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 留言者:楊許慶 [2001-07-30] |
主題:試答第21題 禪師的無所不知及超凡入聖的德行, 正為衣紅自小拜師的目標。 |
回應﹕ 正確,贈書一冊(但「拜師目標」,宜改為「追求目標」)。 第二十二問﹕試言衣紅之成長過程,限二十字以內。 |
#603 留言者:楊許慶 [2001-08-02] |
主題:試答22題 第二十二問﹕試言衣紅之成長過程 原好玩任性,幸堅持目標,終能明辨事理,求得明師。 |
回應﹕ 此乃常態,並非衣紅成長過程之重點。 |
#1197 留言者:楊許慶 [2002-03-26] |
主題:基因字典 1177留言回覆﹕ 基因字典》係老朽獨力所為(五年前,在楊梅時,曾有陳雪玉、張淑媛略加「粗校」),給沈紅蓮校對,她保證字字斟酌,起碼要花上三年的功夫。而今諸事山積,她已經忙得不亦苦乎,上次徵才未得,只好請時間暫停了。 不知校對基因字典所需技術與工具為何﹖ 若只是查照比對的死功夫, 敝人自認尚可應付, 相信網上眾人亦有心效力。 何不將其交由大家共同校對, 大眾齊心協力, 或許可幫貴工作室節省一些時間。 |
回應﹕ 感謝不盡。 其實,此字典早已公佈在網上,且曾請求各界指正。若有可能,請不吝指教,來文不妨公佈網上,不論正誤,皆可共同探討之(數日前曾有網友指正錯誤)。 |
#1200 留言者:楊許慶 [2002-03-27] |
主題:基因字典 朱老師, 您好﹕ 該字典其實早已下載多日(怕有一年以上了...慚愧), 但因個人才疏學淺, 實在不知從何下手, 所以一直擱置著。 今日參照過往留言有關字首字身之解釋, 再查字典各字, 覺得”鼏”字似乎字首字身也放反了, 查”鼏”字解釋為”鼎蓋”, 分類首類應為”蓋子”類, 所以字首似乎應是”ㄇ”而不是”鼎”, 不知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 另外”覓”字的解釋為”手抓目尋, 以求得也”, 字首與字身同時出現在解釋中, 這時要決定何為字身何為字首, 就需要有參考工具, 或本身具有不錯的國學程度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我想自己的國學程度絕對不到”不錯”的程度, 所以希望能有參考工具輔助, 遇到問題時才能有解答的依據, 可否請老師列個清單(書單)供學生參考, 謝謝!! |
回應﹕ 正確!多謝校正。 理論很明確,舉凡「形聲字」,係以形分類,以聲為輔。 有工具書,即係《康熙字典》,近人所著,老朽不敢信也。 |
#4580 留言者:楊許慶 [2004-08-11] |
主題:格物致知 老師您好: 近來教家中七歲小兒背大學,但現在的小孩意見很多,不陪他一齊唸就不肯背,所以自己也跟著背了起來。從"止定靜安慮得"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段,大概都唸了有百多遍以上了。 近來思索為學之道時,發現自已連最初的"格物致知"的意義都不清不楚,真是令人汗顏。趕快上網找資料,發現朱子的解釋是要"窮天下萬物之理以致其知",王陽明先生是說要"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使得其理",雖然解釋不同,感覺上都是要對萬事萬物能有充份的瞭解。 但是,世上這麼多事物,能精通一樣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當然,這是我等一般人的看法,老師看到這一句可別生氣),要"窮天下萬物之理"豈非天才中的天才才有可能達到?自己雖沒有兼善天下的壯志,但最少也希望能達到獨善其身甚至齊家的程度,若不知格物致知之理,如何才可誠意正心?不知老師有無"格物致知"的法門可以傳授? 筆隨至此,突然想到老師的漢字基因似乎可以做為"格物"的方法。"格物",不就是把東西放到它應放的格子嗎?(亂想的,應不是這麼解釋吧!!)看來每天除了陪小孩背古文外,也要多研究漢字基因了。 謝謝老師:) |
