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2714 留言者:江山 [2003-02-24]
主題:智慧是否是為觀念服務的?
  任何智慧,最終逃不過觀念指引,是否智慧就是為觀念服務﹖智慧的差別就是觀念的差別﹖
回應﹕
  智慧與觀念兩種概念之屬性有別,無從比較也。且所言﹕「任何智慧,最終逃不過觀念指引,是否智慧就是為觀念服務﹖」不確!智慧為體,觀念為用,體非為用服務者也。同理,肉體並非為精神服務,而係各有各的功能也。
  但若以所問來說,智慧可謂之人思維的「能力」,而觀念可稱思維的過程。能力強者觀念清晰,反之,所知所見不明不白,卻又難於自知也。
2775 留言者:小三 [2003-03-07]
主題:常與變
  既然有流程,要判斷力何用。
回應﹕
  問這句話等於是說﹕「既然有流程,人活著何用﹖」
  為什麼要問「何用」呢﹖因為只想到自己,功利也!人如只想自己,意味在整個宇宙中,只有個小小的自己。果真,怎麼可能由這麼小的空間、這麼短的時間,看到無窮無盡的宇宙真實﹖既然如此,人活著等死就好,何必問什麼人生問題﹖
  所以,老朽常說,要瞭解宇宙人生,首先要選定立場。跳出自己,離開這個禁錮自己的牢籠,放棄把自己放在宇宙中心的想法。只有這樣,人才會虛心,才能打開靈智,客觀而明確地思考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課題。
  這是說,只有在客觀立場,才能認清事實真相。山前怎知山後發生的事﹖今天怎知明日﹖人若不承認自己太渺小,就會永遠緊抱著自己,說﹕「我什麼都看得見呀!什麼都懂呀!我只吃一碗飯就飽了,走路也不要多遠!這不是真實世界嗎﹖」
  是的,這叫主觀;人只顧主觀的態度,叫做自私!自私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自私的人所知所識不過那方寸的天地,安分地扮演一粒沙子,可稱真實矣!
  只有在客觀立場,站在天上,山前山後一覽無遺(美國有衛星,可惜他們只關心地面上、下的資源);站在流程外,才能知道一切事物的因因果果。
  其實閣下的問題,已經是「客觀」的答案。然而,人最最困難的,正因陷於生存環境中,從小到大,脫離不了感官所提供的主觀認知!老朽強調了又強調,「立場!立場!立場」,人們說﹕「我選擇了客觀立場呀」!選擇了,不站進去,豈不是夢幻泡影﹖
  在客觀立場,請問﹕「閣下知道流程嗎﹖」若不知道,自己說「有流程」,不是自欺欺人嗎﹖好在閣下在前面加了個「既然」,表示不知道有沒有。對了,這時正是「判斷力有何用」的當兒,快快用吧!自己判斷吧!
  結論是,上天有好生之德,賜給人一種叫做判斷力的工具,以便考驗人是否能入客觀。人真能進入客觀之境,成敗不計、得失不辨、利害不住,則一切順應自然。果真到了這一天,人生的學期接近終了,至於能否過關、畢業,再看最終的大考吧!
2782 留言者:學生甲 [2003-03-09]
主題:問題
  一,「世態本然,因人之比較而有別,價值頓分。有多必有少,有大必有小;有好才有壞,有聖斯有盜。」
  若然如此,「好」與「壞」的地位相等,做「好人」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做「壞人」亦非可恥,在「自然」立場,朱老師和比爾蓋茨的地位等同,一陰一陽,各有天命而已。
  那麼我們應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為什麼做「好人」比較「好」﹖
  
