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9 留言者:真善美 [2008-11-16] |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朱老師: 您好,完成﹟8151練習,請老師指正.謝謝. 認知界:村民被狗咬傷,希望濟公救他.然而濟公認為種因得果,自己的問題要自己解決. 理解界:體:遇困難;用:求幫助. 凡人遇到困難,就想依賴別人幫忙解決問題. 剖析界:因:有困難欲求助;果:自己種的果,自己收其果. 凡人遇困難就想求助,其實自己的問題要自己去面對. |
回應﹕ 1,不確。文中無〔自己的問題要自己解決〕之語,萃取非創造。 2,正確。體用不通。「遇困難」是何體?形色狀態質量為何? 3,不確。如何面對?咬狗一口乎? |
#8158 留言者:至周 [2008-11-16] |
主題:主觀 自7929則起,至8151則止,共十五則文案,後學看到一個現象: 平均每則文案,約有十至二十位不等的網友答題,內文如您所示,屬各呈己見,是暸解客觀的學習機會。但主題一欄,卻也是相去甚遠,於是,在下便將各網友(含在下)的主題欄填寫方式排列了一回,並將數字以0000(或0000)替換以求一方更閱讀,再取代表性結果(重覆五次『含』以上者)如下: 頻率 主題內文 ----------------- 42 練習 5 練習主題粹取 17 主題粹取練習 6 主題萃取練習 5 主題萃取 5 答0000則文案 12 答0000則 9 答﹟0000主題萃取練習 7 試答﹟0000 5 ﹟0000練習 得到兩組統計數字: 1)併用全、半形,其文、數字及符號的組合,共有67則留言,有37種不同的型式,相異度約五成五(相同度四成五)。 2)統一用全形字符,同上所述的組合方式,共有105則留言,有18種不同的型式,相異度約一成七(相同度八成三)。 在下使用過的主題填寫方式有三種:「練習」、「0000.練習」、 「0000.練習主題萃取 」,後面兩種是想對大家查詢主題時,能提供一些幫助(但可能落入自以為是);用半形數字的原因是,以滑鼠在序號數字上點兩次,即可將該數字標示起來(反白),再用組合鍵(或是滑鼠右鍵選單內選項),進行複製,置入「罟網鴻爪-鴻爪搜尋」頁的「留言序號」欄中,即可找到對應留言;在下試過用全形數字會找不到資料。 在下只盼野人拋磚能見眾賢之玉。 |
回應﹕ 這正是人類概念網絡之複雜性!由於每個人的環境、經歷、認知在在不同,同一個簡單的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是謂「主觀」。 學習主題萃取之主要目的,在於能理解各人主觀異同。問題在:理論上容錯率越高、人之判斷力越靈活;然而實際上,容錯率超過某一界限,便會錯得一塌糊塗!實際上,判斷力的分際,即在「分寸的拿捏」(此分寸因個人資質及素養而定)。 不信?可進入罟網之「浪子心得」中。從第24頁開始,將老朽評語遮掉,慢慢看去。如果不具堅定之中心思想,保證看了幾則就迷迷糊糊! 汝對「則」之定義與老朽有別,老朽將每次留言視為「一則」。而汝所謂「十五」則又衍生出67則、105則(於統計數字下),令人難解。是以為文時,首應注意「單位」之規範! |
#8157 留言者:沙粒 [2008-11-16] |
主題:主題萃取試答 朱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 1,認知界:濟公活佛為一被狗咬過之村民解釋什麼是痛苦。 2,理解界:體:痛苦;用:麻煩。 痛苦與快樂是同存的,要看站在什麼立場看。 3,剖析界:因:立場不同;果:看到的結果便不同。 村民被狗咬過,腿上血跡斑斑,痛苦只是肉體上的一时之痛。 感謝老師指正。沙粒敬答 |
回應﹕ 1,不確。什麼是痛苦? 2,不確。誰說的? 3,不確。與因果何干? |
#8156 留言者:網主 [2008-11-17] |
