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2 留言者:高湧剛 [2002-08-18] |
| 主題:何謂出入﹖ 蒙朱老師之教,晚輩悉心讀經、心感身受一切法象於自然之理。明白自然之功廣大無執,中國傳統文化正是效法天地之氣而立其精髓。眾多法門出神入化同出而異名也,皆為先賢教化之法,本於人世、行於人世。今學生見聞之後有一疑問請老師指教﹕法本自然、曠宇無界,學生何以能出能入﹖ 禮! |
| 回應﹕ 中華文化築基於炎帝、黃帝,是以中國人自稱「炎黃世冑」。 黃帝戰勝炎帝於涿鹿,天下底定,勵精圖治。晚年退休訪道,傳言乘龍登天焉。 不論傳說為何,於黃帝行誼,可見中華文化之一大特色。當人年輕力壯時,應「銳身己任,勇往直前」;而在年事稍長,則「功而不居,為而不有」。 前者謂之「入(甲骨文。象尖銳之形,可進,進於其中,納也,內也。)」,人入於世,以為眾利,是稱「入世」。待得精力衰退,人性之常,喜坐享其成,再言入世,豈非「行屍走肉」、「尸位素餐」﹖故有「出」(山外有山,一山尚有一山高)焉,進(亦可言退)一步,另有高世,俗人罕至,是謂「出世」也。 十年前因兵敗山倒,老朽獨力難支,故先出世,以免玉石俱焚。今則老矣,雖有精兵良將,然征戰乏力,兼以倥傯一生,未嘗得一日之閒,每有憾焉。所幸文化生命傳承,科學技術繼替,經多年悉心安排,已見苗茁矣。 象者,龐然巨物也,獅雖稱王叢林,亦對象敬而遠之。象至老時,自知去處,然迄今尚未得見老象之塚者。知所出入,知所取捨,此即自然之法。年輕學子自應入世,但千萬勿誤以為「水下悉如水下事,世間可明世間法」。五十而學易,當知「出世」是「更登層山,別有天地」。然天機奧妙,入出之際,唯時至方知也。 |
| #2083 留言者:愚生 [2002-08-18] |
| 主題:反省、求覺、獻曝 日前跌落竹馬,見「白孩兒」又似受馬蹄; 每每先生針砭現下,雖未直斥,卻如切膚,是始知愚。 愚生即曾為競撲粉、作文不上檯之不律頭(恕屢用稚澀文言、實週遭者視己如異類,僅先生此地見容) 幸迷途未遠,故常請教先生以前路; 晨光熹微無礙旭日東昇,有心人仍得藉以鏡之正己。 在學堂師長室個人告示版見一文﹕「兒時師長有二,男的和女的; 少時人師亦有二,打人和不打人的; 成人時師者仍有二,有骨氣和沒骨氣的。」先生談到「…還有誰管中文怎麼回事﹖」愚生不才,學養、認知遙不及先進; 然自以為骨氣尚存,未離交流道逕攜筆縱身離乘,或足不履敝而行,懷石以實腹,己志不移。 先生提及﹕「百年來中國文化式微…」,本週愚生巧見洋人製洋語科教系列節目,此回主題為「中國古代發明」,共兩集約90分(去廣告),順手製為多媒體。內容探討遍及航運、工業、農業、軍事、政治、物理、數學、天文、醫藥、文藝(水墨意境),除末項涉及文化差異未評外,華夏前賢無不先執各領域牛耳先千百年。 第一集結語﹕「西方藉中國發明而超越東方,時至今日,東西方甚少有人意識、彰顯中國人對現代世界基礎之貢獻 (愚見﹕ 如笑萊布尼茲不會用電郵、譏祖沖之不懂工數)」 第二集結語﹕「人類當無分彼此、和平共存、攜手並進,為明日世界努力」 (愚見﹕ 反省後,釋出善意,開始覺醒) 本想逕寄予您,幸得Ms. Elisa 提醒,險成葫蘆提自薦俗人。 其項目原由想必先生暨各先進盡早暸然於心,但愚生所繫,概為 1)由洋人揭示、推廣中華之壯美; 本地族人多不見、不聞、棄如敝履 2)坊間百科泰半向洋、倭看(此地日前竟尚有崇朝鮮之風) 而不平; 茲簡列收視心得如下,終以刪除亦不悔﹕ 航運﹕ 分隔船艙〔200 A.D.〕、航海術、船尾舵、羅盤(經馬可波羅1292 A.D.傳歐,成就哥倫布1492 A.D.發現新大陸之舉, 英亦藉此建立海權帝國 1782 A.D., 鐵達尼號〔1912 A.D.〕實非分隔船艙首用) 紙鳶、竹蜻蜓(成就萊特兄弟飛航理念1903 A.D.) 工業﹕ 獨輪手推車〔1000 B.C.〕(*歐陸至1200 A.D. 始見) 馬蹬 〔400 B.C.〕(歐陸中世紀武士原以雙手抓馬鬃防止落馬,1200 A.D.後習得此製造應用技術,乘馬執戈控制平民,騎士時代建立) 紙 〔100 B.C, 西安,墓中書〕 造紙術 〔105 A.D. 