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982 留言者:漁儿 [2012-11-16]
主題:反省
  學生是想通過追究一下有關系統的觀念,好進一步請教漢字基因的,卻不自覺陷入了主觀,雖然一直在向先生請教「主觀、客觀」;是因為認識到西方數學與哲學的局限性,才試圖對其解讀的,卻不自覺執著於數學。總之,學生很慚愧,退下去,會仔細反省先生的棒喝。感謝先生的教诲!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閒聊是聊閑,做學問,怎可不慎?
10983 留言者:一笑 [2012-11-16]
主題:请教老师
  朱老師:
  您好,老師于#10977回應留言處言“再若有人,及時看透「無常」的真面目,矢力追求永恒,待功夫下得深 了,自知其「內容」如何。”弟子望老師指點,請問此功夫如何下?
  謝謝!!
回應﹕
  首先,應知何謂「無常」;其次,排除無常;最後持之以恒。

  什麼是無常?由於每個人生活環境有別,人人遭遇不同,故唯有主觀知之。但有下列三點可資參考:
  1,過去喜愛、覺得重要的事物,如今感覺不同者皆是。
  2,除生存必須品外,舉凡可有可無者皆是。
  3,對未來生活沒有幫助者皆是(現在的下一刻就是未來)。

  如何排除?下定決心,不想念、不聞問、不理會。(沈補:就是 六祖所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10985 留言者:石之軒 [2012-11-19]
主題:困惑
  朱先生:
  您好,#10983則中提到無常,弟子粗淺理解如下:
  宇宙本存,有常無常皆是主觀相對客觀而言,站在宇宙立場,大化流行,萬事萬物皆為無常,唯天道(能量變化規律)永恒。站在人類立場,生死無常,唯文化精神即智慧為永恒。
  人之思維可跨越古今,但具體到每個思維載體(小杏子不算,嫉妒!)卻都身處特定時空中,受時代所限。人身處家庭社會政治關係中,層層捆縛,縱然能破名利關,情關呢?親情友情愛情,一有牽掛,就不得解脫。況情與利本就糾纏不清。若情關亦破,是否又有悖倫常。
  簡單一例:子女背負父母理想,縱能做到無私無我,卻不能無情無親,父母之理想可能符合時代卻未必符合天道(究竟何為天道!)。是堅持天道,致父母傷心絕望,還是妥協退讓,隨波逐流。
  六祖慧能棄母求佛,是否有悖倫常?
  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棄天下猶棄敝履,是否又不顧大義?
  請求先生指點!
  弟子石之軒 敬上
回應﹕
  所見小有螢光,實係主觀痼疾!何以「文化精神即智慧為永恒」?即令人類有立場,也未必知文化精神為何物也。尤其是所述涉及層層迷惑,將「倫常」與「覺悟」糾結難解,以致「大義」格格不入。

