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167 留言者:J.S. [2000-06-01] |
主題: 漢字基因如何分析假借字﹖漢字基因字典會否提供隸書,篆體,金文,甚至甲骨等字型以便使用者對比漢字演化,瞭解字的「原型」﹖請朱先生不要為一些留言而封網,為一些不同道的人而影響到一些同道的網友,值得嗎﹖ |
回應﹕ 假借字亦屬「約定屬成」,且多假借於「會意」,麻煩的是「今文」及「學界權威」字,不學無術之輩太多了(如老朽然﹚,人人標新立異,只為揚名立萬。 基因字典之所以要大動干戈,就是為了收集各種字體以供參考。正中書局有一本《形音義大字典》,功夫下得甚深,資料收集也多,祗惜不是以文字演化的過程為主題。由於文字演化是客觀的,客觀=主觀之和,即人見人殊,各有看法。在「文化(文字化育也,絕非是跳跳山地舞,辦辦畢卡索展覽可以達成的﹚」水準低落的時代,客觀相當秋蟲之嗚噎。 「五百年有聖賢出」(老朽不配,蓋已修煉成仙了﹚,文化若繅絲,先抽萬繭,再收為一縷,繭數不足,絲縷難固。今知識大興,諸象畢陳,物質勢衰,賢者當出也。 封網之事,非老朽所能決也,若「明教」徒眾蓄意封殺,雖荒山野林,亦將成為焦土。老朽來日無多,吐絲作繭,尚可為後世謀。 《六祖壇經》有一公案,當六祖得道時,五祖示之﹕「衣止不傳」。老朽曾久思,未得其解,後悟之﹕所謂「衣缽」者,俗人之「信念」所繫也。若有「衣缽」,人見之未必能見佛性,但不見則肯定不知佛性。「衣止不傳」是證﹕「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本自具足」。網友們自性本具,有網有依賴,無網大自在,當緣起之時,破網亦張,一旦緣盡,四維必亡也。 |
#舊 176 留言者:lbhlbh [2000-06-07] |
主題: 請問 需、 須此二字用法之別﹖ |
回應﹕ 「須」=+頁﹕皆象形字,者毛,頁者頭面;是自然之現象也。「需」=雨+而﹕亦皆象形,雨者象天降之水,而者象鬢鬚之柔軟;指人冒雨而鬢鬚盡濕之狀(理解漢字基因,必須設身處地,古人無事可急,冒雨濕鬚,必屬有所求者也﹚。 兩者同類而異趣,「須」未必指「人」,凡必然者用之,如﹕相須,須臾,須知,務須,急須,但須,何須,仍須,必須等,皆屬客觀修件。「需」專指人﹕相需,需知,務需,急需,但需,何需,仍需,必需,需求,需要,供需等,無一不指人的主觀。 有人含混不分,是不知「微言大義」故。亦有人以魚目混珠,將客觀的「須要」化為一己的「需要」,良有以也。 |
#舊 185 留言者:胡又天 [2000-06-09] |
主題: 讀先生對須需二字用法之釋疑,頗有所得,但還不太確定,希望先生能舉出幾個例句。個人的理解是﹕客觀情形用須,如"慾望必須有所節制";主觀情形用需,如"人需要飲食",不知正不正確,希望先生再一步闡明。 |
回應﹕ 主觀、客觀是分辨「立場」的定義,而非「是、非」的判斷。若說「慾望須要克制」、「人須要飲食」,代表「客觀陳述」,必須符合真實(當然,不要苛求人人明理,在今天,人被金錢迷昏了頭,真實早不重要了﹚;但若用﹕「慾望需要克制」、「人需要飲食」,則加入了個人主觀意見,表示是自己認為如此,那別人又何必勞神﹖ 故事﹕ 某性喜助人,但從未見人回報,他在神前大表不滿,誓言﹕「如果我發了財,一定有恩必報!」不久,機緣和合,他果然發了大財。 一日,某踽踽獨行,一人見之,趨前相責﹕「你怎能知恩不報﹖」 某詫問﹕「哪有此事﹖」 該人說﹕「你忘了我對你的恩德!」 「你我只是點頭之交呀!」 「你說對了,如果沒有我『點頭』的因,你哪有發財的果﹖」 某恍然大悟,從口袋掏出兩塊錢,分了一元給那人,說﹕「謝謝你提醒,拿去吧!」 彼大怒,把銅板丟在地上﹕「你豈止忘恩,簡直是負義!」 某無可奈何地說﹕「我又負了什麼義了﹖」 「分我一半房子!」 「早分了!」 「車子﹖」 「都分光了,這是我分剩的走路費,都給了你,怕還有人向我招手呢!」 |
