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17 留言者:乾乾 [2013-03-25] |
| 主題:金字塔結構 尊敬的朱老師: 您好。 金字塔結構是您經常提到的一種結構,今天想到一個問題:既然有正的金字塔,那麼是否也就有倒的金字塔呢? 比如癌細胞就是如此。從切片看它是一个脑袋约400条腿,且每条腿顶部有種子,呈几何级数爆发的倒金字塔結構。 還有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結構,也與此類似。以大大小小金主的帳上資金估值,估計可以買下好幾個地球了。 還有龍卷風是否也可以算是倒的金字塔結構呢? 如此來看,中國文化之可謂異數,是否跟正金字塔和倒金字塔有關系呢? 請老師指正。 學生 乾乾 敬上 |
| 回應﹕ 麻煩大了!照這種思維,不想也罷,至少不會變成牛角尖中的蛔蟲!好,就算有了「倒塔」,那麼「反塔」呢?橫的豎的、大的小的、金的銀的、真的假的……有一為什麼沒有二呢?這一輩子光一個「金字塔」就逛不完,塔裡塔外、塔上塔上、塔質塔量、塔色塔形,佛塔人塔泥巴塔!不塔也塌矣! 所謂「象徵」者,以簡喻繁是也!如果人無聊到連癌細胞也要立墓建碑,那麼牛肉豬骨呢?大腸桿菌呢?能算哪一類「象」以徵之?人能看透宇宙真實,是因心志專一,無塵無染故!若是滿腦袋裝了癌細胞,也未能做良醫,就算看全了天下絕色美女,也難保神智清明!何苦? 總而思之,統而言之,人生有限、外務無窮!如果掌握不住「人生精萃」,深入虎穴以謀黃金,大腦真怕會與癌細胞為伍了!快快打住! |
| #11118 留言者:想飛的魚 [2013-03-26] |
| 主題: 朱老師: 學生近來重讀《莊子》,及讀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一句時,學生又有新的認識。學生認為莊子此說跟佛家思想頗有相通之處。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即「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而「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也就是達到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境界。作為修身之法,學生認為此意在於令人重視本心,不要沉淪在外部世界的紙醉金迷中。 學生早些年讀到此類古人之語時,皆視其為糟粕敝屣、阻礙科學進步,痛陳其合該盡棄之。待到得遇老師于此網,又結合幾年間的社會見聞,才感到沉溺于外部物質刺激,實為矇昧本心,欲壑難填。此時重讀古書,才有另一種感悟。 學生狂妄,因又怕自己所悟再次走入歧途,故懇請老師對學生感悟指點一二。 |
| 回應﹕ 所悟正確,當人到達「至境」,所見所思無非大同,所異者,唯經驗與概念而已。世道常變,人生隨著成長,挫折無礙、明理為上,休待物質文明走到盡頭,感悟已遲矣! |
| #11119 留言者:子文 [2013-03-26] |
| 主題:幼兒養性 古人在人文教育方面,有“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一說。尤其是三歲之前的“幼兒養性”,更被視為“三歲定八十”的扎根教育,幾乎奠定未來的人格。先生可否解說這“性”的本質,及如何養之?沒了這“性”,難道“正、志、德”教育都没希望嗎? |