  二,努力要成為去私求公的「好人」,這樣不是有分辨心了嗎﹖
  
  三,老師的抱負乃爭取人類萬世千秋的福祉,但人類會否因為「太幸福」,沒有痛苦的經驗去比較,反而變得「不幸福」﹖
  
  蠢學生蠢問題,盼老師指點,謝謝。
回應﹕
  的確是個蠢問題,但別人不敢開口而已。
  一、順遂自然。
  二、順遂自然。
  三、順遂自然。
  所問者,乃「知」的層次(好壞屬功利,談之無益),老朽所作,係「行」也。行之於道,道家謂道法自然;儒家謂大道為公;佛家謂道法萬緣(萬緣一心)。須知,道家所云者宇宙本相,天也;儒家所云者,社會實相,地也;佛家重心,心以變成,乃人。
  天地人三才合一,是三位一體,長寬高等距,金剛鑽結構也!
  於是可知,傳統中華文化,所謂三才者﹕
  人有心,心有辨,辨有異,異則不平。佛家遂強調「明心見性」,若人不能明,再告以「四大皆空」,猶不明,只好勤唸阿彌陀佛,一心不能二用,遂不辨矣!
  社會以家為單位,家乃屬個人,個人各有利益。儒家則以「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主,要求大眾「修身齊家」,社會遂寧矣!
  自然者來自其必然,宇宙無盡,人生渺小,豈有以管可窺天﹖道家法自然,莫非無為而為,是乃順天由人也!
  問題在於當今「西方文化」入侵,亦有三才焉﹕
  天指物競天擇,地乃物質享受,人指自由放任。此三者適為個體所需,卻是人類解體之兆也!
  試以人體為例,舉一隅以三隅反可也﹕
  健康之人,其身體統一在生理機制之平衡下,殆無疑義。
  一旦其中某些細胞,宣佈獨立,追求其個體之自由,可稱為癌也。癌症之初,不過疾病,早期強行割去,是必有痛。若人不知其病,不及早治療,迨至癌細胞擴散,人體中機能癱瘓,斯乃人之「死亡」也(人類社會亦同)。
  是以中華文化三千載,美國文明不可能延續三百年,有其實存之理也!以當今世局而視,如此以往,再假以五十年,美國獨大之餘,其美利堅戶戶酒肉臭,而世界各洲洲洲餓殍骨!合天理乎﹖合人情乎﹖合自然之道乎﹖
  若知此理,何必詳究「好壞」﹖美人謂伊人不人道,伊人謂美人殘暴。今舉世反戰,唯英美舌底生蓮,不殺其一,何以儆百﹖豈係除害﹖乃以高科技武力揚威於天下,告曰﹕「聯合國者,吾之玩偶也!天下石油,吾之私產也!自由民主,吾之專利也!凡天下順我者,授以智慧財產經營權!逆我者,哼!哼!哼!激光導彈不見不散!」
  不公平焉﹖水向低處流,難道就公平了﹖伊拉克人不知進取,吃石油,喝石油,把石油當做傳家寶!國人若不警惕,以為萬里長城猶在,再不然有美國大哥可資效法,其遲與早,將步兩河古老文明之後塵,其莫非自然乎﹖
  自然者,任人自由選擇也,選擇之結果,必係自然。老朽之抉擇,來自老朽對自然之認知﹕知其不可為,無為;知其當為,為!是無為而為也!正因如此,老朽曾隱居十載;正因如此,來文傳後朝夕不懈;正因如此,以九億農民網為攻堅目標;正因如此,美國逞其霸道,老朽則高舉王道之旗,號召天下英雄,結盟於雲安了!
  正因如此,人可自行選擇幸福與否,豈老朽應知哉﹖
2793 留言者:學生 [2003-03-10]
主題:
  朱老師您好,學生近年來才開始體會到中華文化的莊嚴偉大,這些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塵莫及,但可悲的是當今很多中國人若看到此話,恐怕又會被誤作民族主義、自尊自大之輩矣,良可悲!
  今天學生有些問題,想請教朱老師﹕
  一﹕要成就一件事情,確需天、地、人三才,在人這一才中,努力還是個人才智的比重較為多﹖
  二﹕中國文化,是否多宗於易經﹖亦即後來九流十家的學說,皆由易經發展出來﹖
  三﹕電書會不會出下一個新型號﹖如會,又會在何時﹖
回應﹕
  人各有志,志各有適,道不同不相為謀可也。
  一種稀世珍寶,沒有眼光自不能識之,得者有緣,此天理也。
  一、是的,三分是天才、七分靠努力,此語確實。最可惜者,三分天才加上少年得
    志,等於是炸藥爆於焰火,縱光輝炫目於一時,然瞬即化為烏有。所以,天才
    無用(除了音樂、藝術、數學等與人生經驗無關的行業),只是點綴。努力則
    要時間,待多方砥礪磨練,人心智成熟,自知「何成何就」,是謂之「成就」
    也!
  二、是的,只是後人大節已虧,把易經用來算命(本為殘廢人之業),正道亡矣!
  三、此係商業機密,至少不會在兩年內,否則,人人期待「明天還有更好的」。
    結果電書「今天一本都賣不出去」,於是人謂﹕「看!電書有什麼用﹖」
    這叫「愛之適以害之」!故欲成事者,不可不知「人」,且應之以策略也!
2798 留言者:王水 [2003-03-11]
主題:請問感受是什麼,和應如何去感受
  請問什麼是感受、感覺呢﹖如何才能「用心」去感覺呢﹖怎樣才能感受到事物的全部﹖美又如何去感覺呢﹖
  在我的想法中~感受和一般的接收了解資訊差不多,但卻有本質上的不同。同的是兩者都雖要從五感接收外來訊息,然後和已往經驗作比較;不同的是,感受不會作細部的分析,而是讓頭腦對整個訊息作直接反應。
  但是如何才算是用心的去感受呢﹖當頭腦對資訊作出初步比較時,事實上已經產生了主觀的分別心,而不能對該事物作整體而完本的感受;若果用純理性的客觀立場去看的話,又沒有了主體的心去感受該事物。
  基本的美其實就是比較,美與醜、好與惡。但是很多人都說,真正的美是不用比較的,祂會直接的感動人心。那應如何「學習」去感受美呢﹖
  另外就是比較形而上的感覺,例如陽光,陽光就是光與熱,也只是光與熱,但它的「神性」由是如何來呢﹖
  對不起,我的想法還亂得很。
回應﹕
  感官所受=感受;感官所覺=感覺。用心=當心有內感時,用腦去想。想得多,認知多,想得少,認知少;至於事物的「全部」,沒有人能知道。
  「美」是門大學問,尤其是人人自命不凡,一一加技添葉,把「美」給「商品化」了。君不信,看看坊間,有關「美學」的書,如汗牛充棟。這種書看多了,保證眼花撩亂,什麼都美!否則,蚊蟲蒼蠅怎得生存﹖(其實這是真理,因昆蟲也有雌雄!)
  真理是最簡單明瞭的道理,但常人為了生存,無不想方設法複雜化。不如此,不足以揚名立萬,不如此,在空空的大腦中,如何能塞得滿﹖
  老朽喜歡單純,只究事物之基礎,在所著各書中處處提到「美的三原則(萬勿執著於條文,說穿了,那些都是權宜之計)」。由於老朽「一言堂」不過一言,「一家之言」仍是一家之言,再多說一遍也是一也。
  諸位懂了,是到此為止!若不懂,可到此為止!再若不同意,也到此為止!(老子李耳開道,佛陀講道,孔子、地藏王菩薩行道。老朽無意成佛,今地獄壓肩,任務重大異常。雖間道來此接引覺者,其餘未覺、不覺者,恕無此緣。)