蔡倫〕,西傳中東大食〔751 A.D. 怛羅斯之役〕,西傳歐洲〔1100~1200 A.D.〕 木板印刷術〔400 A.D.前〕 紙牌 〔700 A.D.〕 (洋人樸克牌〔1377 A.D.〕前身,為木板印刷應用,印刷術傳西次要管道) 金剛經印本〔868 A.D.〕(敦煌石窟藏經洞,信徒印經為結善緣) 飛錢 〔1000 A.D.前〕 (印刷紙鈔; 1260 A.D. 成標準貨幣 ) 活字版印刷〔1041 A.D. 畢昇〕(亦成就世界第一本書、第一家書店; 後有德人古騰堡 J.Gutenburg 以印紙牌背面起家推廣印刷術) 農業﹕ 鐵犛〔1000 B.C.〕 深耕式、等距行列播種法(歐陸為隨意散灑式,易受鳥類掠食)(愚見﹕ 農業都可見文化差異) 軍事﹕ 海軍 戰艦〔900-1400 A.D.〕 (後因大運河峻工,長城修復,已自給自足(鎖國之始,歐洲向外擴張之興),及官員承儒家「父母在,不遠遊」傳統,故戰艦毀棄,海權讓人) 火龍出水(定向式導彈) 續發噴火器 陸軍 火葯〔700 A.D.〕(道士煉長生丹而造成之殺生劑,世人多誤以為僅用於煙火表演,實為改製榴霰彈與毒氣彈以守城退敵) 伏地沖天雷〔1000 A.D.〕 (世界第一枚地雷,佚名中國將軍; 亦製出世界第一枚魚雷) 木人火馬天雷砲、火禽(世界第一枚地對地、空對地生物炸彈) 竹銃 (世界第一具手提火箭筒) 金屬火銃 〔1027 A.D〕(世界第一門大砲。,竹銃改良型) 〔耶穌會修士受義大利技師南懷仁 Ferdinand, Verdias(後因造兵器良心譴責,其火砲以聖人名之並施以聖水)協助技術轉移,其與眾人多以為歐洲〔1327 A.D.〕先創; 後於〔1500~1600 A.D.〕改良回傳,用以抵抗蒙古人〕 鐵銃 〔1128 A.D.〕(世界第一把槍, 後因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為阿拉伯人西傳,改良回傳中國後名為「迅雷鐵銃」) 五豹橫奔箭、雙向火箭發射籃 (火箭砲 〔1150 A.D.〕) 神火萬全砲台(結合獨輪手推車之移動式砲台,記載同時齊發320枚砲彈) 天文、物理、數學﹕ 司天監紀錄日蝕、慧星、太陽風〔1361 A.D.〕 黃曆(精確度代表皇帝治權正統性,陰曆些微差距,使得農民亦可由新月殘月誤判而覺天子不解天行之道) 利瑪竇(Ricci, Matteo)抵中國時黃曆已失準,天降大雨; 故趁機進言,計畫引入基督教曆法及歐洲天文學,遂 函請羅馬教皇遣耶穌會修士,湯若望抵中國〔1594 A.D.〕,舉行天文學競技---日蝕預測; 司天監預測午前10﹕30日蝕,耶穌會修士預測11﹕30發生,為時2分。恰如修士所言,司天監敗。 因天文官時採世襲制,隔代後已不解曆法奧義,僅照本宣科,故觀念、方法失傳,數學上雖率先計算圓周率、制定帕斯卡三角形,但數據精確計算能力落後, 天文官羞愧,朝廷測天權外包耶穌會、指定標建數座青銅觀星台(飾以中國花紋); 而後耶穌會因17世紀時之司天監技術不足勝出,然漸驚覺中國古天文學在在超越西方。 渾天說(宇宙論〔600 A.D.〕)﹕「地若雞子中黃,孤居其內,天地星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利瑪竇因歐洲宇宙論以為星辰月亮皆”固定”於一透明球體內; 而中國天文官認為透明球體不存在) 玉雕星宿板(星辰測繪儀)〔1000 A.D.〕完全吻合北極星宿 渾天儀、簡儀(赤道經緯儀,郭守敬,1200~1300 A.D.南京紫金山),歐洲〔1600 A.D.〕始採用(第谷 Brahe, Tycho與其繼志者刻卜勒 Kepler, Johannes),為現洋人太空望遠鏡設計依據。 時間測量﹕日晷、水鐘、時刻香、燭,水運儀象台(同步擒縱器鐘輪; 宋朝佚名朝廷官員 〔1000 A.D.〕),用以觀天象,定星宿,遴選天子) (洋人以發明擒縱器機械鐘〔1400 A.D.〕自豪,自道為亞歷山大經查理曼至文藝復興以來人類重大發明突破) (利瑪竇〔1582 A.D.〕至澳門,20年後入紫禁城〔1601 A.D.