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 留言者:華子 [2009-01-16] |
主題:作業重作 1、某翁臨終對點燃之蠟燭瞪眼示意,家人誤解再點一燭,老翁死了。 2、老人節儉成性,臨死仍借機教育子女,家人不懂,老翁死不瞑目。 3、節儉乃傳統美德,今人求成長,擴消費,難解老人之「無」言大義。 |
回應﹕ 大有進步.唯用詞不盡理想,應多多練習。(如「家人誤解再點一燭」、「擴消費」易生誤解.) |
#8999 留言者:阿勇 [2009-01-16] |
主題:重做作業 學生知錯了,自省後發覺自己對人情體會不夠,故無法領會文案中老人偉大、悲壯之情。做人許久猶未會易地而處,實枉讀聖賢書,慚愧慚愧!學生會謹記教訓,努力篤行。以下為作業重做: 1,認知界:一吝嗇老人臨終瞪眼示意家人點少一支蠟燭,家人誤會而再點一支,然後老人死了。 2,理解界:由於家人不解其意,點多了蠟燭,導致老人死不瞑目。 3,剖析界:人常以為己是人非,如能多從別人角度考慮,互相理解,人間自然充滿和諧。 |
回應﹕ 是也!閱人觀事,豈容易哉?台灣數百萬精英,自以為是,選了李陳馬三任領導人,將小龍易為小蟲,正因識人不明耳!時賢在西式商業陽謀洗腦下,百年以降,受「廣告」污染已久!如今,人人目迷五色、耳戀妖聲、口貪精食、心羨美鈔,早已「是非」蕩然,不知何謂「正義」矣! 然天道好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時相循;人生亦然,童蒙、青春、而立、知命,豈偶然哉?過往,汝口裡不說、心中不服,斯為障礙,實乃青春之誤也!今已日見成長,正宜虛心承教,捐棄以往「成見」,「直心」以習。再過不久,時至當令,自必對人世領略更深也! 主題可。 |
#8998 留言者:小兆 [2009-01-16] |
主題:練習#8975則 1,認知界:一臨終老人,覺蠟燭點過多,家人不解,又點一根,老人死不瞑目。 2,理解界:老人珍惜物力,於臨終之時,仍希望告誡家人,不要浪費。 3,剖析界:家人無法體會節儉之重要,所以始終無人能解老人之意。 又,當初學生看到「慳吝」一詞時,覺得與「節儉」相比,「慳吝」應為負面之評價。本擬批評老人一番,但老師於﹟8997則,提到本文案無一字褒貶,學生才又知錯。查漢字基因字典得: 慳:心堅,度量狹小也。 吝:有文化者,不隨意開口,引申為小氣。 慳吝:度量小且吝嗇。 「度量小」、「吝嗇」都讓學生覺得是種貶意,能否向老師您請教,學生於哪方面又想得偏差了。 感謝老師指正! |
回應﹕ 若認定「度量小」、「吝嗇」都是種貶意,那只能說,閣下是個「人性本惡」論者。 如說與「節儉」相比,意指是「比較值」。有人花十元,有人花五元,五元就該挨批?要這麼追究下去,天下無好人,雞蛋裡保證有骨頭! 蓋「度量小」、「吝嗇」代表人的一種性質,「小」=不好?「小孩」哪點錯了?「吝嗇」又有什麼問題?老朽一生窮困,六千萬股票都捐了,過日子能省一根蠟燭,絕不點兩根(數十年來,一張衛生紙必撕成兩張備用)!閣下認有貶意,不妨去貶,只是來老朽處學習,學什麼?英雄出少年,人性善惡還需要學嗎? 老朽說了無數次,閱文不可「斷章取義」!就算認定吝嗇是壞,且看看文案中那個「壞人」,在臨死前還要省一根蠟燭,為地球省1克二氧化碳,難道就得罪權貴、該扣上頂紅帽子?「殺人放火」該貶吧?請去看看「赤壁」影片,片中從頭到尾講的就是殺人放火,曷不去批個痛快? 主題可。 |
#8997 留言者:網主 [2009-01-15] |
