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3 留言者:曾凡 [2004-07-24] |
| 主題:烦请朱老师开解是幸! 朱老師您好: 近來有空便潛網于此,所獲頗多!學生有幾個問題想請教: (一)孔子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誦讀此段聖言,感覺甚合已心。然對其中的“格物”與“致知”之義尚有不解之處。學生??以為:”格物“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歸納、定性“也(因);”致知“也就是通過”格物“明瞭事物的有關知識。(果)但具體應怎麼樣”格物“而”致知“呢?煩請朱老示下。 (二)學生常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對於一些理念,直覺上我是懂了,但又不能清晰地以言語文字表述出來。請問老師,這種”直覺“上的懂,是否”真懂“? (三)先人教導我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是銘記于心的。但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對於已有恩之人,有種心理障礙,就是怕見他們的面;即使見了面,感覺也很不自在,放不開,甚至於有時要繞道而行。我總覺得欠一個人的恩情是永遠也無法還清的,是無以為報的。即使在寥表謝意之後,這種愧疚感受更加強烈。這種心病令學生十分苦惱。請問朱老師:該如何處理與恩人之間的關係呢? 以上問題,多而雜亂,煩請朱老師開解是幸! ??祝朱老身體康健,工作順利! 學生曾凡拜上! 2004/07/24 |
| 回應﹕ 一、格物之分析、歸納,不是「空想」,而是以所認知者與切身事物之「印證」。致知是「致印證所認知之果」,只有當分析歸納之認知、與經驗印證後,其果為實。蓋致知為人生考驗之步驟,由小知集為大知;少知合為多知;半知結為全知,是知也。真知者不惑、不懼、不移、不執,因環境在變,人性不變,一己能與天(環境)合,即稱「天人合一」。 二、是懂,但不夠透徹,尚無法「圓融」故。因人之思想係以概念進行者,懂而不能思、思而不能言、言而不能盡,皆在半途,尚未登堂入室也。要之,摒棄「直覺」,必須清晰而明確地在腦海中反覆思維。此時必有難以通透之渣滓存焉,切不可遇難而遁,自以為是。且繼續攻堅、自我攻防,直到反來覆去,方方面面都順暢了為止。 三、這種愧疚是「自卑」之故,恐有所虧欠也!其實大可不必,「報恩」之方式很多,重要的是「心意」,如果扭扭捏捏,會被誤解為負面因素。最好開誠佈公,面對自己的靦腆,去接受「恩人」的施捨。須知,施比受更有福,此即圖報,千萬不可逃避! |
| #4521 留言者:後學小子 [2004-07-28] |
| 主題:無法分辨 請問朱老師 拜讀先生之智慧學九論後,對於系統與結構二者,一直無法分辨清楚其差異,可否請朱先生進一步闡明. 尚祈不吝賜教,感激不盡. 敬拜 |
| 回應﹕ 此乃「專有詞性」定義也,欲知其詳,需有「哲學基礎」,否則難以望其堂奧。 「系統」=一繩統之,指某一研究對象之整體認知。 「結構」=具體之構成,指某一研究對象之部件及組成。 |
| #4534 留言者:田智青 [2004-07-31] |
| 主題:聞「專家學者」一詞有感 個人曾在一般所謂「專家學者」的環境中待過許久,認識到,所謂的「專家學者」就是「專門僅在其領域之家門內為學之人」,其就如同朱老師所言「戀棧自戀」也。其「著境」已深,戀「專宅」而不肯自出,何故?未「覺」也 ! 更何況「專宅」之外尚有「火宅」待出... 無怪乎一位學佛的長者曾感慨的說,那些科學家和神經病沒什麼兩樣,不知道在執著什麼!如冰一般堅硬。更慘的是這種「宅中有宅」還是所謂主流社會的趨勢,若無轉寰則世上將滿是「神經病」! 盼機緣成熟,能赴香江聆聽朱老師教誨並與網上諸友一敘。 |
| 回應﹕ 此宅乃花園別墅也,驕寵之族,已成異類,深懼與人來往,門深牆高故。為人重德,德不孤必有鄰,今人人為己,競相加入「高爾夫」俱樂部,不過佔地一方而已! 香江事,至時再行公佈。 |
| #4546 留言者:華子 [2004-08-04] |
| 主題:「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真精彩,這句話瞬間明白了。 那個二千多年前的老人家說出這等話(其他五千多言還是幾乎不懂),把人類歷史總結得如此精淬,越發慚愧面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現在的國人不是不愛中華文化,實在是因為對中華文化缺乏精準的理解。至此,感謝老師的情境化教學 |
