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7 留言者:陳國賓 [2003-07-16] |
| 主題:有關思考模式建立之問題 曾拜讀大作之易經明道錄與易理探微兩本書 讓學數學出身的我,明瞭一些其相關的定義及說明,甚至一些簡單的應用方式 然而這幾年來一直有一個疑問,也同時在思考的問題 就是 "直線、平面、及立體"思考的模式 ( 抱歉 此乃筆者自行定義) 一般而言 從西方0與1的邏輯架構之下,呈現的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方式 如同當年所學之電腦流程圖,雖有一些邏輯判斷,但還是直線垂直的模式 爾後推到了易經 簡言之以八卦為代表,推廣出個人所謂的平面思考模式, 進而的變卦、互掛等事,應是其相互關係推演的過程 最後到3度的思考 以空間為想像的架構,曾想過以性質比較的類比方式或加入時間序列的方式分析 但一直都沒有比較好的架構呈現 因此、冒昧請問 希不吝賜教 謝謝 後學 陳國賓 敬上 92.07.16.午 |
| 回應﹕ 閣下之論乃「線性數學」,而易理係非線性,除了二進位分類符合宇宙互動機制之外,尚有「常識認知」的配合。諸如電腦之二進位,可推至無限,然又如何? 以非線性而言,混沌理論中,分裂至「週期三」,即形成「亂數」。因人類之空間認知,以三維為上限,故不可將數學視為「思考模式」也! |
| #3190 留言者:阿南 [2003-07-19] |
| 主題:三才合一? 請問先生:#3174留言中所述「天地人三才合一」之意為何?謝謝! 學生 阿南敬上 |
| 回應﹕ 天者:理論也,大環境也,原則要領也。 地者:實際也,小環境也,基礎條件也。 人者:變化也,天上地下,人居其中,須頂天立地,萬變不離其中也。 若人能得此三者合而為一,是謂天地人三才合一! |
| #3208 留言者:陶 [2003-07-25] |
| 主題:請教 倉頡易數的吉凶表中,助=比和,*=旺,#=相如何理解? |
| 回應﹕ 比=比較。和=和同。旺=興盛。相=發達。助*#為格中代表之符號。 |
| #3226 留言者:小倩 [2003-07-31] |
| 主題:天理的上系統 若天理的上系統不可為人所知,悟者為何?蓋在晚輩的理解中,此上系統乃人生及宇宙的最終??秘,明白天理的「因」應該是覺悟的一部份。 請老師指點,感謝。 |
| 回應﹕ 是的,寫言情小說,只要騙得少男少女臉紅心跳即可。要寫天人之理,偏生讀者形形色色,無奇不有,若掛一,必漏萬,大難也大難。 於言「不可為人所知」者,是已將「人」定義明確矣!天地人三才原本一體,因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而有分。既分,連恒河沙數已數之無盡,有何可知也哉? 人生本然,然玄秘處處,無非「智障」。有人謙懷若谷,虔誠求解,於無數諸生諸劫中,由經歷、學習、認知,始有所獲。若所獲係回歸本源,存異知同,是謂「覺者」。覺而後悟,悟屬一心,心繫萬有,其人已非「人」矣! 古有「昏君」者,盤居宮闈,任用群小,與社稷隔離,為所欲為焉。「人」又何獨不然?藏身蘆舍,篤信六賊,去真實日遠,尚待認知天理乎? 是故,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 #3229 留言者:學生 [2003-08-01] |
| 主題:志向 朱大前輩好! 學生有一個問題困擾於心多年, 學生常以為人之志向為一句話,或者是一些可以清晰說明的東西。 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學生發現往往有些心中的述求不能用已認可之志向概括。 故又絞盡腦汁重新概括。 但這類事件困擾我多年,我實在已不勝其煩,故請教老師是否有一些一勞永逸的辦法! 謝謝! |
| 回應﹕ 天下事沒有這樣簡單,老朽一再說:「在客觀上,宇宙本為一體,因人而分,因分而無盡」。人在未能全然瞭解客觀真實之前,既已分為無盡,怎能用一句話說明任何事物? 文字又名「概念」,僅係「概略的念頭」,暫供人類溝通之用,如此而已!追求客觀認知要能接受考驗,一勞永逸之法當然有,「本屆退出考場,今生死而後已」! |
