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9832 留言者:秦漢唐 [2010-04-20]
主題:問主觀時間
  老師您好:
  
  #9788則留言中有:
  「因為那一剎完全屬於自我的『主觀』感受,如果人在期待之時,那一剎相當於永恆;再如果幸福滿腔,那一剎就等於一道閃光,剎時即逝!」
  學生結合《宇宙浪子》衣紅和法蘭德司的賭局(第四十七回)再三細參,仍然對「期待之時,一剎永恒;幸福之時,時光瞬逝」僅能體會,而缺乏深刻的理解。請老師用《智慧學》的觀念和理論,闡釋其何以故。謝謝!
  學生 敬上
回應﹕
  如果能參透此理,人生大道已在足下矣!急什麼?能夠「體會」已表示得知「道在何方」,慢慢走吧!《宇宙浪子》開宗明義,解釋人是一種「經驗動物」,經驗不到,千言萬語與風花雪月無異也!
  此外,《智慧學》是令人「張目明心」之道場,而非「增進知識」之特效藥!如果像查字典一般,找到幾句搪塞的方案,便大言詹詹,老朽大可以上電視去賣狗皮膏藥矣!不信?可試著解釋「酸甜苦辣」的主觀感覺,條件是不能用任何習慣性或比喻性的喜惡概念,看誰能懂!
9839 留言者:無名可化 [2010-04-22]
主題:中心之言
  自然中,圓是一種能量在某情況下最有效率的作用方式,然而現實中、能量是極難出現均衡的情況,也就是:絕對的「圓」在世界上幾乎不存在。三維動畫能表現出物質的寬度、高度、與深度,是最符合人類視覺的表現方式;然而,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天」作出來的,三維動畫是「人」畫出來的,承現的工具也是「人」做出來的,人要仿上帝之手、在虛擬的世界中創造真實的事物,只有一途--承現出來的物符合天地之道、人符合生命之妙、事符合因果之理,否則,動畫和人所知道的世界毫無關係--也就是人不會感興趣。
  米開朗幾羅的大衛像何以被人視為藝術的傑作?一個沒有時間只有空間的塑像何以能喚起人們心中一連串的因果關係?因為他抓住了生命在那一剎那的畫面!因為他將那個人的「體」、和他的「用」的所有關係都「再現」出來了!所以我們看得出他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聽得到他內心的感受、我們能想象出他前一個狀態和後一個狀態!
  滔滔惡世,人類食、衣、住、行、教育、娛樂、醫療無一合乎自然,連想躲避一切、找寸不受外界影響的土地自耕自食都近乎夢想…利益薰心的人們不顧後果地搜括每一絲能利用的資源,既得利者制定各種規則維護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強迫所有人投入生產的大漩渦;在一切都不自然的環境裡,接受著「專家學者」們四面八方傳來地洗腦,人們忘記自己是誰了,忘記我們賴以為生的天和地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僅記得一件所有動物的本性--私!而那本已薄弱的精神,在拼經濟所帶來的享受麻醉下--人不是人了。
  誰能喚醒這些人?沒有,因為不論叫的多大聲、對他們來說只是每天接收的眾多訊息中的N分之一而已;處在這時代的人們、緊抱著自己經歷的一切、認為那才是對的,所有別人的想法對他們來說:和我無關=不重要;不能滿足我的需要=不好--除非,你演出來、演的跟真的一樣,當有天封閉著的心靈想出來透透氣了,隨著影片中時間的流轉、事情的體用因果一一承現在他們眼前,最後、讓經歷這過程的他們產生一個可能:想到跟你所想的一樣的道理。
