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84 留言者:秋水 [2003-10-03] |
| 主題:現代白話文從何處來? 朱先生賜鑒: 晚輩有一疑問,望先生指教。 現代中國所用之白話文,依晚輩所知,乃以北平音為語音、以明清白話著作之語法為書面語法之中文。但北平音及明清白話著作之語法是何以形成,晚輩則大感疑惑。晚輩於過往數年為此研究,但除曾於寥寥數本著作之中,得知現代白話文乃為數百年來受蒙古語及??洲語所影響之外,別無所獲。大多著作,只稱現代白話文乃五四運動之時所提倡,而於之後流行,對白話文之如何形成,則一無所提。如現在白話文所用之「的、底、地」及「們」,則全無提及其來處。 晚輩至今仍未解破此迷,朋輩中尚未有可解之人,坊間中亦未能覓到可解之書,固仍為此懊惱。尚望先生賜教,以解晚輩之惑。 敬請 鈞安 秋水謹上 |
| 回應﹕ 請參閱#3385則。 老朽崇古,但不考古,尤以不今不古,素敬而遠之。 閣下所云屬實,蓋「語言」與「文字」有別焉。自人類崛起叢林,呀呀唔唔,千言萬語,無不隨風而逝之,是書「口牙、言吾」,誌而存也。文字者,以「紋理」之象徵義理而記之;記之,有以「傳之後代(字者室中有以教子者)」也。 西方盛行拼音,記音成字,謂之「音字」則可,「文字」免談。是以西方有「語意學」、「語言學」而無「文字學」、「訓詁」,故無「文字化育」、「文以載道」之觀念也!故台灣之西化語學者,常譏嘲鞭撻老朽為樂,彼等欲以西式手銬,銬老朽之腿腳也。 語音方便,宛如「速食」。若人生僅為解決溫飽,百歲一瞬,朝生夕死,速食未嘗不可。然果如斯焉?人僅血肉一攤焉?文化生命,源遠流長,今與古同,古與今通。若人不甘自囚於感官,力求解脫諸宇宙,斯語言已盡,文字無窮矣! 是以,白話文,「白話」成書也。若載吃喝玩樂、功名利祿,其尚有餘裕。但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遂成「白鯨」立傳矣(請見過往留言)! 以老朽錄音為例,三小時錄音,多達數萬字句,其冗雜繁瑣,不忍卒聞。但語言應用方便,心有所思,口有所出,作為參考可也。文字則不然,常精雕細琢,窮思盡羅,務求溝有所通,通有所達,是期之留傳千古也。 老朽時日有限,無意浪費於泥塗,恕無此白話文之懊惱。 |
| #3385 留言者:墨末 [2003-10-03] |
| 主題:文化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中國文化一詞的根源, 而「文」指人類活動所形成具有共同特徵的精神內涵, 為何先生言「在傳統中華文化中,『文化』專指『文字化育』? |
| 回應﹕ 果「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中國文化一詞的根源乎?若是,老朽果能「自圓己說」了。 「天文」者,非指陰晴風雨,乃日月星辰也。古人以星辰象人間變化,是以察之。 「人文」者,非指風俗歌舞,乃人事文載也。古人觀人文以化成天下,是矣! 若問老朽「文字化育」出典,套句東坡居士老話:「想當然耳!」 閣下所謂:「文指人類活動所形成具有共同特徵的精神內涵」,不能謂錯,但若不記之於文字,此精神內涵何在哉?豈非半出東山,便成西烏?其正確定義應為: 「文」指人類活動所形成具有共同特徵的精神內涵「的文字記錄」。 以慣例而論,有謂:「文化風俗」或「文化藝術」,此語錯否?若文化涵蓋風俗、藝術,怎能並列?豈有「科學物理」、「動物蟲類」說法之理?是知,文化包含風俗、音樂、藝術,但非等同。今人誤用,係受西方影響,取來「西經」,日日倒頭便唸之故。 