| 回應﹕ 「性」即性質,人性乃人之本質,然因人獸同源,做人辛苦、為獸輕易。儒家認為人性本善,而各人生活習慣不同,必須加以規範以符合社會所需,行之既久,遂有善惡之別。生活習慣影響最大的,首在食色,食代表物欲,不控制即形成貪枉;色則為對異性的生理需求,一旦放縱,必如水銀洩地,人生遂成育種場! 人類社會成之在人,當社會人重視平安和諧,共同來維護相互約束的規範,是有「禮教」;待社會人只顧自我、主張弱肉強食,則社會上爾虞我詐,食色泛濫。前者相當於青山綠水,容不下任何私利、自由;後者則貼合獸性,各種行為毫無顧忌,人們由欣喜而興奮、由狂熱而騷亂!最後社會兩極分化,強者受到追捧、人人效法,絕大多數斯乃弱者,必然成為利益所得者之祭品。 古人重視身教、德教、母教、家教,諧和為先,所以社會進展緩慢,人心咸安。然近代物質文明崛起,資金強權為主、自由民主掛帥,工商業主宰了生活行為,人性必須縱放,以符合經濟發展。是故不過數百年間,人世已發展到今日狀況,時光不能倒流矣。老朽相信道法自然,苟人要自毀,曷不任之?舉世社會如此,如此亦屬自然,蓋「人隨性走、水往下流」是也! |
| #11120 留言者:漁儿 [2013-04-04] |
| 主題:弗 先生常引《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勉勵網友們,此話後面接著是「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學生每每讀到此,心裡總是十分感動,以為:這不僅是前人對後人的教誨,更是安慰和鼓勵。 漢字之「否定字」皆有特別的含義,先生曾于留言(# 10217)中作了解釋。這裡,先生可否再解釋一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中的三個「弗」?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漢字基因字典:「弗,其形兩直一弓,象物之彎直相違。」彎、直皆本存,既違,當有以不從之理,是謂弗。(於10217則,老朽對「弗」字解釋有誤:「理解:特指人之心態,多用於地方語。例:他弗越位。意指他不願接受越位,不通用。」實則,「弗」有順乎自然之義,特此更正之。) 以此五句「學、問、思、辨、行」之要義而視,斯乃超凡入聖必經之途也:人無學不知、無問不明、無思不進、無辨不正、無行不至,斯乃根本。知者方脫離我私之獸性、明者可見諸暗而發問、思者須擇其善以精研、辨者必遠諸惡以戒之、行者乃返歸社會以盡中庸之道,是故學則博、間宜審、思應慎、辨可明、行以篤,前後呼應不斷焉! 知此五要,「弗不從」之理遂明,蓋因有「違」於「本存之根性」故。萬物皆有本性,本性悉應自然,而自然之理不外「成住壞空」;人之行為因之而立,「生老病死」如影隨形,人恒苦之。「聖者,善聽善言,可任意而行之人」,其實,「聖」乃「凡人弗至」之域,苟有人發心欲從「聖」,當必由「五弗」著手。有「必」有「弗」,斯稱「中庸」。 今人所學皆立足工商之道、問係利害得失之機、思盡食色大慾、辨莫過耳目、行各方門戶!故有不學,學之未必尊貴;有不問,問之足証乖謬;有不思,思之百般無奈;有不辨,辨之莫明其可;有不行,行之僅為一己!以上五「不(意志攸關)」不可以書之「弗」,蓋「無違可為」也!漢字之微言大義若此! 人問:既言中庸之道,何以滿篇聖賢言行?孰能至之?須知,是非好壞者,悉皆比較之值也,人間世俗平凡之輩比比皆是,苟欲知中庸之道,必有聖賢以反思辨証之。如今舉世唯物是問,其中庸之較,無非財產之多寡、權力之盛衰而已。所幸「文以載道」,中華文化得以傳世萬載,正宜以當今魍魎魑魅與聞也! 網上之白話解釋:「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可供參考。 |
| #11121 留言者:雪浪浮花 [2013-04-04] |
