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7891 留言者:阿成 [2008-10-06]
主題:少女網上發帖賣身救父所想
  今日看到老師關於動機、立場、目的、手段的論述,恰今晚電視上看到南京發生的一起少女網上發帖救父的事件,晚生冒昧,鬥膽用之分析,不知正確與否,心甚惴惴,還請先生批評指正。
  動機:少女感情深厚的父親被撞傷致高位截癱,高額的費用肇事公司拒絕賠付,家境一般的少女無奈欲賣身救父。
  立場:家庭角度立場為公,舍己而為家庭,應算立場正確?(不是很確定)
  目的:找到有錢人,願出錢救父親,少女願意嫁其做牛做馬。
  手段:網上發帖,述說詳情,傳上照片和證件,以證明所說為真而非行騙。
  結果,網上引起轟動,大部分人為少女精神感動,其電話被打爆,紛紛索要銀行卡號欲寄錢給少女,但電視台採訪時少女做出如下兩種表態:1.電視採訪時說心裏一直害怕出現那個人,也就是可以出錢救父的那個人﹔2.拒絕網友的捐款,準備用法律手段向肇事公司索賠。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少女的孝順和犧牲精神,也可以看出眾多網友的真誠和熱心,網路上並非沒有真情,中國也並非處處冷漠,當然這一點在汶川地震表現的尤為明顯。但於我而言,更佩服的是少女的做事手段,也許少女自己並沒有想到這點,只是恰好歪打正著。但是她採取的方法,我以為應該是當前的中國底部階層的弱勢群體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所能採取的最好方法。
  在中國當前社會現實下,大部分弱勢群體的權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維護,為什麼?大家都心知肚明,因為你沒權沒錢,衙門向來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自古皆然,今且異乎?但是當前的中國有個古時沒有的新生事物,那就是電腦網路。網路的龐大,是政府和國家無力完全控制的﹔而且網路是社會每一個人的參與,具有非常快的傳播速度,一傳十,十傳百,在互聯網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少女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非常成功的利用了互聯網的工具(當然她的立場是正確的),先獲取了廣大線民的認可和同情,使自己站在了一個非常高的道德制高點上,這對於中國這個自古以道德為基的國家來說,已經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由此當少女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訴諸於法律時,假設碰到的官員貪贓枉法(這個碰到的幾率非常大),但是由於輿論的支持,官員為了自己的官帽,肯定會投鼠忌器,不至於做出非常出格的判罰﹔更甚者官員為了收買人心,獲取好名聲贏取政治資本而給予少女更好的賠償。這樣少女就不用出賣自己來挽救父親,維護了做人的尊嚴﹔而高位截癱的父親也應該能在最壞的情況下得到盡可能好的贍養,最大程度上維持了自己的權益。
回應﹕
  很好,以上分析正確,但嚴格說來,僅係「前半」之報導部份。
  蓋後半出自閣下之「自白」,顯然另有:
  動機═見網上該文﹔
  立場═不明﹔
  目的═一吐胸中塊壘﹔
  手段═藉討論時事廣而告之。
  任何人於任何事,此「四則」無時無刻不隨身以攜,唯人常不自知耳!
  人之顏面,內心窗口也﹔書之於文,洩之以意也。苟有人見面而知情,閱文可知意,是稱「識者」。識者識人,當知人心﹔識意,可知世情。是知,透悉「體用因果」、掌握人之「動機、立場、目的、手段」,當能對人事觀察入微,明天地之造化也。
  文章也者,宛如俠客之劍,多現易損、多損必折。故至武不劍,有鋒必藏,其道大矣哉!往昔之傳統讀書人熟讀四書、五經,所求莫非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將此四則納諸於「仁義」,斯乃德行。夫有道有德,中華文化始得發揚光大,二三子宜常自勵自勉。
8277 留言者:阿成 [2008-11-26]
主題:答8263:
  朱老師:
  第一次做練習,對我而言感覺甚難,思慮太雜,無法掌握主幹,勉力為之,請指正。
1,認知界:濟公舉例說明:做人只要一開口,莫名是非就臨頭。
2,理解界:體:語言;用:溝通。語言只是用來做溝通只用。
3,剖析界:無謂的言辭爭論沒有意義,少說多做才是正途。
回應﹕
  1,不確。2,不確。3,不確。
9467 留言者:阿成 [2009-05-21]
主題:作業練習
  事例:晚上回辦公室取東西遇見加班同事。
   應酬語:這麼晚還加班,太辛苦了,注意身體啊!
