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8 留言者:海洋 [2002-11-18] |
| 主題:請多多指教 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索,每個人對每一件事的看法也不同。 請問當朱老師你去看一件事的時候,你多數會從那一個角度去想它的對錯呢﹖何否談談你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好讓我能學習怎樣正確地判別事情。 |
| 回應﹕ 「很多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的說法並不正確,只是人們不知道如何對「事情」明確地定義。往往將幾個「事件」誤作「一個」、或將「事」與「情」混為一談,更大的問題是﹕人對「概念」的理解不明,表達能力的訓練大大不足。 人瞭解「自己」嗎﹖人瞭解「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嗎﹖否則,「每個人對每一件事的看法」如何「相同」﹖相同什麼﹖又有什麼不同﹖ 老朽看問題多會站在「客觀」的立場(主觀即令還有,也淡薄得可憐),客觀包括「自己、對方、有關之第三者」等。所以,欲擇立場者,先應瞭解自己,其次瞭解對方(在網上彼此雖未見過面,但字裡行間,尚可略知二、三),最重要的,是瞭解此時此地所有相關的人事時地物。然後綜合研判,對症下藥(目的),才能見效。 老朽之價值觀為「眾利」之多少(包括生態環境),人生觀則以奉獻為目的。 要「正確地判別」事情,有三大條件﹕ 1,先要有「明確的目的」,無目的,無從判斷! 2,次要有「合適的立場」,無立場,何從判斷﹖ 3,還要有「敏銳的判斷」,無判斷能力,免談! 多練習,不停地練習,「不怕功夫深,只怕有心人」! |
| #2423 留言者:猜 [2002-11-20] |
| 主題:小記 記得以前高中的時候,年輕的國文老師在第一次上「文化基本教材」的時候,她居然說﹕「其實幫我們上文化基本教材覺得很心虛,因為照道理說聖人應該要以身作則,可是孔子娶兩個妻子,所以沒有說服力。」 我當時聽了非常驚訝!因為我第一次聽說這種事。但是升學壓力很大,所以只是乖乖的照背,也無暇進一步去研究這些事。 這位老師的觀點,以朱先生在2418的回應來看,是否為”將「事」與「情」混為一談”的一個例子呢﹖ 又,我也發現中國人講情的程度,遠超過講理呢!(政治不就是一個例子嗎﹖) 又要講情,同時也講理,可能嗎﹖顧了一個,不就顧不了另一個了嗎﹖ |
| 回應﹕ 這叫做標準的「誤人子弟」也(可打一百分)! 台灣有位「名作家」,在其「鉅作」中,大罵司馬光等古人為皇帝做走狗!這樣說來,今人全是走狗之子孫,當然包括該名作家也! 欲入人罪,何患無詞﹖老朽之父(在老朽眼中亦聖人也)有三個老婆,並未造成老朽的心虛!當時有此風俗,今日一夫一妻也未必能持之「久遠」。若是世界核子大戰發生了,男人剩下無幾,為了傳種,一夫百妻都有必要! 正確,此老師通「今情」而不明「事理」,可謂荒唐大師也! 情理何須兼顧﹖有得有失原係自然法則,得一可也(做荒唐大師也有得混)! |
| #2431 留言者:左培儉 [2002-11-21] |
| 主題:人性的昇華 朱夫子﹕ 智慧學九論,人性論,成長期﹕人人多少都有理性,但超越感性的理性必須建立在強制的壓力下。一旦理性凌越了感性人就不再是生命體的附庸,反而成為生命體真正的主人。這種理性超越感性的現象即為人性的昇華。 成熟期﹕能夠成熟的人已經不多,邁向理性者更是難得,茍能勘破得失之心,這個階段就可開花結果。 弟子請問﹕1.如何擺脫感性建立理性,何為強制的壓力。生命,生存,生活的壓力如何加強至強制的壓力﹖宗教的戒律是否是強制的壓力﹖2.人性的基因為利害。如能勘破得失則可超越人性,進入精神層次。請問夫子如何勘破得失﹖ 夫子胸懷偉大。弟子感佩,見賢思齊。如有冒昧敬乞原諒。 |
| 回應﹕ 夫子不敢當,伕子可也。 1,人在幼年,基於「前緣」,若生於積善之家,必有「家教」,家教即為「強制壓力」之一。如今西方物慾當道,性迷行亂,惡習積深,日久成孽,遂放縱聲色,變本加厲。因因果果,子孫因孽而生,人性因惡而沸,必將至毀滅而再生也。 若有求道之士,自省、自律、自制,親善遠惡,稱之為「自我壓力」。若利用宗教信仰亦可,但不宜迷,更不宜自以為是。蓋宗教僅為「入門之階」,外加一具「心鎖」,若終生吃齋唸佛、或枯坐冥思,只是到此為止也。 2,勘破得失之道,首在「明理(明心見性)」,次為「自我壓力」,然最重要者為「身體力行」。明理者,應明人生實一考場,芸芸考生無不在「五官(眼耳鼻舌身)」與第「六賊(意)」蒙蔽之下。既明斯理,自省、自律、自制,從善如流,已得三昧矣。最終,再入人世,要能忍、能捨、能去,得失不住,前後無物,斯為精神層次也! 上焉者聞道即悟,開悟即行,乃累世修為之功也。 次焉者聞道心動,尚須摒除萬緣,超越今生得失,以修來世。 下焉者聞道彷徨,諸孽纏身,時機尚未成熟,急不得也。 |