#舊 188 留言者:小生 [2000-06-13] |
主題: 請問「相」、「象」、「像」有何不同﹖ |
回應﹕ 問得好,這一類還有如「形、型」「獲、穫」等,連出版界職業「校對工程師」都攪和不清。有次還害得老朽動了肝火,保證「字責自負」,才過了「編輯」那一關。 緣今日的教學理念、方法及教材,都源自民國初年。民國初年沒有什麼對錯,只是人們飽受內戰的蹂躪,還有幾個人能安下心來、從事深遠的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舉世面臨史無前例的大變革,西化學者如胡適之、陳獨秀等,適逢其會,他們臨渴掘井,發起了「新文化運動」。 其歷史地位不容置疑,但談及著作思想,卻幼稚無比。尤其是他們接受了西方教育,不僅不懂傳統文化思想,且全力發揚他的「聖經」,將傳統文化(除了「紅學」,連易經都不懂﹚,一概打入死獄,遺毒至今。是以今日「山河雖在文化殞,肢體健存大腦空」!中華文化早已名存實亡,我輩不過西式的雜種文化人罷了! 君不信,買幾本「字典」來看看,保證都是西式的「辭典」(所謂的 Vocabulary ﹚!再看「哲學思想」,中國先賢彷佛是四川打箭爐保護區的「大熊貓」!一個世紀來,所有的「碩學大師」們,都已「改名換姓」、「數典忘祖」了!為什麼﹖是否在文化上我們「也」應該做做「次殖民地」﹖漢字的「字」竟不如西方的「辭」﹖ 若非老朽早先了悟生死,已經知道世事的規律,想到這些就會氣沖牛斗,火冒三丈(目前還剩三寸﹚!老朽「一息尚存」,唯有「遠眺來世」,我們這一代無非是些衣冠楚楚的「洋買辦」。喪失了「思維」的「動物」,還奢談「什麼文化」﹖ 是「漢文化」低劣乎﹖請教「學者專家」們,全世界還有什麼「文字」,能包容所有的「常識、義理、智慧」,不須要查字典,就能靈活應用的﹖ 謝謝網友們為老朽操心,怕佔用了太多的時間。其實不必怕,老朽的時間從來沒有多過,也從來不曾少過,活著只為「傳道」。務農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問耕耘,不談收穫。這個區區的小網,只要能對各位略有助益,解疑釋惑,也就善莫大焉了。 「相=木+目」,眼看樹木(烏龜看綠豆﹚,漢字的木字旁代表「生機」,目字代表觀察(原字橫寫,為眼之象形。如「眼」字,為目+艮,是觀察所艮、止之處也﹚,觀察樹木象徵木亦可能在觀察人,有彼此之意。 當然,所觀察之內容,正是相字的本意。且用「辭」來印證一下,只要知道「相之體」為「觀察所得」,「相之用」=「彼此」,「用」常在前,「體」在後。如體在前,必為一種「人稱」如﹕相公、相士,或是「物件」﹕相宅、相府、相片等。 屬「用」之彼此如﹕、相關、相愛、相同、相爭、相見、相瞞、相錯、相混、相激、相當、相類、相埒、相向、相稱、相乘、相等、相須、相乖、相重、相斥、相得、相符、相牟、相應、相較、相殺、相左、相干、相殘、相碰、相互、相配、相象、相迫、相伴、相饒、相侔、相倚、相知、相合、相會、相像、相偕、相似、相仿、相依、相信、相憐、相持、相投、相抵、相撲、相抗、相撞、相接、相擁、相距、相吻、相屬、相騙、相尋、相對、相差、相並、相峙、相續、相繼、相好、相娛、相異、相疊、相交、相親、相違、相逢、相近、相連、相通、相迕、相處、相詭、相護、相識、相遘、相遇 屬「體」之觀察結果如﹕照相、骨相、貧相、看相、拜相、良相、福相、真相、窮相、輔相、宰相、露相、惡相、破相、形相、互相、面相、色相、丞相、儐相、命相、假相、吃相、屬相、薄相、首相、變相、將相、亮相、識相、 「象」為圖形字,「象形」即指大象之形。