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010 留言者:華子 [2009-01-17]
主題:作業
  1、認知界:江南清秋,遊子借景感概失意無知音,借典故嘆息年華虛擲志難伸。
  2、理解界:縱使一腔扶危救亡壯志,身懷功夫,若遇無能當政,也只能空等待。
  3、剖析界:既不甘囿於市儈,又不願歲月蹉跎,難道只能找侍女揩拭眼淚嗎?
回應﹕
  剖析不明!與理解無異。
  又用文遣字粗俗:「難道只能找侍女揩拭眼淚嗎?」
9009 留言者:小程 [2009-01-17]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8975則:
  1,認知界:老人臨終,家人點了兩根蠟燭,他不滿。家人再點一支,老人死了。
  2,理解界:老人節省成性,嫌家人點兩根蠟燭太多,以致死不瞑目。 
  3,剖析界:老人認為惜物乃立家之本,但家人揮霍成習,到老人死也沒有遵從。
  
  ﹟9006則:
  1,認知界:作者登亭遠觀,山河在而社稷危,人沉淪不思振作,自己壯志難酬。
  2,理解界:世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計生前身後名,作者苦心無人理會。
  3,剖析界:世人愚迷、不見棺材不掉淚,作者孤獨、無可奈何。
回應﹕
  前為一、後為二!如此寫法,是令老朽為難也!
  前勉強!後馬虎!
9008 留言者:乾乾 [2009-01-17]
主題:試答#9006則
  朱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請您指正。
  1,認知界:上闕:作者登臨感懷。眼前景物有秋水、遠山、落日、歸鴻;手把吳鉤,拍遍欄幹;心中想法卻無人理解。
        下闕:作者不學張翰秋風思歸,不學許汜求田問舍,感嘆年華虛度,壯志難酬。
  2,理解界:作者北望江山故國,心懷收復中原之志,卻為時勢所困,無法實現。
  3,剖析界:古來追名逐利之徒從來不缺,而胸懷大志之英雄卻少人理解。讀此“辛”詞,當生同感。
  學生 敬上
回應﹕
  1,正確。2,正確。3,不深。
9007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9-01-17]
主題:練習9006
  朱夫子尊鑒:
  認知界:作者以景寫志嘆無人與共;悲己進退失據,壯志蹉跎成灰,誰能解?
  理解界:作者有救國之才,欲北定中原,奈何南宋偏安已久,已失復國之志。
  剖析界:身為臣子,有才不為君所重用,仍處憂國憂民之心,實乃真忠臣也。
回應﹕
  1,正確。2,太淺。3,與2同。
9006 留言者:網主 [2009-01-17]
告網友:
  重做練習,都有長進。尤以對節儉美德之認識,皆已撥亂反正!是知,為人師表,豈是工匠所能?
  下面再出一題,此則程度較深,僅在認知界,就將考倒一票!因漢文之深度常與典故有關,但作為主題萃取,略知典故所指足矣(查網絡可得),無須細究。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儘西風,季鷹歸末?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網主人白
9005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9-01-16]
主題:練習8975
  朱夫子尊鑒:
  認知界:老人一生勤儉,臨終時,還因子孫不知節儉,而死不瞑目。
  理解界:慳吝不是苛刻,而是不輕易的浪費,有適度的節用。
  剖析界:儉是美德,亦是先賢們的遺訓。
      1,老子曰:「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2,墨子推崇節用,食、衣、住、行皆不求奢侈。 
      3,聖人孔子也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4,漢,司馬光之「訓儉示康」文中,再三告誡其子,生活要節儉。說道: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
        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于道,
        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回應﹕
  主題大有進步。唯條理仍是迷糊!前無編號,難以著筆!而最後來個「黎明4條」,不知是感想還是主題,烤焦考官!
9004 留言者:逆海風 [2009-01-16]
主題:#8975作業重做
  請老師指正:
  1,認知界:老人臨終時示意家人熄滅蠟燭,家人不解反多點一支,遂死不瞑目。
  2,理解界:家人不解老人節省之意,蠟燭不減反增,使其睜目抱憾而終。
  3,剖析界:兩代經歷、觀念相異,後輩不解父輩之苦心,以致造成誤解與遺憾。
回應﹕
  1,「遂死不瞑目」無主詞。2,正確。3,可(不限兩代)。
9003 留言者:修行人 [2009-01-16]
主題:重新提交作業
  請老師指正:
  一、重做作業如下:
    1、認知界:老人臨終對點燃之蠟燭瞪眼表不滿,家人不解又點一支,老人死了。
    2、理解界:老人慳吝成性,嫌家人多點兩支蠟燭太浪費,以致死不瞑目。
    3、剖析界:
      A、因家境窮苦,老人不願家人多浪費錢於自己身上,但家人不瞭解。
      B、家人若能體會老人為子孫後代省錢的苦心,老人即能瞑目而死。
  二、看了留言﹟8998、﹟8999後,學生與內人聊天,深覺好日子過慣,輕忽了窮人家過日子的艱辛與老一輩人們節儉的苦心。多謝老師教訓!