  總之,人生本是無常,老朽堅持倫理道德正是令「無略有、常稍長」之不二法門。蓋世人胖瘦高低、各具使命,事件遲緩疾速、多因環境,於無常之中,尚有先後輕重。父母之期望子女,有責任義利之別;男女情愛糾纏,更係私利深淺之分!似此,得失是緣、陷溺乃孽,不僅與「天道」無關,且正是迷途之始。要者,下雨宜打傘,苟無亦應暫避簷下,靜待天色之霽,安可混為一談哉?
  夫「六祖慧能棄母求佛;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是主觀認知與個人機緣有別,非外人所能置喙者。人智有天淵之別,其上者寸進千仞,豈是箭矢所及?下焉者百瞬而住,又怎能不隨波逐流?須知:認清「無常」乃「自救」之手段,而非質疑他人之「遁詞」!人若未能參透無常,終生矛盾糾結,將難有解脫之日也!
10986 留言者:石之軒 [2012-11-20]
主題:反省
  先生見諒,弟子深知學識淺薄,層次境界不夠,有常無常本非弟子所能參。發問固主題不明,即先生做解亦難領悟。但確系弟子切身之痛,主頁有言不談個人隱私,遂借無常之問以求解惑。回觀原文,確有質疑古聖之嫌,弟子告罪。
  弟子抑鬱多年,得遇先生已是萬幸,奈何先生之學博大精深,能參多少實無把握(可惜先生日記丟失,否則或更能明晰先生治學心路。)。入網之初,弟子有言,一年內將《智慧之旅》.《智慧學》.《智慧學九論》.《字易》研習一遍(非敢自大,欲在心中能粗略構建起概念系統,至今卻仍在《智慧之旅》金秋中徘徊)若稍有所得,再重新解讀經典,或能理清些思路。  
  弟子取巧借先生之心眼來觀世界,矛盾之處在于非弟子親身摸索所得,致有倫常(何為倫常?)與覺悟之糾結。雖潛心研習先生著作,學養不夠,舉步維艱,困惑重重。偶有發問,雖屬幼稚,但期先生能指明方向,不致行差走錯。無常,為弟子終生之課題,又怎敢期當下能悟!
  謝謝先生指正!
  弟子石之軒 敬上
回應﹕
  知錯就好,如今年輕人以為受過「教育」,稍識之無就勇闖廟堂,將古聖先賢貶得一文不值。所幸,汝語氣尚佳,是不明究裡而求問。否則,待老朽寶劍出鞘,少說又將有秋葉落地也!
  無常者,過眼雲煙之類也,「抑鬱」正是濃霧之末,重重心障也。六祖慈悲,示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汝卻以:「六祖慧能棄母求佛,是否有悖倫常?」論之!六祖本山中樵子,終其生掙扎於溫飽,有大德濟以資金,老母得以安奉。千年以降,六祖延續佛祖道統,接引眾生億萬,私情公益,化小我為大我,焉有「倫常(倫理之常)」之悖?
  汝之鬱在於「心志不堅」,得失之念太重,判斷失據,致人生機緣難以掌握。果能覺此,速速「放下一切」,萬事不分辨、不批判,任其自然。風止雲消,必能再見青天白日。
10987 留言者:秦漢唐 [2012-11-21]
主題:六祖壇經
  恭請 老師和 沈先生再垂開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回應﹕
  善哉斯問,本網原本不談宗教,但「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句話之內涵卻是中華文化之精髓,可說可說!尤以前兩則論及「無常」,果談無常,必將大水淹沒艾佛勒斯峰,沒完沒了!倒不如此「三無」透徹通達。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這是六祖所示原文。蓋世人之患,患在眼前,眼甫張開,便視為有,有之不盡便成執著。執著者有三:形相、意念、期望,悉皆主觀之大本營,人一旦陷入,永生難脫。
  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人所見之形相,只是對象表面反射之光影,但人習以為常,以之為「本體」。事實上,光影永隨境變化,只能代表能量效應。若人想要瞭解此「本體」,首要拋離表相之錯覺,是謂「無相為體」。譬若有人「愛上某人」,愛什麼?若是形相,花艷三日,以後呢?再若是學問道德,那又與形相何干?再說,蘇東坡有誰會愛?
  內摒一切念,名為「無念」。人一生中,時間都花在胡思亂想上,想來想去,糾結成痼。念指「今心」,心上所念分明與真實毫無關係,但人心卻是意識之宮,須臾不離。看看當今世態即知,人人自以為是,而其「是」只是其心中所思的「成見」。一旦成見過深,就不分青紅皂白,平波掀浪、無風催雨,鬧亂人間多少事!
  最後不依不附、自由自在,是為「無住」。住本為「人之主」,蓋人有身體,身體處在自然界中,必須保護。原本一個穴洞、一所窩巢即可,但人心不足,房子越住越大、越來越高,一房不敷,百房繼之!人之本性遂成繫縛,不僅體住,心也要住,住在哪裡?虛空蓋屋、無明建瓴!麻煩的是,虛空無明沒有「地址」,住進去了連富爾摩斯也找不著!

  準此,人要自覓煩惱,誰也救不了!六祖撥雲開天,但若有人「無眼」,那就變成「無眼為昧」,三無+1了!
10989 留言者:小兆 [2012-11-24]
主題:認識與觀念
  朱老師您好:
  昨天學生在閱讀「智慧學九論」時,看到「認識論」是屬於人之地(以客觀立場,天理為天),而「觀念論」是屬於天之人。學生忽然有一想法:所謂「認識某系統」,是指了解個人跟某系統之間的關係;「對某系統有觀念」,是理解某系統跟整個大環境之間的關係。
  若上述無誤。「我想認識某系統」和「我想觀察某系統」這兩句話,其分別是否在於:前者表示想了解系統與個人的關係,而後者是想了解系統跟整個大環境的關係。
  學生這些想法,不知是否正確,所以想請老師指導。
  