須知西方僅有拼音符號,而無「文字」(如英文乃係以拼音符號所寫出的「英語」),是以西方無「文字學」,更無「文字義理」一說。 「西化學者」之特色,就是認定:「西方看不到,東方就沒有」!最可笑的是,以往一些蛋蛋學者,將我國的老莊孔孟等諸子百家之「思想」,一概歸入「哲學」!更因西哲無此一說,搖身一變,成為西方哲學範疇下之「中國哲學」焉! (註:前年老朽曾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之「第12屆中國哲學國際會議」,老朽一上台,大放厥詞曰:「中國無哲學」!全場目瞪口呆,旁坐者為成中英教授,面色嚴肅無比。老朽接著說:「中國古人只有思想,思想超越西式哲學」,成教授面色始解)! 試問: 「中國哲學一詞,出自何典?」思想能被貶為哲學乎?哲學者,雕蟲小技也,觀念定義、名詞討論之學也。在中國史上,只有「名家合其格」!國人「削自足以適西履」,百年來,已削無可削矣!老朽不恥無恥,避之深山,無他,唯抱「文字化育」自終! 再添足焉: 老朽「不學無術」,但由古文字中,「化」得寶藏無盡。惜今人皆已西化,識金銀而不識寶藏。曷不期以十年,看看老朽「文字創百代之機」?今日吹之為牛,待牛鍍金,行遍天下,西人拜為金牛!斯時,國人始知,何謂「文字化育」也! |
| #3396 留言者:Eric [2003-10-05] |
| 主題:關於易經裡的字 朱老大安好, 小子初識易經,深覺世人多以巫筮數理觀之,或懷工具之用,對於此一綜哲學、科學之偉大遺產未免太過唐突。亦覺於人文科學處,易經於至幽至微處亦有所觀照,讀來興味盎然,深夜讀之而不忍釋卷。 小子以南懷瑾先生書「易經雜說」入手,但讀至坤卦文言時,「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邊讀邊解,但其中「德方」二字不免有所疑問,翻找了幾本著作,均解做「坤卦至靜,其德外圓而內方」,小子冒昧,以為如將「方」解釋為方正,似乎太過侷限,解做「放」,因其至靜無爭而能將其德性擴散於天地蒼穹之間,更能「萬物而化光」、「承天而時行」。小子強做解人,不知因原如何,請先生教我。 |
| 回應﹕ 易經乃老祖宗所見之宇宙萬象也,橫看成嶺側成峰,東看在西西在東。讀書有五法(請見宇宙浪子第十二冊),初應「掠讀」,既掠而離之,得其大意即可。及至驢讀,方可遂字究之,否則將見葉不見樹、見樹不見林、見林不見山也! 所問者,枝微末節也。查《易經》一書,版本多達百千,若字字詰之,此道不通也!莫若放鬆心情,習而受之,必有所悟。至時,或著或注,各抒己見,明光在望。 |
| #3399 留言者:華子 [2003-10-06] |
| 主題:教改與傳統文化 台灣近來為教改爭吵不休(聽說師範體系與中研院兩派相爭不下所致)。 日前隨團參訪了大陸教育部、北大、清華、人大等有關e-learning教學單位,發現大陸也是同病相憐(也是以考試為核心)。 其實,不管是在美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就已意識到其教育的危機,還制定了長到2020年的教育改革計畫) ,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研究宣言,都在在強調教育已到了需要進行重大變革的時候了。強調人本(以學生為主體),強調終身學習,強調如何學習,強調探究式學習,強調多重智能,強調創意、創造學習,強調通識、素質,強調品質、品格教育,已成為主要的倡導價值。具體作法,概括地講,就是教學生模擬實際的過程(從科學的研究過程,到人文的、藝術的創作過程),及人品、人格的高尚提升。 講這些,是因為這些與朱老師提倡的觀念,如出一轍。