回應﹕
  一、作業正確,分類有條有理,甚佳。
  二、老朽天天喊著「道德淪喪」,正是今世之寫照!人不可忘本,誰不是由儉開始?富貴本無錯,但若富而不驕、貴而好禮,且人人如此,老朽有滿腦「發財計劃」可以惠眾!然不幸老朽塵緣將了,卻未見一位有德之達人(丁一是僅有的例外),假仁假義、偽善偽慈之鼠輩卻倒處爬著走!
  原因很明確,唯物逐利心態醱酵、大美利堅價值移轉也!就像阿扁,撈了就撈了,偏偏忘了本來面目,由奢入儉難!更糟榚的,是一群抬轎人愛看熱鬧,阿扁風光久了,早就是攀樑小丑人來瘋!結果正是「好日子過慣,輕忽了窮人家過日子的艱辛與老一輩人們節儉的苦心。」
  須知,倫理道德不是口號,重要的實行、篤行、身體力行!老朽對弟子們從來不要求什麼,一切道法自然。結果是十來個修行者,鎮日靜默無聲,工作、思維、休閒三位一體!日昨老朽下樓,幾乎以為辦公室無人,甫一開口,聲震大廳!十多顆腦袋同時自矮牆後抬起,整齊劃一!老朽真真被嚇了一跳!
  漢文化之妙,妙在遇事不著痕跡,老朽明明教著漢文,但倫理道德遍佈字裡行間!該則文案,正是照妖鏡,個人心態及平日習慣,在明鏡蒙塵之際,當然難覷端倪。如果真的明白了「漢字概念、觀念」,當會理解:「性質本無是非善惡,唯因心態及行為有以致之」!學者切切不可擇成見而固執也!
9002 留言者:真善美 [2009-01-16]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朱老師:
  您好,完成作業,請老師指正。謝謝您!
  1,認知界:臨終老人不願浪費蠟燭,家人會錯意再點一根,使老人死不瞑目。
  2,理解界:老人認為點一根蠟燭已經夠用,但子孫不解其意,老人抱憾而終。
  3,剖析界:不同的成長環境形成不一樣的觀點,多替他人設想方能溝通無礙。
回應﹕
  1,正確。2,正確。3,正確。
9001 留言者:回歸者 [2009-01-16]
主題:求教
  先生:您好!
  小子魯莽,又犯了「貪多」的毛病,妄想「一口吃個胖子」!怎樣發現問題就該怎樣提出「問題」,分條論理,逐次以進,這才是問「問題」應有的態度和方法,先生教導,小子受教!現將小子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之一分條論述如下,先以求確實,請先生給予指正!
  問題來源:《智慧學》第一章第三節之定理六 
  問題:1:定理六推理過程中有言“假設:A=陰,前級刺激  B=陽,次級刺激”,而刺激是相對於感官言,是可以感知的;比較定理一中“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是稱無分別,稱為「無」;或稱「靜」。  A-B≠0  是稱有分別,稱為「有」;或稱「動」。” ,是知:無=感官主動去辨識刺激之性質而結果無差別=相對於感管而言無刺激;因此,有是陰的前提,陰≠無。不知小子理解是否正確?
  2:感官對刺激的作用並非絕對,應視具體應用條件而定。例如:人在陸地上時刻都可自由呼吸,對空氣的刺激如非特別注意幾乎不覺,故應屬陰;而人在水面下對空氣的刺激變成最主要的需求,故屬陽。先生曾多次言及“陰陽乃宇宙中兩種相對現象,孰陰孰陽端視應用之條件而定,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不知小子如此理解陰陽之相對變換是否正確?
  另外,為求先生多多指點,小子完成﹟8975則主題萃取作業如下,還請先生給予指正!
  1、認知界:老人臨終家人點了兩根蠟燭,他不滿,家人再點一支,老人死了。
  2、理解界:老人節省成性,嫌家人點兩根蠟燭太多,以致死不瞑目。
  3、剖析界:節約乃中華文化之傳統美德,老人至死堅守,該用則用,能省即省;哪怕只剩下瞪眼的力氣也要點燃自己,照亮他人;唯有求之以精,才能用之與神,是稱精神!若還不能理解老人最後這點精神,屺非等同家人!
回應﹕
  1,理解正確。
    印證:有兩盆水,僅知一盆水溫較另一盆高,以此試之即可。
  2,正確。
  「另外」不妥,因條理不清,例舉不易也。主題尚可,用字太繁!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