在商朝時中原有大象,但並不普遍。每當有人初見大象,無不訝異(那時沒有介紹生態的影片﹚,回家對親人炫耀,光一隻「長鼻子」就把人搞糊塗了(當然是杜撰的,我那時還很小﹚。因此,象之一字,代表了對一件可「見」而未知的「徵兆」。 象字只有體,用亦為體,如其「辭」﹕星象、景象、具象、卦象、印象、現象、形象、象徵、象形、象限、險象、氣象、假象、抽象、表象、對象、萬象、幻象、跡象等。 「像=人+象」即人的「象徵」,「人」有什麼象徵呢﹖在古代事物比較單純(祇緣尚無網絡也﹚,人間與動物世界接近,熟悉與否是生存的主要保障。人之象徵熟悉全靠外表,因之「像」即指「形相」的略同者。像之辭﹕影像、照像、雕像、銅像、鑄像、相像、想像、肖像、形像、像樣、像片、偶像、好像等。 「形=幵+」幵是並立的二根桿子,是毛髮,人一見即知者。「型=刑+土」,指用刀於干,置之於土,是一種「固定的」模式、方式,以利工作(凡有「土」之字,多指工作工具、環境地域等﹚。 此二字相差千里,居然台灣教育下的專家們混為一談(「意識型態」指意識已定型之狀態,偏有人認為應寫為「意識形態」!意識可見乎﹖何形之有﹖保證那些「學者」、「專家」們會歷歷列舉過去之訛,傳之以訛﹚! 「獲=犬+廾隻」指靠狩獵所得,「穫=禾+廾隻」為耕種所得,兩者的分別在於前者用力,後者靠「自然」之助。當有人說﹕「我收獲良多」代表﹕「由於我的拼搏,才得到很多。」而「收穫良多」是自然得到的,等於欣然接受。 漢字的微言大義,已「微果僅存」矣!絕非市場坊間和今日小學可習而得之者!君子不爭,容人為上;謙受益,滿招損,多研漢字,思路必廣。 唯此,老朽未竟之業,非電腦操作系統,而係「漢字基因字典」也! |
#舊 190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6-15] |
主題: 請問先生,「漢字基因工程」可教人否﹖(含中國人和外國人﹚,以發揚中華文明。如果可,什麼可教,什麼不可教﹖現在是不是時機﹖如果否,為什麼﹖ |
回應﹕ 所謂「漢字基因工程」,是一系列理論與技術建立的一個新領域。基層是「漢字基因」(含字序、字碼、字形、宇辨、字音及字義六大基因﹚,中層是資訊系統(含軟體硬體規範及產品﹚,上層是文化應用(多媒體﹚,統稱為「漢字基因工程」。 任何事物能否「教人」,端視目的而定。如果為了「賺錢」,連「放屁」的十大法門也有人教。如果為了「自炫」,就要教得令人「眼花目眩」。再若為了「實用」,必先證明可行、可用!否則做什麼﹖揚名立萬﹖免了,「名」之可怕,六親反目也! 老朽等努力經年,日夕拼搏,到現在連第一層都未完成,何以示人﹖以何教人﹖緣二十年來,我等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故而一事無成。今日任職「文化傳信」企業,生活安定,才能專心製作計劃,逐步實施。由去年在北京發表「漢字基因工程」理論開始,到公佈「中文2000」、「九億農民網」、「多媒體大學」,方向總算釐定了。緊接著,年初動手製作「電書」、「中文CPU」,正式展開「築基」工程。 若問進度如何﹖答曰「差強人意」,問題出在「人」也。一般「自命不凡」者,不相信老朽有此能耐,八人大轎都抬不動。另有「唯錢是問」之輩,老朽雅不願做「超級凱子」,談都免談。好不容易網上一條小魚,那魚吃了「人蔘果」,就搖身一變,怪誕得有如「仙女下凡」,老朽「無福消受」,只好自己「掃地出門」。 來來去去,身邊只剩下十個「蝦兵蟹將」,進度慢一點,但「蝸牛」也能「夜行百尺」。待老朽油乾燈滅,只要弟子們能「克紹箕裘」,總有一天能發揚光大的。急不得也!上帝尚要七天創造世界,未來源自過去,孔老夫子也要等三百年後,何況基因工程﹖ 如果順利(不延、不誤、不病、不死﹚,三年之內漢字基因(字義含基因字典﹚有望完成。再三年,資訊系統底定,老朽「人生七十才開始」,到那時,「風花雪月」、「霞光倩影」,甚至「吞雲吐霧」,有何不可教哉﹖ |