〕見萬曆皇帝,呈機械自鳴鐘,記載中曰﹕ 眾官員見時瞠目結舌…) 時間知識未普及實為朝廷私心(西方將之轉為公器)。 政治﹕ 飽學士大夫為核心之菁英內閣政體(歐陸為神職掌政,貴族以目不識丁為榮,伏爾泰 Voltaire〔1717 AD〕等人對比中西之理性與不公正,為文嘲諷後入獄) 教育﹕ 科舉制度,文官(士人)制度(西洋至〔1500 A.D.〕始引入,啟蒙運動及工業革命後考試制度普及) 醫藥﹕ 道家佚名方士提供朝廷宰相天花疫苗接種療法 〔1000 A.D.〕 (後西傳中東、土耳其; 瑪麗蒙塔古 Maire Montague(英駐君士坦丁堡使節夫人)罹天花〔1718 A.D.〕其子接種疫苗,後歐洲普及〔1721 A.D.〕) 文藝(水墨意境) 國畫一脈相承,書畫同源,寄託精神心境,渺小人物襯綴自然山水天地雄偉,氣遊走其間,畫作無處不可觀見; 輕感官剌激,不受物理、技法原則限制,自成一格。 西畫強調視覺剌激,人物、七情六慾為主,週遭世界為輔,要求符合物理光線、投影、透視、立體; 遵守構圖交會、消逝點技法原則。 結語﹕青年當自強 |
| 回應﹕ 「日光」甚暖,寒冬受曝,上文可振聾啟聵,感謝不盡。 俗謂「西瓜靠大邊」,其寫實甚切焉。若有一車,滿載西瓜,行於山道之間,車行甚速,遇轉彎瓜必受損。需知「方磚能砌牆」,古往今來,未見任何牆壁,曾用西瓜砌牆者。是以「有骨氣之異類」,於今「白孩兒」族群中,實乃千秋萬世之長城也! 若論人之才智,東西無別,男女少異。由訓練猩猿可知,若無「動機」,雖一物之舉,亦不可成。而猩猿受制於「食物」,誘之以食可也。人則動機迥異,人各一心,遑論千族萬群。故天動以「機」,人得諸「緣」。古人有其機緣,今世何獨不然﹖ 文化者,傳承人世機緣之明證也,該節目係外人所製,即令真確,亦未必究竟。是以老朽正傾力於下一步之挑戰﹕多媒體製作。蓋欲興「漢魂」,必藉「漢影」!老朽今生之重責大任,非科技發明,實乃圖文系統之建立也。 共勉。 |
| #2084 留言者:zz [2002-08-18] |
| 主題:問題 1)思想、價值觀不同不能溝通或代溝應如何﹖(親朋戚友一視同人) 2)“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真有道理﹖ 若小人、女子在身邊如何應對﹖若有小人、女子的性格可有辦法解救﹖ 3)對教育小孩持有什麼看法﹖應如何教導﹖ |
| 回應﹕ 思想、價值不能溝通,實正常之極也。人係一種「絕緣體」,普天之下,實無一人得以理解他人者。正因人之絕緣,文化、文明才可能「百花齊放」,世界才會多采多姿。 若謂有人能夠溝通,老朽未之見也。果有,必乃「成者為王敗為寇」耳!蓋常人唯一能理解之事物,莫非「功名利祿」之「得失成敗」也。 閣下與親朋戚友難以溝通,又有何妨﹖人生每有一得,必有所失;反之,有一失必有一得,但視人之立場所在而定。如親朋間有知情達理之士,溝通應無困難,否則此輩親朋悉如「電阻」,正好絕緣,以免電壓過高有損性能也! 老朽年方十三,母親見背,自後人世風狂雨驟,數十載烏雲籠頂,未見光明。然而,今見同事家有老母,朝夕噓寒問暖,實非老朽所能。幼年之失,正是老朽自明之始,而今之得,足可遠遊八荒,直登青雲,是失不掩得也。 小人者,「神智未生」之人,既神智未生,非「吾」同類,不足以語也! 女子者,狩獵族大有斬獲之餘,其烹宰善後之輩也。若男子視彼輩如奴,則奴必以主子事之。奴有衣之奴、食之奴、性之奴,主子有昏庸之主、無能之主、貪婪之主,主奴沆瀣一氣,易養耶﹖難養耶﹖非一語可以道盡也! 然於認知上,「女子」與「男子」實無所別,唯因在人類啟蒙時代,子孫延續為「生存」重責。女子身懷「種」任,不得不心性相屬。為了子女成長,為人母者,不得不犧牲一己,以為人類謀。今則人智已開,人欲成人,應以人之價值,作為人之標準。 老朽常稱田奕及沈紅蓮二人為「先生」,其名符且實歸。二人(皆中文系畢業,田奕北大、沈紅蓮台大)獻身文化,不眠不休,數十年如一日,將家庭子女置諸腦後。其德其功,衡諸千古,無愧先人先生也!(沈補﹕心裡沒有小人,眼中哪得現小人﹖) 教育下一代,首應「知己」,不知己,何以知人﹖不知人,何以知世﹖不知世,何以面對未來﹖未知未來,怎知下一代所遭所遇,所思所行﹖ 人世間最大之矛盾,為青春之期,乃人學習、成長之關鍵。然人受「性」之操控,身心受迫,難以自主。待子女出世,遂為之所縛,學習成長良機一過,終生勞碌無獲。 自己尚未認清人生,又將面對另一個生命,未來豈僅是教養﹖傳道授業解惑皆難得其途也!更兼以當今美式商業廣告當道,人生成為金錢戰場,兒童心志單純,唯以感官是問,而美式廣告對感官之誘惑無所不用其極,人生頓失其道! 子女究應如何教養,老朽無言,老朽僅知,電腦乃知識之導體,教養極易。老朽有幸,得免小人與女子之困,恕無良方,乞諒。 |
