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77 留言者:漁儿 [2010-03-03] |
| 主題:老子第四十二章与结构逻辑 先生說,老子思想之根本在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讓我想起“老子 第四十二章”中的一段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我一直覺,自己對此段話的理解不夠清晰。先生對結構邏輯精辟的闡述,又讓我想起了這段話,我可不可以認為,先生的結構邏輯,是從對事物的認知角度,對這段話的一種闡述:整體系統觀(道生一),性質相對性(一生二),三才結構觀(二生三),應用結構邏輯來認知萬物(三生萬物)?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好極了,老朽偷抄道德經的論文也被抓了包!汝所見完全正確!古人之智慧精妙無比,老朽只不過換一個觀念表達,就有新猷!汝用心如此,不懈不怠,將可道通天人也! 須知,今人所知所識,無不來自前人。只緣任何觀念皆有待時間考驗,當今之各種技術,有九成九即將成為「昨日黃花」,一一埋藏在歷史長河中。人之愚者,死抱著眼前的餘輝不放,孰知,西山霞盛,已然夕影!夫子有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老朽所為,莫非如斯、如是。 |
| #9782 留言者:漁儿 [2010-03-05] |
| 主題:謝謝先生的鼓勵和教诲 回顧這些時向先生的請益,在先生不斷的啟發、指正、鼓勵下,一方面,感到自己在進步:對古籍中那幾段話的認知,由模糊到逐步清晰,體會到了其中蘊涵的深刻理性;另一方面,卻備感慚愧:我們當代知識分子太低估傳統文化了,我們以科學為由,輕率地判定傳統文化不具備理性、從而過時了,不願意花時間去瞭解她,甚至害怕走近她。這種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幾乎就是令人泣淚的“和氏壁”故事的重演! 然而,要把傳統文化中蘊涵的理性闡釋出來,又需要借助現代科學,讓傳統文化在生活和工作中能發揮真正的作用。在這方面,我以為,先生為當代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范:先生為文化奠基所做的卓越的工作,先生的生命實踐,更有先生的“愚公”精神,都在感動著、鼓勵著我們。謝謝先生!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在大自然的流程中,每一個時代、每一條路徑,都會有一定的機緣,引領著人類,行向未來。如果過去不成為過去,現在還停留在現在,未來將永遠不會到來!然而,宇宙進化不止,在不斷的變化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中華文化曾經光輝過,但若不遭遇新的挑戰,固化的標本佇立殿堂,現在豈不等於過去? 近世紀,在世界列強輪番凌虐下,中國人一再努力掙扎,力求自保。結果是獻了山海關,也賠掉了國魂!傳統文明被徹底破壞、毀滅!但是,破壞才有建設、毀滅才能新生!日光、空氣、流水是無價的,但有誰真正認識到其存在?再貴重的寶物,只有在失去以後,有了需要,人才能體會其重要性! 人人知道,失敗為成功之母,事實上,母親雖尊,可愛的卻是「女兒」!誰不希望成功?問題在於:中華文化之本質不在「求勝」,而在於世界大同、和平共存!尤其是國人謙遜誠信,寧損自己也不難為他人!君不見?汶川大地震,宛似人間地獄,百萬之眾卻未見一人搶掠打殺,較之西方何如? 老朽不過領責在身,竭盡己力。本網雖小,卻有覺者數千,於此濁世,覺者已非凡人。若人人奮發,瞻之未來,必有聖賢再世!《易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時中華文化正值存亡之秋,何吉之有?蓋天道剝復,若六陽皆變,是為坤;若一陽領群陰:毋餒、毋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華盛世是也! |
| #9785 留言者:牧牛 [2010-03-06] |