   詼諧語:還不回去,嫂子在家哭呢!
   嘲諷語:這麼晚了,老闆還不回家啊!
回應﹕
  嘲諷性質不對,同事聽了不反感,白講。
9511 留言者:阿成 [2009-08-27]
主題:思维方法
  朱老師:
  曾讀先生“易理探微”一書,其序有言“67年,時四十二歲,始自習計算機技術,未及終旬,盡得其妙”。讀后極欽佩,驚訝老師的學習效率如此之高,心甚神往,卻不知因何能至此。晚生曾學過數種計算機語言,有因考試而學,有為興趣而學,但都學而未通,說來汗顏。
  待讀至“智慧之旅”,先生層解釋此事:“其中唯一的訣竅,就是瞄準目標、心無旁騖。”。才心有所感,想到自己之所以學而不通,實非智力不夠,其關鍵問題在於缺乏明確的目標,只是出於興趣而學,三分鐘熱度,學而不能致用,又沒有堅定的毅力,總是半途而廢,結果致使如今無一學會,更逞論精通。
  但又思量,憑自己現在的智力條件,假設能做到“瞄準目標、心無旁騖”,想要在半個月內學通一門計算機語言,應該是絕無可能。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個人先天的智力條件差異。但是我想也和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或者學習方法有很重要關係。而現今不論書店還是網絡上,關於思維方法的書幾已氾濫,而所謂的思維導圖更是廣為流行,學生曾粗略看過一些,發現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的提高並沒有什麼幫助。
  沈紅蓮老師曾在“罟網鴻爪”第# 2131則留言解釋如何學英語時曾說:“不論何種語言,都只是概念或觀念的載具。要掌握語言,得先在概念和思維方法上下工夫。”該如何在概念和思維方法上下功夫呢?這是學生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望先生有以教我。
回應﹕
  老祖宗常言:「學以致用。」蓋人生有限,縱弱水三千,不過取一瓢而飲。今人失智已久,為學而學,有人學如瀚海,卻不知如何應用,所為何來?計算機語言等同此理,原不過為設計軟件用,但因其中商機,成千上萬專家涉足其中,據悉迄今已有數十種,蔚為大觀!
  老朽只用組合語言,乃最接近機器運作之「母語」。組合語言中,約有指令百餘,老朽但悉近半。關鍵在於「要做何事」?如若知曉,針對所做之工作,能達使命,大功告成。
  以老朽所寫之漢字字庫為例,所做工作不過:
  1,鍵盤輸入:假定已知鍵盤輸入之代碼已在某一輸出入介面中,取之置入操作區,總
         共不超過三個指令。學之,一分鐘已足。
  2,字碼組合:將字碼組成漢字,其效率與輸入方法功能成正比。老朽之倉頡輸入法,
         已將字形關係納入,故手續簡單,只須將字碼置入相關筆劃區即可。
  3,筆劃輸出:程式區間相當於有張「格子紙」,把漢字筆劃一點一點放進去。程式執
         行時間較長(與字形大小成平方正比),但指令不過「劃點、移位」,
         簡單異常。
  老朽最後寫的一個「字庫」,連程式帶資料,不過100KB。且可利用排列組合,將倉頡字形組成一千多萬個字,每個字從1*1到1024*1024,有幾十種字體、各種粗細之筆劃,而且組合速度飛快!可是,這又算什麼?問題在,若人不知文字組合之訣竅,天下所有的程式都學通了,保證程式還是寫不出來!
  今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迷信西洋的工具效應」!有許多統計指出,舉世大學畢業生從事本業的不到百分之二十!為什麼?因為學校學的都是工具,而沒有教「工具能做什麼」!學校說:「工具萬能,什麼都能做」!於是,一旦學會用斧頭,到得社會上,不管碰到什麼,一律砍光!