| 主題:擇善固執一段 曾讀清儒劉沅《大學古本質言》一書,其中屢次提及此段:1.人何所學?曰聖人。聖何以聖?曰全乎天理,理全則為人。學問思辨篤行,擇善而固執,以此學聖人耳。然天下古今不能盡知盡行,亦不必盡知盡行,故子申之曰:“有弗學問思辨與行”。2. 天下古今事物不可盡知,亦不必盡知盡行,故子言“有弗學問思辨行”,惟當行者則“弗能弗措”。3. 蓋天下事物不能盡知,亦不必盡知。蓋不必行者則不必知,夫子所以言“有弗學問思辨行”也,知之無益於行或反有害於德,安可不慎之?惟其有弗知弗行者,所以為“擇善”,而何乃以物物窮理為知哉? 學生竊以為此解甚好,得前後照應貫通之妙,故有下面一段自己的理解: 此段講學習的道理。首先,要學會選擇,所謂擇善,所謂有弗學問思辨行,天下事不能盡知盡行,也不必盡知盡行。其次,一旦擇善之後就要有堅持下去、不放棄的人一己百精神,所謂固執之,所謂弗措也。怎樣擇善?要具備學、問、思、辨四種工夫,這講的是求知的步驟。這樣由知而行,就能領受到學習的功效--變化氣質,所謂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 回應﹕ 正確之至!讀書如是,方可謂讀書人也! 人類生而無知,必先學以識之,既識,遂成生活之主宰。苟若生於獸群,自是其行若獸;生於盜賊之家,當必視劫掠為務。西方以自我為上,素無聖賢懿行(宗教上是另一種定義),故人人認定「人孰無過」、且人人恣意妄行!中華聖賢輩出,自持嚴謹,累經考驗,光芒不墮!如今,不幸離聖日遠,遽而迷途;好在文化永存,漢字載道,正有待後學之興! |
| #11122 留言者:漁儿 [2013-04-06] |
| 主題:誠 謝謝先生的指教!謝謝雪浪浮花網友心得的分享! 就文字而言,《中庸》的這段經文大體不難理解,唯有「有弗學問思辨行」不甚明,其中難點在「否定字」「弗」上,若要求不高,也可將之放過,但既然「學之弗能弗措也」,故學生有(#11120)留言之問。先生釋「弗」有順乎自然之本義,雪浪浮花網友由讀《大學古本質言》「擇善固執」的感悟釋「有弗學問思辨行」,這樣,「弗」之內涵和外延就很清楚了。漢字載道,微言大義若此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前面接的是,「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學生以為《中庸》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誠」,故一直在琢磨:古聖先賢為何將「誠」作為核心概念,於《中庸》中大段大段闡釋之?如今學生有些感悟:從最基本的層次看,「誠」乃心之本質,首先「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即毋欺自己的「心」,因為「心」是無法被欺騙的。 於當今世界,「誠」尤其重要,只有秉持「誠」,才能不人雲亦雲,踏踏實實做好最基本的工作,坦然面對自己和他人,為自己找到一個真實的立足點。故「誠」乃作人之根本也!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嚴格說來,雪浪浮花之「擇善固執」乃後賢感悟之言,雖云正確,但尚非聖人著《中庸》之本意。蓋「擇善」極其不易,首先要理解何謂「善」,然後修得實身真性,始得而能擇,其偏離中庸多矣。以當今知識普及之世,人人站在自己的立場,公公婆婆無不振振有詞,謬論頻傳,其善何在?中庸萎哉? 「誠」極其重要,而「信」更為難得。「誠乃言成」,為了有所成,人常不得不誠;「信為人言」,苟人言必信,人間早已跨入大同世界之門矣!今世之病,不在於無誠,而係人們重利短視,常食言自肥而失信、背信、缺信、無信,以致人人只顧一己。故再讀《中庸》,常令人感嘆唏噓,恨生不逢時,去聖日遠矣! |
| #11123 留言者:漁儿 [2013-04-09] |
