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2590 留言者:黃亮 [2003-01-19]
主題:
  慾望產生動力,沒在動力人如何活法。若說無欲,與道合同,這樣的人又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一定有理由,他的理由難道不是他的動力所在﹖
  佛教讓人先發大願,這不過是慾望的轉化形式,也是為了產生動力。
  道家的順其自然也不過圖的個做事順遂,少有阻力。
  無欲僅僅是一個方法,工具。得道之人又圖的個什麼﹖圖清閒、能力大、無所不能、可以教化人、得到智慧、驗證所學﹖請問這哪一樣又不是目的﹖
  我們認為無欲則崇高,誰不想要最好,這種圖個好的心理難道不是慾望﹖求真理的人希求無欲難道不是捨本逐末,自欺欺人,最後什麼也得不到,竹藍打水一場空。最後的認識也只能是通權達變,概嘆自然變化之無窮!
  朱老你經常說的“為生民立命……”,那些難道不是目的,你的驗證真理,求得智慧難道不是動力,既然有如此大的動力,如此大的抱負,又何談無欲無求。這不過是損之有法,益之有術,知道集中力量力事的道理。但是你卻把你的行動神化,把那些方法抱負道德化,成為道德標準。你經常說人會掉進主觀的鴻溝,你難道不是為自己織了一個最大的繭,然後跳了進去嗎﹖
回應﹕
  所言完全符合閣下數十年所受的教化,是所謂意識型態也。
  然人類進化已有萬千載,客觀非指今天。
  不接觸歷史,否認精神者,無從溝通。
  慾望與生存無關,精神生活係指「離慾」,唯物主義者儘可否認,無諍。
  老朽之道,係順遂自然,「動力」來自現實的反思。
  人各有志,但絕非閣下所知之「慾望」所轉化。相反的,在當今環境中,求財求富,求早日毀滅地球,絕對比圖謀長治久安輕鬆容易。遵囑特製竹籃一具,明日打水去也。
  老朽一向主張人有立場、目的,請參閱過往留言,恕已答者不再多言。
  老朽同時主張,主觀與客觀的平衡,當然是「為自己織了一個最大的繭,然後跳了進去」。只是老朽自欺自在,行有餘力,為眾生服務,但話不投機者無語。
  人生各行其是,老朽工作繁忙,阻力極大,自作自受也!
  陽關大路您自走,蕭索孤橋我悄行;如逢天雨路濕滑,再請過橋將茶飲。
  (沈補﹕1.無欲不是方法,除非身在斯巴達。
      2.以閣下的立論,真可以整合所有的宗教了,或者還是楊朱的舊酒呢﹖)
2607 留言者:epson [2003-01-24]
主題:對打
  老美火力強,但文化能量沒伊拉克強,最後打不低人心,天下文化能量最強者是中國也,何時戰﹖
回應﹕
  戰事從未稍息,新舊文化之爭,乃人類文明之主力戰場也。自基督文明隨傳教士的「推廣」,至工業革命之精神、物質分水嶺,世上古文化唯中華獨存焉。
  何以故﹖前賢規劃漢字,納須彌於芥子之功也。
  人性來自天性,喜新厭舊,古今皆然。物質者,人性所需也;精神者,人性所繫也!需求匱乏,難以生存;所繫若失,人猶獸乎﹖然物質文明挾新奇以控感官,數百年以降,普天下之精英,莫不傾倒。精神既微,視之邈然,故為豪富所鄙,為群小所嘻。
  人生百載,食飽衣暖之餘,魂兮夢兮,物質有盡,精神終是難去難離!今物質泛濫,人性常迷。雖其危害盡知,卻無以為繼,舉世惶惶,若大旱之望雲霓矣!
  幸物質文明歷經百年沉澱,物極必反,資訊時代因而開啟。資訊者,以物質為載體,以精神供實用也。此中,內容係君,工具是從,知者知之。築樓之際,唯力量是問,故工人至上;樓既建妥,但見屋主,未見其餘也。
  漢字也者,資訊之總匯,精神文明之總庫。且待樓成,文明大興,戰事遂定矣!
  既知天時,又知人性,君何患乎﹖
2615 留言者:黃軍毅 [2003-01-28]
主題:是否成立
  請教朱先生,我總覺得佛教是一種正確的思想體制,而朱老所說的因果體用是人類用來達到客觀思維的方式,佛教講求悲智雙運,皆是成就智人的途徑,也是發揮人腦潛能的方法論,我曾經天馬行空的想過,若人能夠以佛教的方式或是能夠以朱老的因果體用來教導後世,那麼現代社會下的精神疾病也就可以不藥而癒了,而心理學也無存在的必要,不知愚者所言是否正確。。
回應﹕
  人間事沒有這樣簡單,任何觀念一進入人的認知,就有無窮的變化。如果世上都是聖人,聖人也有智愚高低;反之,就算都是壞人,同樣有愛恨親疏之別。
  一切都是比較作祟,不分不辨,無區無別,自己要求自己足矣!見良才知莠,有常必有病,不可一概而論也。
2648 留言者:凡人 [2003-02-06]
主題:迷惘
  朱老師﹕
  