  學生無能,諸病纏身不堪任事,所思所為皆與人異,如孤舟般漂泊、只知往一個方向:一步一步完善自己、一天一天好好活下去。從小到大一路跌撞至今只明白一件事:天地之間冥冥中有個道理存在,人若能照著走便能沒有痛苦、沒有快樂、沒有後悔、沒有遺憾地過完;晚輩知自己還未懂,所以每當心生怨天由人之念時、便曉得那代表一件事:我為德不足,我還沒走到那條路上。上天有好生之德,賜給晚輩這異類有著和別人不太一樣的能力:當晚輩心中將一切都捨棄之時,人會仿彿變得透明般、對生命能清楚地感受到他散發出的每一個訊息、並曉得他自然時的狀態應是怎樣,對事能在思考時自動匯集所有的經驗、引導自最有效率的方向;對老師的圖文系統,晚輩明知不自量力、然就所懂得的一切、仍必須說出心中所看到的:「錯.了,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沒有生命、不能讓人感動!這樣做不能讓孩子眼中散發出徜徉於自然間時的那種光芒、他們不會喜歡!這樣做、…不會成功」。
回應﹕
  然,不然,未必然!
  何謂「天」?至少不是西人所說的「上帝」!真要知道?天是個整體系統,每個人都是「系統的一小部份」,米開朗基羅有他的部份,老朽有老朽的部份,閣下也有閣下的那一部份!所不同的,只是自己把自己看做「哪部份」,以及對付「肉體大塊」這一部份的態度而已。
  人為何要「感動」他人呢?老朽從來只求盡力以謀、完成自己的「份內工作」。比如說,寫了書、作了曲、畫了圖、完成了一些技術成品,卻從來不打算用以謀利。為什麼?怕人笑話?怕錢太多了?怕沒有地方送?至於參加上市公司混碗飯,一切隨緣,反正老朽只管研發,其他的一概不聞不問!
  不幸,與老朽志同道合的人還有幾個,為了義氣相投,已忙得天翻地覆!要不是他們,老朽早就上山去砍柴種菜、捕風捉影,與老子笑止雲天矣!
9842 留言者:胡又天 [2010-04-23]
主題:夢見《文傳演義》
  昨夜夢到逛書店,居然在架上見到一套漫畫《文傳演義》,十六開本已出三冊,繪者姓名忘記(也不重要),內頁黑白,畫風如本網作品之平實而寫意。驚喜之下,立刻拿起拜讀;初翻第二、第三冊,內容似乎確是先生數次在本網提及的當代之事;未細看,放下轉找到第一冊從頭讀起,其開篇之楔子,卻從古代一歷史故事畫起。
  畫說清朝初年,郁永河受命至台灣基隆勘探硫磺礦,回程途中經過台北湖,見到山野荒莽景色,不由想起他老師所作的一首山水詩,七言絕句,大意是詩人重訪自然,觸景生情,而反思文明,至一種迷茫的心境。我只記下了最後一句:「不覺過入虹橋中」。此句雖犯孤平又犯下三平,然甚具一種迷悟於真幻之間的禪意。詩說不覺,即是覺了;幻廬作畫,亦須先明白霓虹光影之物理。然至身歷其境時,或仍將不免恍惚,而這恍惚是可貴的,因它能提醒人類反照感官之侷限,及種種立場之囿。
  閱讀至此,我大概明白了「作者」以此史事作為楔子的用意──先寫一未開發之地,一個兼載傳統文化和朝廷使命的文官來到其中,一方面要為家國社稷開發之,一方面知道這些自然將被破壞,原住民之純樸將被漢人污染,而心懷不忍(明末陳第<東番記>一文即感嘆台灣土著「其無懷、葛天氏之民歟」,又無柰漢人多詐,將令其純樸日喪)。如此表示中華文化在古今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而台北就在這矛盾中漸由大湖而盆地而都市,四百年後已合同現代潮流,開發成一片行將自毀的繁華末世。然後即帶出本書的主角與主旨,然耶?
  我欲繼續研讀,而夢已模糊至漸醒。醒後梳理意趣,認為此夢在義理上雖不特出,但其揀選了郁永河(著有《裨海記遊》錄其行程以及當時台灣竹枝詞數百首)的勘探開發故事,以與現代科技文明對照,這樣的「比興」,對本網同人的創作與述作,當具些許參考價值。
  近日瀏覽<卜算子>等動畫,其畫面尚在「照樣描繪」的練習階段;個人理想之中,一篇優秀的呈現詩詞的動畫,還應能恰當表露作品所本的環境、人事,提示原作的潛在心緒;動畫作者當以能循循善誘的老師自期自居,以充份的史識、有度的章法建構畫面,給與觀眾一種「學詩」的示範。示範當不避主觀,也不求作標準、權威;我在大學國文課,好的老師講詩不只解釋,還能引導我們去領會作品的意念及種種由來,使學生心識得以寬廣,性命得與古人與文化傳統聯結,然後或能在碌碌塵世中,有以慎終追遠。