告網友: 正當以為網友們大有長進,私心甚慰之際,不幸多看了一眼。發現於指定格式中,文不對題、違章競建,主題、基因、解釋一國三制,各不相關! 緣老朽掛網八載,留言千萬,所談無非體用因果。及見網友們好學不倦,老朽恨不得傾囊以授,是臨行猶不忘發「文易」一書,細究「主題」。為此,但見網友們略窺門徑,即批「正確」,以資鼓勵。 今日因見農場一片欣欣向榮,老朽一時興起,擬就各位答案,再加指點。不料,竟然發現八成網友完全不明「何謂體用」!一時之間,老朽「懞」住了,為何如此?難道飛天九萬里,連最簡單、最基礎的認知都拋棄了乎?水平思考之水平,即在本體之利用,人之理解在於此!是稱〔理解境界〕! 查基因字典:體=系統結構之本。用=施行、功用。 體=刀;用刀切物----用=切物 體=食物;用食物維生--用=維生 但為何網友們居然有如下荒唐的答案(取自日昨21則答案)? 體=行善禮佛;--用=仙佛屢次前來解救 體=言易行難;--用=善人境界難有長進 體=先知、智者;-用=被疑。 體=凡人;----用=重表象、利己。 體=濟世;----用=信心。 體=善人向活佛求寶;-用=善人得寶不識寶。 體=善人求佛;--用=善人不知佛為何,求佛不成。 體=人性之貪婪;-用=既貪圖仙法,又貪圖人間享樂。 體=濟生丸;-用=無用或治瘟疫。 體=古錢;--用=不值一文或價值連城。 體=求仙佛;-用=拋棄人間一切或修神通以享樂。 體=人性;--用=著相、貪圖享樂。 體=人;---用=有欲。 體=仙、佛;-用=無欲 體=神通;--用=向學。 體=人自以為是;--用=只相信自己所知、所見。 體=要成仙佛;---用=拋棄一切。 體=大善人;----用=信念。 體=仙佛;-----用=不因人間的物慾享樂而動心。 今人程度已至如此乎?本網網友已經算得上是高級知識份子之佼佼者,居然有以上「各種荒唐邏輯」!那怎生能怪貪污犯大喊政治迫害?又怎怪有人大腦生鏽、有人灌了稀飯?是知一個台字應用無窮,買台、賣台、恨台、愛台、食台、用台、看台、講台混淆不清!抬台炱苔! 真理是最簡單的道理!體用是最基本的認識!任何人一旦腦中塞滿了垃圾,當然一切除了垃圾、還是垃圾!老朽力求把觀念說得簡單明瞭,結果反而又造就了一批「再生垃圾」!請各位看看罟網,用「體用」二字一查,可得百餘則留言,無一則能比得上「前述創作」之衍生產品! 千萬要把西方那一套「老子與眾不同」丟掉!中華文化講究的是「大同」!只要在本網,別人說對了,再說一遍也是對的!沒有「知識財產權」那種鬼花樣! 老朽再次聲明:各位客氣,稱呼老朽為「老師」。老朽無能,只知「體」為一系統,而從未承認: 行善禮佛、言易行難、善人向活佛求寶、善人求佛、人性之貪婪、人自以為是、要成仙佛是一種系統! 至少,「體」不是一個故事、一連串事件以及一些想法!物有體,叫物體;身有體、叫身體;機構有體,叫機體。不知「行善禮佛、善人向活佛求寶……」有什麼體?至於「系統」,只是一種「代表某一整體的名稱」,別把簡單事理搞得複雜不堪!又引發文字風暴!請發明創造者三思! 田園荒蕪矣!老朽除了繼續耕耘外,唯有耕耘!奈何??!!?! 網主人白 |
#8155 留言者:赫识丁 [2008-11-16] |
主題:8151主題學習 1,認知界:民傷,求救於佛,佛救人於精神(觀念)。 2,理解界:體:民傷;用:痛苦。體:神仙;用:破迷津。 人痛苦根源是精神枷鎖,欲除痛苦需精神通明。 3,剖析界:因:痛苦;果:求解。因:歷練(還債);果:昇華精神。因:昇華精神;果:解除痛苦。 人生在世歷經精神、物質考驗,領悟得大自在。 |
回應﹕ 1,不確。如何救人於精神? 2,不確。精神如何通明? 3,不確。好發明! 主題不等於「大道理」,要據文而說! 且文中標題要明顯,解釋段應對齊(格式不對,今後老朽拒閱)。如: 3,剖析界:因:痛苦;果:求解。 因:歷練(還債);果:昇華精神。 因:昇華精神;果:解除痛苦。 人生在世歷經精神、物質考驗,領悟得大自在。 |
#8154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8-11-16] |
主題:補答8151 朱夫子尊鑒: 增改 1, 認知界:濟公點化村民,以「平常心」看待被狗咬之事。村民大怒,不以 為然. 是否有畫蛇添足之舉? |
回應﹕ 是。 |
#8153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8-11-16] |
主題:答8151 朱夫子尊鑒: 1.認知界:濟公點化村民,以「平常心」看待被狗咬之事。 2.理解界:體:債;用:人之責。 己孽己還,己債己償。 勇于面對現實,逃避非解決之道,債總有一天是要償還的。 3.剖析界:因:前世踹牠一腳。果:今世還你一口。 因:心「平」則「和」。果:和生祥,盡棄前嫌。----不妨事。 因:心「怒」則「怨」。果:怨生恨,世世成仇。----麻煩大了。 事必有因,行必有果。佛家至少講三世因果:「前世、今世、來世。」 |
回應﹕ 1,正確。 2,不確。村民之債是什麼? 3,不確。本文有講嗎? |
#8152 留言者:襄助 [2008-11-16] |