回應﹕ 好極了,奉兒女之命以讀聖賢書,是得之二心也! 由此可知,中國幾代人都被糟塌了!五四運動為害之烈,總有一天得見天日! 正是!格物致知之「格」,以木各之也;其法以木為條,正角交叉,得形方正。於格中置物,界線分明,互不混淆,能令人一目瞭然,知所區別。 既知格,則要以物,古人以「牛之勿為物」,蓋取其方便也。是以,物有就近、順手之實。格物致知者,將手邊、常用之物區而分之,幾已「窮天下之理」矣! 以物理學而論,是窮天下萬物之理者。牛頓只不過將「萬有引力」放進三個格子中,定名為力學三大定律。至今其理已窮,不論天才白癡,無不習之背之,到此為止。 時值知識世代,今人自以為了不起,其實都是大觀園裡打雜的,既聞不到稻香、也見不著蘅蕪!湊湊數、混混日子,大腦不用、「五肢」發達,人生白活也! |
#4940 留言者:楊許慶 [2004-11-24] |
主題:回覆阿勇網友,順道請教讀書方法 近來正好讀到莊子天地篇,這一段也正好可做為古人認為「玩物喪志」、「反科學」的証明。 子貢南游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沃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對。 前些時讀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及"原本大學微言",發現了幾件事: 1. 古文裡真的藏了很多寶。(雖說大家都知道,但藏量之豐是我以前所無法想像的。) 2. 古文不是老掉牙的古物,它的原則是古今通用的。 3. 好的老師和書籍,可以讓您讀古文趣味盎然、事半功倍。 大家可參閱兒童讀經發起人王財貴教授的"掌老師與我"這篇文章,個人覺得這是"好老師"的一個典範。 以下是該文章的連結: http://yp719.et.cyu.edu.tw/cgi-bin/attachment.cgi?forum=14&topic=15&postno=1&type=.htm 而老師的錄音及南懷謹先生的書籍,我都歸之於好書之林。在驢讀古文之前,先將之掠讀(聽)一遍,驢讀時那些鮮活的說明同時由腦中蹦出來,讀古文就不會枯燥乏味了。 一點小小讀書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也請老師指導這樣的讀書方式是否正確?古書常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但自己誦讀"大學"早已超過百遍,可能自己資質魯鈍,還是要在讀南懷謹先生的書後,才比較瞭解大學在講什麼。所以我的讀書方法最後才演變成如此,但還是心恐走偏了... |
回應﹕ 此例甚佳,是知之矣! 讀古書,明世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古文中蘊含了不知多少瑰寶,然今人皆盲,視若無睹,其損失在於一己,不足與語也。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透徹!而國人逐物迷志,抱著金碗討飯,不亦悲乎! 「食色性也」,察人類文明進化,由脫離動物本性至建立精神境界,凡百萬餘歲。約至三千年前,東西方偉人並出,是已知人、獸之別矣。繼而邁入「沉澱期」,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舉凡清者,無不洞悉人之為人者、不過「渡江之筏」,登岸即可棄之也。而濁者留戀塵岸,猶效「逐肉餌而奔」之賽狗,為感官所迷,為虛名所錮也。 今之世也,夕陽銜山之餘,晚霞滿天,物質鼎盛。凡逐夜之族,無不歡欣鼓舞,一一粉墨登場,袒肉呈態,放縱其血液奔馳、追求那亂臠濫爛、欲慾愈鬱之發洩焉。 一時只係一時,刺激來之無常,時過境遷,人體感官又興異念。夢幻本無影,露電已潛蹤!是故,快樂如白馬過隙,而痛苦則如荊刺椎心。此皆三千年前已明之「人生常態」,無不載於史籍中。無奈科學唯物,盡發古人所力求避免之「陷阱」,是有追求物慾之物質文明!今人誤以為「科學萬能」,一味自欺欺人,玩火愈甚,遲早必為火焚也! 國人不讀古書,嗜食西式垃圾,以致數典忘祖,溷臭成蛆!老朽遠而避之,自沐於馨香之室,敬邀賢友、潛讀古書,已能神遊蒼溟、意通仙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者可與不知者語,其不知者,焉知知者之所知焉? 故:積思廣益,是乃讀書之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