| #2092 留言者:陸桂華 [2002-08-21] |
| 主題:“漢字全息教學法報道”一文中個人覺得不妥的幾處地方 先生﹕您好! 晚輩看過“漢字全息教學法報道”一文之後,因還未有機會閱讀蕭啟宏教授的 《漢字啟示錄》,只能從這個報道中感覺蕭教授對漢字的研究與先生的研究是殊途同歸,所以對蕭教授的研究也是欽佩有加; 不過關於“漢字全息教學法報道”一文, 晚輩覺得有幾個不妥之處﹕ 1 “漢字全息”的說法不嚴謹 其一,先生在《智能學九論》中的“思維論”中提出“思維的基因是概念”,雖然單個漢字中也有不少本身就是概念的,但是也有很多概念是由字組合而成的詞或詞組;此外,在中華文化中,《易經》和《道德經》是最重要的兩部著作,二者均為完整的系統,漢字是作為表達意義之工具。 其二,先生在1828則留言的回答中講到“禪宗不立文字,就是企圖跳脫語言的極限。” 語言與文字均有極限,由此晚輩覺得漢字不可能達到“全息”。 晚輩看過先生的《漢字基因工程》一書,雖然領悟極有限,但先生的“漢字基因”之提法較“漢字全息”要嚴謹得多。 2 報道一文中提到“晚”字的字首“日”為何在左的講法也不妥,太牽強 文中寫到﹕ “還有晚字,她問,日為什麼在左,有孩子說,左西右東,晚上,太陽從西邊 落下,免是農民不要勞作的意思。” 按照這種講法, “曉”字中的字首“日”應該在右才對。 3 關於“暉”的說法也不妥 若2083則留言中關於“鐵犛(1000B.C.)”的記載是確切的,假定軍人的鐵甲也于相應的時間被製造出,那麼鐵甲的出現時間要遠後于倉頡造字的黃帝時代。 可能之一是倉頡能夠預測後世的人事,預先造了這個“暉”字;另外一種可能是“暉”字為鐵器時代或其後時代的人所造。 以上是晚輩的淺見,有不當之處,請先生指正。 |
| 回應﹕ 中華文化最光輝者,應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齊鳴。百家既鳴,鳴必有自,一個時代因而啟蒙,人智亦於茲啟發也。 值今資訊時代,適為物質文明後期,工業生產、消費刺激、科技競爭、窮奢極慾已達人性張力之末,故諸弊叢現,人心思變矣!心既思變,變必有方,唯心期期不可,唯物亦然。老朽曾於上屆「中國哲學會議」中發表「中華文化第三次大融合」一文,指出未來潮流,必將趨向「天人合一」與「科學技術」的交匯。 電腦,科技之終極也,然電腦目前名不副實,有電而無腦,僅為計算機而已。設若令電腦理解概念,能以概念作為其運用的元素,豈非人之思考然﹖果真,人腦與電子機器相結合,以人類之天人合一思維、配合電子的處理技術,正是進化之里程碑也。 在大自然的設計下,生命、生存、生活,是不可逆的法則;生命需要延續,生存需要能量、生活要動機。在自然界中,初級生命至今尚欣欣向榮;生存體也各司其職,扮演「食物鏈」一環的角色;生活體形成人類,為今日金字塔的頂端,若僅以食色為動機,則人獸無別。 中國人在追求自然真相的動機中,千年前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目的既達,動機即泯,故有數百年的衰敗潛沉。西方不然,由於太早被基督教統治,人生唯一的動機寄望在「天堂」上。直到文藝復興,西人對思維(絕非「哲學」)缺乏深厚的根基,遠遠落後於東方,在追求「生存」之餘,物質文明遂成新的動機,致有今天。 當環境日趨敗壞(且看近將舉行的地球存續高峰會),國家只重視強權(如美國效法秦始皇),社會只剩下暴亂(恐怖與正義,邪惡軸心壞蛋與人權自由超級好人),生命只有色情(性器崇拜的新圖騰)的最後關頭,人類才知道何謂「回頭是岸」。 