  謝謝老師!
回應﹕
  對「我想認識某系統」和「我想觀察某系統」不要想太多,用文字的直觀反而容易理解。「我想」當然指「我在思考」,分別在於「認識」和「觀察」,兩者之意義,查基因字典自知。
  「認識」是先「認」後「識」或「不識」。問題在於:漢字之詞組有一前題,即「前一概念成立才能理解後一概念」。「認識」有沒有「不認、未認」?若有,既然不認當然不識。因此,關鍵所在是「識」或「不識」。
  「識」指「言及現象,是體會也。」換句話說,「我想認識某系統」意謂:「我想體會某系統」。那麼,什麼叫做「體會」呢?「體」者,五感官之總稱;「會」者合也!,令所有感官對某系統之所「得」,作一總匯是也!
  「觀」指「見雚,仔細察看,看到的場面。」「察」為「在室中祭祀,祭祀必質明明察也,象徵細看且分辨之。」顯然,看到之後必須「明察」。「觀察」是說「看清楚無誤」!「我想觀察某系統」,將某系統看個清楚明白!如此而已!
  至於其系統是否與個人、環境等等細節,則要看整段、全文所示,不能用兩句話「加油添醋」「概括承受」也!人的毛病很多,最多的就是囫圇海吞,吞下去了沒有消化,然後把囫圇的囫圇囫圇到一塊,變成一個大渾沌,自以為理解!
10991 留言者:方甄 [2012-11-25]
主題:六祖壇經
  朱老師安康
  有關#10987則留言;老師論及六祖壇經之內容,弟子想進一步
  請益
  為何「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內涵是中華文化之精髓,
  弟子願聞其詳?
回應﹕
  老子的《道德經》可說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吧?經中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中「無」與六祖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有何不同?常無欲以觀其妙,正是本體所宗者也!文字、語言之要在於「內涵」,「精髓」更是內涵之重心,匪此,餘贅皆可棄也!
10996 留言者:秦漢唐 [2012-11-29]
主題:「賣弄」三無
  朱老師您好:
  感謝老師#10987則留言開示「三無」,學生有聞道而喜之感,再拜謝!
  #10992則留言談及「賣弄」,學生在此賣弄以往所得之「三無」,祈請寬宥!
  幾年前,學生初來罟網,也曾不知深淺,常挨棒受教。後由《宇宙浪子》入門,然後反觀儒釋道經典,發覺 朱老師所講與古聖先賢無差,確是道一以貫之。得「三無」如下:
  1,道家:人與自然環境應「無欲」,始得長存共生;
  2,儒家:人與他人之間應「無私」,方可和諧共睦;
  3,佛家:人與自己內心應「無我」,乃見本來面目。
  其實,此「三無」就是《論中華文化的第三次融合》一文所述。
  後盡覽老師著作,絕大多數研讀兩遍,研讀著作其實也是修心的過程。蓋因學生愚笨,老師之著作若非集中精力就看不懂,此過程中學生所得頗豐。
  也許一方面因學生愚笨,另一方面因去聖日遠,在讀經典時,已經體悟不出先人的微言大義了。而老師所講往往闡釋幽微,發人深思,不知老師可否繼續開示甚深經典,如大學中庸莊子等,以解後學之惑,學生拜請之!
  感謝老師慈悲開示!
  學生 敬上
回應﹕
  這不算「賣弄」,只能說是跳蚤市場搶手,貨到入袋!汝所得三無正確,已一無所有矣!老朽素來是「古董店」,專賣「二手貨」,好在聖賢經典受得住考驗,一再轉手,不像舶來品只能閃亮一時!
  緣當今教育泛濫,工匠當道,學子們稍涉技術,便大腦物化,不明好歹。本網雖高懸雪嶺,遠離俗世,但蒙網友不棄,萬載玄冰噓春暖,一朝山崩良友來。上次開放門禁,觀光客大增,一個個大搖大擺,未著登山靴,強跨獨木橋!老朽隱忍多時,滿擬網開一面,期能潛移默化。孰料2012年末將近,馬雅餘威鵲起,UFO大舉入侵,老朽只得作倉皇逃!

  夫三寸之水,一眼即能看穿,深度豈能有底可見?讀兩遍祇不過算「略」,老朽之書尚足「驢」,而諸聖賢則非「濾」不可。蓋文化有兩大類,西方以自我為中心,專事標新立異,窮奇致勝;傳統中華文化以正止於一,學者應棄私為公,歸納諸有。前者,是彰己而分化;後者則為尊道而發揚光大。如今,雖世事有別而天道依然,傳統經典有賴吾人群策群力,將當前之異註釋為永恒之同也。
  老朽雖已退休,但休而未退,目前仍在從事著作。所著之《觀念論》(暫名,原擬寫「宇宙觀」,甫下筆便覺問題不「正」,蓋「觀念」不清,宇宙難明也!職是之故,封筆之書已不知蹤跡矣),此係老朽主觀一家之言,盡揭人生消息,著墨難度極高。再說,老朽是出世人,儒家各書素非所長(連掠讀皆未),有問不妨(老朽可臨時惡補),但欲作有系統之講解,恐難以勝任,是後事尚須靠後人也!
10998 留言者:漁儿 [2012-12-02]
主題:系統的「三才」(5)
  學生在反思先生的批評。學生想請教「系統」這一重要觀念,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在近現代科學中,一些傑出的西方學者為克服「還原論」的局限,也提出了各種「系統論」,比如,維納(Wiener)的控制論,索緒爾(Saussure)的符號學,香農(Shannon)的信息論,乃至貝塔朗菲(Bertalanffy)所謂的一般系統論等等。但學生以為,這些理論中的「系統」與先生闡述的「系統」有某些本質的區別,為此,一直在琢磨。於系統的「三才」諸留言中,學生急於理出個頭緒,未花足夠的時間仔細思考先生的答復,才有留言(#10978,#10979)不慎之問,回讀留言,的確很慚愧!
  