告網友: 由本則文案可知,要培育一個人思想上的認知,是何等困難。老朽於多篇著作中論及思考的方法,並特地在﹟8955則曾介紹了「垂直思考」的法則,但是卻不見有人提問,更未見人利用!自作孽,不可活!老朽不得不再行自說自話,就算做:自己氣自己,自作自受吧! 原文案: 有個慳吝成性的老人,臨終時,家人點燃了兩根蠟燭。他已經沒有開口的力氣,在昏暗中,只得瞪大雙眼示意。家人不解,以為他看不清楚,便又多點了一支。終於,大家都看到了,老人眼睛突出,死了。 再錄﹟8985則部份內文,一一說明之(老朽最大罩門是怕炒現飯,炒吧): 本文案字句精簡已極,總共才八十字。若欲取認知界,刪掉2/3即可。其中幾個關鍵,如同「老人臨終家人點了兩根蠟燭。他不滿。家人再點一支。老人死了」是為重點。識者當知,此乃起、承、轉、合式,恰好「四句(句點為證)」,如果少了任何一句,其文即易誤解,可謂文不對題。 其次,老朽刻意將理解界、剖析界放在一旁,為的是想釣條大魚!結果,連蝦米都沒見著! 為什麼?因為垂直思考的公式(多麼可怕!連思維都逃不掉)為: ![]() 以本文案而論,範圍廣度可算是「真假虛實」,垂直向之深度任選一項,且用「體用條件」來說明,是稱「垂直思考」。 於「體用條件」再作垂直思考,則可選擇「因果影響」。問題在、需要各位用心之處,即在於「如何靈活應用公式」!不用當然免談,不會用等於不談,各位不加理會、老朽自己來談!反正說穿了,老朽早對世人灰心失望,留下一點雲煙,說不定小杏子還能體會一二! 老朽的罩門如上,各位的罩門如下(是稱忐忑): 1,主觀加主觀乘主觀: 老朽一再說,闡述心得不妨主觀,但萃取主題應該客觀,否則是稱「創造主題」! 本文案中無一字褒貶,即令人死了,已於開頭明言「臨終時」,各位怎能殘忍地妄 加「主觀判決」?尤其是一些「道德面孔」,難怪有人曰「禮教食人」! 2,認知、理解、剖析難辨: 此三界原本是為了供各位明確分辨思維之層次用,但時日一久,人人用得滾瓜爛熟 變得含糊不清了。可憐的是老朽越看越糊塗,偏偏又不能罷工,硬著頭皮看下去,最 後只有投降!無奈投降麻煩更大,如今要解釋清楚,便又多了一碗鴨蛋炒飯! 3,交卷迅速不等於觀念正確: 思緒敏捷當然不凡,但考驗尚未過關,快只是一陣風!這等用思想的課題,一定要 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能改進一字,絕不能可輕忽!要如此這般,不斷鑽研、不斷思 索,一定要到找不到缺點為止! 舉些實例吧!文中說:「有個慳吝成性的老人」,因本文出處前已說明,是《多媒體導論》中講解「用字精簡」之文例。此次取之作主題萃取,其中有「詐」焉!蓋其「慳吝成性」就是主題,開宗明義已經說明!那麼,已包含了主題之文字,又該如何萃取?這就相當於又起了化學變化,其層次必高於慳吝! 所以,老朽在﹟8985先寫下:「老人臨終家人點了兩根蠟燭。他不滿。家人再點一支。老人死了。」請注意,句中並無「慳吝成性」四字!為什麼?老朽老糊塗了?當然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中華文化最了不起的特性:含蓄!中國人說不出「我愛你」,但中國人遠比老美更懂得「愛」! 再看看:「老人臨終家人點了兩根蠟燭。他不滿。家人再點一支。老人死了。」不是慳吝成性又是什麼?由於還要作「理解分析」,這四句話向下挖,就是「垂直向下」分析:人之將死,其言必善!老人臨終,想省錢去買冥紙乎?兩根蠟燭已嫌多,再加一根,以至「死不瞑目」! 體=老人之習性、及窮苦人家珍視蠟燭之心態(時賢不能推人及己乎)! 用=節省,老人為子孫後代省錢,不願多浪費於自己身後,是多麼悲壯! (網友用傷己傷人,得不償失及悲劇等言詞,實在令人心寒。) 所以理解界:老人慳吝(或節省)成性,嫌家人點兩根蠟燭太多,以致死不瞑目。 