  同人當前尚在熟悉工具,不能如此奢望一步登天;然欲與當前電影工業的絢爛技術分庭抗禮,亦只有思想意境可以制勝。試舉一例:「踏花歸去馬蹄香」,若依本來典故,畫蝴蝶繞馬腳飛,並不出奇,難有可觀;如果改繪一類似之事,如明星、名人走後眾人爭相追捧其足跡及用過的物品,則具諷刺意義,可用於戲劇片段;又如果設計一簡單劇情,使一人或一動物從「踏花歸去馬蹄香」中悟得一些因緣的道理,然後觀看世界更覺璀璨博大,於是習得謙虛──這就有了藝術及教化的意義,惟須惕免弄巧反拙。
  夢不足徵,然這幾段對夢境及動畫章法的心得觀感,願與先生及同人參酌。
回應﹕
  好,很好,不算好!
  老朽已退休,無夢以求矣!「文傳演義」之所以未演先停,係人性宿命故。初,老朽見獵心喜,對文傳「三材」寄望過高,是邀浪子之歸而有大義之幻思焉。孰料,丁一用人失當;卜二策略失敗;張三品格失節!「三材三失」之下,文傳落得「漏斷人初靜,惟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如今,老朽只求有生之年,能為投資股東們撈些老本,免失大義!至於其他計劃,「圖文系統」在幾個(?)工程師打拼下,可望今年完工,但老朽既已告退,無力再事「微調」;「小杏子」技術在人、龍象在天,沈子已忙得日夜難分,輕重緩急之拿捏豈是吾輩所能作主?
  為此,老朽於不生不死、陰陽兩界之間,選擇「教學」以墮十九層地獄。在構思中,老朽擬將「不賺錢術」傳諸後人,令人間多幾個騃子、少幾個精明漢!
  《卜算子》是幼稚班的開學式,以往辛苦培訓的學生們潰逃一空(事見311事件)。又由於圖文系統難產(因改行「全自動」,原結構只好全部放棄),不得不另起爐灶。去年,在風雨飄搖中,本室新來兩位同事(老朽用人一切隨緣,絕不找「專家」)。由無到有,大是不易,能繳出作業,有幾分就是幾分。
  至於閣下,闊別多年矣!若要看「優秀的呈現詩詞的動畫」,恐怕非本室所能擔當。蓋老朽倖存至今,隻手挑戰舉世所不能(是愚公之後也),在彈盡援絕下,古稀冬烘,何以成事?世道西化,人際疏離,古今多少英豪,盡作壁上觀!閣下之「踏花歸去馬蹄香」恐永生無望矣!
  上下嘴唇兩張皮,前後文章一枝筆!老朽廝守罟網,喊得瓦釜雷鳴,自己一喉乾啞、兩耳發聾、四外寂靜、八方莞爾矣!人若有志,雞鳴即起,何待「風花雪月天天有,璀璨博大紙上留」焉?
  (沈補)《卜算子》雖是新同事的製作,其劇本和畫面是我的構思。而對詩詞文,只就其表象提供畫面,不做個人主觀揣測,是我一貫的作風。
  「其畫面尚在『照樣描繪』的練習階段;個人理想之中,一篇優秀的呈現詩詞的動畫,還應能恰當表露作品所本的環境、人事,提示原作的潛在心緒;動畫作者當以能循循善誘的老師自期自居,以充分的史識、有度的章法建構畫面,給與觀眾一種『學詩』的示範。」我很希望說者提供一劇八個畫面(包括片頭)的劇本,果真能達到上述「境界」,我們便重拍《卜算子》。
  「畫蝴蝶繞馬腳飛,並不出奇,難有可觀」似聽之成理,可是「踏花歸去馬蹄香」不就是「蝴蝶繞馬腳飛」嗎?這樣的畫面,觀者可以就「原汁原味」自行揣摩,有如個人主觀地讀詩文一般。若用「明星、名人走後,眾人爭相追捧其足跡及用過的物品」或其他能「悟因緣」的情節,作者真有如此功力,不怕人一看到「踏花歸去馬蹄香」,就只想起「明星、名人走後,眾人爭相追捧其足跡及用過的物品」嗎?「於是習得謙虛」,據我看,閣下已往所看的影視,好像都是浪費時間的。
  電影動畫等視覺藝術,本是淺盤文化,不過藉感官之通道導人入思想層次,「得魚忘筌」才是目的。本室作品常被用作教材,雅不願教師望著「眾人搶一隻高跟鞋」的畫面,說不出「馬蹄」為何變形了!本劇原非為汝等高人所設,有汙慧眼,止觀為是。
  閣下文筆流暢,不可多得。苟能心中無名,不求自炫,回歸中道,前途日新又新!
  又,成語故事之劇本,實有〈原材〉和〈演義〉兩類,歡迎網友踴躍襄助。
9844 留言者:漁儿 [2010-04-24]
主題:拉馬克(Lamarck)(2)
  謝謝先生的指教!