| #3233 留言者:高湧剛 [2003-08-03] |
| 主題:客觀與主觀 朱老師! 學生很久未來留言,一直在反復研讀老師著作。今晚思考客觀與主觀之關係時參看老師角度論述仍未參出頭緒,特來請教! 理性上宇宙本來一體,天地人本來是一,是稱為絕對客觀之本體論。因人類層次在自身立場上觀察始有分立。由是而產生的經驗為主觀世界。因此全部的主觀之合理性上應是客觀。上述為參讀老師著作所能理解到的程度。因此學生似乎也能理解觀念宇宙一詞的邊際。思之源泉與感的根本皆為自然(天理)所賜,世間萬象無非也是自然之功。學生理解到此,將心與物暫定名為“客觀信息”;當學生思考某一具體問題的時候(比如:明天能否下雨)可暫定名為主觀思維。學生所不明的是主觀思維如何能夠指向客觀時空的信息,中國古代有取得客觀信息的各種方法,其中傳遞的啟示是什麼呢? |
| 回應﹕ 所理解正確,唯問時「立場不清」,故難以透徹。 1,所問:主觀思維如何能夠指向客觀時空的信息? 概念、觀念係主觀與客觀溝通的橋樑。 立場=主觀,目的=認知,客觀時空信息=概念、觀念 亦即「人」之經驗與客觀時空信息相謀合=主觀概念認知,而主觀概念認知絕 不等於概念及客觀本態。 2,中國古代有取得客觀信息的各種方法,其中傳遞的啟示是什麼呢? 在客觀中,「我」趨近於0。如人能明瞭這種「真實態」,就應把「我」之主 觀清除乾淨。要做到這一點,數十年的「苦修」不可少,否則就不可能客觀。 若「人」能把「我」之主觀排除,再加上苦行驗證,就可進入絕對客觀態。 既進入絕對客觀態,所有信息皆屬客觀。 「其中傳遞的啟示」就是「至人無私」,無私=天道。 故「人」唯有站在「無私」的立場,才能透徹宇宙。誰都知道,空氣中多一點渣滓,就增一分污染!但是,有誰願意放棄自己的「人權」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
| #3241 留言者:學生 [2003-08-05] |
| 主題:中式建築之巧妙 英雄所見略同.... http://www.appledaily.com.tw/template /twapple/art_main.cfm?loc=TP&sec_id=8 &showdate=20030804&art_id=241905 第三段也是說.設計人特地去研究老房子(古厝)為什麼特別涼爽, 因為老房子挑高較高,屋頂有通風渠道,炎夏時,熱空氣會上升,並排到屋外 我想國內一致抄襲外國的建築方式,尤其是國內的各大學 把美式寒冬建築依樣畫葫蘆搬到亞熱帶的台灣 學生每每在教室裡熱出一身汗,讀不下書,是否也有非戰之罪 再次驗證朱老師是對的,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希望香蕉牌建築師醒過來,好好看看古人的留下的珍寶 |
| 回應﹕ 倒不是僅僅古人有智慧,今人也有。只是近世紀以降,我國知識分子迷信西方,恨不得全面西化,民族自信心喪失殆盡,個個變成加工區裡的香蕉蟲! 然往事已矣,來者可追!陰消陽長,二十一世紀到來,物質文明式微,資訊時代大興,正是國人振衰起敝的良機。要者,勿忘前車之鑑,努力之餘,不驕不餒。且因循祖先的足跡,去蕪存菁,澤被天下,果如此,十年之後將有大成! |
| #3243 留言者:阿宏 [2003-08-06] |
| 主題:請問莊子的寓意 在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句話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口句'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當初看到這句話覺得是比喻:人與人好像很親密的在一起,不如一個人可以不假外求,自由自在的好。 我認為當時我覺得一個人很孤單,所以才會這樣想。 所以想請教朱老師,莊子說這句話是否另有深意? |