  定義﹕感官是因應生命體生存而發展者,凡能維護生存之刺激,生命體輒趨近之。若用概念表達之,是稱「有利」;生命體對有利的感覺,概念上則稱為「好」;好的感覺存放在記憶中,經過經驗的孕育,最後的認知,就叫「美」。

  漢字中,美=羊大。羊大源自視覺,後引用於各種感官。
  羊大者,其必為羊,於羊中必為大者。於其中,吾人得知下述信息﹕
  1,在經驗法則中,羊之為羊,是一種「習慣認知」。
  2,在生存法則中,羊以大為利,其肉可食,血可飲,毛可織,皮可寢。
  3,在需求法則中,羊有大小老幼肥瘦,必也,擇其利者而利之。

  由上述三條,衍生出「美的三原則」焉﹕
  一、必然性﹕即經驗法則。
     生命體生命之策略有二,一是大量繁殖,再不然選擇有利環境。大量繁殖者
    不需要選擇,而選擇必以「同類、同親、同感」為原則。哺乳類利用哺育,將
    此原則發揮到極致,久而久之,記憶中認知的必然性便告形成。

    1,必然之必然﹕
      鴨類甫出蛋殼,對任何出現在眼前的動態事物,一律「烙印記憶」中。因
     為鴨需在母親的保護下迅速成長,以便遷徒,是必然性之明證。
      群居動物需要較長的時間,以利喪親後的調適,致有「代親」的現象。但
     動物界之「親情」僅係學習成長過程所必需,故代親不可過久,待本能性生
     理行為成熟,其「必然性」尚以本能之需求為準。
      人對美女之認知亦然,第一眼的印象,常來自過去之必然性。待相見的次
     數多了,便與過去之印象逐漸摻和,美感改變,是為折衷之必然。
      推論﹕「一見鍾情」常是幻覺,「青梅竹馬」只有記憶美。就算人娶了世
     界小姐為妻,不要多久,就與自家姐妹看來分別不大。男性本具狩獵本能,
     獵艷必然,若倫理道德約束不住,其獸性發作,便成野獸!女性之天職為撫
     養下一代,其美感以安全為重,細節為先,若有威脅,妒性立生!