那一天,當人們厭倦於無盡強化的感官刺激,心靈恐懼於無所不在的空虛惶惑,人開始返思自己,求安定、求祥和之心又成為新的「動機」。至是,物質文明之傾圮已在不遠,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又將改弦易轍矣! 問題在,當今舉世有上百萬個大博士、近千萬碩士、數億學士,有誰能指出一條明路﹖如果沒有,這麼多人類精英都噤口不言,人類還有什麼希望﹖ 須知颶風起於一魚之躍,在這個大動盪的關口,電腦能否理解文字,正是把守涵谷關的關尹。老子一本《道德經》,影響中華文化每一個層次,而「藏密於顯」的文字概念,在發揚光大之前,怎不掀起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論戰﹖ 老朽在全部研究尚未竟功之前,即將不成熟的《漢字基因字典》及《漢字基因工程》公開於世,何也﹖豈老朽欲冒「草率苟且」之辱,而求「標新立異」之名哉﹖非也,是期能以一葉之落,以期秋蟲之唧鳴也! 今蕭先生之說,容或有可議之處,何妨議之﹖其於老朽之見,確有同異之別,何妨存之﹖文字本約定俗成,百花之放,理論之集,必有能助電腦理解文字概念,進而令電腦服務人類。斯時也,國家組織、社會結構、經濟型態、軍事定位、科技發展、生活意義…,無不是另一種新境界,此適為老朽前所預言,「驚天動地的新時代」,是也! |
| #2094 留言者:zz1 [2002-08-21] |
| 主題: 1)如何化空虛為虛空、無奈為奈無呢﹖ 2)不明“鬼”、“靈”的造字。可解釋嗎﹖ 3)對玩電子遊戲(1)專機(2)網絡持有什麼看法﹖ 4)是否可指引尋獲資料的良方﹖人文系統。 5)在睡而半醒(知道)的狀態,腦中不斷出現剛才所讀的書,然後自動 地讀/想下去,不是完全關係那書的內容,但是完全醒時發現要看真 的讀了那樣。這樣的情形不是經常出現。何解﹖ 6)年小時對什麼最能留下印象﹖ |
| 回應﹕ 1,下功夫!下功夫!看懂一切,看穿一切,看透一切! 可參考昨日「往事如煙」的影評。班吉對萬事都「無奈」,於是終日躲在強 者後面,以為可撈一點「安全感」。其實,奧西何曾把他放在眼中﹖無奈! 奧西自以為是,能「奈何」一切,結局呢﹖等何米成熟了,懂事了,奧西急 著想與何米說話,何米連理都不理,甚至未看他一眼!也是無奈! 何米呢﹖他努力過,嘗試過,最後經歷了真實,人生只留下記憶,而失去了 「何米」,那不是標準「奈無」﹖「化空虛為虛空」嗎﹖ 2,「鬼﹕甲骨文,象人戴面具狀;指人變了質,泛指人死後的精氣。」 「靈﹕字首=霝–雨下有人口。字身=巫–與鬼神通而祈雨之人。」 兩者泛指物質本象之後的精神現象。 在人類瞭解「電磁波」之前,如果有機器說話,那就會被稱為「鬼靈」。 由此可知,有朝一日,一些玄秘現象獲得合理的解釋後,即屬知識矣。 3,老朽反對,但有人希望自求毀滅,又有什麼好反對的﹖ 想想看,吾輩「科技幫兇」,不正在危若纍卵的地球上「飆殂」嗎﹖青少年 不過是俎上魚肉,代罪羔羊而已。 看看吧!「大人們」飆基因!飆科技!飆外交!飆股票!飆二奶!飆口水! 為什麼孩子們不有樣學樣﹖飆車、飆舞、飆歌、飆性、飆謊、飆氣、飆死! 4,人文系統的特色是「人性認知」,既能認知,當能尋獲。 問題在於﹕未來「人在何處」﹖與之相比,可能找「鬼靈」要容易得多! 5,這叫做「迷離態」,居於「潛意識與意識」之間(世事是連續的,並沒有一 與二之別,但人必須分之,否則不易分辨。比如說,「物質粒子」本身就是 「電磁波」,故在「量子力學」中,有「波動粒子」之說。潛意識與意識本 難分別,但人以清醒時為意識,反之為潛意識,其間為迷離態。) 6,氣味。生物生存之本能也,如鱒魚必須回到出生地產卵,唯一的線索,是其 對原始環境中化學物質所形成的氣味印象,循之可也。 人亦然,一丁點氣味,就會將人帶回最原始的經驗中。 |
| #2116 留言者:零至一 [2002-08-26] |