  晚輩有一孿生弟弟,幼時我倆感情非常要好,然而長大後卻各自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沉溺於感官刺激和物質享受的追尋,晚輩則由於種種機緣在大學選讀了「生態學」,因而驚覺到人類「繁榮」背後對生態做成的種種破壞,自此對工業國家盲目鼓吹「經濟增長的幅度=幸福指數」的觀念感到痛心疾首,並決心奉獻自己下半生以對抗洪流。
  
  為什麼兩個同時出自同一母體,在相同環境成長的人,竟有著如此迥異的命途。繼而想到,世上每個人最初的「起步點」應是一樣(當還未種下任何罪孽的時候,眾生皆是白紙一張),但有人修得正果,亦有人永世輪迴於苦海之中,不能自拔。
  據晚輩的推想,原因不外兩個﹕天生的特質和後天的際遇。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世間沒有「真正的罪人」,人們只是「心身不由己」的「棋子」。每思及此,對世事、人性的不滿和失望都盡化為憐憫,所以晚輩經常能夠平心靜氣,原諒別人的過失;但另一方面,卻深感人生的無奈,而覺得迷惘。
  
  懇請老師解惑,晚輩感激不盡。
  晚輩自知中文水準及表達能力不高,辭不達意之處,盼老師海涵。
回應﹕
  所見正確,但若稍稍偏移「立場」,所思又是一番景象矣!
  閣下立場=在二十世紀後工業時代中覺醒的個人=良知。
  自然立場=地球環境之人類實驗室=智慧。
    定律﹕生命體由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始得延續。
       一分為二,有陰有陽,延續必然有利有害、有是有非。
  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絕聖棄智」;莊子也提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請注意,聖人者,人死後百年之蓋棺定論也。任何未死者,絕不可稱聖人,否則就是嘲諷或者吹捧。人更不能自命為聖,此類人若非神智不清,就是神經短路)。
  為什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恆等也!
  在個人心中,常有「天人交戰」,戰至歸一,是謂「得道」(惡道亦道)。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異本一體之兩面。孿生兄弟,個性互補;家庭之中,優劣立見;同學同儕,智愚狂狷;任何團體,左右兩造更是水火不容!何也,一分為二,涇渭分明。
  世態本然,因人之比較而有別,價值頓分。有多必有少,有大必有小;有好才有壞,有聖斯有盜。但有盜卻未必有聖,蓋盜多聖少,今世時時見盜,然聖者百世一逢,故聖者物稀為貴也!
  以「生態」而論,「大絕滅」始自「生命起源」,自甲時至乙時之間,千載亦不過一時,時至即滅!棍有兩端,若欲去其一端,不可為也。若人類站在一己利益立場,以為順之者昌,違之者亡。待將蟲獸清除殆盡後,人種、民族相繼滅之,直至孤家寡人為止!
  大自然有其超人之智慧,舉例而言,假設中國之興盛提前五十年,今日中國必為世界首強,人口應有二十億,車口十億,地表早已上昇三攝氏度!果真如此,石油枯竭,則今之企圖佔領伊拉克者,中國人也!英美之流,只能求分一羹,在旁搖旗吶喊而已!
  是以,世人苦況,洵自囚也!空自嗟嘆,人子又將何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起而行,辨明方向,勇往直前。若問方向為何﹖宇宙未來也!勤習人類過往文化經驗,致力於無漏智慧之開發,務期化惡孽為動機,慎思篤行,與天同健也。

  2007年補:同胎孿生之發展端視身處環境而定,今後世態變化愈烈,分道揚鏢機會將愈大矣!
2684 留言者:網民 [2003-02-14]
主題:君子可欺之以方﹖
  您好﹕
  