   在#9830的留言中,我引用了拉馬克的一段話:“科學工作能予我們以真實的益處;同時,還能給我們找出許多最溫暖,最純潔的樂趣,以補償生命中種種不能避免的苦惱。”此段話來自于一中文資料,但資料未標明出處。在法語資料中,我看到了拉馬克的代表作《動物學哲學》的第一章、第一頁,有段類似的話,我試著將其翻譯如下:

   Observer la nature, étudier ses productions, rechercher les
rapports généraux et particuliers qu'elle a imprimés dans leurs
caractères, enfin essayer de saisir l'ordre qu'elle fait exister
partout, ainsi que sa marche, ses lois et les moyens infiniment variés
qu'elle emploie pour donner lieu à cet ordre ; c'est, à mon avis, se
mettre dans le cas d'acquérir les seules connaissances positives qui
soient à notre disposition, les seules, en outre, qui puissent nous être
véritablement utiles, et c'est en même temps se procurer les jouissances
les plus douces et les plus propres à nous dédommager des peines
inévitables de la vie. [Philosophie zoologique I, p. 1]

   “觀察自然,研究它的產物,在這些產物的性質中,探索它賦予的一般和特殊的關係,最終試著領會它那無處不在的次序,以及它的運行、它的規律,和為產生此次序,它所使用的變幻無窮的方式;在我看來,這是讓我們獲得那唯一的、正面的、可由我們掌握的、且對我們有真實益處的知識的途徑,同時,還能讓我們獲得許多最溫暖、最純潔的樂趣,以補償生命中種種不能避免的痛苦。”-《動物學哲學》,第一章,第一頁

  可見,中文資料把拉馬克對自然的觀察、研究和領會,簡化成了“科學工作”。鑒于兩者的區別,這種簡化是乎欠妥當,也為我欠妥當的引用而道歉!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是的,早期「科學家」未曾忘本,本立而道生,故無不尊重自然。三代以下,學者自命不凡,驕狂任性,將「科學取代了上帝」,過河拆橋成習矣!如此解說甚佳,謝了。
9845 留言者:秦漢唐 [2010-04-25]
主題:漢字基因字典動書
  老師您好:
  
  首先感謝您多次對學生的因人施教,您的每次教導均針對學生的一種偏執,對癥下藥。學生受益匪淺,感激不盡!
  
  因學生這兩年來對漢字教學的持續思考,以及近來學習中諸多啟發(如動書、易經64劇、小品類劇本、#9836則「卜算子」製作程序),今日竟偶得靈感,特獻曝於下,請老師指正。
  
  建議優先製作《漢字基因字典》動書。因漢字基因字典最為基礎,將其做完之後,很多素材可以通用。字典更可以作為製作索引,防止疏漏。製作時,可分為獨體字和組合字兩種類型。獨體字應注重三維模型的構造,對於組合字則可利用圖文系統將其字首、字身之表象進行構思組合。
  製作形式舉例(鳥和鴻):
  
  劇本一:「鳥」
  1**時間: 地點:
      (〔三維實物〕一隻鳥旋轉一周,〔三維國畫風格〕一隻鳥旋轉至側面,鳥縮小并移向畫面左側。)
  旁 白:鳥
      (〔漸入,在鳥模型的右側〕甲骨文鳥;〔漸入,右側〕篆書鳥;〔漸入,最右側〕楷書鳥。)
  旁 白:象飛禽
      (一隻鳥回頭啄了兩下背部的羽毛。)
  旁 白:有羽
      (鳥張開兩翅,露出兩爪。)
  旁 白:兩翼兩足
  2**時間: 地點:雪景
      (樹上的巢中,一隻鳥挪動一下身體,露出身下四五個鳥蛋。)
  旁 白:溫血卵生
      (鳥飛翔在天空〔有上升、下降、側飛、盤旋等動作〕。)
  旁 白:能飛翔
  