| 主題:新聞一則,與眾共享 珠算被稱為我國“第五大發明”,至今仍在加減運算和教育啟智領域發揮著電子電腦無法替代的作用。殊不知珠算僅為我國古代眾多演算法之一種,許多古算至今還鮮為人知。隨著歲月流逝,我國古代許多極有價值的計算方法相繼失傳。為找回失傳古算,19世紀以來,中、英、日等國幾代科學家皓首窮經,孜孜以求,均未獲突破。 中國工商銀行陝西漢中分行經濟師程文茂根據“李培業推想圖”,歷經10年時間潛心研究,終於將失傳千餘年的我國古代12種計算工具全部複製。 《數術記遺》介紹14種演算法 據史料記載﹕甄鸞,字叔遵,是南北朝時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一生撰注多種數學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注釋了唯一一部記載我國古代計算工具的《數術記遺》。 《數術記遺》系中國古算書,捲首題“漢徐嶽撰,北周漢中郡守、前司隸,臣甄鸞注”。但經我國著名數學史家錢寶琮先生考證,它是甄鸞假託徐嶽之名,自撰自注的,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目前尚無定論。現傳本為南宋鮑瀚之刻本(西元1212年),保存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數術記遺》介紹了我國古代14種演算法,除第14種“計數”為心算,無須算具外,其餘13種均有計算工具,分別是﹕積算(即籌算)、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宮算、運籌算、了知算、成數算、把頭算、龜算和珠算。“珠算”之名,首見於此。 古算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唐宋以後,《數術記遺》中所述13種算具,除珠算沿用至今外,所有算具均相繼失傳,而此書只有文字介紹,並無算具圖樣,其歷史原貌,無人知曉,在我國的古算史上留下了“哥德巴赫猜想”一樣的謎。 為解開此謎,中外學者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日本數學史家三上義夫(1875–1950年)、戶穀清一,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中國學者許蓴舫、余介石、李迪、周全中、李培業等均抱著科學縝密的態度,繪製出了各自的“推想圖”,試圖破譯13種古代算具之謎,而在眾多的“推想圖”中,“李培業推想圖”最引人注目,在國內外影響最大,得到學術界公認。 李培業,青海樂都人,陝西經貿學院教授,西北大學研究生導師,當代著名的數學史、珠算史家,現任中國珠算史研究會副會長。 對《數術記遺》中13種算具的研究,是李教授眾多學術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他早在1976年就完成了“我國古代14種演算法”的論文,1991年,經補充完善,在《陝西財專學報》第二、三期上連載發表了《〈數術記遺〉中算器研究》論文,全面、系統、詳細地闡述了“李培業推想圖”。“李培業推想圖”雖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但從1976年提出後,在長達25年的時間裡,一直沒有被製作成型。 撩開失傳古算的神秘面紗 2001年,曾長期師從李培業教授進行珠算研究的工行漢中分行經濟師程文茂,決心把“李培業推想圖”變成現實,使失傳的我國古代13種計算工具重見天日。 1992年,程文茂率先破譯了失傳一千多年的“太乙算”,並發明出“太乙算棋”,使一般學齡前兒童使用10課時就能單獨掌握小學二年級才學會的萬以內加減法。1999年,又發明了“世界算盤”,在該盤上不僅能隨意拼裝俄羅斯、日本及中國的10珠、5珠和7珠算盤,而且可將失傳的“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和“珠算”四種古算具一一再現。 一次,程文茂在陪朋友參觀“石門十三品”時突發靈感﹕漢中石門十三品在全國是書法一絕,而同樣和漢中有著淵源較深的《數術記遺》中失傳的13種古代算具,難道不能成為全國古算一絕嗎﹖他將這一想法告訴了李教授,得到贊同,同時程文茂找到漢中木工名匠趙連富,運用上等木材––楠木和樟木進行製作。