  請問何謂“君子可欺之以方”﹖君子(覺者)除了不與對方糾纏或施以禪喝、並專心致志外,尚有何解﹖
  
  謝謝。敬祝﹕健康愉快。
回應﹕
  原文蛻自《論語》。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君子」者,有才德之人,尊稱。
  「方」者,正而穩定之形,可喻之為道理、原則、律法、策略等。
  君子可欺不可罔,指明理重於一切。有錯必改,是可欺也。
  生命本一,不分彼此,有人站在己私立場,硬分本省外省、中國外國(老朽反暴反霸反腐反慾,平素以西方美人喻之,係基於網友盡知,簡便為文者)、素食肉食、好人壞人,是「罔」也!禪喝尚有以喻之,避之則棄若無物也!
2686 留言者:abc [2003-02-15]
主題:什麼是客觀
  請問老師,您說客觀是主觀的和,怎麼把主觀加起來呢﹖
回應﹕
  「和」不等於「相加」,乃「禾之入口–進而消化」也。
  古今中外舉凡能與他人溝通之主觀個體,其主觀莫不來自家庭、社會中之其他個體。若無「概念」表達,則主觀不能成立,客觀亦等於空無(眾生皆有主觀,然生生滅滅,無法可究其詳,雖有同無),故稱之為「和」。
  然環境變化,無休無止,每一主觀個體,率屬客觀環境之一員。宇宙生命生生不息,連續不斷,固無彼此之分也。然因個體為一,若不能因應變化,擴大認知,其所觀自成一主,與環境難以互動,遂形成「主觀」。
  精神生命之延續、人類文明之衍生,本與物質、生命體、人類並行不悖,係因果體用之關係也。有物必有體,有體必有用(功能),人類精神即係人體功能之表現,憑藉客觀佐證聯繫人際、貫通古今。
  由此可知,遠古先民、演化祖宗以至於原始物種等,若未遺留任何「蛛絲馬跡(皆概念也,漢字之源若此)」,則在此「精神生命(文化)」之長河中形成斷流。斷流不表示其主觀個體不存在,只是無法「和」同於客觀認知。
  在一己立場,世界有一有二,有大有小;如若客觀,當知宇宙實一,古今不二。譬如身體,何以人不認同毛髮為己﹖因無同感也!設將甲乙二人感覺神經相連(同體人如斯,若大腦神經聯接,則主觀亦同),二人為一,一之於二,有何異乎﹖
  總而言之,客觀為一(惜人不能全知),從空間、時間之變化,於人類文明之進程可知﹕其空間由小而大;時間由慢而快;性質由簡而繁;程度由淺而深。
  主觀之稱主觀,自陷個體經驗之中,居於廬舍不能出也。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一己之言,若不客觀難以取信。既能取信,且傳之久遠,但若不能網納眾有,即成宗教。雖宗教所宗之「原旨」本屬客觀,但繼之者苟有所宗,是必排他,遂成主觀。是故宗教傳之愈久,其偏移愈大,對食古不化之輩,老朽常避而遠之。
  人有生理、心理、智理之別,飢、溺、痛、楚乃主觀感受,是生理也。賢、愚、悟、迷則是智理之斷,屬於客觀認知。當「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際,是「心理作用」,故主、客之間,「心理」扮著重要的角色。而人自以為是,賣弄口舌,既不知虛心求教,又不能解民於倒懸,稱之智障,洵不為過也!
  宗教本係利用此一原理,待從者修行至「無分辨處」,再加上「無所住而生心」,也就是「明心見性、不縱不住」,已融入客觀之境矣。但若人執迷於經典、概念,自限於芥子中之所知所識,其所明者,不過井底之域矣!

  沈紅蓮述及其將入小學時,嘗自忖﹕「注音符號學竟,天下尚有可學者乎﹖」及後入台大中文系,朝夕浸淫國學之中,尋又一怔﹕「漢學廣袤若此,天下尚有他事可學乎﹖」後隨老朽,上學天文,下學地理,前溯遠古,後通未來,每日忙碌不休。現為拍攝動畫,半年來每日看一部電影;兼研讀劇本、攝影、導演、剪接、燈光、材質、南極生態等等相關資料,為亞馬遜最佳客戶。老朽勸之稍息,沈瞋目曰﹕「生而有限,學之無盡,寶貴時間怎能浪費﹖」
  是矣!欲學者,老朽有以教之;自以為是者,老朽避之唯恐不及也!
  (沈補)吾去歲始學攝影,頗有感受。欲跳脫主觀者,不妨從此下手。蓋同一景物,雖傻瓜相機,其光圈、快門、焦距、角度、光照……之調整,變化即無窮,何謂「真相」也﹖一人擅大特寫,吾以一景深廣邃、層次分明之大遠景示之。孰料彼無視於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斥予曰﹕「是何劣照也﹖無以辨相中之人!曩汝所攝,粒粒可數,吾已驗證無誤。今乃如此,汝老且痴矣!」吾聞之凜然,蓋吾之相機幾達專業水準(NIKON–D100),渾不知廠商仍出單焦相機。於主、客觀,遂又一得也。
2689 留言者:張漢良 [2003-02-17]
主題:如何讀老子
  老師好
  老子一書要先背
  至於義理先驢讀或精讀或熟讀
  這三種讀法有何不同
  義理的書要看誰的書
  那一本看起
  老子止笑譚什麼時機看
  請老師解惑
  謝謝
回應﹕
  世間事必因機緣而生,「讀書」亦然。既有機緣,不妨隨緣化生,無須拘泥也。
  若係兒童,其記憶力良佳,而理解力欠缺,此時背書最宜。到得中年後,情況恰恰相反,再堅持背誦,必將嚇走眾多有心人士。

