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0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0-16] |
主題:控制自我心性 讀到朱老師的層次論,以往混沌的頭腦忽然通透很多,於是開始全面研讀老師所傳授的理念和智慧,尚在努力中。 終於有了機會註冊留言,又心中恍惚,不知如何提問、提何問題?學生不善言辭,報到一下,以謝師恩! 以前見有人拿人和動物進行對比(如《狼圖騰》等),最初的作者也許為了告誡人們應當汲取動物具有的優秀品質,繼續發揚為人性的光輝;但到了時賢們發揮的時候卻變成了人和動物對比,頗有樂于返祖的趨勢。讀到前面老師教導的控制自我心性,正好對我的病症合適。人本來源于動物,身體保留著動物的某些特性,那些與人類的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理應克服拋棄,才有機會成為真人。 我當悉心遵照老師所教導勤習之,以免錯失此等機緣。學業不精,報到完畢,潛前再謝! |
回應﹕ 此道漫長,所經悉為廣漠廢墟,宜自備乾糧、多攜飲水,辛苦了。 所云係世紀時尚,由下列「公式」,可知端倪: E=MC^2 其中,E指能量、權利、資金、觀念;M指質量、信眾、主流知識、市場佔有率;C為時間 將各種變數代入,可得結果如下: 若E=能量(軍事力量):M=殖民地(市場佔有率);C=時間 此式成立,故西方以船砲利為目的,以期佔有全世界之資源及利益。 若E=觀念(西方至上);M=主流知識(西徒認知);C=時間 此式亦然,故西方大舉招納「留學生」,大力鼓吹其個人英雄主義。 若E=觀念(人是動物);M=主流知識(西徒認知);C=時間 此式亦然,故西方大肆宣傳「性享受」,認定人只是血肉一團。 西方文化之源可追溯於希臘之泰利斯,迄後希臘三哲大放光芒。蘇格拉底可比擬為中國的「名家」,與惠施一樣,專在「定義」上下功夫;柏拉圖充其量是個「文學家」,其《理想國》與《對話錄》曾影響一票人;亞里士多德沾了其學生亞歷山大的光(鬼谷子也),秀了兩把刷子,將學術分類搬上了人間舞台。 不幸歐洲在羅馬帝國崩潰後,基督教君臨天下,統治了千餘年。直到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成為時尚,為了取代基督教義,便將希臘三哲捧為擋箭牌。於是,亞里士多德的分類大行其道,科學成為顯學。到二十世紀,物質泛濫,人慾橫流,地球透支過度。二十一世紀,大自然反撲、人類社會敗壞,是有今日。 西方文化淺薄,西人極重私利,從古至今素無「完人」。除了基督教的「封誥」外,沒有「聖賢」,以致根本不信人間有聖。而我國恰恰相反,整個文明都建立在先聖前賢之懿行上。西人不信,理所當然;而如今之國人,經過民初之五四運動,早已徹底西化!不僅不信聖賢之說,且以之為恥,難怪會「獸性累發」了! 其實,宇宙進化採正弦波形式,如同鐘擺般不斷反覆。中國承平太久,久到人心麻木,大腦灰化。所以一個個寧願喪權辱國,但知手抓權利、身卡位置,所圖只為滿足感官需求!不過,物極必反,老朽喊了多年(在浪子書中,開宗明義就預言自由經濟破產),如今全球金融風暴,且看始作俑之美國還能神氣多久? 路總要走下去,多觀察、認真學習、全力篤行,其他不必理會。 |
#7939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1-02] |
主題:答题 我在上網。 我在上網,因為網絡上包含大量資訊。 我在上網,因為網絡上包含大量資訊,而面對如此多的信息必須做出選擇。 我在上網,因為網絡上包含大量資訊,而面對如此多的信息必須做出選擇,要作出正確的選擇我必須先確定自己目標。 |
回應﹕ 正確,很好。 此類串連句可一直延伸,但若無標點符號的練習,則其意義不大。由於一般人忽視了標點符號的功能,以致為文時,草草了事。老朽提出此類練習,就是要提醒各位,要多認識標點符號。 請參考7929則留言最後一段: 〔如將標點符號略加改變,文義就不相同了。如: 我在想…一件事…是剛才發生的!那時,我正要進門,被嚇了一跳是不是?你搞鬼!!〕 (此段主題為「一件事」,此事═被你嚇了一跳) 原文為: 〔我在想一件事,是剛才發生的,那時,我正要進門,被嚇了一跳,是不是你搞鬼?〕 (此段主題為「我在想事的時候被你嚇了一跳」) |