  劇本二:「鴻」
  1**時間: 地點:
      (一條大江。
      (天空中一鴻飛來。)
      (大江和鴻變小,移向畫面左側。)
  旁 白:字身江、字首鳥、鴻
      (〔漸入〕甲骨文鴻;〔漸入〕篆書鴻;〔漸入〕楷書鴻。)
  旁 白:鴻
  2**時間: 地點:江邊
      (一鴻飛近江邊。)
  旁 白:江上之鳥
      (落在江邊淺水處。)
  旁 白:游禽類
      (鏡頭推近鴻〔特寫〕,鴻舒展一下翅膀。)
  旁 白:體積大
      (鴻向南飛,從鴻背俯瞰,地上樹木枯黃。)
  旁 白:候鳥
      (鴻向北飛,從鴻背俯瞰,所過之處,地上百花競開。)
  旁 白:代表訊息
      (鏡頭從上推近鴻背,地上景物渺小。)
  旁 白:宏大
  
  註:1,旁白采用《漢字基因字典》的解釋,對於旁白和字體演變,適當添加字幕。
    2,可製作兩種三維模型:實物和國畫風格。三維實物模型用於近景,國畫三維模型則供遠景使用。
    3,字體演變時,采用一個畫面中,模型、甲骨文、篆書、楷書等橫向排列,分別依次出現的形式。蓋字體漸變字形法,若遇見愚笨如學生者,三四十秒看下去,已經將前面的甲骨文字形忘記了。且畫面較為單調,觀者注意力難以維持。
    4,可根據「鳥」的模型構建「鴻」模型,并且鴻繼承鳥的體用。
回應﹕
  構想很好,但是起而行才是正道,否則,空氣振動一分鐘,沒動還是沒有動!
  老朽已是「退休族」,錯非姜子牙再世,否則,八十掛帥的盛舉只有在陰間!
  不論如何,老朽該做的都做了,不該做的也渾水摸了一些。再下去,像「科比」一樣,太獨了,對整體沒有助益!
  還是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吧!「漢字基因」沒人愛,自毀可也!反正情人眼裡出西施,何不情人歸情人?
9846 留言者:杞人 [2010-04-26]
主題:王安石一難蘇學士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与詩人仔細吟。”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誰見一句,詩人自問;縹渺則詩人自答。蓋孤鴻於沙洲見人行近,故驚起。何以知之?寂寞沙洲冷也。
回應﹕
  然,誠然,何其然。
  於9831則,老朽曾言:
    『在「漢文樂園」中,貼了不少漢字演變的資料,歡迎網友「製作動畫,共襄盛舉」。
   由於做動畫尚需一軟件,有意者請與網管聯絡,以便商榷工作,並提供軟件內容。根據產
   權規定,軟件需由使用人自行購買,但費用將由本室負擔,網友可根據發票,交網管處理之。
    『本室正在發展詩詞動畫,由於人少(程式部8人早已忙得日夜不分),連沈子都將小
   杏子封諸山巔,下凡作羹湯矣!蓋世事本無輕重,只有急緩,老天早就定下了「九天繁章」,
   成敗得失豈是我輩所能定奪?而動畫部人事更迭,新手(兩人=2/5)有待重新訓練,一
   切從頭做起,是故,尚須時日也!』