| 主題:是非、善惡 是非、善惡問題困擾學生久矣!近來思想,有所理解,記之如下: 對外(人、事、物):是非、善惡分明,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對內(己):不住於心、隨緣所之。 雖理解如上,但學生對「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壇經.自序品第一》)有迷惑,請師慈悲開示。 |
| 回應﹕ 若不用心參詳,善、惡無非兩個符號,雖具概念,但世之識者有限。古今中外,諸說紛紜,莫衷一是,無非黨同伐異、標榜己利者也! 查漢字基因:善=羊言,羊代表良好,有利之言;惡=醜心,壞也,故意做害人之事者。 然而,打破砂鍋問到底:什麼是「良好,有利之言」?什麼是「壞也,故意做害人之事」?真要一層一層定義下去,就算寫上十本書,也不可能令人清楚明白!那麼,吾人該如何理解善、惡?如何解釋良好、有利,或者醜惡、害人? 其實,只要把立場、目標說明白,一切迎刃而解!在立場上,有思想、政治、宗教之別。 在思想上,道家認為人本自然、無善無惡;佛家認為善惡由心而定;儒家則分兩派,孔孟主張性善,故重教化;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須以刑法糾正之。在西方,二元論者認為世界由善與惡兩種力量統治,善是精神,是靈魂;而惡是物質,是肉體。人類社會永遠在善惡兩者之間激蕩,同時並存。 在政治、宗教上,善惡只是兩個枷鎖,誰有權力,誰來定義!道理很簡單,宗教、政治都依靠人民納稅(或名捐獻)維持,如果不能控制群眾,將立即解體。所以,什麼是善惡雖不重要,但「獎善抑惡」卻是標準的處理方式!正因如此,在思想上可以各說各話,但在生活上,人民永遠要看上面的「臉色」行事。 不要忘了,人活在世界上,脫離不了「人類社會」!有人便有你我,有你我便有是非,有是非便涉及善惡!在同一社會上,只要大家對善惡的概念類似,人們便能和諧相處,謂之「生活規範」可也!反之,如果同一社會上人人有不同的善惡標準,那麼由觀念認知而對立衝突,必將演變為暴力、革命! (如基督教以「信主=善,不信=惡」;納粹以「亞利安人=善,猶太人=惡」;資本主義以「有錢=善,窮=惡」;共產主義反之;太平時,「安份=善,破壞=惡」;革命時反之;法制社會「合法=善,違法=惡」。) 所問係佛教觀念之核心,蓋佛家追求明心見性,若心不明則無從認知人世真相。當人思及善惡,表示已為環境所影響,此刻必然各念雜聚,風起潮興,頓失「本來面目」矣!所謂:「對外(人、事、物):是非、善惡分明,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對內(己):不住於心、隨緣所之。」正是主觀已登堂入室之證! 於客觀立場是知:無善無惡=宇宙真實;行善抑惡=社會本態;善善惡惡=個人生活。 |
| #9786 留言者:漁儿 [2010-03-06] |
| 主題:中西方文化关于“以德報怨”的表述 謝謝先生的教誨! “以德報怨”是人們常提的一個話題,所以,就此還想向先生請教。西方文化中對此典型的表述,是聖經中的“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為此,我請教了基督教同事Jean-Frederic。他給我解釋了基督教非暴力的理念,並給出了聖經中與此相關的兩段經文: 馬太福音 38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39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40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 41 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42 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 43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44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45 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46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 47 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 