  不是嗎?電腦問世迄今,除了號稱「高科技」,地位高、賺錢多,電腦真正的功能在哪裡?它工作不倦、忠心耿耿、不鬧情緒、不上街遊行!但是,它卻成了高級奴隸,人們為了避免「BIG BROTHER」出現,連在社區裝電眼都有人大聲反對:「侵犯私隱」!

  至於:「該如何在概念和思維方法上下功夫呢?」很簡單:
  一、首先要瞭解自己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傳統中國人,自啟蒙即讀「聖賢書」,先學習「人生之道」。待十年後,身心成
    長,始能(未必夠,完全視人而定)確定目標(未必正確,但已減少困惑),人生
    目標確定,再學習做事,此為上策。
  二、找出自已願意(能夠)奉獻的方向、行動。
     世事無常,瞬時萬變,每個人之生活經驗,皆是環境變化的軌跡。對宇宙系統而
    言,人的存在無非變化的組件,舉凡一椽一瓦,各有其用。即令是垃圾糟粕,也是
    環境的一部份。
     人唯有在瞭解自己人生的目標後,始能找到願意終生奉獻的方向。當今社會上,
    絕大多數人活著只是「就業謀生、解決性慾、逃避問題」,工具收藏只求「活著保
    險」,何必奢談人生?
  三、研究達到目的之有效方法。
     果真把目的弄明白了,學習方法簡單無比。針對目的所需,專心一志,碰到問題
    便設法解決。不懂,只學所欠缺之處,要用多少,便學多少!等到學多了,融匯貫
    通,很多道理不學自明。

  舉例說,一個人被困荒島,想通了自己的目的,如果打算就此逍遙終生,就不妨解決衣食問題;再若要回歸社會,則應設法謀求逃生之策。二者不可兼得,應專心處理(當然,假定此荒島非鳥不生蛋者)。
  設若謀求逃生,必然要造一條渡海之筏、或準備狼煙的材料。此時,潛意識會注意到能飄浮的、或能燃燒的器材,收而集之,毫無困難。下一步,如何將浮木綑綁為筏、或聚火成煙,以喚起過往船隻注意。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絕大數人必然驚惶失措,或怨天尤人、或呼爹喊娘!就算想動腦筋,也是東摸摸、西試試,常把寶貴的時光就此浪費!

  註:老朽前面提到字庫事,為什麼沒「上市」呢?理由:
    1,老朽對「商品」沒興趣,想到就煩!
    2,字庫尚須「加工-使完善」,老朽時間不夠用。
    3,市上字庫有十多種,老朽不願「搶他人口中之食」。
    4,老朽曾培訓了一個學生,作為字庫絕技傳人。奈何其人志大心高,想取老朽而代之,
      後於311事件中反出山門,另起爐灶,遂成絕響。
9608 留言者:阿成 [2009-12-07]
主題:如何判斷念頭是正?
  朱老師:
  您好!
  學生進來自覺讀古文比以往明白了許多。一是漸漸掌握了古文以字為單位的特點,讀書的思維方法有所轉變;二是即使碰到不認識的字也能根據漢字基因來分析字的含義,進而推測句子的完整文義。自問自己連漢字基因的門檻都為見,只知道些皮毛,但確實從中得到了極大的益處,而自己的些許進步都來自老師的在網上誨人不倦的諄諄教誨。
  學生目前的問題是看了不少書,自己感覺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和別人討論起來也頭頭是道。但是道理一用到實際的日常生活中,卻是無處著力。進來念頭叢生,益覺紛擾,幾不能專心做事。因此想從實處入手加以練習,控制自己紛亂的念頭。今日看到陽明先生的“念如何可息,只要是正”,心有所感,但還是不能契入。請問老師,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念頭是正,如果念頭偏離了正,又該如何改正?