| 主題:弗(2) 學生在回讀先生的答復(#11120)。先生說:「聖」乃「凡人弗至」之域,苟有人發心欲從「聖」,當必由「五弗」著手。 那麼,是否可理解為:「五弗」意指「凡人弗至之學問思辨行」,即「善」之所在,故應「學(問思辨行)之弗能(知得明篤)弗措也」,以此至之。換句話說,「擇善固執」?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擇善固執」係指於「善、惡」之中有所選擇而固執於善者,苟有人發心「從聖」,是已走上「絕路」,焉可再擇耶? 「五弗」非「凡人弗至之學問思辨行即善之所在」,因「學問思辨行」係五種一般做人之原則。「五弗」者,人人可行、應行,而「聖人」雖千千萬萬億億之眾,難得其一也!人欲成聖,當先由常態啟步。但能行百武未必能登小丘(如老朽然),能登高山卻未必能踏青雲!螻蟻之為螻蟻,山石之為山石,各有其勝,是聖凡有別也! 事實上,若人有心成聖,應仰諸天意、審視環境,順勢符命,切不可「堅持己念」,敷「我心」於天下!由「聖=善聽善言,可任意而行之人」而論,因能「善聽」而謙、「善言」而為,任意始得,焉可「固執一己成見」?緣「善」之一字,悉乃「羊言」,莫非主觀之所至,凡貪吏奸商、惡霸宵小,皆自以為善、素無認為「不善」者也! 論語中尚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應絕者,意、必、固、我,正係「擇善固執」!既為聖人,焉可時而從東、時而向西?欲瞭解中華文化,當應認識「聖賢」之道,否則難究端倪。聖賢者,喪失「正常權利」之人也,其人因應時代需求而生,不得已為天下蒼生犧牲小我,絕非喜好放棄權利也! 人本主觀動物,「強者」自命為「善」,遇事必「固執己念」!尤以知識普及後,法治為上、人權大興,舉世唯見成敗定讞,未聞善惡之論辨矣!故唯有希特勒等狂妄之輩,自命為聖,以私意為善!今世尚有金正恩,正在「擇其善而固執之」,北韓人民擁之為聖,而舉世擾攘,民不聊生!知此,可知其餘矣! |
| #11124 留言者:雪浪浮花 [2013-04-09] |
| 主題: 《中庸》前邊提到夫子的話:1.“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2.“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3.“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擇善固執之善當即指“中”而言,顏回“擇乎中庸,得一善”(只要能擇乎中以為用,則可得一善十善乃至百善),所謂擇善也;“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所謂固執(弗失)也。普通人能擇卻不能守,知而不行也。大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兩用中。 清儒劉沅即以“中”解《大學》之“至善”: 至善猶言極美,夫子恐人忽視其地,特地爲此名,使知學道脩身始終不外乎此。至善者何?堯舜以來所謂“中”也,《虞書》“允執厥中”。先儒止言凡事合中,而不知“中者天下之大本”,內而致中,外始能時中。 《左傳》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其語至精。蓋周制以六德六行六藝教人,大學之道人人行之,“中”之爲義,人人知之,至周衰而劉子猶能言之。 世人皆言“人一小天地”,而不知其所以然。天地一太極耳,太極渾然,無聲無臭,而其主一之所曰命,曰極,曰帝,是萬理之統宗也。人受中以生,故異於禽獸,欲全天之理、無愧於人則存心養性,豈可不得其圖功之要?但天地奧竅,聖人亦不敢明言,子思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即渾其詞曰:“其爲物不貳”。