  讀書法原文請見《宇宙浪子》第十二集、九十三回﹕三山半落青天外
  「有一種『掠略屢驢濾』讀書法,讀書之道在於起初『掠讀』,先知大要;如果有用,再行『略讀』,以知其餘;若還有必要,則要『屢讀』,讀到熟悉於心;有了心得,進一步必須『驢讀』,抱著不放,直到全部吸收消化為止;最後已經通透了,必要時偶作『濾讀』,以免遺忘。」

  看哪本書也是緣,舉凡聖賢所言皆可。

  止笑譚有興趣就看,興趣=時機。

  後記﹕讀書千萬要記住一事,盡信書,不如無書!
  第一,書有類別﹕世事繁複糾結,分類以別只便於入門,要之能融會貫通。非痛下
    三、四十年之苦功者,萬勿「斷章取義」,以免貽笑大方。
     有人讀了幾本宗教書,成為「原教徒」,之無不通,就妄自置喙天下事。此
    輩頭腦不清,已自陷泥淖,無可救藥矣!
  第二,書有時效﹕世界變化不止,物質知識古不如今,精神境界今不如古。
     是以科技書應注意時效,不可以訛傳訛(《宇宙浪子》一書亦然)。
  第三,書有程度﹕不僅內容有高低,概念應用也相去天淵。
     「白話文」必須「明確」,僅宜於科技書。但若概念不通,則連「白話」亦
    將流於「別字、別文、別話」,舛誤連篇焉!
     概念本指「概略之念頭」,原係人類概略認知事物狀態之真實者。「文言」
    含糊其詞,正符合人類所能表達之宇宙本態,欲探人生真實者,不可不知也。

  不論人類如何努力,居於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宇宙中,連瞭解自己都難於登天,怎有可能認知、理解宇宙﹖是以,文言之不精確、其包涵之層次無限、在在令人深思而後悟,正是其無比之優點,置諸四海八荒、古今未來而皆準也(老朽認為﹕西方缺文言,是故西方無老、莊;同理,古人重文言,故古人輕技術)。
  總而言之,聖賢書實乃經過千載沉澱,億民印證,考驗過關者!宗教書只是信眾奉行,無從置疑!科技、工具書則供「就業謀生」,待泡沫一破,即成垃圾!至於用文遣字,更是影響「理解、表達」的關鍵。不幸今人根基不固,外緣侵擾,難免惶惑!
  老朽實在太忙,值今百廢待興之際,事有先後。漢字基因實係人性思維基因,其秘可揭,然人類私心不去,揭之適足害之,無益於人也。