回應﹕
  這是「現代人」的通病,生在物質充裕的社會上,從小就接受了自由自在的學習方式,大腦變成感官的童養媳,欲改不易矣。蓋慣性是宇宙的基石,生命能夠欣欣向榮,就是拜慣性之助。傳統讀書人講究家庭教育,堅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有系統的人才訓練方程式,其因在此。
  「念如何可息,只要是正」的說法是對的,但是先要有一「正」的目標,否則無「正可正」!何也?「正」者,止於一,即止於目標!苟無目標,其一化身千萬,陽明先生只能上「陽明山仰德大道」去見識光鮮大戶了!當然,賺錢也算目標,要如阿扁一樣,聚精匯神,什麼都能丟掉,也算一「正」!
  問題在,人生要「正」得堂堂皇皇,要能流芳百世,那就得從小做起了。有人說,反正一死百了,不趁活著撈過夠,死了豈不後悔?是嗎?人連「生」都不知好歹,誰知道死了怎樣?如果活著只為撈些放在海外銀行的數字,就算「止於一正」,那只能說是活著的目標「正為撈數字」!

  話說回來,先瞭解什麼叫「人生」吧!真理是:「人生的過程永遠在現在」!這話是說,人的意識中心只是個「空心大老倌」,只負責接受各種刺激、並歸納分析成為最佳的「生存抉擇」。當刺激傳到意識中心時,時間已消逝了,過去已不存在了,人所感知的,只是那一瞬即逝的、不存在的「現在」!
  阿扁是「領略人生的救星」!想想他的處境吧!他為什麼大聲疾呼政治迫害?為什麼要咬緊牙關振筆寫書?為什麼在法庭上神氣活現?為什麼聆判時雙腿發軟?為什麼?「過去=假的」、「現在=痛苦不堪」!阿扁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現在』的真實感受!也就是說:「不論人活多久、多風光,只有『現在』算數」!
  那麼,自從人生下來,「一」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祇是,西方有個狩獵叢林,其人沒有「文字化育的文化」,所以男男女女、飲食交合,無非人權!而近百年來,西風東漸,金髮碧眼、凸胸凹腹,豐姿美態的吸睛器充斥!中國人被搞糊塗了,滿以為只要搖搖屁股就叫性感,「一」於是一飛躍入花花世界!
  對老西來說,活著無非獵人、被獵!不是騎上別人頭、就是得被他人騎,人人有罪難贖!於是,得過且過,自幼由家人帶著參加各式轟爬,青春期集體無遮大會,到了成齡,分分合合更是天天換換!有什麼叫「正」?反正先行者在上幾世紀撈夠了,後繼者「正」好把家產一次敗光,最好人人心猿意馬!

  既然有心求「正」,老朽不得不拿脈開藥,只是這帖藥非常苦澀,說不得要多多忍耐。

  一、先練「自制」:
    人若不知倫理、必無道德;再若不能自制,人就是禽獸化身!
    1,自制之一:心猿正法。
      所謂「念頭叢生」正是「心猿」,斬之不赦,就地正法!
    2,自制之二:專心做事。
      什麼都不要想,一坐下來,做事就做事,養成良好習慣!

  二、再服「正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流形者,各種形式也,知此,且不分辨,服之即可。
    人之病,常在於「貪」,手上有了工作,還在想其他更理想的。其結果,手上的
   一個還沒做好,天上的也不知飛到哪裡去了!
    1,如稍有自制力,試著在一個小時內,專心從事當前的工作。
    2,一個小時過去了,可以稍息,再攻另一個小時。
    3,當時間如飛地過去,已經分不清到底做了多久,就只剩下「正氣」!

  三、最後「自驗」:
    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念頭是正,如果念頭偏離了正,又該如何改正?
    簡單,心中一亂就是「不正」!
    只要做到「一心不亂」,即已止於一,是正也!