其間,李教授繪製了《漢中甄鸞古算十三品草圖》,並親自到漢中予以指導。不知經過了多少次奔波辛勞,多少次反復、失敗,程文茂的“古算十三品”終於在2002年5月下旬製作完成。 據李培業教授介紹﹕此前,國內曾出現過《數術記遺》中13種計算工具的示意模型,但相當粗糙簡單,許多地方出現明顯錯誤,“古算十三品”的製作完成是國內第一個完整、系統、科學地將我國古代13種計算工具恢復舊制,是數學史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別是發現“九宮算”為世界上唯一的動位元演算法,更具較高的學術價值。 (文/賈連友華年輪 新華社供本報專稿) 另有問﹕ 1.先生的易蕊能算多種數系,與上述有關乎﹖ 2.若學子對上述算法有興趣,以先生的見多識廣,可示一明燈否﹖ |
| 回應﹕ 多謝賜教,中華文化當興,人才備出矣! 易芯係採老朽之多層索引算法(即多數系算法),類似前文所謂「兩儀、三才、五行、九宮」,既此古算法再現,當再研究之。 實際上,多數系算法之技巧,相當於背誦「九九乘法表」。先將各數之結果算出,再設計成為易誦之「口訣、手法」,則可省略大量的「計算過程」。老朽在漢字庫中,全用此類「多層索引」技術,因之,只用40MHz的cpu就已勝過奔騰4。 同理,學者若有興趣研究,只要先得結果,整理出一規律,再以此規律反算之。 如十進位用二、五子珠算得口訣﹕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五去五進一…… 由是可知,口訣只是反算的結果。因此,如用邏輯閘取代算籌,據老朽分析,口訣速度約較「進位器」快十倍。高數值之數系之效率更高,且其應用可與「概念」平行處理,功效不可估計也(易芯不宜多談了,就此打住。) |
| #2119 留言者:張京 [2002-08-27] |
| 主題:補充一下。 恰才看到留言貼中,朱老說人類到最後只是做夢的動物而已,後生認為不至於此吧﹖若整個世界真個由“電腦人”來運作,那麼我們人類豈不更重文化﹖––記得以前朱老也這麼說過。 所謂物極必反,人類無聊至極,必然會自開良田,親自下田去耕種,以體驗農耕之生活。––其樂無窮。 或者像中國古代的一些賢人隱士一般,閑來無事,坐於松樹下弈棋。––不亦樂哉。又或者,人類終有一日覺得“電腦人”代勞不好,還是自已動手一步一步來好。––宇宙終極,再返回原點。億萬文明不復被人所用,人類重新一步一步的尋找文明。宛如太極圈,陰陽相扣相輔相生,周轉不息。 另外,我想問一下,現在電腦用的是“0”和“1”,但我覺得這好像比我們中國的陰陽爻要差那麼一點,個人認為“0”“1”所備的陰陽兩爻都有,而陰陽一拆一合就可以互換,卻是“0、1”所沒有。不知這與電腦來說有什麼作用沒有﹖––後生對電腦只懂皮毛的運用。 另外,朱老對於電子遊戲的評價後生認為很值得商榷。 如果電子遊戲如洪水猛獸,那我們也應如大禹治水般,疏導開去才是吧﹖所謂“器無正邪,旨在人心”。 也許上文除了零亂外,還有些不太尊老。––其實後生對任何人都視為朋友,所用語氣也趨向于朋友,但面對陌生長者時,常考慮到世俗禮儀,搞的說話論事不能盡現本性,常感覺有點怪怪的兼且有點語塞。所以若有不敬之處,還請朱老原諒。 |
| 回應﹕ 「人類」定義與立足觀點各有不同,沒有爭辯必要。道不同,不與為謀可也。 既只懂皮毛,怎可「論斷」﹖ 今人心盡黑,尚可謂「近墨不黑」乎﹖ 人不重做人,尊不尊有何重要﹖老朽只與明者明也。 |
| #2129 留言者:風柳 [2002-08-30] |
| 主題:朱先生 是的,西方的哲學思想,建構了現代的科學理論基礎,可它不是圓融的,完整的 現代人,在接受科學訓練的同時,也被訓練了分別的意識行為和執著的思維習氣。例如,時空本來不是絕對存在的事物,可在物理學上卻定義時間、空間是基本量,速度是導出量……這個世界,運動是絕對的,是物理的基本性質,也可以根據這樣的思想建構科學理論體系……正在做些嘗試,看看是不是能更好的解釋和描述這個我們能感知的世界,如果朱先生不嫌棄的話,我可以給您看些還不成熟的想法,請您指導…… 還有,《智慧之旅》裡有好多字不符合普通話習慣…… |