48 所以你們要完全,象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羅馬書 17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18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19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20 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21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我把“寒山問拾得”講給了他聽,他談了他的感想。我把他的一段話譯出來: “事實是,上帝創造了人類,並給了他一切,使他生活幸福。但他背離了上帝,走上了把自己引向罪惡的道路。今天的我們都承繼了這份罪惡。但上帝愛他的造物,用他自己造了基督,來拯救我們,並把我們引向他。這就是為什麼通過基督,我們可以成為上帝的孩子。 這與哲學無關,只是上帝為我們保留的幸運。所以,基督在上述經文中,要我們不要暴力。哲學家也可以作類似的闡述,但意義不同:基督的理念是精神(spiritual)的,而哲學家的是人道(humanist)的。” 這讓我想起,中西方對“問題”不同的理解。先生說,西方“心物二元”, 東方“天人合一”。那麼,上述基督對“以德報怨”的表述,是否也可作同樣的理解:“心(精神,上帝)物(人道,人)二元” ? 先生說過不談宗教,這裡我僅想從認知的角度,對“以德報怨”的不同表述,再作一點思考,不知是否妥當?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想對中、西進一步瞭解,就應從歷史下手,僅僅研究宗教意義不大。當今真正信教的人已大量減少,其中原因極為複雜,在中國是政治條件(近年佛教徒急劇增加);美國則是科學觀念(基督教徒大量減少)。因此,對一種沒有長時期持續的發展的「主觀心態」,只是一時的風潮,不能代表什麼。 貴同事所舉的例子,在在證明是「以教談教」,完全主觀。基於人性,任何宗教都必須打著「濟世」的招牌,包括「邪教」在內!所以,教義絕對不會標榜「暴力」!那麼,如何用「理性」去瞭解宗教呢(千萬不要從「哲學」下手,因為哲學原係「名詞辯證學」,只是被西化的中國學者哄抬過頭了)? 理性的條件,就是力保客觀;如何力保客觀?簡單,不要掉入「邏輯旋渦」中!比如說:基督教的「信者得救」是憲法,「不信者有罪」是刑法!既然已經信基督教,當然認定基督教是真理!同理,未信者已經定罪,說什麼都不能構成理由!所以,要保持客觀,就應把「宗教」放在一邊。 基督教徒同意嗎?不同意?無從討論!如果同意,好極了!首先就要「摘掉大帽子」:「事實是,上帝創造了人類,並給了他一切,使他生活幸福。」能摘嗎?貴同事能如此理性嗎? 其次,「以德報怨」可作心物二元理解。但是,這些只是「雞毛蒜皮」,不值得下大功夫!尤其是千萬不要碰觸宗教這種「主觀堡壘」,否則中西文化還沒看清楚,已經跌落亂石崗了! |
| #9796 留言者:阿成 [2010-03-13] |
| 主題:三個問題。 朱老師: 您好!晚生有三個問題想請教: (一)去年年末在北京和大學同學吃飯,同學現在國家政府機關工作,酒席言談間,該同學說我做人最明顯的缺點是為人太過於“木訥”,暗指我在為人處世方面不夠靈活變通,待人接物有些拘謹,特別是在陌生人面前不夠放鬆,不能讓人心情舒暢,有如沐春風之感。我知此言非虛,自己確實有此問題,便點頭以為然。酒後同學可能怕傷了我自尊,又語重心長的安慰我說:如果你能做到“人前木訥,人後聰明”那就厲害了。請問朱老師對“木訥”二字有何看法,做人是不是要盡量除去給人“木訥”的形象才好? (二)最近每晚睡前閱讀“智慧之旅”,看到老師在巴西音樂學院期間對欣賞音樂的精彩描寫,心甚嚮往。晚生因生在農村,經濟比較落後,受環境所限,從小到大完全沒有接受過關於音樂,書法繪畫方面的教育和訓練,可以說和藝術徹底無緣。僅從小接觸古代詩歌,對詩歌還算小有體會,能概略體會其中的意境美。而對於音樂,僅能達到悅耳,對書法繪畫也只能達到悅目,也就是只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卻不能用心去看,去聽,只能徘徊在浮光掠影的表面,鮮能從精神的層次上去欣賞藝術的美並達到心靈的共鳴。