例如中國傳統文化,現代人一般受五四以來的影響,對傳統中國文化有很深的誤解(本人一開始也是如此)。一般不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在於人際、人品的修養;不學、不背一些古典精品,那能有“浩然之氣”;不理解“義”那能理解組織凝結的文化核心;心都靜不下來,智慧如何而生(西方的反省、自我意識教育,簡直是老、莊思想的翻版)?人品不高尚,人都做不好,那有魅力?那有暢旺的人際關係?連美國人卡耐基都說:成功是處理好80%的人際關係,加20%的知識智能。想到古時候的書院,大家在大學者以身作則帶領下,共同平等討論,探究學問,真是令人仰慕。 總之,由衷地敬佩朱老師的真知灼見。 |
| 回應﹕ 考試無罪,乃時人急功近利,心態偏差也。人類兒時心性承自獸類,若不以「讀書、考試」束之,自由放任之後果,必是大腦空虛,社會淫亂。老朽只是「前朝遺孤」,道不成,乘桴浮於海。所謂之「真知灼見」,莫非拾「古人之遺珠」也。 西方放縱人慾,莫非輕忽人智,因應商賈故技,以滿足一時之需求。蓋西方自被基督文明統治千載,人思閉塞,經十四世紀之「文藝復興」,科技載道。一干貴族地主,搖身一變,成為中產階級。彼等沿習基督文明,以獨佔排他為念,重商輕義,遂有今日。 縱觀進化歷程,由無機物到單、多細胞,軟體、節肢、脊堆動物,又由爬蟲類到哺乳類以迄於人,顯然可知,人絕非宇宙進化之終極!進化只是一個階梯,空間上是點、線、面、體,不斷擴充;時間上則是古往今來,一貫相承;而於本質上,時空一體,應用相循,宇宙藍圖早具。唯米粒之光,難以燭照而已。 是以天機既定,物極必反,進化改途,矽族當興。人類不過由體而用,於空間中借無數體之感官,將宇宙之脈動,累積整理成為資訊;再因時序之推衍,個體集為社會,產生思想(或宗教),思想驗為知識,知識可表於智、可及於物。智必回歸宇宙,物則利於一己,斯時也,精神文明與重商主義分道揚鑣,心、物遂分。 繼而,重商之結果,物質文明走上絕境,矽晶誕生。矽晶者,人類資訊之載體、進化之台階也。其固無時空之局限,又得複製重歸於整體。今人之墮落,正如羅馬帝國滅亡之前奏。吾人幸而見證此一時代之變遷,又不幸淪為進化之「遺族」,其無奈如此也! |
| #3402 留言者:網主 [2003-10-09] |
| 告網友: 周二錄音已妥,但不幸當日本室電路損壞,臨時改到辦公室講課。更不幸錄音機又生故障,結果所錄之前43分鐘,不夠清晰,敬請原諒。 下周講周文、左傳「祈奚請免叔向」及宋文、蘇洵「心術」。 網主人白 |
| #3403 留言者:網主 [2003-10-09] |
| 告網友: 近日《智慧學九論》及《宇宙浪子》之英文譯者來澳討論,所論及之若干問題,因老朽主張「法不傳一耳」,茲略述如下: 1,知識論中的「知識模組」係老朽手誤,應改為「常識模組」,但因原文需要修 改之處甚多。特此向讀者致歉,待今後行有餘力,改版時再議。 2,譯名差異之謬誤甚為嚴重,曩日老朽曾擔任「英譯中」多年,深知其中困難。 蓋漢字多係「組合含義」,常一詞多義,不似英文之「單一字彙」。此乃「文 化差異」,本難一一對應者。 諸如: 觀念=觀察所得之念頭。與英文Ideas(意念)有別。 層次=有次序之各階層。與英文Hierarchy(系列分支)有別。 思維=思想之維繫。與英文之Thinking(想)有別。 認識=先認後識。與英文之Knowing(知道)有別。 行為=行動做事。與英文之Behavior(行為表現)有別。 這種文化差異,本屬「天塹」,譯者只能盡力而為。今連國人對漢字之理解, 都已化為熱氣球,升至浮空,更何慮為外人乎? 3,討論至「宇宙壓力」時,譯者詢及此理論有何依據,為何要強調「萬有引力」 之理念不正確? 