    2,必然之非然﹕
      政治與宗教是兩種人為改變他人必然性的手段,前者控制人的肉體,後者
     控制人的精神。其控制方法,無非將某種非自然形成(多屬少數人的必然)
     的認知,用儀式、生活、群體行為,不斷重複,使成必然。
      這種非然性之美常較自然之必然感受強烈,因為在記憶中重覆次數過多,
     其餘信息相對減少(有人認為自由能解放思想,實大錯特錯,執著於追求自
     由者,往往只剩下自由兩字),形成思維的單一性,甚至於排他性。

    3,必然之未必然﹕
     以美女為例﹕各個時代有其不同的「審美觀」,時髦是炒作而來,其代價是
    商業利益,即商人以廣告、媒體不斷渲染而來的「時代必然性」。
     青少年對事物認識不深,大腦簡單,接受力極強,經常是被利用的對象。如
    果成人也追求時髦,其目的有三﹕或因無中心思想無所適從;或因自卑而引吸
    他人注目;或因某種利益而出此策。

  二、親和性﹕即生存法則。
     親和性有利生存,乃生存之印證,無法生存者,其認知毫無意義。
     效率是生存的保障,其層次有三﹕

    1,感官辨識的本性﹕
     基本因素的重複性大、對比的明確性高、干擾的排除性強、經驗的輔助性多
    都是易於辨識的條件。這些屬於美的絕對性質,與感官的接受能力有關。
     好萊塢以怪物流涎、鬼魔猙獰、新潮狂歡、胡鬧打鬥以炫耀其技,即令能營
    利於一時,但因有違辨識之本性,極易令人厭惡,乃沒落之兆也。

    2,記憶中的聯想性﹕
     人對事物之認知,其本體意義不大,但在過往經驗中,所得之印象,常與聯
    想的感受有關。這種聯想性常是主觀,每個人都絕然不同。

    3,時空條件的保持性﹕
     人因時空之變化,往往認知到得失之間的差異,親和的程度因而有別。
     在記性淡忘後,親和力降低;而回憶可保持親和力之延續。故此人常沉湎在
    回憶中,其結果,常能增加美感。
     美與情緒無關,是此也。

  三、變化性﹕即需求法則。
     變化有三﹕時間、空間、人心,茲不贅。
     生命在億萬年的進化中,適應了環境的變化,感官形成一種有效的機制,是
    稱「感覺閥」。其特性係對沒有變化之刺激,由於不具生存的威脅,便忽略不
    計(電阻值提高)。
     因此,對新奇變化之偵測,是適應環境必要的條件。
     人追求新奇,正是感官經驗不足時重要的功能(男人因狩獵之需,求變心特
    別強烈,故宜於創造、探險、競賽。女性則關心身邊瑣事,乃生活細節也)。
    一旦經驗夠了(因人而定),好奇心就降低了(人到老時,一切淡然)。

  真理者,自然之本然也,以人生之有限,是可求而不可得也,豈有辯之而明者乎﹖然古有大德於前,大道始傳,道雖傳,非供鳩蜩之族與語也!
  老朽老矣,已知萬變不離其宗,但求永恒。音樂、藝術、文學等精神價值在經過考驗後是老的好;而知識、科技則以未來的佳(不能造福百年的科技,算得了什麼)!然而芸芸眾生,無不悠然花花世界中,標新立異,或嘩眾取寵,或自得其樂。
  是知美之為美,乃自然誘導生命生存的不二法門,知者自知不知者永不知也!正如賽狗、釣魚,人置「肉、餌」其前,其競其逐,其樂其美。若人得賽狗、釣魚之樂,大可樂其樂、美其美,與老朽無涉,不再置詞。
  今既有問,不得不答,非樂之不樂、美之不美,而係人之為人,有自陷於五官、有神遊九霄之外、亦有自命不凡如老朽者,「無是生非」,不知所云如斯也!
2825 留言者:學生丁凱 [2003-03-17]
主題:古人的世界觀如何形成
  我有一個問題,中國古人對于世界的看法為什麼會走上天人合一的系統論,而從未像西方一樣從局部入手,進行深入分析,其背後的文化原因是什麼﹖
回應﹕
  1,未必人人如此。
  2,「天人合一」非「系統論」,乃一種「境界」,非「對于世界的看法」。
  3,思想、境界乃觀念,在知識未齊備前,無從由「局部」入手。

