-11-06] |
主題:練習 請老師指正: 1,認知界: 某大戶魚肉鄉里,鄉人心雖不平,但只是口怨而心不行。 2,理解界: 一個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必是保守派,而非改革派。 3,剖析界: 世人大多重利輕義,只要有利可圖,就消極保守。惡人遂能橫行鄉里,進而造成社會不平! |
回應﹕ 1,正確。 2,不確。本文未涉及此。 3,正確。但誰不是「惡」人?又有何「不平」? |
#7984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06] |
主題:答7974則 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請老師教誨: 1,認知界: 一大戶魚肉鄉里,一僧詢問鄉人以求其方,終感悟而去。 2,理解界: 居上者常予取予求,居下者則亦步亦趨,超脫者理應跳出輪回。 3,剖析界: 社會中皆有三類:居上者、居下者和超脫者。因強者不可抑、弱者不可扶,超脫者應順遂自然,自行其道。 學生 敬上 |
回應﹕ 1,不確。〔感悟而去〕?誰?閣下乎? 2,不確。太超過了。 3,不確。太太超過。 |
#7985 留言者:阿奇 [2008-11-06] |
主題:#7974練習 1,認知界:鄉人向一路過僧人哭訴一地方大戶魚肉鄉里之情事,僧人了解原委後大笑而去。 2,理解界:鄉人為享受物慾,可忍受無公平正義。 3,剖析界:物質生活腐化人心後,是非公理可有可無,人人惟利是圖。 |
回應﹕ 1,正確。 2,不確。生活非〔為享受物慾〕,鄉愿非〔可忍受無公平正義〕。 3,正確。原意為〔自作自受,仙佛難解〕。 |
#7986 留言者:庚子 [2008-11-07] |
主題:練習 朱老師好: 老師教訓的是,這是學生的老毛病,現在仍在改正中。 ﹟7974練習答案: 1,認知界: 某大戶平常魚肉鄉里。一鄉人求路過的僧人主持公道,僧人問知情况,知鄕人貪心不知足,固離去。 2,理解界: 弱者處於弱勢,要反抗當有所犠牲,如不想犠牲,當安份守紀。 3,剖析界: 弱者之為弱者,是因其能力不足又貪心,想變強又不自己奮發,維持現狀又不甘心。 請老師指正。 學生敬上 |
回應﹕ 1,正確。文太長。 2,不確。官員政府莫非環境,良鳥擇枝而棲,此之謂也。 3,正確。 |
#7987 留言者:遊子 [2008-11-07] |
主題:答7974則 老師您好: 學生常覺無法與人溝通,此次主題萃取之練習,始知自己對於體用因果的關係仍是一知半解。來網兩年囫圇吞棗,對於中文程度仍然不佳,又犯上自以為知的毛病深感慚愧,還望老師不吝當頭棒喝。 對於老師前次教導:於剖析界應分述因因而果果。幾經思索,是解為:由一事件萃取出主題並深究後謂之理解,以此理解為因,而後形成剖析界之果,由此形成之剖析界中,亦含有本身之因果關係。再次試答分析7974則如下,請老師教誨: 1,認知界: 一鄉民向路過僧人哭訴受到欺壓卻無人能助,僧人問其究竟後,知其奴已成性,愛莫能助。 2,理解界: 鄉民遇到欺壓只想向外求助,又深陷物慾享受而無法自拔的奴性,對僧人點撥尚無動於衷。(困於奴性為因,得人應自立之果ˍ剖析界:棄暗就明之建言) 3,剖析界: 僧人給予棄暗就明之建言,但鄉民仍只見眼前近利而無視真能脫困的方法,實則無人能救。 請老師指導。 學生 敬上 |
回應﹕ 所答皆非常正確,閣下文筆也極為通順,之所以「自覺無法與人溝通」者,可能係「習性」有異。遊子負笈他鄉,必也:入境隨俗!反正為了學習,「溝通」何嘗不然?文字═體,溝通═用;因═不屑於用,果═自覺溝通不良。須知:俗人之謂俗人,因其俗不可耐,對不可耐之人溝通成功,自必道通天人也! 至於剖析,本無定則,諸如剖玉,須就其紋理而剖,不可拘泥。尤其是網友們「各呈己見」,實乃「學習認知」之絕佳良機。蓋人人俱有主見,凡錯者,率皆偏離主軸;但僅知正解,亦屬「偏之於正」也!何以如此?世態本然也!近日老朽培苗,各苗長短粗細不一,人思豈止複雜萬分,是各有因果也! |
#7988 留言者:小程 [2008-11-07] |
主題:練習 1,認知界:鄉人久受大戶欺,權衡利害而不敢抗,哭訴於僧,僧大笑之。 2,理解界:世人若只顧趨利避害,社會將一盤散沙、仁義盡失。 3,剖析界:利與害本為一體,並相互作用、轉換。鄉人個個舍害取利,反而個個受害,是自作自受也。 |
回應﹕ 1,正確。 2,不確。加油添醋何為? 3,不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