| 回應﹕ 如僅以「此句」而論,稍嫌狹隘,不能算錯。但讀莊子之文,應注意承先啟後,一氣哈成。因為莊子說故事、講道理經常採用隱喻,其層次、對比、呼應前後分明。 「大宗師」之初,莊子討論的是「道」,然後再談「得道」。要談「道」,先宣示「天(自然)」和生存其中之「人」的真性實相。是故本章開宗明義:「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接著即演繹「天、人」之各種關係,直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客觀)為徒(同夥),其不一與人(主觀體)為徒。天與人不相勝(違)也,是之謂真人。」若以一句話概括言之:「道法自然」。 閣下所引者係討論「人」,其前面的原文是:「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干預),皆物(主觀體)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知道了天、人的關係,更要領略死生的因果,前面莊子已經說明,道法自然,死生者,自然也。但「人」私心太重,也是自然中主觀個體本性之一,無可厚非。「人」以天若父,愛之敬之,更何況天道難違!就算做君王的,其權勢再高,也難免一死!莊子說到此處,閱者應該心有所感(猶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然後莊子說(所問者): 「當死之將至,就算“相濡以沫”,又有什麼用?不如把生死置諸腦後算了!」同理:「老是推崇堯舜而非議紂桀,不如把他們忘掉,瀟灑地行向大道」。 當然,進一步剖析,莊子尚有極深的意境,真要追究,直可寫到宇宙洪荒!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莊子悲憫眾生,有感而發!由於惜死,泉涸無水,魚在陸地,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過苟延殘喘而已。在生存無慮時,江寬湖滿,又有誰會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看看台灣的民主選舉,正是千古絕佳範例)?同理,堯舜之為堯舜,是泉涸無水然;而紂桀之為紂桀,則是江湖豐盈的結果!道本通天,天長地久,人卻固守在「自我」方寸之地,憂生哀死,何其悲也! 再剖析下去,小杏子難產矣! |
| #3250 留言者:廣達 [2003-08-11] |
| 主題:彭踞之語 主題:彭踞之語 啟稟朱先生: 前天聽到了「彭踞」的一段話,欲嘗試與先生互相評論,希望賞個光。 它說:最近有些朋友說我話怎麼越說越少,我認為原因是以前需要花1 00字才能說完的話,現在只需要10字即可。但是、有時候有人會問我「 一」的解釋時,會有一股衝動要用棍子敲他頭,…這就是一! 本人對它的話搜尋到一段人腦程式碼,作為結論:般若波羅密多。 備註: 〈之一〉 確有此事!就是因為說話簡短,後來被人認為「詞不達意」,沒有內涵 。 〈之二〉 認識《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大約在今年4月份時,當時與一位大學先 生談話中引用關於朱先生的一再重申的「概念」:人與人之間是絕緣體,無 法直接傳遞訊息,必須藉著各種「介面」傳遞思維。 當這位先生聽了本人的「介紹」之後,他的腦細胞搜尋到一段人腦程式 碼作為他的粗步結論:眼耳鼻身意。 跋: 謝謝! |
| 回應﹕ 一。 |
| #3251 留言者:學生 [2003-08-12] |
| 主題:家、學、教之別 請教老師,於中華文化之中,佛、道、儒三字單獨出現以及與家、學、教組合出現時所表達的概念?學生對其混淆不清。 |
| 回應﹕ 佛、道、儒三字是指三種代表性的觀念,佛是出世觀,儒為入世觀,道指宇宙觀。 家=同一家之人,指的是從事該類觀念之追隨者。 學=所學之內容,指的是該類觀念之學說、有所教者。 教=有所教化者,代表該類觀念之系統。 比如說,某人屬於儒家,其學為儒學,代表儒教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