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743 留言者:陸桂華 [2002-06-23]
主題:請先生釋疑
  請先生釋疑
  幾句題外話﹕對晚輩觀念影響至關重要的有一文一書, 一文者為西人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 的【通過知識獲得解放】,一書者為先生的《智慧之旅》; 感謝先生著書立說來傳承中華文化之精髓以啟發後來者;
  也深深欽佩先生的知行合一!
  先生在《智慧之旅》一書第四部分最後一節提到“有來自無,無包含有”這樣的觀念,晚輩不解; 後聯係到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其演講【下一個千年的科學】中有以下的講法,請問先生照此理解是否合理﹖
  “甚至我們認為是空無一物的空間,也充滿了在空間和時間中以封閉圈運動的粒子。這就是說,它們於圈的一側在時間中向前運動,而於圈的另一側在時間中向後運動。這些封閉圈被說成是虛粒子,因為不可能用一個粒子探測器直接地測量它們。但是,可以間接地測量它們的效應。一種辦法是用兩張緊靠在一起的金屬板。金屬板的作用,是要在兩板之間的區域裏,相對於外部封閉圈的數目,稍許把封閉圈的數目減少一些。這樣,相對於打在內側的封閉圈,將有更多的封閉圈打在金屬板的外側並反彈。由此,人們預期將存在一個很小的力,把金屬板向一塊推。這種力由土耳其物理學家亨德裏克.卡西米爾最先預言,它已經在實驗中被觀察到。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封閉的粒子圈真實地存在。”
  霍金此演講全文的網址如下﹕
  http://www.xys.org/xys/ebooks
/others/science/xia1000.txt
回應﹕
  「有來自無」是一種「合理的推斷」,老子在《道德經》中第一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用」,第二章﹕「有無相生」。
  因為對追根究底而言,不論追到最元始是什麼,只要已有,就意味著尚未到底。但「無」則不然,人不會再問,「無來自什麼」﹖
  霍金不過想描述此「無」而已,係多此一舉(既無法證明,就非科學)。蓋下一步人們又會問﹕「﹖﹖﹖」!永無止境!不論真假,何必呢﹖
2092 留言者:陸桂華 [2002-08-21]
主題:“漢字全息教學法報道”一文中個人覺得不妥的幾處地方
  先生﹕您好!
  
  晚輩看過“漢字全息教學法報道”一文之後,因還未有機會閱讀蕭啟宏教授的
  《漢字啟示錄》,只能從這個報道中感覺蕭教授對漢字的研究與先生的研究是殊途同歸,所以對蕭教授的研究也是欽佩有加; 不過關於“漢字全息教學法報道”一文, 晚輩覺得有幾個不妥之處﹕
  1 “漢字全息”的說法不嚴謹
  其一,先生在《智能學九論》中的“思維論”中提出“思維的基因是概念”,雖然單個漢字中也有不少本身就是概念的,但是也有很多概念是由字組合而成的詞或詞組;此外,在中華文化中,《易經》和《道德經》是最重要的兩部著作,二者均為完整的系統,漢字是作為表達意義之工具。
  其二,先生在1828則留言的回答中講到“禪宗不立文字,就是企圖跳脫語言的極限。” 語言與文字均有極限,由此晚輩覺得漢字不可能達到“全息”。
  晚輩看過先生的《漢字基因工程》一書,雖然領悟極有限,但先生的“漢字基因”之提法較“漢字全息”要嚴謹得多。
  
  2 報道一文中提到“晚”字的字首“日”為何在左的講法也不妥,太牽強
  文中寫到﹕
  “還有晚字,她問,日為什麼在左,有孩子說,左西右東,晚上,太陽從西邊
  落下,免是農民不要勞作的意思。”
  按照這種講法, “曉”字中的字首“日”應該在右才對。
  
  3 關於“暉”的說法也不妥
  若2083則留言中關於“鐵犛(1000B.C.)”的記載是確切的,假定軍人的鐵甲也于相應的時間被製造出,那麼鐵甲的出現時間要遠後于倉頡造字的黃帝時代。 可能之一是倉頡能夠預測後世的人事,預先造了這個“暉”字;另外一種可能是“暉”字為鐵器時代或其後時代的人所造。
  