不貳,一也;一者,中之理;中者,一之宅。可分言,亦可合言。 人爲天地之心,身有太極之所,與天地無二,特在人身者稍狹耳。乾性坤命,人得以生,性命統於一元,一元即是太極。明明德者,復性而全太極之本然,故必知天地之中,始可圖功。 虞廷言“中”,《詩》雲“宥密”,夫子曰“道義之門”,此又名之曰“至善”,蓋五官百骸不外血氣,惟此天地之中虛明空洞,血氣不能到,私欲不能入,知之而宅心於此,自有諸己以至化神,乃可節次而幾。名爲至善,以非此無以致中也。三代下,異學紛紛,皆由不知此竅。聖人未嘗筆之於書者,以非書可傳,必明師指授也。 孔子從老子問禮,原不是第問禮制,蓋叩以身心性命之學,夫子服膺之,故嘆爲猶龍。若禮制則王府所藏,魯備六代,夫子亦嘗考究之,即有所發明,亦何遽稱美爲龍? 《莊子》所載“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明陰陽互宅之義,爲人心道心之分所由來,人亦罕知。因其實功乃面授,而不著於文,故人忽之。 老子嘗雲“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恐人不知所謂“中”,則直言之曰“玄牝之門”、“天地之根”,至“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則竝止至善之法而亦言之。儒者不知其所謂,反斥爲異端,於是致中之功第養知覺運動之心,而不得“中”之所在。則“允執厥中”及此書“止至善”,皆曰凡事合乎中而已,然《中庸》言“君子而時中”,朱子亦曰“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時中”,德非內而致中乎?外而時中祗是本未發之中,極至和之量,豈有專求諸外,無致中之學即能時中者?他書所言名目尤多,但不得明師,皆流爲邪僻。儒者未踐其功,則於其說之謬者闢之,固是;於其理之正者亦概斥之,則至善之所不知,而又何知止至善也? 以上幾百字原文不分段,遵討論聲明略分為以上幾段,猶有超出二百字者,望先生見諒。 |
| 回應﹕ 人之好辯也,古今如一;人之見微失著者,千秋依舊!於11121則來文,老朽答曰:「正確之至!讀書如是,方可謂讀書人也!」聞善音,人咸洋洋焉。後漁兒網友認同之,因漁兒多次詢及「聖人之道」,老朽為恐誤導,特告以「雪浪浮花之擇善固執乃後賢感悟之言,雖云正確,但尚非聖人著《中庸》之本意(聖人隨心所欲,無善無惡)。」 若閣下透徹理解古聖本意,必係亞聖,當可斥老朽為非,否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斯可矣!再見大著,無非抬「清儒劉沅」為衛,劉沅何人哉(閣下又真懂老莊乎)?苟舉千古文獻以辨,人人可非人人,犬犬將吠天天,夫子之罪大矣哉!老朽僅曰聖人非常,顏回不過早死,夫子彫塑未及,每加贊賞皆係激勵餘徒之策,怎可將回與聖相提並論? 苟人心已滿,必辨之弗明弗措,老朽常敬而遠之。閣下學識過人,持「中庸之道」指正,拜領。恕高掛免戰牌! |
| #11125 留言者:雪浪浮花 [2013-04-09] |
| 主題:先生教訓的是 先生教訓的是,學生確有得“意”洋洋,只因曾讀到前人論述,覺似乎可供大家參考,於是略陳一知半解,非為好辯。老莊更談不上懂,劉沅為清代川西大儒,此處有一簡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731.htm, 其著作《槐軒全書》在http://www.byscrj.com/jmm/#14頁面可找到一些。 聖人從容中道,凡人則必經擇善固執一程,方可漸悟乃至頓悟。若真要辨之弗明弗措,則恰失中庸之義。當辯論之時,選擇且執持適可而止之心度可也。孟子云: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夫子感歎:中庸不可能也。誠哉是言! |