| 回應﹕ 如今是「知識探險」時代,各盡其力可也。 (沈補)1.閣下留言中無關宏旨的部分已刪去。 2.朱先生工作繁忙,請不要將貴文寄來。 3.智慧之旅是我修辭的,大抵符合文心雕龍的要求。我不會用「更好的解釋和 描述」這類句式,因為中文本無此種句型(“解釋和描述得更好”)。「好 多字不符合普通話習慣」一句,也不符合普通話的說法(句義不通),至少 「字」前要加個「用」字,文雅一點就說「遣詞造句」。當然不符普通話的 表達方式,不然修辭學是做什麼用的﹖不論如何,謝謝閣下的恭維! |
| #2130 留言者:悠風 [2002-08-30] |
| 主題:感想 昨晚看完了《智慧之旅》!在我看來,它是一本對命運和玄理不斷進行探究並把探究過程展示出來的書。 今天又看了霍金所做的“膜的新奇世界”的演講,隱隱覺得他的宇宙觀念與先生在書中的宇宙觀念有相通之處! 不知先生有否看他的演講﹖如果有的話請為迷糊的晚生比較一下好嗎﹖ |
| 回應﹕ 霍金與老朽最大的不同,是他受到西方「創造論」的支配,以探索時間的初始為主。老朽則受東方影響,認為時間只是一個事件的度量。 此外,他出發於「科學」,一切於「微觀」下手。他有著深厚的數學基礎,處處引用其數學公式來證明問題。老朽則鑽研思維,一切從「宏觀」下手,利用概念認知,以求說明人與自然、人與人性的關係。 |
| #2150 留言者:晚輩K [2002-09-09] |
| 主題: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朱老您好﹕ 晚輩因為有著挺嚴重道德潔癖,前些日子在萬般煎熬之下,毅然辭去了從事已經五年的網路公司企劃工作,希望能夠好好重新規劃未來。 幾個月過去了,生活的壓力卻沉重的讓我不得不回去過去所熟悉的網路產業,這次的新工作是網路遊戲的行銷企劃。在台灣景氣低迷之際,可以在一次被視為魯莽的離職決定之後重新找到一份新工作,和許多人的經歷比較起來,可說幸運許多。但是晚輩的內心還是擺脫不掉對將要從事的工作內容本身有份厭惡感,心想,如此循環下去,無法愛自己的工作,卻不得不去做這份工作,這是多麼痛苦的事情啊。 晚輩希望工作能夠餬口之餘,也能多少對大眾做些意義的事情,可是這樣一路走來,工作也換了不少,卻一直無法達成心願。 是否這一切就是所謂必經的過程﹖ 請老師為晚輩解惑,開示一二。 祝老師身體安康計劃順利。 |
| 回應﹕ 這是一則「理解課題」,一時的矛盾不是壞事,待懂得透徹,就迎刃而解了。 「道德潔癖」=「道德認知」+「自我感受」 道德認知是理性的、屬公,而自我感受是感性、屬私,兩者本不共容於自然界。若一意孤行,堅持「道德潔癖」,則必須配合獨立的生存力量,否則必將兩敗俱傷也。 在宇宙進化過程中,若無「變化(動)」,則無生命的產生。變化必係兩極間之振盪,非動即靜,非左即右。靜者保守、屬右派;動者激進、是左派。保守者可稱為道德,激進則不斷追求變異。兩者本無是非,但動極必靜,靜極必動,如「正弦波」然。 老朽主張「道法自然」,亦可謂「中庸之道」。蓋於盛世,老朽所扮演者,恒為反叛角色;迄至亂世,老朽則擺出一副「道學面孔」。無他,「進化」必須有變化,「變化」必過中間。人唯有站在宇宙立場,宏觀遠矚,始知其「大道全程」也。 電動遊戲利害參半,是時代之必然產品,閣下在「生存力量」未建立前,以之謀生,正是「保守之道德」也。老朽於此為左派(但於中華文化又屬右派),執中庸之道,任何人、事、物,「過中」必反,故而反之,是立場不同也。 欲有貢獻於社會大眾,首先要具備「正確的認知」,其次要「培養力量」。蓋若不知社會大眾所需為何,能貢獻什麼﹖再若沒有力量,推動不了時代的大輪,也空自嗟嘆。 看看蝴蝶吧!如果不是幼蟲時期吃夠了樹葉,哪有力量為花授粉﹖萬事萬物都是互生的!必經的過程就是覺悟後的反思,過去錯得越多,贖罪之念越熾。重要的是,心存此念,就是一粒待發的種子,時機一到,即將破土而出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