  春花落盡夏已臨,詩人未央意始興!查詞歌賦,無非人思遄飛、雅興所至也。若欲究其實,大可撰書為文,引古作證焉。王安石可為難蘇學士,老朽亦可專責沈子,「寂寞沙洲之冷」,在於「揀盡寒枝無法棲」。漢文樂園「開張」至今,門可羅鶩,「引詩入畫」,不過為供人學習漢字,苟若引經據典,鶩其霧哉?
  中華文化式微,非自老朽始;人類面臨浩劫,更係人性之惡!老朽平生只知奉獻,未謀一私,今老矣休矣,僅求吐絲自繭,劃地自圓也!由於本室一無達官貴人之呵護,二無暴利巨資之維繫,值今彈盡糧絕之困境中,只求略續「漢文樂園」之生機。孰料,網友恨天色不青,責老朽力薄能鮮,天厭乎!天厭乎!
  若將「踏花歸去馬蹄香」,改繪為明星、名人走後眾人爭相追捧其足跡及用過的物品。至是,漢字「踏花歸去」必被解為「名人走後」,「馬蹄香」則指「足跡及用過的物品」。休論今世何世,若把杭州作汴州,雖王安石八難,蘇東坡亦無以為應。唯則,「漢文樂園」可改名為「八卦網」,老朽該亡可亡必亡矣!

