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5 留言者:阿宏 [2002-02-11] |
主題:疑問 前文中提到性的解決方法,其中說到找固定對象,作定期的金錢靈肉交易,但切勿投入感情。 這樣做對嗎﹖這跟嫖妓有何不同﹖傳統的觀念不是不鼓勵這樣嗎﹖ 為什麼說是靈肉交易,不是肉體上的交易 |
回應﹕ 嫖妓或許不登大雅,但古今中外都有,事實歸事實,下策總比無策好。 傳統觀念不加鼓勵,是因在「傳種接代」為主流下,人人早婚故也。 靈肉交易與肉體交易有別,如果只為肉體,那就等而次之了。 |
#1071 留言者:阿宏 [2002-02-15] |
主題:疑問 朱先生說﹕靈肉交易與肉體交易有別,如果只為肉體,那就等而次之了 但既然不能投入感情,那不就是只為了肉體嗎﹖不然還有什麼﹖ |
回應﹕ 請別忘了,原答是說﹕「在萬不得已下」,既是萬不得已,又還剩下什麼﹖ 人貴自律,當人不能自律時,哪有什麼感﹖什麼情﹖只是「感肉」罷了! 看問題萬勿「斷章取義」,每句話都與前題有關,否則人與人無法溝通矣! |
#1476 留言者:阿宏 [2002-05-20] |
主題:專心 從以前看朱老師的網頁,就覺得對於許多生活上的煩惱 老師所提供的解決方法就是專心在一件事上, 只是我覺得專心在一件事上也並不容易 除了專注在食色方面很簡單外。 |
回應﹕ 說得對極了!古人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今日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怕吃苦,專找容易事做,夢想撿現成便宜。因此,人人平等,孰上孰下各憑運氣。 食色是天生的,狗貓皆具,人不見得高明多少,值得專心嗎﹖ |
#1631 留言者:阿宏 [2002-06-17] |
主題: 1.我覺得自己內心想當狩獵族,只是因為能力不足做不到罷了, 但麻煩的是,又無法安分守己的當別種階級的人。 有時想想,喜歡聽一些佛教或道教的理論,也只不過是想肯定自已而已, 讓我覺得自已是偽君子。 2.在青春期時,「性」幾乎可以決定一個人往後人生的方向, 到底「性」在人的身上產生什麼作用,以致於有如此大的影響﹖ |
回應﹕ 是了,要做狩獵族大不易也!且狩獵族雖有飽食之際,但有更多是枵腹望獵興嘆、以及空勞無獲的時刻,實在不值得羨慕。 佛教、道教是大眾的宗教,因為狩獵族數量不多,絕大部份的人都是素食族(千年前)又不滿現實。佛、道的理論,強調得失一心,只要不假外求,人就能安分守己。因此,喜歡聽這些道理,並非「偽君子」,而是人的眼睛向外,必須常時提醒一下自己的立場。 在生物演化的立場,「性」是決定的因素,人是動物之一,當然難逃其控制。 常有人問,人獸有何分別﹖以往,科學家以為人是唯一能用「工具」的動物。現在,各種證據紛至沓來,證明很多動物都能利用甚至製造工具;又有人說人是唯一能運用語言的動物,這一說也不能成立。那麼,究竟人獸之間,要如何區分呢﹖ 道家認為,能脫離「獸性」者為「真人」,只有真人是人。換句話說,一般人不過是“種人”,為了傳種接代,所以「性」有絕對的影響力。真人則不然,真人是覺悟人世真相者,所以要修仙修道,禁慾禁心,以達另一境界。 |
#2391 留言者:阿宏 [2002-11-10] |
主題:本人知錯了 本人知錯了 本人無此能力至老師的公司工作 但真感謝老師的指導 |
回應﹕ 此話從何說起﹖老朽並未徵才,只是辦訓練班而已。 由於此次是文學與多媒體技術結合的運用,所以考核嚴格些。否則人一多,就難免照顧不週,大家浪費時間。 |
#2403 留言者:阿宏 [2002-11-14] |
主題:道歉 致朱老師 曾經有某二位人士問我 ﹕你不要腳踏二條船 我答 ﹕我沒有腳踏二條船,我是踏在航空母艦上 這句話令我困擾至今,其實我不是踏在航空母艦上,我也不要在航空母艦上 接下來的道德與法律責任真的算不清了,我只想單純的把大學唸完就好 請網 我的本名還是邱宗鴻 |
回應﹕ 穆。 |
#2711 留言者:阿宏 [2003-02-23] |
主題: 現在的我,入伍當兵已有四個月,時常會覺得內心有種擔心害怕的感覺。 總會擔心無法將軍中的事務處理好,而遭到處罰,但我又無法逃避。 有時就只能告訴自己,盡人事聽天命就好。 我是不是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我會感到擔心害怕,是不是因為還存有私心﹖ |
回應﹕ 「怕」不是壞事,老朽一生至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任事。既已盡人事聽天命,心安理得,老朽有怕無恐,放膽前行矣! 害怕是生命生存的本能,與私心無關。 |
#3243 留言者:阿宏 [2003-08-06] |
主題:請問莊子的寓意 在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句話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口句'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當初看到這句話覺得是比喻:人與人好像很親密的在一起,不如一個人可以不假外求,自由自在的好。 我認為當時我覺得一個人很孤單,所以才會這樣想。 所以想請教朱老師,莊子說這句話是否另有深意? |
回應﹕ 如僅以「此句」而論,稍嫌狹隘,不能算錯。但讀莊子之文,應注意承先啟後,一氣哈成。因為莊子說故事、講道理經常採用隱喻,其層次、對比、呼應前後分明。 「大宗師」之初,莊子討論的是「道」,然後再談「得道」。要談「道」,先宣示「天(自然)」和生存其中之「人」的真性實相。是故本章開宗明義:「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接著即演繹「天、人」之各種關係,直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客觀)為徒(同夥),其不一與人(主觀體)為徒。天與人不相勝(違)也,是之謂真人。」若以一句話概括言之:「道法自然」。 閣下所引者係討論「人」,其前面的原文是:「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干預),皆物(主觀體)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知道了天、人的關係,更要領略死生的因果,前面莊子已經說明,道法自然,死生者,自然也。但「人」私心太重,也是自然中主觀個體本性之一,無可厚非。「人」以天若父,愛之敬之,更何況天道難違!就算做君王的,其權勢再高,也難免一死!莊子說到此處,閱者應該心有所感(猶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然後莊子說(所問者): 「當死之將至,就算“相濡以沫”,又有什麼用?不如把生死置諸腦後算了!」同理:「老是推崇堯舜而非議紂桀,不如把他們忘掉,瀟灑地行向大道」。 當然,進一步剖析,莊子尚有極深的意境,真要追究,直可寫到宇宙洪荒!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莊子悲憫眾生,有感而發!由於惜死,泉涸無水,魚在陸地,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過苟延殘喘而已。在生存無慮時,江寬湖滿,又有誰會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看看台灣的民主選舉,正是千古絕佳範例)?同理,堯舜之為堯舜,是泉涸無水然;而紂桀之為紂桀,則是江湖豐盈的結果!道本通天,天長地久,人卻固守在「自我」方寸之地,憂生哀死,何其悲也! 再剖析下去,小杏子難產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