#7949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1-04] |
主題:回应#7943 1,認知界: 某教師通過教學實踐認識到:教書為職業,育人為責任。 2,理解界: 對於教師而言,教書僅為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3,剖析界: 學之以求生存,教之以為發展。 學生習作,請師斧正! |
回應﹕ 1,正確。 2,與認知何別? 3,剖析應先有正確之理解,再將所理解之因果分析之。 |
#7974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1-05] |
主題:#7969練習 1,認知界: 某道場講經,請來三位大德,無人愿居主位相互推讓,令主事者很是為難,終以贊美其德行收場。 2,理解界: 坐席空間位置與德行無必然關聯,三位大德卻推讓良久,其德令人側目。 3,剖析界: 大德本具何需外求:有德者應居主位而不自居體現尊重和謙虛;為了坐席推讓良久和一怒而起顯見為德不卒。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原文案: 某道場講經,請來三位大德。場中坐席有三,主位居中,兩側各一。 一位講者逕至側位就坐,垂簾瞑目。另兩位則互相謙讓,皆表示自己德行不足,不當居主位。推讓良久,主事者恍然大悟,立將坐席調整,將原居中之席移於一側。這一來,已坐之講者反而成為主位,正居中間。 該講者見狀,一怒而起曰:「爾打算陷吾於不義乎?」 主事者忙道:「非也,此主位無人屈居,大德謙謙君子,名正言順。」 主題答案參考: 1,認知界:一道場講經,主事者安排坐席,幾乎得罪講者。 (普羅大眾對文案之認知,在於字面。於此已足。) 2,理解界:坐位之安排,代表講者地位人品,居中為貴。 (理解涉及常識、知識,坐位安排相當於體用關係。) 3,分析界:講經者應係得道之人,因為道者重德輕名,結果於行為上適得其反。 是知,此四人皆失道之輩也。 (進一步分析,因果關係矛盾。知此,是知垂直思維。 (本文案表面看似恭維,實係「反面批判」之文也!) 另舉一例,以釋眾疑。蓋此類思維課題,未受嚴格訓練者,大腦常一片空白,宜多參詳。 如:〔民貴君輕〕 1,認知界:國家無人民不成立,君主必須尊重人民。 2,理解界:人民數量多,君主少;人民力量大,君主小。 但君主權利多,人民少;明智的君主,理應尊重人民。(體用) 3,剖析界:因為君主的責任為令人民生活安定,否則人民會羣起推翻君權。 所以君主應尊重人民,以維持社會平衡、政權穩定。(因果) 相信這些道理網友們盡知,但因缺乏訓練,平素各種觀念夾雜,情理混淆不清。主題萃取是一種分門別類的思維法門,能在對事物認知之餘,深明表裡、細別層次。最重要的,是能認識對方,高人不作低語、無貨難充庫房!所謂之「微言大義」者,第三層剖析之謂也! ﹟7969則已被網友「無有真假」破解,由於各位「剖析能力」不足,特此選擇一比較容易之文案: 註:答案將於每日清晨公佈之。 昔大名府有某大戶,財大氣粗,官商勾結,豢養打手奴才成群。平素予取予求,魚肉鄉里,人莫敢犯。某日,一僧路過,鄉人哭訴之。 僧問曰:「官府何在?」 對曰:「已狼狽為奸矣!」 僧再問:「族長何如?」 對曰:「族長盡登高屋,享富貴,目無我輩矣!」 僧嘆曰:「貴府馳地百里,物產豐饒,竟無一人主持公道乎?」 對曰:「彼等手無縛雞之力,怎言公道?」 僧曰:「天下至大,既然如此,君何不棄暗就明?」 對曰:「和尚何其癡耶?在此居有屋,進有食,嬌妻美妾,怎輕言棄之?」 僧聞言大笑,揚長而去。 |
#8003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1-08] |
主題:#8001练习 1,认知界: 小沙弥告诉师傅自己坐于大殿上佛的位置即可立地成佛。 2,理解界: 無知小沙弥欲得立地成佛之果,却對佛之本來一無所知,可谓緣木求鱼。 3,剖析界: 人應當知概念之由來。以指指月,指非月。 學生愚鈍,定當努力,以不负老师之期望! |
回應﹕ 1,正確。 2,正確。兒語。 3,不確。本則乃「負面教材」,道理正係點明何謂「自以為是」。 |
#8038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1-10] |
