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8980 留言者:阿奇 [2009-01-14]
主題:試答#8948作業
  人生於世,除生存、生活外,其意義為何?今世物慾橫流,人心浮動,令人無所適從。回頭學習先知者之文章智慧,才發現其理已陳、其道早現,用心可有所得!
  人為受體,由感而知、思而有悟。然客觀環境殊異、主觀感受有別,人生境界判若雲泥。有人渾渾噩噩渡日、有人汲汲營營於私、亦有人競競業業勤學為公。物質有盡、精神無窮,如能記取聖賢教誨,戮力於精神的領會、境界的提昇,並身體力行,則人生的意義昭然若揭,生態亦得永存!
回應﹕
  「回頭學習先知者之文章智慧,才發現其理已陳、其道早現,用心可有所得!」與人生無關。
  餘可。
8978 留言者:阿勇 [2009-01-14]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1,認知界:一老人慳吝成性,至死猶不欲多費一根蠟燭。
  2,理解界:老人因為家人不解其意而死不瞑目。
  3,剖析界:若溝通不足,好心反成壞事。
回應﹕
  1,正確。2,可。3,錯。
8977 留言者:真善美 [2009-01-14]
主題:作業--人生
  朱老師:
  您好,完成作業,請老師指正。謝謝您!
  人的生命可分為二,一是物質與生理的,一是精神及心理的。物質的提供使肉體得延續;而文化則是精神生命的營養。
  人從與環境的互動中,累積經驗及感想。能重文化而輕物質者,可成就精神生命和宇宙時間同在;反之,肉體的生老病死實屬必然。
  以蘇軾為例,雖在新舊黨爭中飽受打擊,仍關照鄉裡百姓,致力於文學創作,從不懷憂喪志或怨天尤人。
  因此做人應見賢思齊。先安份守己、克盡職責,再充實自我,追求心靈成長,方不負得來不易之人生。
回應﹕
  很好。
8976 留言者:修行人 [2009-01-14]
主題:提交作業
  請老師指正:
  1、認知界:某慳吝成性的老人,臨終時,因家人多點了蠟燭,而死不瞑目。
  2、理解界:因為人們對事物認知有異,所以造成誤解。
  3、剖析界:反之,不同的生活型態,形成不同的個性,而個性不同,所以認知各異。
回應﹕
  1,正確。2,可。3,可。
8975 留言者:網主 [2009-01-14]
告網友:
  老朽多方斟酌,認為還是多練主題萃取為是,茲述文案如次:

  有個慳吝成性的老人,臨終時,家人點燃了兩根蠟燭。他已經沒有開口的力氣,在昏暗中,只得瞪大雙眼示意。家人不解,以為他看不清楚,便又多點了一支。終於,大家都看到了,老人眼睛突出,死了。