主題:練習 1,認知界:有人做被狗咬,活佛點化不妨事。 2,理解界:體:被狗咬;用:欠狗一口。體:欠債;還債。 如果想賴債,痛苦一輩子。 3,剖析界:因:因果論;果:完成責任。 凡事都有前因後果,人應該不脫逃責任。 |
回應﹕ 1,正確。 2,不確。〔體:欠債;「用」:還債〕豈非因果? 3,正確。〔因:因果論;果:完成責任〕。 等於是說:〔因為因果論,所以完成責任。〕請問通不通? |
#8151 留言者:網主 [2008-11-16] |
告網友: 各位表現不錯,主題多能掌握,恭喜。 原文案: 濟公活佛下凡濟世,救人無數。某日路過一地,一大善人聞之,堅邀盤桓,詢之:「某聞活佛有一濟生丸,可治瘟疫,能否略賜一二?」 濟公允之,立即在身上搓下一些泥垢,分為幾丸。 善人大驚:「此係泥垢,何以濟生?」 濟公笑答:「活佛者,非泥菩薩也,何來泥垢?」 善人終不領情,然其侍從欣然受之。其後疫生,泥丸果能治病,侍從一家受益良多。大善人悔之不已,然濟公已杳。 越年,濟公又至,善人一再殷殷伺候,執禮有加。 濟公曰:「見汝善行可嘉,今贈汝銅錢一枚,將有大用。」隨由身邊取出一斑爛古錢,紅綠相間,聞之尚有異味。 善人心存懷疑:「此物何用?」 濟公曰:「此物至寶,唯識者識之。」善人諾諾,隨手棄一旁焉。 及後善人田產日敝,以至變賣家當維生,終至孑然一身,僅剩該古錢焉。有識者見之,知係周代故物,價值連城,於收購之餘,猶頻頻追問,多多益善。 善人至此始知,濟公果非常人,便離家出走,千里追尋。 數年後,善人偶遇濟公,立刻跪地拜求,希能收留,以成仙佛。 濟公曰:「成仙成佛,非常人所能為也!」 善人對曰:「某已下定決心,今生唯道是求,千苦萬難,再所不辭!」 濟公笑曰:「仙佛非人也,人間一切俱應拋棄,言易行難也!」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某已無心矣!」 「好!好!先把下面那話兒割下來。」 「那話兒怎能割下?」 「若不割,其蠢蠢欲動,怎成仙佛?」 「割手指以代,可否?」 「不可。」 「割頭可否?」 「天下有無頭仙佛乎?」 「若割掉那話兒,就算神通修成,人生尚有何樂可言?」 1,認知界:有人做善事為了神通,但人慾難去,永羈凡塵。 2,理解界:體:善事;用:虛名。體:神仙;用:破迷津。 做善事也要有眼光,要成仙佛則要無私無我。 3,剖析界:因:仙佛屬精神界;果:無肉體需求。 因:人屬物質界;果:人不能脫離物質。 大善人能棄錢財但迷戀肉體,隸屬人間,不可能成仙佛。 此題之重點在於結局,對熟知中華文化者,當知濟公秩事。在文之起、大善人不信「泥丸」,是隱喻其無眼光(或不迷信);文之承,濟公贈錢幣,又不信;文之轉,在於古幣值錢屬實,該善人始發心求之(至是已知其功利心之重);文之合始為結論,據之萃取主題即可。 然對不知濟公秩事者,則應將濟公寫作「神仙」,斯可一筆帶過。 以下再出濟公文案一則: 濟公活佛某日行經某村,一村民見之,大呼:「和尚救我!」 濟公一看,見該人被狗咬過,腿上血跡斑斑。便說:「放心,不妨事!」 那人大怒:「你這個出家人,不救我倒罷了,還說不妨事!」 濟公說:「啊喲!妨事!妨事!麻煩大了!」 那人急道:「什麼麻煩?」 濟公說:「我認識一個人,他欠了一屁股債。後來債主帶人上門,他無力償還,債主便派惡奴鞭打,他只好逃到山裡去,不敢出來!」 那人問:「後來呢?那人怎麼了?」 濟公說:「他到現在還沒出來,我怎麼知道他怎麼了?」 那人聽了一頭霧水:「這與我有什麼關係?」 濟公說:「那要看你怎麼看了!你被狗咬,是欠狗一口,還了一口就少一債。如果你想賴債,那只有躲進山裡去,痛苦一輩子!」 老朽又校畢《組合語言的藝術》《多媒體劇作導論》二書。各位有心學習「作文」者,請先讀《多媒體劇作導論》第四章。因來日所有應用資料俱載於彼,待下次講解時,將隨時引用之。 網主人白 |
#8150 留言者:超文 [2008-11-16] |
主題:練習8128 1,認知界:濟公濟世。善人初疑之、後信之,妄想成為之。 2,理解界:體:濟公的神力;用:善人的認知變化。 人的認知隨著主觀環境時空的變化。 3,剖析界:因:懷疑與相信的成分不同;果:產生不同的認知與行為。 人要建立正確的信念,才會做出正確的行為。 濟公也會騙人,不然太監都已成佛。 |
回應﹕ 1,正確。妄想成為之。不通!〔之=濟公的行為〕,非濟公也。 2,不確。 3,不確。太監為何不能成佛?又與濟公騙人何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