主題:回應#8037 1,認知界:老貢生欲讀書明理,關于是否太晚求教老和尚。 2,理解界:體:讀書;用:求功名或明事理。讀書為求功名當然越早越好;讀書為明理就沒有早晚之別了。 3,剖析界:因:老貢生求功名未果。果:晚年才知用功讀書。 |
回應﹕ 1,不確。已明也。 2,正確。 3,不確。 |
#8176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1-17] |
主題:#8173练习 1,認知界:樵家物品山中偶拾,遍地皆是;客卻認為無一凡品,從未見過。 2,理解界:體:物品;用:陳設、觀賞。 物品用于陳設則隨興所之;用于觀賞則取決于人的經驗見識。 3,剖析界:因:物本無別,因人心不同而有別;果:人對物進行比較而區分物品。 人因立場、經驗不同,對相同事物的認知也不同。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8620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2-14] |
主題:#8616 主题萃取 1、認知界:主辦方請與會學者享受生命之美,學者們仍只看到自己專業相關的事物。 2、理解界:因為學者過于專精,智慧受限,所以專家往往只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無法兼顧其他。 3、剖析界:反之,欲獲得智慧,就要成為通才,兼顧到方方面面的事物。 |
回應﹕ 1,字數超過。2,字數超過。3,對。 |
#9555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9-10-04] |
主題:覺悟行 朱老師:您好! 學生兩年前搜索“智慧”,得書《智慧學九論》,始與老師結緣。學生重理輕文,經常詞不達意;好在讀書很多,終至認同釋道儒三家為一之觀念,得以回歸中華傳統。得見老師文章,頓覺相見恨晚;雖自知才疏學淺,不得當面請教,然日日罟網追隨,未敢懈怠。 學生雖少時立志為公,矢志未移,然看今日自己一事無成,打工渡日,又得見老師團隊成績,真是自慚形穢。學生對老師所教觀念完全能懂,完全能接受;對老師所講道理也完全能理解,完全願意奉行。但是學生的確提不出問題,也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懇請朱老師對學生這樣雖已發心,覺尚淺,悟不透,行不徹之人再次開示:我等如何起行?如何堅持?如何成智慧? 順祝老師康健!學生 敬上 |
回應﹕ 察「人事時地物」者,世間之基礎也,人因事而有時地而需物,乃因緣而生。易曰:「潛龍勿用」,係指時之未至,「打工」事為延志,不可論物地之「成」也!老朽等亦然,所作所為,莫非因緣而住,毫無「成績」可言。即令「見龍在田」、略有建樹,悉皆運數所定,委實無足道介。 既然汝能通理,則道已順,天下一家,何分彼此。蓋行道有先後、樹業有專攻,吾輩得緣僭先,苟工作有成即大眾之成,文化若興即人類之興。所謂之「成」者,矢志堅持、不懈不怠,斯乃人類精神之就也;謂之「興」,係因天下教化,世人無不知情達理、和睦相處也。 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大丈夫也者,應能摒棄一般人之見解。凡人動輒因股票之升降忽驚忽喜,靜必逐利益之高低患得患失,蓋心上無士,無志常移也!以老朽為例,三十七歲以前,居無所、食不定、職非類、業失分。時每日混身嬉痞群中,猶自風流顧盻,以追逐「凱洛琳」為務(事見老朽自《智慧之旅》)。 繼而一朝夢醒,海可枯、石得爛,老朽覺悟前非,遂一頭栽入此無邊大漠中。四十多年來,一步一腳印,默默苦行,無視外界狂風呼號,寵辱無驚。是知,若人不以名利為念,行所應行、為所當為,雖潛龍必將見其田,唯此田非彼田,非名非利,恆非一般凡人可見也! 職是之故,汝提不出問題,旁觀可也!跟不上進度,宜繼續努力!只要人能發心,覺之深淺、悟之通透,唯緣熟可知也!夫山之為山,寂寂不動;夫水之為水,逢低即流,順性隨心,此係堅持之道!至於「智慧」,在於捨己為公,於外務、尊重倫理;於內心、恪守道德,如斯而已矣! 為山九仞矣,勇往直前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