  以上是晚輩的淺見,有不當之處,請先生指正。
回應﹕
  中華文化最光輝者,應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齊鳴。百家既鳴,鳴必有自,一個時代因而啟蒙,人智亦於茲啟發也。
  值今資訊時代,適為物質文明後期,工業生產、消費刺激、科技競爭、窮奢極慾已達人性張力之末,故諸弊叢現,人心思變矣!心既思變,變必有方,唯心期期不可,唯物亦然。老朽曾於上屆「中國哲學會議」中發表「中華文化第三次大融合」一文,指出未來潮流,必將趨向「天人合一」與「科學技術」的交匯。
  電腦,科技之終極也,然電腦目前名不副實,有電而無腦,僅為計算機而已。設若令電腦理解概念,能以概念作為其運用的元素,豈非人之思考然﹖果真,人腦與電子機器相結合,以人類之天人合一思維、配合電子的處理技術,正是進化之里程碑也。
  在大自然的設計下,生命、生存、生活,是不可逆的法則;生命需要延續,生存需要能量、生活要動機。在自然界中,初級生命至今尚欣欣向榮;生存體也各司其職,扮演「食物鏈」一環的角色;生活體形成人類,為今日金字塔的頂端,若僅以食色為動機,則人獸無別。
  中國人在追求自然真相的動機中,千年前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目的既達,動機即泯,故有數百年的衰敗潛沉。西方不然,由於太早被基督教統治,人生唯一的動機寄望在「天堂」上。直到文藝復興,西人對思維(絕非「哲學」)缺乏深厚的根基,遠遠落後於東方,在追求「生存」之餘,物質文明遂成新的動機,致有今天。
  當環境日趨敗壞(且看近將舉行的地球存續高峰會),國家只重視強權(如美國效法秦始皇),社會只剩下暴亂(恐怖與正義,邪惡軸心壞蛋與人權自由超級好人),生命只有色情(性器崇拜的新圖騰)的最後關頭,人類才知道何謂「回頭是岸」。
  那一天,當人們厭倦於無盡強化的感官刺激,心靈恐懼於無所不在的空虛惶惑,人開始返思自己,求安定、求祥和之心又成為新的「動機」。至是,物質文明之傾圮已在不遠,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又將改弦易轍矣!
  問題在,當今舉世有上百萬個大博士、近千萬碩士、數億學士,有誰能指出一條明路﹖如果沒有,這麼多人類精英都噤口不言,人類還有什麼希望﹖
  須知颶風起於一魚之躍,在這個大動盪的關口,電腦能否理解文字,正是把守涵谷關的關尹。老子一本《道德經》,影響中華文化每一個層次,而「藏密於顯」的文字概念,在發揚光大之前,怎不掀起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論戰﹖
  老朽在全部研究尚未竟功之前,即將不成熟的《漢字基因字典》及《漢字基因工程》公開於世,何也﹖豈老朽欲冒「草率苟且」之辱,而求「標新立異」之名哉﹖非也,是期能以一葉之落,以期秋蟲之唧鳴也!
  今蕭先生之說,容或有可議之處,何妨議之﹖其於老朽之見,確有同異之別,何妨存之﹖文字本約定俗成,百花之放,理論之集,必有能助電腦理解文字概念,進而令電腦服務人類。斯時也,國家組織、社會結構、經濟型態、軍事定位、科技發展、生活意義…,無不是另一種新境界,此適為老朽前所預言,「驚天動地的新時代」,是也!
2092 留言者:陸桂華 [2002-08-21]
主題:“漢字全息教學法報道”一文中個人覺得不妥的幾處地方
  先生﹕您好!
  