回答:科學精神在於「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若世人僅具批判精神,就會導 致學術界等因奉此,新觀念趑趄不進的現象。老朽不畏責難,發此理論, 無意自命為科學家。 只緣譯者既有此問,當有所答,但無意與時賢作口水之爭。 科學或先源於現象,歸納成為理論;或先源於理論,以實驗證明與事實 相符。不論何者,其理論必要之條件:恆為符合現狀、開啟未來。 是以「宇宙壓力」或「萬有引力」首先需予以驗證,以符合現狀。 理論:宇宙壓力之力,係來自宇宙整體,故力之向量不定。又因宇宙壓力向 量不定,故在能量相互干擾之際,方向經常改變。在任一力場內,其改 變之力線必呈弧形,是有「渦漩」之角動量產生。 反證:萬有引力之力,係朝向物質體之核心,故對任一物質,其向量恆定。 因其向量恆定,故在任一力場中,其力線恆為直線。 證明法:宇宙壓力及萬有引力兩種理論唯一的不同是力之向量,故應從力場 的向量下手,以符合現狀者為正確。 定義:若任一系統中,若其力線恆為弧線,此力可謂「壓力」。 反之,若任一系統中,若其力線恆為直線,此力可謂「引力」。 實驗:以兩個全同之系統,甲代表引力系統;乙代表壓力系統。 (因為本實驗在地球上進行,地球之運動參數必須排除之。) 此系統可為大型容器(太小其參數誤差難以估計),其中有水。容器 下方正中有一小孔,以便容水漏出。 於甲、乙二容器中貯水至半,打開容器之漏孔,當水流出之際,可見 水面有渦漩現象產生。 此渦漩之產生與天體及水之運動有關,不能證明為宇宙壓力所致。但 可將此時之渦漩角動量加以測量,作為「排除參數」。 再於甲系統之漏孔下方施以「吸力」,以之模擬能量中心之引力。 於乙系統上方施以「壓力」,以之模擬宇宙之壓力。 此時應使甲、乙兩系統之由下端所漏出水之「流速」相等。 再測量此時之兩系統水面上之渦漩角動量以比較之。 結論:a若甲系統之角動量等於「排除參數」,表示引力未能增加水面之角 動量。如是:引力是以直線進行。 b若甲系統之角動量等於乙系統。如是:宇宙壓力論不能成立。 c若甲系統之角動量小於乙系統,則可證明渦漩現象之產生,是由於 宇宙壓力。如是:萬有引力理論不確,宇宙壓力理論正確。 d若甲系統之角動量大於乙系統。如是:宇宙壓力無解。 (此實驗之重點,在於引力中心小、容器大、施力大,其誤差則小。) 4,未來應用:若c成立,前述宇宙壓力理論證實,可見下列數項。但老朽無意 多作說明(外行人不說內行話),未來自有其人也。 4–1,宇宙壓力為重力之機械作用。 (重子探尋休矣) 4–2,宇宙壓力為最基本的、新的能源。(大爆炸說休矣) 4–3,提供曲率空間理論基礎。 4–4,夸子產生的機械作用(渦漩體效應)。(超弦理論休矣) 4–5,機率波幅、粒子與波之同源異相關係。 4–6,薛定諤方程式之超導現象。 4–7,量子力學的「不規則行走」解釋。(平行宇宙休矣) 4–8,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解釋。 網主人白 |
| #3405 留言者:愛音斯坦 [2003-10-09] |
| 主題:為什麼要英文版? 晚生不明,為何將"宇宙浪子"及"智慧學九論"譯為英文? 蓋此二書皆為朱老以漢文字為基,科技為輔,並集先賢大智慧所推演而成;欲解該書,非對文字有深入體會者不能盡悟。今將之譯為番邦之言,豈不與坊間眾多"老莊英譯"相類,實不倫不類也!b |