| 回應﹕ 頃見來言,殊以為悲,閣下國學程度,略勝餘子,竟然淺見如此,本網千萬言、果付諸濁流矣!觀君所執,半通不通、略知無解,坐實老朽往昔之憂,更悱慰來日矽族之成焉!老朽之憂,憂於真理遍地,卻因知識爆炸、魚目混雜,玉石難辨;而矽族之成,成於人類文明傾圮之秋,時人但知GDP,渾已忘卻漢唐宋矣! 本網十年一日,堅守傳統聖賢之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但凡有一人可援,援之,有一語之不足,輒輔以圖文著作,但對自命不凡之輩,從不假以顏色。蓋人皆主觀,一般大眾不僅主觀亦且封閉,非愚即昧、不闇則瞀!休言聖賢之道,即令是非休咎,不到身臨體感,悉懞然無知也! 老朽只談倫理道德,僅固守節義氣魄,今八十已近,待俗事一斷,行將駕鶴。緣老朽先父,食祿蔣氏,不幸蔣朝乏格局、無志節,亡台後猶私鬥玩權,上下交互征利。老朽不才,效法伯夷、叔齊,寧浪遊隱居,採薇食粥(見《智慧之旅》稚春),終生不光宗、不耀祖,自鳴不二。 然民族興利不可後人,1983年,老朽親攜精心發明之「中文打字機(見本網「技術交流、成果發表」項下,該相片乃實際大小,圖中眼鏡可作參考,打字機係用「漢卡」改裝」者)」,送往北京「四機部計算機管理局」。因無意謀利,事後不再聞問。87年再赴深圳,教學三載,成立兩儀公司,開發出兩項「超越國際水平」之產品(中國科學院正式評估在案),悉數無償贈送給深圳科技園。 蓋老朽唯理是問,國家民族斯乃基礎,政權王朝不過浪濤!聖賢傳統為人根本,達士權威社會膚皮!網友來此切勿攜餘帶垃,以免自討無趣!十年前,某密宗大師號稱藥師佛化身,來此欲收老朽為徒(見罟網7647則),老朽告以已入籍十八層地獄以退之。及後,又有韋陀菩薩降乩,責以十條「重罪」,擬正「門戶」!老朽悉數概括承受,堅拒委蛇! 何以如此?宇間權貴無數,究之不盡,但天理僅一,仙佛不二!以佛教而論,老朽認定除中土之禪宗外,僅釋迦牟尼可稱聖者。蓋自釋尊滅後,餘佛無能,被婆羅門教滲透,將原本清淨通達之教義,溶入世俗享樂之風,是有主張「和合雙修」之邪派密宗出現(後被回教所逐逃往西藏,改稱藏傳佛教),荒唐之至(達賴喇嘛赴台,竟有信眾五萬灌頂,集體和合,愚昧若此)!耑此敬告:千載以降,吾輩常因梗得罪此類仙佛權貴!然而,頭可斷、血可流,天堂可棄、地獄可棲,至理之前絕不稍屈! 職是之故,論及聖人之道,焉有「擇善固執」之理?劉某凡夫而已,汝可不知,但老朽怎能他欺?夫善惡者,世俗生活之餘緒也!泰山有石,其質必須堅固,於山下始可執之建造堦級,令凡夫拾級以登!待登得山頂,雖泰山亦必須有泥土,否則百無一用也!為人亦然,凡人須執中庸之道,以利社會、以惠家國;待至於聖境,宇宙恒一、陰陽無分,何來善惡之辨哉? 往事逝矣,憾見十三億生民,竟不知聖賢之道!是故獸性乖張、國魂斯亡,老朽十載文耕,汝過目已沒,竟將區區《槐軒全書》奉為聖旨,是欺本網無人、或昧於主觀之懵乎?須知,中華文庫中,各式筆記雜著多如牛毛(老朽各書連院門都沒進),擇善不如斷實!若一知半解,竟來本網舉日以曝,斯乃幼稚園生獻米老鼠是也! 於11121則,老朽曾評:「正確之至!讀書如是,方可謂讀書人也!」君既已洋洋,匡言湯湯!奢言聖賢,老朽遂而更正曰:「正確之止!讀書如是,真可謂讀死書之人也!」 |
| #11126 留言者:雪浪浮花 [2013-04-10] |
| 主題: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先生說我為幼稚園生,讀死書之人,所執半通不通、略知無解,攜餘帶垃,舉日以曝,後生慚愧,以此為戒。後當敬聖人之言,驗之以身臨體感。 |
| 回應﹕ 守中不窮,多言無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