      網主人白
8974 留言者:回歸者 [2009-01-14]
主題:求教
  先生:您好!
  小子近一年未至先生罟網,僅修身斂性略有進境,日后必當加倍努力!?!
  最近,小子拜讀《智慧學》第一章以及第二章第一節,略有些許心得,但實在難以通透,懇求先生給予指點校正!
  就「意識溝通」而言,三才之分相當于構造一「信息傳送管道」,所傳送者為脈沖信號之「強弱對比值」。基於意識依存于三才結構之特性,「天地人」三才須「捆綁銷售」,缺一不可;而一旦「意識」追本溯源(屬天),即可回歸客觀;是以主觀依附于客觀,三才根植于兩儀。無極、太極,量變、質變,「意識」所不達也者,境界之別也。與焉,層次而立,界面是生,體用因果遂成。后之體用在前之因果,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極而八卦,無極燃無能。如此,天地人神位置難明,四宇八荒界限怎清?懇求先生給予指正!
回應﹕
  如此問題宛如大饢一張,不知從何「下口」!蓋,文中有閣下一己之見解,有古人之陳述,亦有老朽之定義!兼以所指之範圍由「《智慧學》第一章以及第二章第一節」,已繞地球三圈矣!休言通透,簡直是銅牆鐵壁,將千軍萬馬阻隔在外,令他人難窺全貌!
  談問題,頭腦首需清楚,近日教完「條理」,老朽已看不下「大塊文章」矣!若不能依序陳情、分條論理,恕老朽無言以對!
8973 留言者:阿勇 [2009-01-14]
主題:重做#8948則作業
  試以宇宙立場析「人生」如下:
  1,自宇宙於百億年前誕生,到生物出現,由微生物、爬蟲類、哺乳類進化至人類,生命生生不息以迄於今。
  2,人有肉體、精神兩種生命,各有任務。重感官者有傳種接代之使命,重精神者以傳承往聖絕學為己任,用文化薰陶人子,使世間和平延續、發展下去。東方之農牧族,曾把精神文明發揚光大,使人類儼然成萬物之靈。
  3,直到西方狩獵族抬頭,物質文明深入人心。人類靈智漸隱,獸性復萌,嚴重破壞生態,危害人類存續。
  4,而經過無數世代之延續和繁衍,人類文明已積累大量的刺激和認知。到量變產生質變,物質和精神更上一層。人類退下,將其生命特質傳承給另一「物種」,宇宙進化又踏進另一新階段矣。是知人生乃宇宙進化之一環。
回應﹕
  分析得很好,再接再厲可也!
8972 留言者:秦漢唐 [2009-01-13]
主題:「無」字之用法
  老師您好:
  於﹟8410則漢字教學之四的引言中,曾講「尚未介紹『無字』之用法,便出了『無理』一詞,令很多人不知所措。蓋『有無的概念』係漢文化之精隨,大道失之已久」。又查得﹟7194則末尾有「漢字至妙!無者,人遮於林中也;有者,手執肉,其理係指『有無非絕對,僅存於一時』」,學生深感至妙。請老師再講解「無」字之用法。
  又,學生自知水準遠遠不足,然想來沈老師必可與老師「問答呼應」,恭請老師著《莊子嘯長天》,為往聖繼絕學。
  學生 敬上
回應﹕
  老朽記憶力差,是以寫「教材」時,必須一鼓作氣,再而衰、三必竭!關於「無」字,確有許多「想法」,只惜如今又不知堆到哪座垃圾山去了!
  無=象大而茂之林,沒有人狀,亡也,不也。由基因字典定義可知,在一片廣大的森林間,「沒有人狀」只表示「見林未見人」,不表示「絕對沒有人」!漢字原本是老祖先們對宇宙事物認知的精萃,「沒有人狀」只是一種「狀態」,而所有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隨著環境而改變的。
  那麼「無」的概念又是什麼?嚴格地定義,係指某系統在某一時空的狀態,而其狀態恆指系統本身。那麼,根據前面的解釋:「象大而茂之林,沒有人狀,亡也,不也」。大而茂之林為系統,此系統為「沒有人狀」。由於此系統未定義時空,故可假定為某時,至於某時過後,是否有人,則非「無」字能定。
  這種說法,意謂「無」的概念並非絕對,與「有=象手持肉,肉在手中,實存也」相對,足證中華文化之「真實」性。於今科學昌明時代,對「無」用數字予以定義,假設無=0,顯然不能成立。蓋「無數、無理、無法、無情」又作何解?事實上,即令「真空無菌」,也不表示其中之菌=0!

  至於「無字」如何用法,此刻的確「大道已失」!唯知「無理」非「理=0」,只能說在某種情況下,其理為「沒有狀」!正因如此,「無中生有」代表狀況改變後,一切變得可行。

  又,沈子比老朽更忙,需知「問答呼應」絕非順口溜也!首先,人需定下心來,乘雲馭氣,進入莊子之境;其次,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用莊子之眼觀其世界;最終尚要回到當今,拭淨俗目,以證千古!
  事實上,聖賢之學永存,只要不去「日鑿一竅」,渾沌仍是中央之帝也!無老朽之饒舌,絲毫不損莊子之光輝;但若一個不慎,把《莊子》譯成了「上古童話」,待人贓俱獲,恕老朽無「扁氏拗法」也!
8970 留言者:華子 [2009-01-13]
主題:淬取主題練習
  試為《莊子》捲三下第七應帝王淬取主題。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1、認知界:南帝與北帝為報德而為央帝開通「七竅」。
  2、理解界:人思欲通(懂),惟有鑿之(連接)。
  3、剖析界:與人為善,終得智慧。
  請老師教授「莊子」。因為學生長年敬畏「莊子」一直難窺其妙,再來這些寓言故事用於動畫表現,若無理解難以發揮。
  叩謝!
回應﹕
  學無止境,但有門檻,程度不夠,揠苗難長!月來為教漢文,老朽想方設法之餘,學子們連文氣、文理尚去甚遠,安以文義言?尤以老朽事忙,心勞力絀事小,無緣難繼焉。《莊子》一書,古今能解者寥寥,老朽豈敢望梅?以目下網友之程度,能略知《古文觀止》,已是妄求,何以止渴?