#舊 196 留言者:小生 [2000-06-17] |
主題: 再問「詞」、「辭」的異同﹖謝謝。 |
回應﹕ 「詞(=言+司﹕言乃言語,司者管理;管理良好有組織之語文﹚」,「辭(= +辛『一云從革』﹕理絲,複雜委曲狀;辛,苦也,革之;複雜之事應革之,謝卻,離去。」辭字用於「行為」,作謝卻、離去;用於「語文」,應作「簡化」解。 由於「詞」常用於一種「有規範」之文體,如「詩詞歌賦」,故「詞句」令人混淆,而「辭句」代表﹕「去除繁複之語文」。人與人之間,不外溝通之一途,溝通須經語文、行為。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繁複累贅」,辭之、卻之,最為理想,是以「修辭」較「修詞」達意得多。字典上常謂兩者相「通」,是「不通」之「至」也。 |
#舊 214 留言者:小林 [2000-06-26] |
主題: 還是分不清「層次」與「境界」的不同,可否請先生稍加解釋﹖ |
回應﹕ 「層(=尸+曾﹕尸為本體,曾代表堆疊;意為堆疊的本體﹚次(=二+欠﹕二者再,欠者不足;仍不足,在後矣﹚」是指一事物時間順序、空間位置的客觀定義。「境(=土+竟﹕土者地,竟為終;人所處的最終態﹚界(田+介﹕田乃可耕之地,介為人居兩者之間;分野之際也﹚」即個人主觀思維的分際。 故「層次」可見可知,常作分析判斷之認知基礎;而「境界」則可意會不能言傳,只能當作個人修為的參考。 |
#舊 215 留言者:小王 [2000-06-27] |
主題: 朱先生在網上苦口婆心為眾生指點迷津,猶如一盞明燈。 在此先致上晚輩最高的敬意。今晚輩有一問題請問﹕文天祥衣帶贊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從今而後,庶幾無愧。”對於吾輩後人有何人生啟示﹖還請朱先生您不吝開示一番。若蒙開解,不勝感激,謝謝! |
回應﹕ 君一席問,問盡儒家思想之精髓矣!為了便於理解,先用漢字基因釋字,再用認知基因(行為、立場、目的﹚分析如下﹕ 漢字基因﹕「仁」=人+二﹕人與人之間的灰色區域,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以待。「義」=羊+我﹕羊者犧牲之祭品,以我為祭品,謀取眾利。「聖」=耳口+壬﹕耳聽口說悉一任自然,指不逾矩之人。「賢」=臣又+貝﹕手牽手,付之以貝,指能助人之人。「庶」=+廿火﹕屋下眾盛,發也,引用於語詞相當「如此」。「幾」=+戍﹕小絲+工作,力小而戍,數目不定,機會微少。「愧」=心+鬼﹕心中有鬼,不安狀。 認知基因﹕先看儒家行為的「兩儀」、「四象」。 「靜」﹕「體」–道統,理論。 「用」–人民,生命。 「動」﹕「因」–教化,實行。 「果」–生活,安樂。 再看立場的三才,若欲知儒家思想,當應知﹕ 「天」﹕國家社稷。 「地」﹕生存環境。 「人」﹕我、你、他。最後目的是「一」,即禮記之「禮運大同篇」也(最早之共產思想﹚。 孔子終生所教,不外一個「仁」字,也就是「忠恕」之道,待人以寬,律己以嚴。到了孟子,他更進一步,強調要犧牲自己,服務他人。只有在個人能犧牲自己的利益,社會上始有真正的、和諧的人際關係,才能達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先聖前賢誨人不倦,著書立說,其目的,不外令後學領悟社會生態及人生意義。若學者知之,則就算不夠多(相當少,庶幾﹚,也能無愧(心安﹚了。 儒家之思想曾令中國屹立世界三千年之久,今日一時蒙塵,無須憂心。正如山林野火,滿目焦黑,然風化雨育,隔年又是一片新綠。 人性貪婪,短視愚昧,聖賢們仁至義盡,良有以也。世事盛衰生滅,勢所必然,一個時代之殞落,正是另一個時代的契機。真正有價值的思想,必然根植人心,經得住考驗。有心之後學,是愚是智,為凡為聖,端視一己之覺悟也。 |