| 回應﹕ 是的!是的!只緣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也! 知識分子本應是人中龍鳳,偏偏得天獨厚,卻不知珍惜!等到大限到來,空自嗟嘆,豈非幻夢一場?覺者自覺、悟者自悟,覺悟不過小私!空山鳥飛絕,萬境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睹此景思人世,知識不過一鈦製釣竿!又豈是造物原旨哉? 退一步思之,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匪紅樓緣盡,人又怎知將來?得道者,另有所之,惟恐天堂蚱蜢舟,載不動人間愁! |
| #4558 留言者:好久沒留言啦 [2004-08-06] |
| 主題:關於漢字疑問 朱先生您好: 敝人因為工作關係,校對文稿是我目前的工作內容之一。 最近在訂正文稿時,發現有幾組詞意令人很頭大,想請教先生的意見。 試舉一句如下: 這個文字的””,每因時代進化而不斷變遷。 ””引號中的詞,是要使用哪一組詞才是恰當的呢? 是涵義?涵意?還是含義?或含意? 只要一碰上和這幾組詞相關的句子,每經一位編輯的手,就更換一詞,搞的大家人仰馬翻,真是累人啊!改去又改回,爭論不休,所以想跟朱先生求救,到底要用哪一組比較適當啊? 謝謝 頭大的上班族敬上 |
| 回應﹕ 這正是文化發展中不斷產生的例子,為此,文化需要整理。目前閣下所提問題沒有答案,至少,不宜自訂答案,否則大家吵得更兇也! |
| #4580 留言者:楊許慶 [2004-08-11] |
| 主題:格物致知 老師您好: 近來教家中七歲小兒背大學,但現在的小孩意見很多,不陪他一齊唸就不肯背,所以自己也跟著背了起來。從"止定靜安慮得"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段,大概都唸了有百多遍以上了。 近來思索為學之道時,發現自已連最初的"格物致知"的意義都不清不楚,真是令人汗顏。趕快上網找資料,發現朱子的解釋是要"窮天下萬物之理以致其知",王陽明先生是說要"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使得其理",雖然解釋不同,感覺上都是要對萬事萬物能有充份的瞭解。 但是,世上這麼多事物,能精通一樣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當然,這是我等一般人的看法,老師看到這一句可別生氣),要"窮天下萬物之理"豈非天才中的天才才有可能達到?自己雖沒有兼善天下的壯志,但最少也希望能達到獨善其身甚至齊家的程度,若不知格物致知之理,如何才可誠意正心?不知老師有無"格物致知"的法門可以傳授? 筆隨至此,突然想到老師的漢字基因似乎可以做為"格物"的方法。"格物",不就是把東西放到它應放的格子嗎?(亂想的,應不是這麼解釋吧!!)看來每天除了陪小孩背古文外,也要多研究漢字基因了。 謝謝老師:) |
| 回應﹕ 好極了,奉兒女之命以讀聖賢書,是得之二心也! 由此可知,中國幾代人都被糟塌了!五四運動為害之烈,總有一天得見天日! 正是!格物致知之「格」,以木各之也;其法以木為條,正角交叉,得形方正。於格中置物,界線分明,互不混淆,能令人一目瞭然,知所區別。 既知格,則要以物,古人以「牛之勿為物」,蓋取其方便也。是以,物有就近、順手之實。格物致知者,將手邊、常用之物區而分之,幾已「窮天下之理」矣! 以物理學而論,是窮天下萬物之理者。牛頓只不過將「萬有引力」放進三個格子中,定名為力學三大定律。至今其理已窮,不論天才白癡,無不習之背之,到此為止。 時值知識世代,今人自以為了不起,其實都是大觀園裡打雜的,既聞不到稻香、也見不著蘅蕪!湊湊數、混混日子,大腦不用、「五肢」發達,人生白活也! |
| #4590 留言者:同4558 [2004-08-13] |