不知道老師能不能就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和欣賞能力方面給晚輩些有益的教誨? (三)個人生平僅有的藝術體驗:去年深秋有個下雨天,走在學校潮濕飄滿梧桐樹葉的路上,突然耳畔聽見一片梧桐葉落在地面的聲音,極為清晰,此時天地間變得完全寂靜,人立時就呆住了,自然的美一瞬間如此讓人難以形容。當回過神來的時候,第一反應感覺難道這就是“天籟之音”,突然醒悟這應該就是真正的藝術所追求的境界吧。但是自此以後,晚生想盡各種辦法卻再也無法經歷當時的情景了。請問老師,當時這種境況發生的原因,是不是因為當時自己的心比較靜,樹葉的聲音和自己的心產生了共鳴?有沒有辦法可以再回到當時的情景裏呢?還是這種情況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 回應﹕ 一、「木訥」兩字代表一種「主觀看法」,在「國家政府機關工作」者的眼中,從褒的角度,應是「情報工作」的美德;而從貶的角度,則是「低能無用」!批評者既曾為「同學」,過去平起平坐,如今貴為上座,所指必係汝面見貴人未識大體。小小教訓一番,未必真與「木訥」有關,不值得放在心上! 二、音樂要用「心」去聽,說穿了,「用心」是指不要用「大腦」想!蓋音樂絕對「感性」,而大腦則係「理性」,兩者交集在一塊,必然產生茅盾!只是,基於社會環境的「感染」,音樂又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一員。所以自從重商時代的到來,商人但知逐利,音樂、藝術早就成為俎上肉了! 過去沒接觸過音樂藝術不是缺點,但今後仍徘徊門外,則是無比的損失。蓋人生短暫,為了生存、生活,等於是只有付出而無收獲。以一般人而論,生存的目的是傳種接代,生活則是為了滿足「感官」。音樂、藝術本是人類感受最精美的殿堂,但一旦成為商品,賣多為勝,其內涵就每下愈況了。 理由很明顯,世界上最容易騙的是兒童,兒童最好騙的是感官!看看幼兒就知道,專為兒童製作的「電視卡通片」,除了白癡、沒一個成人看得下去!但是,兒童們每天少不了它,眼睛一瞪就是幾個小時!商人號稱受害者感官發達,未來必成天才!而上個世紀過去了,除了銅臭更臭,「天」才全變「天才」! 茲建議,要欣賞音樂,必須先「正耳朵」!流行歌曲絕不能聽,那些曲子的生命不超過一個月,是商人造錢工廠的「量販品」!聽多了,習以為常,就黑白不分,見光碟就買了!要聽,先聽「古典名曲(小品類)」,只要「熬」上一個月,習慣了,再聽上些時,就知道什麼叫「真正的音樂」了。 藝術亦然,所有掛在商店中的「裝飾畫」一概不要看,看多了,眼睛便受到污染,美感盡失!那麼,該看什麼?簡單!大自然!世上只有自然最自然,自然最美! 三、正是!完全正確,所云可謂「頓悟」!要知道,世上數十億人,能達到這種境界的沒有幾位!所以,得者是福,「美好的經驗一次已足」,不要貪多、不要不知足! 這種感受不是「不可求」,而是「難得」!老朽常言「修道」,為何要「修」?因為人「曾在道上」,故知「道」之難得也!既難得,故此道必須自修之。 至於修道之法,不外所述之情境:「走在學校潮濕飄滿梧桐樹葉的路上,突然耳畔聽見一片梧桐葉落在地面的聲音,極為清晰,此時天地間變得完全寂靜,人立時就呆住了,自然的美一瞬間如此讓人難以形容」。再進一步分晰,因為當時「無念」,人與大自然同一境界,所以能感覺「天籟」! 自後,汝用「腦」去捕捉,人心已為「欲望」所統御,遂陷重圍! 修道人唯一的法門,就是摒除雜念,所謂「打坐、面壁、閉關」無非是「堅壁清野」,以免清淨心受到干擾也!建議每天清晨,撥些許時間,靜坐無思。待有進境,酌量增加,或能上道,再聆天籟!要知道:天才是天籟接引之道,若修至樓上,人思必將豁然開朗,雲天山川無不歷歷在前也! |
| #9797 留言者:漁儿 [2010-03-14] |
| 主題:三才合一(2) 先生關於電腦之複合結構及電腦與人之溝通工程的指教,含義深刻,我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領會。 這裡,我想就“三才合一”的主題,繼續向先生請教。我以為,先生提出的“三才合一”,為理解中西文化差異和融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我想結合自己工作中的體會,試著談談對此框架的初步認識。 1,中華文化“天人合一”所缺者,“地”也 此“地”可體現在理論、工具及表達三方面: 理論者,對知識的整理、總結、系統化,促進知識的傳播和運用。 