#舊 217 留言者:泉 [2000-06-27] |
主題: 漢字基因應該可以使中文較容易學。本人有位朋友是德國華僑,他想學習中文,不知那部字典和書籍適合﹖(註﹕他是會說中文,不過懂得的字不多。﹚ |
回應﹕ 欲學者請稍候,待《漢字基因大字典》完成後,老朽將寫一本《漢字入門》,保證人人得其門而入也。 |
#舊 232 留言者:胡廣達 [2000-07-06] |
主題: 郁文人生如戲演人生,貪瀆妒賢戲中情,叱吒風雲有幾春,自古留名皆聖人。我見蒼生修大道,如魔吆喝眾妖羅,物與類聚同相吸,迷信自古失理智。觀經一二謂知道,聞一知十上介好,經中若能覓大道,達摩何必西來到。天生一日宇宙清,人生一父子女成,道生一師渡眾生,明師可比針線情。明師兩字眾不知,渡眾拜神非師兒,明師能揭天地機,天地於身怎修持。天能得一天自清,地能得一地自寧,人有天地謂性命,性命雙修道自凝。陳腔濫調渡眾生,文詞諄諄告誡誠,尼山原是修行路,師傳一指有原故。 敬覆﹕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路行萬里莫非道,道盡無名是故里。 在和朋友聊天當中,最近常發現自己常會說"…我怕…";我想是年齡(35﹚大了吧且一事無成;請問"…我怕…"是因為有自私的我,才會有怕的形成嗎﹖是否所有情緒的產生,都是自私的表現嗎﹖如何讓自越活越清醒﹖越活越敢﹖如何去除仇恨﹖謝謝你上次的回答,每次看了都覺得是一針見血。 |
回應﹕ 「怕(=心+白﹕心白等於臉色發白,是表相,實則白又作明白解,指心中明白也。﹚」字的必然條件﹕1,自己所行與所期望不相等。2,心中明白自己面對未知。3,患得患失、寵辱皆驚。當然,根本原因是生理、心理之「私」,但這是生物進化遺傳所得之本能(人如不怕,必係感官故障,其命不長久﹚,不足為戒。 問題在如何活得「自(鼻之象形,指第一人稱﹚在(=土+才﹕原字作才,生機,時空的生機﹚」,「自在」者,我隨本然也。認識本然,順應本然,即為自在。 人之所以不「自在」,係因人之生存、生活,常受外界影響。「我本」清靜自然,但自幼成長於環境之中,「外在」事物變化萬千,悉皆「末節」。人若不能區分人生之「本(=木+一﹕木下之一,根也﹚末(=一+木﹕一在木上,枝節也﹚」,誤將繁盛之枝葉視為本體,採之供之,日後必凋。宇間事物唯有連根移植,始能欣欣向榮。 人乃物質與精神的和合,和合之根源為「性」與「命」。物質因性形成身體,因命而有遺傳,精神之性構成文化,命為傳衍。物性隨機而變,無窮無盡,得失難料;生命則傳自各種排列組合,人無法「自決」。精神之性質與宇宙同壽,源遠流長,有一定的規律,得以學習認知;傳衍之命則基於人「自我」之覺悟,而止於歸一。 人若重物質而輕精神,捨一而求萬,自是永遠受「外界」奴役,不能「自己」。心中雖明,但行為難以操控,兼以幻思綺想,目眩耳搖,是恐懼之本。反之,專心致力於任何有「根本」之事物(指有長遠價值者﹚,心有所屬,念有所免,即得大自在也。 總之,知而行,行之篤,篤至極,不逾矩矣!明天理,知人性,無住無求,一切順應自然,何怕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