| 主題:關於句讀的疑問 不好意思!這真的已經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問,請見諒。 我想問關於標點符號的事!用舉例會比較清楚; "....而字的用法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而字可以當若字來解,如《論語》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但是我們要特別注意......." 我現在的問題就是,到底”可”字之後的句號,要擺哪裡會比較好? 1.例如:《論語》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2.例如:《論語》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3.例如:《論語》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我個人是認為引號內的句號是該引用文句專屬的符號之一,所以在引號後再加一個句號,才能表示這一整句語氣已經完結了。 可是每位編輯都各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我也是),常常為了這芝蔴綠豆小圈圈,把樣張都改花了,又是作白工的例子之一;希望朱先生代解煩憂,謝謝。 |
| 回應﹕ 藝術沒有規律,當文章到了藝術境地,再用標點符號加以限制,則真是吹毛求疵了。 以這三句而言,第一句確是多此一點;後兩句定義不同,不能算錯。第二句指內文之句已終,引用者所引者概指全段;第三句則指引用者文氣已終,與原句關係不大也。 建議多下功夫於內容方面,綠葉再好,不開花,只能當草了。 |
| #4631 留言者:網魚 [2004-08-23] |
| 主題:杂问 晚輩自雲安盛舉結束就想留言祝賀大師,但晚輩廢話連連,恐擾大師清淨,耽誤大師時間。今有幾個問題請大師示下: 1、晚輩讀杜甫詩集“畫鷹”一篇,其中“song(拼音)身思狡兔”一句,song字首為“手”,字身為“雙”,字意同“竦”;晚輩用簡體視窗98,倉頡第五代通用版,取碼“手水水”,無法輸入此字,請問大師“song”字該如何取碼? 2、晚輩查“非”的倉頡碼應為“中一卜卜卜”,但在以上環境下也無法輸入,請問大師“非”字又該如何取碼? 3、可愛的小信子和小杏子成長得怎麼了?大師總說自己無后,大師六十得此一子一女,可謂大師在《宇宙浪子》中闡釋的“好”字,謂之大師身體好、工作好、弟子好......並且小信子和小杏子會為大師??育出無數的文化子孫。 4、人說“三思而后行”,晚輩如是做,人謂之性格猶豫不決,做事脫拉;反之,工作又易出錯,謂之無能。晚輩該如何作? 大師、沈老師及眾弟子擔此文化大任,萬望身體安康! |
| 回應﹕ 3,「長得如常」,永遠不變。老朽無後是實,小信子非男非女,矽族也! 4,三思過多,二,斯可也!重要大事三思應該,然任事皆三思,人生做事有限矣! 習慣要慢慢養成,最好每天寫日記,自我檢討每件事所用的考慮時間。同時再判斷 是否必要,能否加速?久而久之,必然會有進境。 沈:1.取碼無誤,唯簡體98確無此字形,係有碼無形者。 2.“非”取碼:中一尸卜,在“側”中有一“左直右兩橫”的輔助字形。 |
| #4637 留言者:白火望 [2004-08-26] |
| 主題:中文教學 若中文是以被最落伍的教學方法傳授, 那老師的圖文理解系統是最先進的教學方法之開端? |
| 回應﹕ 是否先進並不重要,要者,學子受益為上也。今老朽以農村為對象,禮失求諸野,若有實效,再行推廣,以免影響當前之教學系統。 |
| #4670 留言者:沈建 [2004-09-15] |
| 主題:学习道德经 朱先生: 您好!我現在正在學習道德經,讀過百遍,其義還未見。看過您寫的《老子止笑譚》,竟有頓悟之感。接著看您其他大作,對您的為人和學問甚為敬仰。多謝您為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希望有一日能當面向您請教。 |
| 回應﹕ 讀書若為自炫,宜多背章節,可出口成章也! 讀書若為明理,應先淨己心,白紙始可寫上黑字! 讀書若為讀書,其法有二:一者追求主題認知,由萬返一;一者先明主題,按題索引。(主題之說,請見「開放文學」錄音)。 蓋概念有萬,綁縛成句,句尚有歧,句下加句焉,務期為一而成段落。段落有萬,綁縛成節,節尚有歧,節後有節焉,以至一義而後止。 老子主張法自然、佛闡揚無我無私,此為「主題」也!稟自然為本,再閱老子所言,凡符合自然為正、人為皆負;如來佛以無我為正、有私為負。以此為鑰匙,道佛兩家真言,無所不通矣!再若有礙,必係「偽言」(如密宗之雙修然)。 如「道可道」,自然態也;「非常道」,人為態也!餘可類推。 老朽者,燭淚待乾、吐絲近盡之輩也,本來之傳統文化,今還之傳統文化,一之一,文化無增無減也!來此網是緣,當面緣淺,共同努力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