| #2433 留言者:隨心無範式 [2002-11-21] |
| 主題:問禮 去古日遠,無”禮”可循,請師言之。 日常禮節猶懇詳言,願為範式。 |
| 回應﹕ 「禮」有兩端,一發自內心,一形諸外表。「古禮」之失,有失諸形式者,失之可也。然人心古今未變,行為舉止一見可知,禮之根基猶存。人察言觀行,值得敬者,人恒敬之,愛者愛之。敬愛之餘,心儀行矩,是發自內心之禮也。 是故,禮之失,乃人之過;人之失,乃世亂之源。今人心浮燥,惶竦難安,財色當道、物慾橫流,是非不分、名利競逐。時賢若不知止,子孫循步相從,終有一日,人人利害相衝,人間頓成地獄!斯時也,眼蒙心蔽,敬愛化為箭匕,此非末日乎﹖ 覺者可自今日起,多察人善,少記人惡。要求自我七分,原諒他人三成,遇事忍讓,奉獻犧牲。篤行堅持,一人影響十人,百千萬億,「古禮」就在眼前焉。 |
| #2452 留言者:蔡明昌 [2002-12-03] |
| 主題:大夫? 朱教授您好 晚輩想請教一下,在古代大夫是一種官職或爵位,但什麼時候大夫又變成醫生的代名詞﹖ 晚輩 蔡明昌 敬上 |
| 回應﹕ 蒙古大夫一詞原係京津一帶對江湖騙子的戲稱,蓋蒙古無此官職之故。後沿用成習,用在醫術不高之醫生身上。 |
| #2457 留言者:問 [2002-12-04] |
| 主題:問 1.請問老師”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的含意是什麼﹖ 2.讀古書時,如果不清楚它的含意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是否只有參考注解的意思而,但又不能知道他講解是否正確﹖) |
| 回應﹕ 為往聖繼絕學﹕ 為=為了,做為,代替。 往聖=過去、以前的聖賢,有思想的偉人。 繼絕學=繼承可能絕滅的學問。 為萬世開太平﹕ 萬世=永遠,長時期。 開太平=開創安和樂利的歲月。 讀古書如果不明含義,最好的辦法是「背下來」,以後再求瞭解。因為人的思考能力來自兩個方向,一是記憶,一是聯想。古書讀不多,無法聯之想之,不可能「理解領會」,一定要累積很多,所以「死記」有其必要。 「死記」應包括其人之生平、其事、其環境背景等,多多益善。記得多了,資料庫豐富了,再設法聯想之。聯想時以其人之立場、目的為經,當前的環境以及其言行為緯。於是,天下沒有什麼不能理解,沒有什麼不清楚的。 參考註解只供參考,今人只重技術,而不求根本,所以淪落為工匠矣!工匠有其價值,但只能「做工」,不能「做人」。一個「聖賢絕滅」的社會,上上下下充滿工匠、動物、蟲豸,除了吃吃喝喝就是吼吼罵罵,哪裡還有人專心去詮釋古書﹖ 兒童呀呀學語,有誰「先懂」過﹖人生本係由無而有、由不懂而懂來的。偏偏一些已被漂白的蛋頭學者說﹕「死背不科學(因西方無「聖賢書」)」,以致不背書、不背九九乘法表(美國學生依賴計算機,二十一世紀國力大衰)、不下苦功,人類反淘汰,便成「建構笑話大全」了! 總之,多背、多讀,時機到了,點一下,聯想起來,保證統統能懂! |
| #2465 留言者:蔡明昌 [2002-12-07] |
| 主題:點子怎麼來的? 朱教授您好﹕ 您有如此多樣豐富的發明,概念以及思想,請問您是如何想到的﹖您是長期思考問題,一層層分析後豁然開朗的”抽絲剝繭”﹖ 還是思考問題時,看到了一而聯想到二的”觸類旁通”﹖或者就是突然間腦中閃出火花的”靈光乍現”﹖ 晚輩很好奇您面對問題的思考模式及方法,在此想請教一下,謝謝。 晚輩 蔡明昌 敬上 |