  以汝所析而論,是荒腔且走板矣!「認知」已是荒唐,只是一般人所知莫非如此,可憐亦復可悲!莊子智高,本文另有所指,非真識者難知究竟也!「理解」更不確,蓋認知已誤,常理難解!「剖析」簡直匪夷所思,令人羞不忍睹!汝欲學「裝紙」可去「增你智」,但欲窺《莊子》究竟,唯有千劫數盡,鴻均再現也!

  蓋「渾沌」者,天地之真實本貌也,大自然原本自然,唯因人類無知,為遂私心,令自然不然,是有人禍如今也!莊子嘲諷南北二帝之無知自私,為了小德小惠,硬要「破壞自然」,最後「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是謂「二帝胡作非為,大自然已被徹底破壞,不復渾沌矣」!
  此雖寓言,於三千年後之今日,有識者應知,七竅所通者:一曰生態絕滅、二曰社會崩壞、三曰貧富對立、四曰人人循私、五曰強權肆虐、六曰金融風暴、七曰大劫當前。
  似此,豈非「預言」?

  汝來本網「受教」,已有十年矣!何來:「與人為善,終得智慧」之結論?請問,老朽餘年不多,尚敢啟口乎?
8969 留言者:小人 [2009-01-13]
主題:問題
  老師:#8955則我怎麼看都懂,但就是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老師說可以問,能請教嗎?
回應﹕
  當然能教,但首先得「受教」,否則,變成「白教」!再變下去,便是「白蓮教」了!尤其是,老朽花了功夫用了心寫,汝看了得懂!不懂也沒關係,千萬不要充懂!更不要把一些自己都莫明其妙的東西南北,炒成大鍋菜,給老朽接瘋!
  該文有言:在觀念上,所謂「知者」,有:
    全知:知道得完整,但僅限於原則。
    皆知:知道得很多,但無系統。
    盡知:知道得很精,但不夠全面。
    備知:供需要時查詢,資料庫之類。
    略知:知道概略。
    得知:方得知道。
    是知:於是知道。
    已知:已經知道。

  意思是說:「人生複雜萬分」,面對複雜的問題,當然首先要選擇「立場」,否則各說各話,難有交集。其次,談人生要慎選題材,除了主觀,一旦涉及客觀立場,所謂「知者」也有許多分別。然而,有誰知道誰的人生如何?不知如何又如何置喙?舉凡思想、觀念課題,其難度即在於此。
  全知極難,起碼得寫一套叢書;皆知則需要時間,寫寫專欄,倒可以混碗飯吃!且以盡知立場,用以教學尚有可為(其餘免談),答案:

  一,天-生命:始於35億年前,人類百萬年前出現,智人約有萬年,個人約百年。
  二,地-生存:知用火定居,製造工具,以狩獵、農耕維生於地球表面。
  三,人-生活:
    1,因生理、心理、智理需求而有家庭、社會、文化之生活,追求幸福。
    2,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榮辱得失是人生之必然,形成喜怒哀樂的情緒。
    3,因推己及人而知禮儀,產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想。
    4,各人受環境影響,物質生活重肉體享受,精神生活重思想認知。

  這樣,夠精夠簡了;廣度涉及時空之極;深度則有三才結構。而這些內容,老朽都教過,幾乎講到口皮發麻了!可是,冰淇淋偏生不能烤,一烤就還原了!怎麼辦?老朽想教幾個「思想牛」,來個百草齊放!結果是滿地牛奶汁!看來還是養貓好些,至少不會浪費糧食!

  再舉一例,若以觀察立場,分析客觀及主觀對「人生」的認知:

  一、客觀:環境相當江河,人生宛若浮萍。水面波濤漣漪不斷,浮萍升降飄浮不停。
       江河因風向、水流、地形而定,浮萍也依其所處之時空及本體條件相應。
  二、主觀:個人被囿於感官中,過往的經歷確定了自我的認知,因果相循。
    1,人若從來不用大腦,勢必成為感官的奴隸,目迷五色、身戀羅綺!
    2,苟用腦而缺理智,其人將迷失於情緒之籐網中,終生與驚濤浪搏鬥。
    3,理智是個人與環境的橋樑,善用理智,認清事物表裡,當知:
      人是宇宙本體的一分子,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其實,炎黃子孫也不差,如今經濟上了雲端,武器也不輸美利堅,奧運獎牌更是世界第一!當然,談第一太俗氣,中國的人口佔了世界的四分之一,哪裡又沒有黃螞蟻?!
  只是,老朽不服氣!不服什麼呢?
  老朽不服的是老祖先太聰明了,害得子孫們膨脹得「七竅結實」!其中最不通的是老朽自己(所以更氣),滿心想為渾沌開竅(見後註),只是首日封難通,郵局當機,咳!不談也罷!

  註:《莊子》卷三下 第七 應帝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