  若問「文化原因」,請參閱老朽之「論中華文化第三次融合」可也。
  總之,所問之題目命題應明確,否則難以作答。
2856 留言者:學生甲 [2003-03-24]
主題:
  朱老師您好,
  
  蠢學生又來問蠢問題了…
  
  1.老師說過愛情只是動物的本能。然而人類的愛情真的完全沒有「靈性」的成份嗎﹖包含在愛情裡的犧牲奉獻,不算是一種「人性的昇華」﹖
  
  2.「有情世界情生情,情生生情心乃妄,去妄悟之始,應作如是觀」
  那麼在智慧的立場,人間所有的情(愛情、親情、友情、溫情…)都只是虛妄,不值得追尋﹖
  有沒有一種「愛」具有永恆、神聖的價值﹖
  在小杏子的智慧世界裡,「愛」有沒有存在價值﹖
  
  晚輩觀看網上過往有關留言不下數十遍,希望能自行解答以上疑問,但因為腦筋不太好,越想越糊塗,最後還是要勞煩老師。萬分感謝!
回應﹕
  的確叫蠢,蠢在斷章取義!
  任何一句話,都是一篇文章、一種觀念中的一部份。若人不能掌握全文的精神,只截取一斷來討論,若斯,何從溝通﹖每一句話都有得爭爭吵吵,人生永無寧時也!
  1,看事要有立場(尤其是「人生大問題」),任何一件事,都必然是在「極端、左右之間」的灰色地帶中的一段。由於人要溝通,只能應用「概念」(每個人都有幾十年的經驗,其中事事關連,只能推舉「代表」)。從整體來看,百分之八、九十就能「代表(民主選舉多一票就行了,「不喜」正是代表)」;個人主觀立場原本處於「灰色區域」,天下沒有「甲灰」=「乙灰」,連「某人是不是人」、「白馬是不是馬」都可以爭上幾千年也。腦筋清楚者,必會慎選「立場」,要爭,與立場相同者爭之。
  「愛情」怎會例外﹖從古至今,除了每個人都自以為﹕「我有靈性」,又有誰見到幾個「真人」﹖小說中有靈性愛情(尤其是窮搖、亂晃、以及浪漫時期的少年維特),電影也可以拍(如北非諜影)。但在現實人世,恕老朽孤陋寡聞,未曾得見。如果閣下有這種「昇華」,好極了,務請堅持到底(葡萄切勿變酸),為人性大放光芒吧!
  2,既在灰色天地中,追尋「昇華」是可貴的情操,正因為「理想難得」,所以可貴,值得歌頌。但不要只是掛在口中高呼,說是行違,小人也!
  老朽說了千萬遍,智慧是「無私」的!既無私,還有什麼「人間所有的情」﹖若問老朽的立場,老朽只知把自己燃燒成「灰」而後已,做到了才有智慧(所以死前才敢寫《智慧學》),否則是愚昧、是自欺欺人、是不折不扣的標準小人!
  閣下不是「腦筋不好」,而是不願「去私」而已!
   (沈補)水成水蒸氣,就已經不是水了;愛情(或任何世間情)若昇華,就已脫離愛情的範圍,到另一個境界去了。