工具者,簡化做事的程序,提高做事的效率,促成目標的實現。 表達者,促進交流,幫助溝通。 計算機語言的研發,是此“地”的集中表現之一。我以“面向對象語言(Oriented Object Language)”及與之相關的“統一建模語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 UML)”的發展史為例,對比西方,談點感想。 面向對象語言的思想起源于六十年代,相關的程序設計語言出現于八十年代,興起于九十年代,伴隨著Java、C 的廣泛應用,已被軟件業廣泛採用。因軟件設計變得越來越複雜,于九十年代,人們開始研究一種圖形語言,用其豐富的圖形和相關的概念,為軟件設計過程提供模型化和可視化的支持,此語言國際標準化,就是UML。 UML的研發起于Booch、Rumbaugh和Jacobson。最初,他們的目標是創建一個“統一的方法”(UM : Unified Method);及后,認識到在不同的公司和人之間,方法的區別很大,要創建人人都能使用的一種標準方法相當困難,而建立一種標準的建模語言卻要簡單得多。因此,他們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標準建模語言上,並命名為“統一建模語言”(UML)。于1996年和1997年,推出UML1.0和UML1.1,至1996年底,UML已穩定地佔領了面向對象技術市場,于1997年,國際對象管理組織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將UML1.1作為基於面向對象技術的標準建模語言。 八十年代的中國,在這方面已有研究,但卻沒有出現類似的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否也反映了我們對理論體系的建立、工具的開發、表達形式的運用,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實踐? 不知我這樣的理解是否偏頗,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 回應﹕ 所言係「電子計算機之發展體系(中外無別)」而非「中西文化之差異與融合」,一毫之差,謬以千里是也! 答1:「中華文化“天人合一”所缺者,“地”也」。--正確。 「此“地”可體現在理論、工具及表達三方面」。--不盡然。 蓋「地」重「實現」,是謂腳踏實地!因「文化」人人可以說得天花亂墮。但再精妙的理論,說了百十遍而不能實現,就會變成「老生常談」,無人聞問!至於所提:「理論、工具、表達」三者,是先假定為「電子計算機」,已經心有「成見」,然後「對號入座」,顯然進了電影院。 那麼「地」該是什麼呢?要知道任何「理論」都只是「依理而論」,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是傳統儒家的最高境界。而「三才合一」只是老朽個人不成熟的構想(至少在目前),說不定一些「大儒」聽了,縱不「笑掉大牙落滿地」、也會上氣不接下氣,道聲:「胡說凱旋門大道」! 正因國人因襲成風,不事進取,文化界只知撿考古的餘蔭。以致天人合一的結果,去的去了,未來的還沒來,反正文化有文化部,飯碗永遠少不了一個!於是乎,上氣不接下氣變成死氣!死的已死,活的還活得活蹦亂跳,文化則蛻變為「歌舞昇平、月月公演、年年出國」,「文字化育」則有幸絕跡! 至於「電子計算機語言史」,那只是一種「經商謀略」,每一個新產品都會用各種理由取代舊勢力,「求新求變、賺錢第一」!這些老朽談得太多了,反正業界人人發財,有錢人人愛,在這個「人富為王」的時代,何必淌這種窮海水?老朽但求一肩清風,永駐罟網,活在自我的天地人三才裡! |
| #9815 留言者:陳生 [2010-03-28] |
| 主題:婚姻問題 朱老師,您好。有一件事向您請教。我在婚後才知道老婆曾經和一個已婚男交往一年多,沒想到她經歷這麼“豐富”,心中十分鬱悶。這幾天心裏老是想起這件事,對老婆態度也不自覺地冷淡,老婆因此也很傷心。朱老師能否指點一下我這個迷途中的人? |