  晚輩看過“漢字全息教學法報道”一文之後,因還未有機會閱讀蕭啟宏教授的
  《漢字啟示錄》,只能從這個報道中感覺蕭教授對漢字的研究與先生的研究是殊途同歸,所以對蕭教授的研究也是欽佩有加; 不過關於“漢字全息教學法報道”一文, 晚輩覺得有幾個不妥之處﹕
  1 “漢字全息”的說法不嚴謹
  其一,先生在《智能學九論》中的“思維論”中提出“思維的基因是概念”,雖然單個漢字中也有不少本身就是概念的,但是也有很多概念是由字組合而成的詞或詞組;此外,在中華文化中,《易經》和《道德經》是最重要的兩部著作,二者均為完整的系統,漢字是作為表達意義之工具。
  其二,先生在1828則留言的回答中講到“禪宗不立文字,就是企圖跳脫語言的極限。” 語言與文字均有極限,由此晚輩覺得漢字不可能達到“全息”。
  晚輩看過先生的《漢字基因工程》一書,雖然領悟極有限,但先生的“漢字基因”之提法較“漢字全息”要嚴謹得多。
  
  2 報道一文中提到“晚”字的字首“日”為何在左的講法也不妥,太牽強
  文中寫到﹕
  “還有晚字,她問,日為什麼在左,有孩子說,左西右東,晚上,太陽從西邊
  落下,免是農民不要勞作的意思。”
  按照這種講法, “曉”字中的字首“日”應該在右才對。
  
  3 關於“暉”的說法也不妥
  若2083則留言中關於“鐵犛(1000B.C.)”的記載是確切的,假定軍人的鐵甲也于相應的時間被製造出,那麼鐵甲的出現時間要遠後于倉頡造字的黃帝時代。 可能之一是倉頡能夠預測後世的人事,預先造了這個“暉”字;另外一種可能是“暉”字為鐵器時代或其後時代的人所造。
  