再垂直向下,為何如此?或反之若何?迄今為止,顯然網友們尚無此功力,老朽也只好睜一眼閉兩眼了(反正老朽只是過客,只待再閉一眼足矣)! 剖析界:人性之悲哀如此!老人得不到家人的瞭解,本文也得不到網友們的共鳴! 好酒越陳越香,且再等一天,有所改進者不妨改之! 想想金融風暴吧!全世界都在發「消費卷」!為什麼?苦難的地球母親正淌著血淚,生命在消蝕、人性在物化,石油已經快要見底了!大人物們卻死喊活叫:救經濟!扶企業!努力生產!節儉該死!各位再回頭去看看自己的作業,不都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美鈔嗎? 網主人白 |
#8996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9-01-15] |
主題:練習8975 朱夫子尊鑒: 認知界:慳吝者臨終時家人點了兩根蠟燭,因無力說話以睜眼示意家人而死。 理解界:因為,老人與家人無共同「概念」溝通。所以,造成老人死不瞑目。 剖析界:反之,如能理解老人慳吝之因;必然,能相互溝通使老人圓滿辭世。 |
回應﹕ 1,不通。 2,與「概念」毫不相干!千講萬說!老朽幾成砲灰矣!「概念只用於漢字基因」! 只要是「兩個文字以上」,就叫做「觀念」!(任何人再出此錯,註消會籍) 3,辭世不可能圓滿! |
#8995 留言者:襄助 [2009-01-15] |
主題:提交作業 1,認知界:老人臨終家人點了兩根蠟燭。他不滿。家人再點一支。老人死了。 2,理解界:蠟燭代表價值觀,兩代之間的認知不同,而出現誤解。 3,剖析界:環境造就性格,人要增加人事的經驗,才可互相溝通。 |
回應﹕ 1,舉例也!2,錯!3,錯! |
#8994 留言者:心一 [2009-01-15] |
主題:重做8975则练习 1, 認識界:老人臨終猶嫌家人點兩支蠟燭,示意之,家人又點一隻,他隧死。 2, 理解界:老人因慳吝成性,豐儉標準異與常人,致家人誤解而促其死。 3, 剖析界:物本為用,若人過分節儉以至慳吝則反為物之奴矣。 |
回應﹕ 1,「他隧死」?2,錯!3,錯! |
#8993 留言者:逆海風 [2009-01-15] |
主題:主題:#8975作業重做 請老師指正: 1,認知界:老人臨終時示意家人吹熄蠟燭,家人不解反多點一支,遂死不瞑目。 2,理解界:家人不解老人慳吝之性,蠟燭不減反增,使其抱蠟燭之憾瞪眼而終。 3,剖析界:人的經驗、認知各異,故溝通時需瞭解對方,站在其立場方能理解。 |
回應﹕ 1,可(吹熄?)。2,可。3,可。 |
#8992 留言者:修行人 [2009-01-15] |
主題:作業重提 請老師指正: 1、認知界:某慳吝成性的老人,臨終時,因家人多點了蠟燭,而死不瞑目。 2、理解界:因為老人與家人對於點多少蠟燭,認知不同,所以造成誤解。 3、剖析界:慳吝的老人難與人溝通,不僅自己受氣,家人也不易理解其所為。 |
回應﹕ 1,可。2,不確。3,錯。 |
#8991 留言者:真善美 [2009-01-15] |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朱老師: 您好,再次練習作業,請老師指正。謝謝您! 1,認知界:臨終老人不願浪費蠟燭,家人會錯意再多點一根,使老人死不瞑目。 2,理解界:因過於吝嗇而超乎常理範圍,令人難以明瞭,導致互相傷害的結果。 3,剖析界:適度的節儉是美德,過與不及皆不可取,且易造成誤解,徒增困擾。 |
回應﹕ 1,正確。2,錯。3,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