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69 留言者:網主 [2008-11-05] |
告網友: 題已破,另舉一則: 某道場講經,請來三位大德。場中坐席有三,主位居中,兩側各一。 一位講者逕至側位就坐,垂簾瞑目。另兩位則互相謙讓,皆表示自己德行不足,不當居主位。推讓良久,主事者恍然大悟,立將坐席調整,將原居中之席移於一側。這一來,已坐之講者反而成為主位,正居中間。 該講者見狀,一怒而起曰:「爾打算陷吾於不義乎?」 主事者忙道:「非也,此主位無人屈居,大德謙謙君子,名正言順。」 舊題不再接招。 網主人白 |
#7970 留言者:華子 [2008-11-05] |
主題:練習 敬請老師指點。 一、認知界: 道場請來的三位大德,為席中主位,而謙謙禮讓。 二、理解界: 為主位互讓之大德恍然大悟,調整座位,把原先自謙而座之位設為主位。 三、剖析界: 大德謙謙君子,故先自謙座於側位者應是主位。 |
回應﹕ 1,正確。 2,不確。 3,不確。 |
#7971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05] |
主題:答7969則 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請老師教誨: 1,認知界: 講經道場排座次,其中二人推讓,主事者請另一謙謙君子居主位。 2,理解界: 謙謙君子分真偽,真者真不居,偽者流于形式。 3,剖析界: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學生尚有一問: 主題試答者各有立場,所見所解所悟各各不同。然「寓言」由來有自,上下文中已限定立場,「寓言」亦有其體用。故懇請老師於批閱時,闡述「罟網鴻爪」之原意(應皆為剖析界)。經查此「寓言」出自舊﹟286則留言,「用」以詳「禪境」。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不確。 正因答者立場有異、所見各別,參與者必「大有收獲」也。教育之要,在於求同存異,令學者自行領悟,而非一味填鴨也!文案(寓言之名已改)因事寓義,前曾「用於禪境」,今則用於「教育」,靈活自如。既云禪境是禪境,不拘一格始有格;禪不可說,格宜自參。 |
#7972 留言者:琉璃 [2008-11-05] |
主題:试答 朱先生 您好: 試答﹟7969則留言 1,認知界:(人-三位講者、主事者;事時地物-道場、三德禮讓、主事調席;情理 法-三德過于注重外在形式,從而忽略了德之本意,本末倒置。) 2,理解界:(體:三德-注重德之外在;主事者-暫缺。 用:暫缺。體用關係:三德過于重德,主事者巧妙破解。) 三德格式化、教條化顯德,實乃借德之名彰顯己之德性的典范。 3,剖析界:(因:三德禮讓主席; 果:主事者巧妙化解。) 文中三德禮讓本屬德之範疇,然堅辭再三,不肯就席,就顯得太過做 作,不是食古不化,便是刻意借道德粉飾週身,表面尊道,實則背道。 末學駑鈍,于文中填入暫缺字樣表示此部分尚屬模糊階段,故不敢信手胡填,再者,試答完后,發現末學的三界似乎並未有明確的分野(即大腦內尚未建立相關係統)。之所以登上留言,的確是抱有私心,感覺就此刪去,有些可惜,既然是「作業」,不如交上一交,即使挨棒,也算有所收穫。 |
回應﹕ 1,有此認知已非凡夫矣!故可謂「主觀正確」。 2,見7974之解。 3,正確。 認知境界供一般普羅大眾溝通,對文義表達正確即是(人事時地物情理法)。 理解境界供「識者」以「理」「解」之,舉凡文案中「體用」關係屬之。 剖析境界係「能者」更進一步之分析,以垂直思維方式追溯因果。 |
#7973 留言者:至周 [2008-11-05] |
主題:練習 主題三界: 1,認知界: 一講者自願居側位,不爭奪,不推讓,符合坐主位者的風範。 2,理解界: 講經者現身說法,其言行舉止,皆是聽講者當學習的道理。 3,剖析界: 願甘居下位者,又能為所當為,與人無爭,一切順應自然而然。 |
回應﹕ 1,不確。 2,不確。 3,不確。 |
#7974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1-05] |
主題:#7969練習 1,認知界: 某道場講經,請來三位大德,無人愿居主位相互推讓,令主事者很是為難,終以贊美其德行收場。 2,理解界: 坐席空間位置與德行無必然關聯,三位大德卻推讓良久,其德令人側目。 3,剖析界: 大德本具何需外求:有德者應居主位而不自居體現尊重和謙虛;為了坐席推讓良久和一怒而起顯見為德不卒。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原文案: 某道場講經,請來三位大德。場中坐席有三,主位居中,兩側各一。 一位講者逕至側位就坐,垂簾瞑目。另兩位則互相謙讓,皆表示自己德行不足,不當居主位。推讓良久,主事者恍然大悟,立將坐席調整,將原居中之席移於一側。這一來,已坐之講者反而成為主位,正居中間。 該講者見狀,一怒而起曰:「爾打算陷吾於不義乎?」 主事者忙道:「非也,此主位無人屈居,大德謙謙君子,名正言順。」 主題答案參考: 1,認知界:一道場講經,主事者安排坐席,幾乎得罪講者。 (普羅大眾對文案之認知,在於字面。於此已足。) 2,理解界:坐位之安排,代表講者地位人品,居中為貴。 (理解涉及常識、知識,坐位安排相當於體用關係。) 3,分析界:講經者應係得道之人,因為道者重德輕名,結果於行為上適得其反。 是知,此四人皆失道之輩也。 (進一步分析,因果關係矛盾。知此,是知垂直思維。 (本文案表面看似恭維,實係「反面批判」之文也!) 另舉一例,以釋眾疑。蓋此類思維課題,未受嚴格訓練者,大腦常一片空白,宜多參詳。 如:〔民貴君輕〕 1,認知界:國家無人民不成立,君主必須尊重人民。 2,理解界:人民數量多,君主少;人民力量大,君主小。 但君主權利多,人民少;明智的君主,理應尊重人民。(體用) 3,剖析界:因為君主的責任為令人民生活安定,否則人民會羣起推翻君權。 所以君主應尊重人民,以維持社會平衡、政權穩定。(因果) 相信這些道理網友們盡知,但因缺乏訓練,平素各種觀念夾雜,情理混淆不清。主題萃取是一種分門別類的思維法門,能在對事物認知之餘,深明表裡、細別層次。最重要的,是能認識對方,高人不作低語、無貨難充庫房!所謂之「微言大義」者,第三層剖析之謂也! ﹟7969則已被網友「無有真假」破解,由於各位「剖析能力」不足,特此選擇一比較容易之文案: 註:答案將於每日清晨公佈之。 昔大名府有某大戶,財大氣粗,官商勾結,豢養打手奴才成群。平素予取予求,魚肉鄉里,人莫敢犯。某日,一僧路過,鄉人哭訴之。 僧問曰:「官府何在?」 對曰:「已狼狽為奸矣!」 僧再問:「族長何如?」 對曰:「族長盡登高屋,享富貴,目無我輩矣!」 僧嘆曰:「貴府馳地百里,物產豐饒,竟無一人主持公道乎?」 對曰:「彼等手無縛雞之力,怎言公道?」 僧曰:「天下至大,既然如此,君何不棄暗就明?」 對曰:「和尚何其癡耶?在此居有屋,進有食,嬌妻美妾,怎輕言棄之?」 僧聞言大笑,揚長而去。 |
#7975 留言者:庚子 [2008-11-06] |
主題:練習 朱老師好: 第一練習題的標點修正,另加上其他標點變化和我的解釋,請老師指正: 我在室中來回踱步,思考着問題的答案,這是我的習慣。不久後,我停下來寫下答案,我的答案是正確的,是不是? 我在室中,來回踱步思考着問題的答案,這是我的習慣。(同上).......〔來回踱步和思考來得比較迫切。〕 我在室中,來回踱步思考着問題的答案,這...是我的習慣。(同上)...................〔我的習慣顯得有點懸疑性。〕 (同上)....................。不久後我停下來,寫下答案,我的答案是正確的,是不是?〔顯得寫答案時比較隆重。〕 (同上)....................。不久後,我停下來,寫下答案,我的答案是正確的,是不是?〔顯得寫答案時更隆重。〕 (同上)....................。不久後,我停下來寫下答案,我的答案是正確的!是不是?〔我原本很確定答案正確,但後來懷疑或急切想知道答案。〕 (同上)....................。不久後,我停下來寫下答案,我的答案...是正確的?是?不是??〔我非常疑惑我的答案是否是正確的。〕 ﹟7969練習: 1,認知界: 三大德因相互謙讓而不能定奪誰座主位,主事者見狀為之排解。 2,理解界: 謙讓本為善事,但如只為謙讓之名,則是偽善。 3,剖析界: 凡人皆喜真善,但有真善之人,偽善之人必隨之蜂起。聖人不死,大盗不止。 請老師指正。 學生敬上。 |
回應﹕ 連句可,但格式令人眼花瞭亂,不能卒睹(代表平素訓練不嚴謹)。 1,正確。 2,正確。 3,畫蛇添足。 |
#7976 留言者:遊子 [2008-11-06] |
主題:答7974則 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請老師教誨: 1,認知界: 某鄉民向路過之僧抱怨受到欺壓而無人能助,僧人問其究竟後始知是其奴性使然,愛莫能助。 2,理解界: 陷於物慾無法自拔又只想依賴他人幫助的鄉民,奴僕之態表露無遺,自然被人以奴僕對待之。 3,剖析界: 天助自助,鄉民若能有此覺悟而自尊自重,自立自強方得脫此困境。 學生 敬上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7977 留言者:小兆 [2008-11-06] |
主題:#7974練習 朱老師您好: 試答﹟7974則留言: 1,認知界: 某人捨不得富貴,而寧願讓人奴役。 2,理解界: 人心總是緊抓住已得的,並且憂傷自己所未得的。 3,認知界: 若人心愚昧,想得到一切的利益,不知有所取捨,自然充滿憂傷。 |
回應﹕ 1,不確。 2,不確。 3,不確。 |
#7978 留言者:富景 [2008-11-06] |
主題:試答#7974 朱先生您好: 試答﹟7974則留言: 1,認知界: 鄉人對一路過僧人哭訴著某大戶人家如何官商勾結的一段對話。 2,理解界: 大戶人家雖與官商勾結,魚肉鄉民,但該鄉人仍衣食不缺,不受影響,故不願搬 離住居。 3,剖析界: 該鄉人言行不一,假仁不義也。 謝謝 朱先生 |
回應﹕ 1,正確。 2,不確。體用關係並非如此。 3,不確。該鄉人並未:言行不一,假仁不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