  以上是晚輩的淺見,有不當之處,請先生指正。
回應﹕
  中華文化最光輝者,應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齊鳴。百家既鳴,鳴必有自,一個時代因而啟蒙,人智亦於茲啟發也。
  值今資訊時代,適為物質文明後期,工業生產、消費刺激、科技競爭、窮奢極慾已達人性張力之末,故諸弊叢現,人心思變矣!心既思變,變必有方,唯心期期不可,唯物亦然。老朽曾於上屆「中國哲學會議」中發表「中華文化第三次大融合」一文,指出未來潮流,必將趨向「天人合一」與「科學技術」的交匯。
  電腦,科技之終極也,然電腦目前名不副實,有電而無腦,僅為計算機而已。設若令電腦理解概念,能以概念作為其運用的元素,豈非人之思考然﹖果真,人腦與電子機器相結合,以人類之天人合一思維、配合電子的處理技術,正是進化之里程碑也。
  在大自然的設計下,生命、生存、生活,是不可逆的法則;生命需要延續,生存需要能量、生活要動機。在自然界中,初級生命至今尚欣欣向榮;生存體也各司其職,扮演「食物鏈」一環的角色;生活體形成人類,為今日金字塔的頂端,若僅以食色為動機,則人獸無別。
  中國人在追求自然真相的動機中,千年前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目的既達,動機即泯,故有數百年的衰敗潛沉。西方不然,由於太早被基督教統治,人生唯一的動機寄望在「天堂」上。直到文藝復興,西人對思維(絕非「哲學」)缺乏深厚的根基,遠遠落後於東方,在追求「生存」之餘,物質文明遂成新的動機,致有今天。
  當環境日趨敗壞(且看近將舉行的地球存續高峰會),國家只重視強權(如美國效法秦始皇),社會只剩下暴亂(恐怖與正義,邪惡軸心壞蛋與人權自由超級好人),生命只有色情(性器崇拜的新圖騰)的最後關頭,人類才知道何謂「回頭是岸」。
  那一天,當人們厭倦於無盡強化的感官刺激,心靈恐懼於無所不在的空虛惶惑,人開始返思自己,求安定、求祥和之心又成為新的「動機」。至是,物質文明之傾圮已在不遠,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又將改弦易轍矣!
  問題在,當今舉世有上百萬個大博士、近千萬碩士、數億學士,有誰能指出一條明路﹖如果沒有,這麼多人類精英都噤口不言,人類還有什麼希望﹖
  須知颶風起於一魚之躍,在這個大動盪的關口,電腦能否理解文字,正是把守涵谷關的關尹。老子一本《道德經》,影響中華文化每一個層次,而「藏密於顯」的文字概念,在發揚光大之前,怎不掀起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論戰﹖
  老朽在全部研究尚未竟功之前,即將不成熟的《漢字基因字典》及《漢字基因工程》公開於世,何也﹖豈老朽欲冒「草率苟且」之辱,而求「標新立異」之名哉﹖非也,是期能以一葉之落,以期秋蟲之唧鳴也!
  今蕭先生之說,容或有可議之處,何妨議之﹖其於老朽之見,確有同異之別,何妨存之﹖文字本約定俗成,百花之放,理論之集,必有能助電腦理解文字概念,進而令電腦服務人類。斯時也,國家組織、社會結構、經濟型態、軍事定位、科技發展、生活意義…,無不是另一種新境界,此適為老朽前所預言,「驚天動地的新時代」,是也!
2356 留言者:陸桂華 [2002-11-04]
主題:感謝先生著書立說傳承中華文化精髓--有感于第2349、2353及2354則留言
  晚輩目前工作較忙碌,雖然不能每日都看,但在有餘暇時必讀先生當時及過往的留言回應。近日看過第2349、2353及2354則留言,憶及約兩年前自己略讀《智慧學九論》後的感受(兩年來工作一直較忙碌,很遺憾未能屢讀),再次感謝先生著書立說傳承中華文化精髓!首讀先生著作《智慧之旅》,對晚輩觀念影響極大;然後略讀《智慧學九論》,讀後也如高湧剛所言﹕如入雲霧且頭痛得很,雖然如此,仍然拾得一點人生哲理-- ”朝聞道,夕死可矣!”誠哉斯言!晚輩知曉在生死之外,還有重要得多的事情值得努力和奮鬥,因晚輩在讀先生這兩部著作之前約一年多曾遇到挫折,那時覺得人生若從此如斯還不如及早了斷的好(也算晚輩人生中的災關--這是讀畢《宇宙浪子》的認知)。以下是略讀《智慧學九論》後的感受﹕
  本書關於宇宙,人生及人類社會有精深的見解並形成了獨到而理論化的體系,在此引用作者的一段論述來印證﹕象與數本是一體的兩面,無所謂優劣好壞。數字精確的長處,在於可以界定得精密確實,在應用時,特別是在物質的性質上,效率極高。短處則是常常見林不見山,身在其中,卻往往迷失了原來的方向。「象」的意義廣泛,好處在於人生的認知完整,但若不用心體會,或不得其門而入,也不過是夸夸其談,令人不知所云。在「智能學」的立場,象及數有如雙刃,取象以求全,取數以求精。既全且精,知識之性質始得完整,是為【完整性】。
  ”朝聞道,夕死可矣!”誠哉斯言! 晚輩謹記先生教誨﹕”學有三層台階,常識為始,象徵居次,義理以登!” 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入門! 禮
回應﹕
  君得其一矣!學者常有「山、林」之分,何也﹖見山不見林者,是宏觀之格局,見林不見山,則為微觀。宏觀之弊,易於走馬觀花,淺嚐輒止;微觀者常斤斤計較,鑽入牛角尖中,無門可出!各有其得失也。
  學者宜先明自己「立場」,次知所觀者何,自有進境。

  昔有客遊秦嶺,路迷荒山。旋遇一樵者,大喜而呼,樵者不應,客趨而隨之。
  樵者歸家,客問﹕「君居此乎」﹖
  樵者曰﹕「客循此路前行,約數里可出山矣!」
  客曰﹕「某性好山水,唯覺此處幽靜寧謐,是有此問。」
  樵者聞之,始延客入室。客觀樵者之居,簡樸精緻,無一凡品。驚問﹕「此類陳設生平僅見,君何處得之﹖」
  樵者不答,客累問,樵始曰﹕「山中偶拾者,遍地皆是也。」
  客不信,曰﹕「天下山水,某遊覽經年,從未之見。」
  樵曰﹕「是也,君求此『品』乎﹖應知三口列比,雖凡物亦有上上者也!」
2976 留言者:陸桂華 [2003-05-01]
主題:關於抗生素及其作用機理﹑細菌耐藥性以及其他
  先生:您好!