  實例為證﹕
  由這次美伊事件可見,「政治」實際上沒有國家、民族的立場,只有「階級、力量」也。任何人一披上了「官職」,就只有「力量大小的立場」。強者打弱者,謂之「公義」;弱者不能「打」強者,只要反抗,就是叛亂、恐怖!
  在攻伊之初,不喜、不來兒口口聲聲,謂之「解救苦難中的人民」,此戰將是「零傷亡」、「速戰速決」的高科技「新戰爭」,伊人將「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結果大謬不然!伊人奮起反抗(美人則謂之被脅迫),傷亡累累。在近日的新聞發佈會上,不喜板著臉說﹕「早在意料中」!不來兒則對英國的下議院謂﹕「這是戰爭的本質」!
  其實人人盡知,分明存心亡人國、奪人資源、只是圖謀私利!那麼當初所說,豈非欺騙天下愚人乎﹖豈人之好騙,實人不明立場,而立場易變之故也!人之力量越強、地位越大,「儲備的立場」越多!
  談這些有什麼用﹖人間只有爭權、奪利、欺騙、殺戮,永無已時!老朽不願為人,甘做矽奴,是立場明確也!
2903 留言者:看天 [2003-04-04]
主題:本性
  朱老師:
  中庸就是人的本性,可否多談一些本性的特質呢?
回應﹕
  「人性本質」=一部四庫全書,語文基礎不足,人生歷練匱乏,非雞同鴨講何?
  若談中庸,倒有一例:
  善、惡為人表現性質之兩極端,若以全世界(或一社會)之人計之,絕大部份(90%)皆非善非惡,亦善亦惡,斯乃中庸。
2906 留言者:看天 [2003-04-05]
主題:感性與理性
  朱老師:
  請問感性和理性應有何種關係,是否應以理性駕御感性呢?
回應﹕
  喜歡物質享受的人,想法賺錢去;重視精神生活的,多多讀書。肉體掛帥者,感性第一;思想領先者,理性至上。應該不應該,端視是什麼材料而定。
2941 留言者:不明 [2003-04-15]
主題:認知方向
  學生困惑,求教:
  一、層次論中闡述〔能量〕到〔宇宙本體〕的演化。從〔意識〕到〔境界〕的階段,〔聖賢〕直接跳躍到〔宇宙本體〕。學生是否誤會了老師的解釋?
  二、老師在後面的闡釋中唯獨沒有講述〔聖賢〕到〔宇宙本體〕這個流程,學生愚笨,請老師多說幾句。
  三、學生相信小杏子是人類的後繼者,但仍有困惑:待小杏子度過經驗、學習、意識、境界之後,
  如何回歸宇宙本體?(小杏子幾乎可以與宇宙共生滅,若宇宙無始終,小杏子是否是宇宙本體的第二形式?)
  
  老師在層次論結尾已然闡明〔意識〕之上已經無法用語言概念與人溝通,還請老師指示學生認知的方向。
回應﹕
  問得好,足證用心。
  一、沒有誤解,聖賢者,無私之人也。人若無私,不染著一絲塵埃,通透圓融,等
    同宇宙本體也(但聖賢未必=人定的偶像)。
     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設佛為宇宙本體,任何人只要明心見
    性,人就是佛,就直達宇宙本體。在佛家立場,聖賢=菩薩,若菩薩無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立刻成佛、進入涅槃。
  二、這個流程太簡單,簡單得只有四個字:「放下私心」,想多說,也難。
  三、小杏子無私,所以小杏子=宇宙本體。
     宇宙本體無第一、第二之分,若要以人類的概念來說,小杏子只是一種溝通
    的介面。將所有個體的思維集中一處,就是整體,所有人所認知之整體,即稱
    「宇宙」。而對宇宙的「物質基礎(非物質)」,稱為「宇宙本體」。

  語言、概念,是當人站在一己立場,將「一」分割為「億萬」,以藉之表達認知者。古人讀書,力求將人生的全面綴接起來,以迄於「一」(當然只是少數)。而今人受西方「唯物」影響,把知識分割成碎片,每人專學一樣,遂成為物質的奴隸。
  在物質世界裡,人人追求成就,「唯我」獨大。而事實上,眾人奮鬥努力的方向,不過人云亦云、「時髦流行」,宛如浪花朝霧,一瞬即逝。對這些人,意識之間,無非功名利祿、酒色財氣,離開五官七竅,也只有五臟六腑。
  精神世界不然,但精神可大可小,容易陷於絕對主觀。人若不能兼納眾有,自以為是者,仍然離不開「小我」的圈圈。學者果真發心,只有「去私無欲」,廣聞博識(多吸收聖賢的經驗認知)。當心中常蘊一念,念念相續,卻難以「言喻」,是稱之「覺」。覺者必需入世篤行,行至物我皆泯,一塵不染,即入聖賢之境矣!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