  又﹕讀書更不應「誤書」,如尚未融會貫通,一知半解,動輒套用,將令人懷疑原書之水準!尤其是宗教書,在不同信仰之族群中,經常是衝突之導火線。老朽只崇尚思想、義理、聖賢、德行,不論佛道儒回基督等等,概不執迷,本網亦不「討論」。
  如今年輕人已被西方商業同化,一味追求「速食神通」,尤其對「文字、概念」不肯痛下苦工,滿懷「一本萬利、心想事成、開口鑠金、英雄少年」的幻想。有的乳臭未乾,尚不知人事,不明道理,卻放膽「引經據典、玩刀弄斧」,聞東應西,乃愚昧之極也!
2697 留言者:黃軍毅 [2003-02-18]
主題:思維
  想請教老師,要如何努力才能達到抽象思維的能力,在老師的著作中,有提到具備無相理解的人,能夠看透萬物,是否要先能學會獨立思考,再學習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才能達成,可有方法能夠訓練正確的思維呢﹖
回應﹕
  還是老話一句,多讀聖賢書!
  聖賢書的特色,就是討論「去私寡慾,行道濟眾」。看多了,如果見賢思齊,就具備了「立場、目標」。如是,自能抽象思維、無相埋解、獨立判斷、一心不亂。
  人的問題只有一個,正是私慾塞心,公理蒙塵!不論何事、何時、何地,只有自己!普天之下,感官所及,不過尺許方寸!於是,人只見己不見他人,孤寂煩惱、貪生怕死,人生焉有寧日﹖遑論思維﹖
  若知所病,當可對症下藥,「正確思維之仙丹」者,聖賢書是也!千古以降,前人心血所萃、文化珍貴之寶藏也!不讀不看,更無其他方法可得!
  (老朽讀書不多,所涉獵者,僅僅聖賢書而已,但已受用不盡矣!)
2706 留言者: [2003-02-23]
主題:文化產品
  有一問題﹕老師所製做的文化產品層次較高,如何能讓一般已被美國淺盤文化洗腦的大眾接受﹖ 謝謝。
回應﹕
  老朽所做者,實乃「工具」也、「器」也,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千古以降,在人類社會上,「有識之士(絕非當今之知識分子)」缺乏工具,只能胡思空想,結果不是淪為權勢者之走卒,便是遠遁深山,故文化大義難張。
  老朽甘入地獄者,即為力求「武裝覺者」,本網之張,正係觸角之謀。如此費了三十年工夫(早笑落一地門牙,可鋪為廣場),深入虎穴,堅持由基礎工具研究開始。
  今雖小有心得,世人莫不以「高科工匠」視之,其實乃本末之錯覺也!所謂君子不器,豈可因緣際會,在迷失的時代中,以擁有雕蟲小技便自鳴自放焉﹖
  待工具完成後,斯乃替天行道之始。是將以傳統中華文化之精髓為素材,舉凡接受老朽觀念之文化人,略事學習,就能每月製作超過「好賴屋」水準的「動畫影片(老朽不參與真人拍戲,蓋因男女混雜,人不自誤,財色亦必誤人也)」一部。
  不論是什麼,不論神通多麼廣大,「數量」常是成敗的判斷標準。由於如來佛法身僅彼一尊,時到如今,數億佛教徒,各說各話,除了自己的「福田」,誰得何救﹖文化亦然,中華傳統文化無法深入當今人心,正因大德太少,傳襲困難也。
  有了多媒體平台工具以後(本工具係「一言堂」,舉凡理解有「問題」者,一律拒絕服務。是故本工具不擬在市場銷售,以免工程師不服,破而解之,以「改正歸邪」為榮焉),老朽將以系統方法,將「經、史、子、集」分門別類,大量製作。
  若每月能生產一千部計(一萬部亦不難,視人材而定),有小說、漫畫、電影、玩具等不一而足,蔚然一嶄新之文化企業。尤以配合電書、農民網、手機網、光碟、電視等全面普及,舉世一統(彼爾蓋之未在眼中也,反之不過嘲之,所嘲者,乃彼之徒子徒孫也。君可往觀老朽之計劃,白紙黑字,文傳所作者,率皆以「文化傳信」為目的,實與微軟無干)。
  以如此低廉成本,大可薄利傾銷,雨滴雖小,驟則泛湖。更有甚者,本平台之語音系統,可立時為全世界族群語系配聲,不出一年,舉世漢魂泛濫,將成災矣!
2709 留言者:freeman [2003-02-23]
主題:如何索引﹖
  朱老師﹕您好
  於層次論,附錄二《中文字首常識分類表》之《概念分類》項,
  其中的數字是如何索引,如字首為日,其概念分類為341,627等
  在下不甚瞭解,請老師指導,謝謝。
回應﹕
  老朽適才查閱《層次論》一書,未知閣下所指。請恕老朽拈花惹草無數,經常「飛鳥盡,良弓藏;書寫畢,內容忘」。
  若言索引,必係應用倉頡字序,以其字首定義與概念分類合用,相得益彰也。
  正因查閱閣下所問,才發現另一「重大疏忽」!老朽為了說明自己之心路歷程,一再提到《層次論》一書,該書係於1974年在台出版者。但在網上所公佈者,則係1988年在深圳教學生的「講義」,兩者差別極大。
  由於老朽太忙,只交待將「該書」掛於網上,自後從未理會,致有此誤。幸經閣下一問,此刻一查,平地轟雷,老朽汗顏之至!
  今將改進之,另錄「層次論–1974年原版」,一併掛於網上。
  多謝!多謝!乞諒!乞諒!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