晚輩曾經學過生物化學及微生物學,以下是教科書中的關於抗生素及其作用機理、細菌耐藥性的簡要內容(A),以及另外查到的兩則內容(B 和 C):
 
A
抗菌素(antibiotics)是指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及活動、甚至具有殺死他種微生物的性能的化學物質。
隨著抗菌素的生產和研究的發展,上述定義不夠全面:
從來源方面,有如此性能的化學物質還包括高等動物、植物所產生的代謝物,也包括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從性能方面,不僅包括抗細菌的物質,某些抗腫瘤、抗原蟲、抗病毒的物質也包括在抗菌素這個範疇內。 
(晚輩認為以上是“抗生素〞比“抗菌素” 現在用得更頻繁的原因)

抗菌素的作用機理:
  (1)抑制核酸(包括 DNA 和 RNA)的合成
  (2)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3)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甚至破壞細胞膜的結構,導致氨基酸、戊糖、磷酸、堿基等外漏,影響正常代謝,致使細菌死亡   
  (4)干擾、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則細菌的抗滲透壓能力降低,引起菌體變形、破裂而死亡

細菌耐藥性的產生:細菌在抗菌素的作用下,除了大批敏感菌被抑制或殺死外,常常會有一些菌株調整或改變代謝途徑,從敏感菌變為不敏感菌,即這些不敏感菌就對相應的抗菌素產生耐藥性。
(以上錄自高等學校試用教材,由 沈同、王鏡岩、趙邦悌 主編的《生物化學》 1980年4月第一版 上冊,333-335頁)

B
1995-1996年期間,發現了兼有生物反應調節作用的抗生素--頭孢地秦(Cefodizime):
頭孢地秦屬於注射用的第三代頭孢菌素, 除了有廣譜的抗菌效果,還可以激發人體的免疫功能:能增強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的活性,增強其吞噬功能,刺激淋巴細胞增殖分化,提高CD4細胞數,使CD4/CD8比例恢復正常,刺激細胞因子分泌增多,使免疫系統各個成分作用相互協同加強,這樣就能較充分地調動人體的抗感染免疫,所以頭孢地秦在嚴重感染特別是有免疫缺陷患者發生感染時,最為適宜。
錄自 “細菌耐藥性變異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網址為:
http://www.999.com.cn/special/
antibiotic/200103/7667620010321.htm  

C 
免疫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在免疫系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調控作用,在異常情況下也會導致病理反應:
機體的免疫細胞和非免疫細胞能合成和分泌小分子的多太類因子,它們調節多種細胞生理功能,這些因子統稱為細胞因子(cytokines)。細胞因子包括淋巴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和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的單核因子等。目前已知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擾素(interferon,IFN)、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octor,TGF-??)等均是免疫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它們在免疫系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調控作用,在異常情況下也會導致病理反應。
錄自 “第四章 細胞因子 第一節 細胞因子的概述〞, 網址為:
http://www.37c.com.cn/literature/
library/theory/006/00604043.html

由以上內容及目前的生物化學觀點來看, 大部分抗生素只能抑制細菌的生長及活動,有少部分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等)有殺菌作用,也有少部分抗生素(如頭孢地?等)可以激發人體的免疫功能。
此外,免疫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cytokines)目前認為不屬於抗生素,但在免疫系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調控作用。

晚輩
敬上
回應﹕
  謝謝指正,老朽以往所說有不恰當之處,敬請原諒。
  集思廣益,這類專業知識有待專家開導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