  是知,無怪古今中外,凡孤鴻於沙洲見人行近,常驚起遠離,非干寂寞沙洲冷,實乃人性使然、必然也!
  (沈補)《苕溪漁隱叢話》評「不肯棲」曰:「或云鴻雁未嘗棲宿樹枝,唯在田野葦叢間,此亦語病也。」多掃興!
  蓋好詩佳詞有如風月寶鑑,可反應出評者心態。我雖力求客觀,亦不過五十步耳。為點那「恨」與「冷」,所以每鏡只出現一角色,以風突動枝(技術上不算成功),鴻自驚起表達,不想在本詞畫中有俗人行為。
9847 留言者:小人 [2010-04-26]
主題:如何看詩
  老師好:能不能請老師說明,我們應該站在什麼立場來看詩詞呢?
回應﹕
  錯,大錯特錯!
  人能換立場嗎?要站在哪?天上?地獄?李白、蘇軾的肩膀上?
  一般說來,人只能在「自己的問題」上選擇主觀立場,而「詩詞歌賦」涉及「認識程度」,休想臨時買票進「場」!比如說,小學生說:「我要站在老師的立場寫詩」,可能嗎?有什麼特效藥可以令人一夜成師?大學生則認為:「我的立場是進士」!好說!好說!「進了錢市未必是財主」,尤其當今人文程度低落,「淨士」大概只能買半張股票!
  真要為汝說,當先瞭解,漢字不是普通文字,其道可通天、義可觸地、情可達人(以往曾一再強調:西文祇具情理)!以汝問為動機,以「漢文樂園」為老朽之立場答汝「非選擇性的立場」(反正生平慣於自說自話,別人不懂也罷):
  1,學習漢字的立場:
    可能是外國人、也可能是小學生,未知漢字是什麼玩意?既然來此,歡迎一遊。
  2,學習漢文的立場:
    字串成文,文貫以氣。氣者,人精神所注也,圖形易於接受、但深度不足,圖文互
   補,可以入門。立場清楚、目標明確,自己有多少料,來客飲什麼茶。
  3,學習漢詩的立場:
    文章詩詞優雅事,本室鄙俗不堪,能於濁世安身已大不易,未知人生尚有風花雪月。
  4,學習漢史的立場:
    古今詩詞逾十萬,即令大學文學終身教授,未必能知悉千分之一!不知為不知是也!
  5,認識漢魂的立場:
    此大義也!《卜算子》一詩中「字字血淚」,無非杜鵑啼血分外紅!但不知者免哭!
  6,認識漢文化思想的立場:
    天道者何?蘇子已道通天人,其為文也,係玉簡傳世待鴻飛,匪彼族類,焉得與語?
9848 留言者:遍德 [2010-04-28]
主題:馬叔禮先生─方塊字的奧秘
  老師您好:
  在Youtube上看到馬叔禮先生講解楷字的視頻,與大家分享。
  方塊字的奧秘(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zjQEVcIalA
  方塊字的奧秘(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RyYvdZ-Zag
  方塊字的奧秘(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VK-8qEZ3ro
  方塊字的奧秘(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yH_vA05Cwk
  方塊字的奧秘(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ZUtbBD-6LQ
  方塊字的奧秘(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chJDxjq0L0
  遍德敬上
回應﹕
  謝謝,大家一齊努力。
9849 留言者:漁儿 [2010-04-29]
主題:动心忍性
  最近,重讀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發覺對“動心忍性”沒有真正理解。
  查漢字基因,明白每個字的本義,且知:“動”與“忍”,一陽一陰,“心”與“性”,一體一用,對“動心忍性”有所體會,但仍覺得對其含義理解不夠。查網上資料,大多解釋成:性,性格、性情,忍,堅定、堅韌。對此,也覺得不夠有說服力。
  可否請教先生:“性”者,事物之本質,人所認知之起始;但在這裡,“性”、“忍性”該如何理解?
  謝謝先生!
  學生漁兒 敬上
回應﹕
  「動心忍性」應分兩層次來理解,首先,在宇宙進化數億年的軌跡上,「性」是根本的因素。體用因果皆因性而生變,天有天性、物有物性,人有人性,不得不然。其次,當人類文明逐漸浮上檯面,人有了「心」,「心控制了性」,體用因果的變化更複雜了。當然,絕大多數人類依「慣性」發展,但也有極少數人開始反思。
  「心」不是「心臟」,而是人類獨特的「精神性質」。由於各種刺激經感官傳入人體後,綜合的生理反應則形成「內分泌」經過血液到達心臟,心臟受內分泌的影響,經常能控制大腦,作出「絕對主觀」的決定。所謂「絕對主觀」,正是因為每一個「人心」對每一種刺激都有著絕對獨立的判斷,而且其動機、立場、目的非他人可知。
  這種現象,在陰陽的辯證理論上,正是大宇宙與個人自我的一體兩面。大宇宙本為一個「剛體(詳見科學定義)」,在理論上,剛體內部為一;而在人類所知,宇宙無窮無盡。其中的「消息」正是陰陽之「本質」,即為認清了「時間」的真相後(始終之間),人類精神文明直達大宇宙的變化流程(關於這一點不下苦功,無法參透)。
  因此,「人心動」相當於「大宇宙的脈動」,「性變化」則為「因果的規律」。對一般人類而言,男人見到女人、女人見到小孩就會心動,因為他們的責任是建築人類社會,「心」是「斥侯」、「性」乃主帥。只有在極大量的人類社會、極長遠的人類精神文明的蘊育下,才會因量變而導致質變。有朝一日,心成主帥、性為斥侯,終於,時機到來!
  對金字塔尖的聖人來說,斥侯有了消息,主帥該有主見才是。作為有遠見的主帥,一切根據整體原則、最大利益而定,絕對不會輕舉妄動的。但是「本性」不然,男性專擅狩獵、女性職司護犢,其特質已建立在感官本能當中,一觸即發!因此,聖人動了心,卻能忍性,對當前的刺激置若罔聞,以便騰出大腦作正確的判斷。
  人的價值,在於能「動心忍性」,蓋人若在刺激前「不動心」,一定是「感官遲鈍」或是「神經失常」!再若「不能忍性」則必然會在大街上吐痰、大小便,其他的事就不必一一列舉了!中華文化的有教無類,便是「忍性」的實現。不幸,當今商業文明掛帥,為了少類人的暴利,「搖心任性」成為主流,以致連何謂「動心忍性」都惶然不知了!
9850 留言者:超文 [2010-04-30]
主題:續#9849
  是故,「動心忍性」是受外在的刺激;「明心見性」是幽的內在追尋。
  二者異曲而同工,仍有稍許差別。後學講不清楚,只能做個比喻:前者像是一名儒生,一步挨著一步,受盡各種刺激(感官麻木了},爬上了山頂;後者是一名高僧,在明月的映襯下,孤獨地站在山巔上,細數過往的雲煙。
  時下盛行的「自由」就是任「性」而為;相反地,佛家講的「涅盤」要除去「慾望」
  寫完後,學生本來的問題也消失了。不過,仍像個小孩討糖吃。
回應﹕
  糖好吃,可吃,但不宜常吃!
  性能忍,必忍,且終生應忍!
  實際上,「動心忍性」是人的客觀意識型態,無時無刻不在自制中,行為可資驗證;「明心見性」則是人追尋的主觀結果,可能果真得道、也可能自以為是!老朽「自命」明心見性已久,但是,偶遇烏雲滿天,還是要靠「忍性」才能過關。因此,人不能托大,尤其是人在紅塵中,身浮慾海裡,心不妨動之,忍性則不容稍離!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