  學生以為,理解先生闡述的「系統」之關鍵,還是如何理解「系統=系統+結構+基因」這樣的表述,學生想再試試:
  因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建立在由始至終、由基本到次元、由簡單到複雜的「生機結構」上,所以,無論哪種「系統」之表述,若反映了這樣的「生機結構」,可謂之「道法自然」;反之,只能說是「見葉不見林」之「道法人思」了。
  於「系統=系統+結構+基因」的表述,表達了:該系統之內容+該內容之結構+該結構之基因全部,也就是說,任一系統,都可能是另一系統之衍生,也可能衍生別的系統,直至最終的「封閉系統」,即稱「基因」。故此「結構」具有「生機」,可謂之「道法自然」。
  
  謝謝先生再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探討學問別怕錯誤,但也不能堅持一見,應唯理是求。

  關於「系統」之說,老朽以往只是用在「名詞定義」上,假定為「一種討論的對象」,而汝所關心者是「一種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兩者有很大的分別,以一種「討論之對象」而言,用「系統」取代「東西、物件、事物」等等,以便於理解;而一種「理論體系」則必須有慎密的規劃,要能顧及方方面面,不可有絲毫破綻。說實話,老朽素來粗心大意,開拓創新過人、而慎密嚴謹不足,故未敢作此圖。
  然而,老朽最新著作《觀念論》中第一章即為「系統」,計分三節:系統定義;剛體系統;系統流程,目前正在撰寫。原意世人無不主觀,且於主觀之餘,將「成者為王」當作真理,佞臣們口沫橫飛,於焉「主觀」充斥,一一泛濫成災!為了一正視聽,老朽認為,應先將人類的觀念源頭清理出來。於是,麻煩來了,用觀念清算觀念,那和張飛打岳飛沒有分別,就算血流成河,又有何意義?
  這次,要討論的對象應該是一種「體系」了,正好與汝所提不謀而合。既然是一種「體系」,此體系的定義就不再是「系統+結構+基因」那麼簡單,而應該是一種完整的、具有動態內涵的、能闡釋各種現象的法則。因此,「剛體系統」必須預先奠基,且必須符合各種系統條件;既然有動態可能,「系統流程(即汝所謂系統生機結構)」更是不可或缺。僅僅這第一章,老朽已寫了一個多月,改了又改,尚難定案!

  汝先將此「對象系統」放在一邊,待老朽將第一章概要寫畢,即公開在網上,以便大家共同商討。
10999 留言者:漁儿 [2012-12-03]
主題:「大象無形」與「大相無形」
  先生闡釋「三無」,學生們受益匪淺!老子還說過「大象無形」,也見有「大相無形」之說。先生可否解釋一下「大象無形」與「大相無形」之別?謝謝!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原文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中,「大象無形」被一些自命不凡人士改書為「大相無形」。正如前文所謂:「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更進一步,劣士聞道,大改之,不改不足為道也!

  「道」是什麼?人走的道路也,平凡之極,「上士」老老實實地向前走;中士邊走邊想邊懷疑;只有下士走時痛痛快快哈哈大笑,不笑誰知道老子是誰?像本網10994、10995、10997三則,一個接一個如走馬燈,不笑者何?老朽敢擔保,該三位皆係「高級知識分子」,只是在F.BOOK上,「大頭相片沒有形貌」!
  改一個字算什麼?在拼音輸入法下,象、相難分也!一字不同又算什麼,看看眾多聊天網,不出奇焉能制勝?不制勝怎有冠軍可拿?不拿冠軍如何得名獲利?反正眾家下士笑得痛快、中士們永遠搞不明白、上士則默默地走下去!只要經濟發達,上上下下都有好處,誰管它相什麼、象何在?

  總而言之,觀光客都知道,開羅金字塔下熱鬧非凡,象相不分,可是沒人能登塔頂!西藏喜馬拉雅山寒風凜冽,每年卻有十數人送命雪峰,相象分明!為什麼?無「道」有「路」也!人性如斯,常將最不自然的視為自然;而大自然中真正的「大」,必是人所不及者,故「無」。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