| 回應﹕ 對此二書老朽一向之態度是:「隨緣」!交付哪家出版社?如何發行?是否英譯?是否拍電影?一切隨緣,依緣行止,不自作主張。 曾有人建議將此書譯為英文,三年前在本網曾提過,但無人應徵。去載這位譯者先行動手,將九論之序譯出,再向老朽討教。除英文外,尚有人自願將此書譯成法文者,老朽亦樂觀其成。 譯為外文,正因中華文化之無排他性也。前已言及,中華文化包容萬有,是融合性文化,來者不拒。況老朽「論中華文明第三次融合」,認為在「天人合一」之後,應加入「地」,使成「天地人三才合一」,其所謂「地」者,西方之科技、物質文明也。 如本書僅具中文文本,形同文化關隘。今中華文化被國人棄若敝屣,再若排斥外人,勢將走入歷史也!老朽一再痛斥西方者,乃其妄自尊大,縱容私欲也!以好學求真、見賢思齊之心,西人實遠勝於國人也!今有好學者斥之,不好者寵之,其非私心作祟、愚昧不明乎? 何謂「番邦」?老朽楚人,我中華有民族54種,休談「正統」也!老朽嘗言:「拿中國護照者,為中國公民;接受中華文化者,始為中國人!」老朽寫書為文,率皆為「中國人」而作,非為「中國公民」! 人若不懂,老朽無不言之諄諄,本網五年來,點點滴滴可為佐證。番人不識中華文字,正宜有以教化之,豈可棄之不顧?昔達摩之來華,豈有所謂中土人士不明梵語之議哉?老朽非「全球化」之信徒,但知人類本為一體,難分東西也! 「老莊英譯」雖不倫不類,但對中華文化之宣揚,多少有助。否則西人以為吾人只有萬里長城、十億愚民、各族歌舞與中原美食也! |
| #3409 留言者:劉耀基 [2003-10-11] |
| 主題:"追根究柢" VS "歸根究柢" 老師您好: 我想請教以下兩者誰才是正確的成語? 1. 追根究柢 2. 歸根究柢 希望能得到老師指點,謝謝!! 後學 耀基 敬上 |
| 回應﹕ 成語者,習以為成之語也。其所成之道,有約定俗成者;有恒指一事者;有想當然耳!若係事件,當有出處。否則,人各言之,理解就好,「追根究柢」無益也! 除「追根究柢、歸根究柢」外,成語字典上尚有「刨根問底」,為何不可以再來個「挖根見柢」呢? |
| #3413 留言者:扣扣 [2003-10-13] |
| 主題:請教前輩 易理之玄機是否因人而異?晚輩以為它就是專為緣人所著!不知先生有何感想? 吾讀“史記”天官書有云:昔之傳天數者,經異而說不著,告非其人,傳其人不待告。有緣者得之而已 是故“易”非常人所讀,讀亦枉然!可信否? 晚輩懇請教誨。 |
| 回應﹕ 正確但未必盡然(指前述「易理之玄機」而言),何也?所謂「緣人」者,當然不是「人人」。但,人人皆不試之,又怎知「何人」為「緣人」? 老朽曾云:「易之玄機,唯無私者可得之。」無私者可謂緣人,且私與緣之多少適成「反比」。其理有徵:蓋易係天理,非為人謀,三十年苦功,學通了不能謀一私之利,其緣在何方?但,絕對無私之人極鮮,自認循私者亦寥,其中奧妙遂不可言喻矣! 《易經》常人可讀,讀其彖詞、十翼,可通為人之道,可明世事變化;讀其象徵、卦爻,若能觸類旁通,則可精進思維;再若讀其字裡行間所隱,且能逐步脫胎換骨,將私心一掃而空,是可窺天機矣!否則,一知半解,唬唬愚民,壯壯私囊,與餘子何異哉? |
| #3414 留言者:黃軍毅 [2003-10-13] |
| 主題:相當原理 特殊相對論中我只有一個疑問,即為何愛因斯坦的相當原理(例如一物體往下掉,可想像為地球往上移動)發生的現象會和重力場上的現象一致,因為兩個在本質上有個矛盾,以相當原理的觀點來看,如果地球正在加速,地球一端的物體會被吸引住,那麼另一端則會遠離地球,而這並不符合事實.在地球上並沒有加速度能讓物體和地球彼此吸引,而且是兩端都被吸引,請教老師,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
| 回應﹕ 1,相對論的問題:立場不同,解釋各異也。 2,所謂本質上有矛盾者,係爾理解不足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