| 回應﹕ 人生三大心智障礙,愚迷、狂傲、嫉妒是也!人未開竅前,障在愚迷;當事有所成,障在狂傲;待心有所專,障在嫉妒。汝所患者,因專擅而期獨佔,因獨佔未得而心生「陰柔之疾、之戶」使然。蓋古時婦女生活範圍狹小,以致心理陷於陰柔,對事物見解難全,於漢字中常代表陰性概念。 要知道時易道遷,如今環境開放,男男女女,交往頻繁,世上鮮有「處子、宅人」矣!再說,人只有在經歷世道後,慧眼始張,否則井底之蛙,愚似頑石!男女相處,貴在相知、相諒,否則,終生面對一張「白紙」,婚姻豈不成為無菌室?「純潔」的定義,等於容易污染!在漫長的人生中,天天擔心,多麼可怕? 快快回頭罷!生命最大的幸福,在於「感恩」,多想尊夫人的好處,心智就不斷充實。無論如何,她「豐富」的經歷,何嘗不是汝生活的保障?待蹉跎下去,一次失敗的婚姻,必將鑄成汝「豐富」的歷史!待下次遇到一位「純潔的公主」,那時她又將提出「同樣的問題」!那麼,失敗者又將是誰? |
| #9824 留言者:持心若水 [2010-04-08] |
| 主題:酒,植物,生命随想,笃行 1.自古文人好酒,概因理性難持,感性常擾,不知對否。 2.學生近日與老師相向,去南方旅遊,對植物的生存有略微觀察,有一困惑:植物之生存為何只是一機械因果論?不具靈性?(南懷瑾老師言),同為生命(在觀察榕樹絞殺、原始森林樹木根系競爭交錯,相互遏制現象之後),為何植物不在六道輪回之列?本質區別在何?(學生已讀《智慧之旅》中解釋,希望能有《智慧學》之概念解釋) 3.生命緣起于私,是否目的在于獨立于本生之環境而為一獨立之存在?不成熟時順天,寞求一機會逆天?(感于黃易先生的武俠小說中道與魔的思想),少數學者認為,地球作為目前發現的僅有生命存在地(俠義生命),誕生于某一次外來隕石碰撞,生命為碰撞所生,所以兼帶順從與叛逆兩種特質,此種理論雖略偏頗生命與宇宙的關係卻一直吸引著學生,不知對錯各在何方? 4.學生為生計所困,終日奔波,明知老師關於電腦信息技術方面的教誨頗具現實意義,卻委實難以相隨,深感遺憾。唯修身齊家篤行,于亂世略燃燭火,以慰有緣人。 |
| 回應﹕ 1,不盡然,若係「有料」之詩人墨客,理性原無必要,酒可助感加分;但對一般文人,原本泛泛,借酒可以裝騷,唬唬外行也是一得! 2,何謂「靈性」?苟人不知,安能妄評植物?荒謬在於「機械因果論」!「隨意因果論」又如何?「六道輪迴」乃佛教思想,無可置喙!至於概念上,拙著《層次論》對生命已有定論,難添蛇足矣! 3,「私」者,任一機體之中心也。因有人之存在,人對宇宙系統之認知來自「推己及人」;於概念上,相對於「整體」之「個體」,是謂「私(食禾之氣)」。若欲從事思維之學,應由基本認知下手,否則,黃易言之、白難非之,在野、當朝永遠廝殺難止也! 4,人生在緣,緣在趨止。老朽素有「教學」之心願,已逾伏櫪之齡,不過奢望馬革裹屍而已。然天道難測,「酬庸」尚優、「酬勤」未及!以十年來各種計劃而論,一事無成已成宿理,只因老朽膺命「成功之父」,一口氣在,焉可言伏?汝為生計所困等同老朽為地獄之縛,緣在篤行,安步當車、意隨因果可也! |
| #9826 留言者:無名可化 [2010-04-12] |
| 主題:問題 諸葛孔明和屈原是學生十分由衷敬佩的兩位古人,每次想起他們的事蹟或詩詞,心中總有股莫名的傷感––為什麼那麼偉大的人結局竟是這樣?上天為何那麼不公平?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嗎?想請教老師想法,謝謝。 |
| 回應﹕ 人生是個千古一貫的舞台,各式演員出將入相,絡繹不絕。對一個個認真賣命演出的人而言,什麼叫公平?讓諸葛孔明去發國難財?讓屈原去做楚懷王?閣下能在台下看戲,無禍免災,不錯了!這種傷感還是留給自己慢慢品味吧!偉大之演員之所以偉大,就是忠實地扮演該扮的角色,而不是追求「更好的方法」去欺世盜名! |
| #9828 留言者:逆海風 [2010-04-13] |
| 主題:常識基因之定義及結構 朱老師您好,老師前曾數次提過常識基因,可否再次說明其定義及結構? 謝謝老師。 |
| 回應﹕ 「常識」者,人類「日常生活所識」也。 「常識基因」依個人「日常生活之主觀認知」而定,老朽以往未曾多說,蓋因個人「主觀」難致共識也。對老朽,倉頡法則為日常生活中最密切之關鍵,但對「小馬哥」,選票第一,保證牛頭不對馬嘴!同理,談及倉頡法則,一般人只知「打字」,而老朽則為「贖罪」,異罪不能同罰也! 前已言及,漢字基因中有「常識基因」256個,是為倉頡字母及字首字身,亦即漢字之常識。一般人學漢字輸入,其目的是為電腦,有無常識並不重要;但老朽之倉頡法則是為求解決人類當前的困境,人缺乏漢字常識,從何理解漢字?須知,漢字者,人類文明之結晶,豈僅具吃喝玩樂之概念哉? 定義如此,結構在倉頡規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