| 回應﹕ 三者皆有,最主要的,是老朽幼時家境「奇特」,故「被迫用心」。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遇事想得多一點。想多了,腦中奇經八脈自然貫通,貫通了,道道大路通羅馬。如同九九乘法表背熟了,算術不需「建構」,自然九九八十一。 關鍵在關懷社會、愛護自然,否則人會變成「感官奴隸」!這是正負、陰陽之別,兩者背道相馳,一差就差上十萬八千里!故老朽早先就養成了「立場、目標」的明晰認知,時刻不忘。於是在「長期思考問題」後、以立場目標為前提下,「抽絲剝繭」,何種「體」有什麼「用」﹖何種「用」,需要什麼「體」,絲絲如扣。 「觸類旁通」也就是﹕「突然間腦中閃出火花的“靈光乍現”」,但若缺乏年輕時的大量準備工夫,一切都是罔然。很多家長不知究裡,常以「自己之腹度子女」,總想把自己未圓的夢加諸兒女身上。老朽命好,先父督導有方,是有今天。而絕大部分家長,痛惜當年吃喝玩樂不夠,競相培養溫室的花朵,於是,孩子們腦中只存「花香」了! 老實說,只要人不求急功近利,按部就班,堅持不懈,天下沒有什麼不能做到的!老朽在此「現身說法」,就是希望能接引後人。在此不妨小小透露「天機」,明年三月前後,老朽等將有多項震驚全球的「奇蹟」發生。(2007年註:老朽當年狂妄至極,白紙黑字,賴不掉也!只是朽木未枯,加幾年再看究竟!) 對只用眼睛看者,那是難以置信的奇蹟!但用心來看的人,當知是「長期努力」的結果(包括背後不願出面的「真人」)。老祖宗早就說過﹕「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老朽能,任何人都能,但是千萬別想「年輕時夢想事成」,因為年輕=無知,無知+機會能力=禍害!年輕是供人「修身」用的,享受成習,身必先殘,覺悟者有福也! |
| #2466 留言者:孤獨劍客 [2002-12-07] |
| 主題:人死了後,會到哪裏去? 人死了後,會到哪裡去﹖我常常聽別人說死後會到什麼地方,我想知道各方意見! |
| 回應﹕ 本網一再說明﹕「人有兩種生命,一為肉體,一為精神」,不知閣下所問為何。 若問肉體,最後被細菌分解後,回到自然界,循環不已。 若問精神,應知有無,若無,「死不了」!若有,「不死」! 風吹塵起,風止沙落,沙尚可見起伏,然風來去無蹤。沙有大小,粒粒不同,然風風相連,亙古未斷。精神就是精神!哪裡都不去,哪裡都常在! 老朽淺意如此。 |
| #2477 留言者:陳運長(香港) [2002-12-12] |
| 主題:理想的社會制度 朱老師, 老師認為最理想的社會制度是怎樣的﹖ 能適合不同的民族嗎﹖ 祝朱老師及工作室仝人,身體健康!馬到功成! 謝謝 |
| 回應﹕ 從理論上來說,由於人是「環境動物」,環境永遠在變,人必須適應生存。「理想」是「個人的想法」,只能發生於短時期中,甚至當理想實現的一剎,它又變質了! 再從客觀現實來說,人為了各種目的,改變環境以符合自己的「理想」。而每個人的認知及遭遇皆不相同,一個人的理想,往往成為他人的桎梏。 結論是﹕老朽不認同任何「理想」(包括自己的)。勉為說之,最理想社會制度,就是當前所存在的。 為什麼﹖大自然的智慧遠遠超過人類,一切現實必然有其因果,知者便是智者。其次,在現實環境下,每個人都可發揮其作用。有人極端保守,保之;有人極端激進,激之;有人麻木不仁,麻之。花花大千世界,多采多姿,順其自然,何必要穿統一的制服﹖ 謝謝,祝新年快樂。 |
| #2482 留言者:請問 [2002-12-16] |
| 主題:請問 在一本西方人討論道德法則的書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作者認為﹕「只依據那些你可以同時願意它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行動。」(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by which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作者似乎認為,如果一個行為是道德上對的,則其所依據的準則是可以被具有理性的人們所普遍接受,例如「不可濫殺無辜」,「不可自殺」等等,這樣的看法在實踐上會不會有問題呢。 請問因果與體用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呢﹖ |
| 回應﹕ 任何意見,人人會有、可有、必有,所以人世間多采多姿。 至於問﹕「在實踐上會不會有問題」,人世間不論如何都有問題,所以不成問題。 人之所以為人,腳踏實地,是立場;在環境中、地球上,任何立場都有不同的景象,人只要張開眼睛,其目即有標的;人見標的,必有感知,欲望遂生。然而,人心有同有異,希望生活平安者,多追求大同;希望個人出眾者,則追求小異。 中國傳統曾是大同的信徒,今日為西方同化,自我至上了!未來則端視下一代的選擇而定,如若美國式微,則東風必盛! 因果體用都是能量變化的連續關係,時間是因果,空間是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