9612 留言者:阿成 [2009-12-09]
主題:《智慧學》修改淺見
  感謝老師前日的教誨,直指學生病根。良藥雖苦,學生會循序漸進每日煎服,盡量努力專心做事,使日有所得而不令一生空過。
  學生自問才疏學淺,《智慧學》讀起來宛若天書,本無可置喙。但為稍表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僅就文字表述方面提一些淺見,希望能有些許的助益。下文每個方括號後面是學生的淺見,每個圓括號後面是學生之所以這樣改的原因和想法,懇請老師指正。
  智為知日月之明、知時空之變、知人我之異同;慧者掃心頭我執、掃意識愚昧、掃行為之乖張〔1]。是知:智慧也者,外知環境之變化、內掃一己之私慾,苟得智慧,洵非常人。
  〔1]“智”者知日月之明晦、知時空之變遷、知人我之異同;“慧”者掃心頭之我執、掃意識之愚昧、掃行為之乖張。(主要從文字的對仗考慮。且知明不知晦,不足為智者,孔子言“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人是一種與環境相共存、於主觀而獨立、於觀念以認知的生命體。由於共存,人必須珍惜僅有的環境〔2];因為主觀之獨立,人永生感到孤寂無助;所幸,人能透過觀念的認知,得以從一己之繭殼中,探頭而出,略窺三千大千客觀世界。只是,主觀絕非真實,人也不可能脫離主觀;而客觀更可能只是主觀的鏡射〔3]。
  〔2]人必須珍惜現有的環境;(環境不可消失,只能改變,因而“僅”字意似不恰。)
  〔3]而人自以為的客觀更可能只是客觀透過主觀的鏡射。(客觀均是建立在主觀的基礎上的)
  本書在人類已知、有限的觀念中,憑作者之主觀,整理出一系列系統的解釋。此系統已由沈紅蓮女士,用一具微電腦,以不到100KB的程式空間,約1MB之概念資料〔4],設計出智慧電腦、與人溝通。既知日月之明、得達心頭清澈,主觀客觀交融為一〔5]。
  〔4] 此系統已由沈紅蓮女士,用一具微電腦,輔以空間不足100KB之程式,以及約1MB之概念資料,(句子似更通順易解些。)
  〔5](誰知?誰心?學生無法理解這句。)
回應﹕
  欲學,首須用心!欲表感激之情,更應體諒老朽時間寶貴!於#9016則,老朽說得明白:「勿忘註明章節,須知無GPS,登山易迷途也」!
  只要「用心」想想就知道了!本書十餘萬言,汝抄錄「天書若干」,難道老朽就該上天「尋寶」去?(若文章太長,則應註明段數!此外,本書雖為常識,但不教字義、文義!蓋人連漢字字義都不懂,常識豈不成了「長屎」?)
9663 留言者:阿成 [2010-01-09]
主題:關於“問題”的問題
  朱老師:
  您好!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大到人生的方向、目標問題,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學習問題。當面對人生的各種問題時,有沒有一種比較有效的思考方式,可以由果而推因,準確的找到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從而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呢?請問如果朱老師在生活中碰見問題,通常都是採用怎樣的方式來思考解決呢?
  學生最近發現自己的貢高心隨著年紀的增加好像越來越強,看到別人寫的文章,感覺很多是垃圾,不值一讀,但讓自己寫的話未必有人家寫的好;看到很多20歲出頭的年輕人閱讀的書,總感覺讀的書太幼稚和功利,其實想想自己在那個年紀的時候讀的書可能要更幼稚和功利。自己也感覺這種心態不正常,缺乏寬容心,想以比較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周圍世界的人和事物,但總是一看到這種事,首先的念頭就是輕視的心態。我覺得抱著批判的心態是可以的,但是我這種輕視的心態則比較危險,很容易讓自己變的自命清高。請問老師,該如何分清批判的心態和輕視的心態,它們之間的界限在哪里呢?
回應﹕
  所問甚為深刻,但世人如恒河沙數,沙沙有異、人人不同,實無一「有效之思考方式」。再說因果之成,係時之流向,順時而推是稱因果;若謂由果而推因,豈非「時光倒流」乎?老朽若有此「公式」,早已被人間之強者擄掠豢養、或五馬分屍,皮毛無餘矣!
  由於此類問題涉及判斷,必須先有立場、目標。在此,老朽且假定如次(如自己目標不同,可另行列舉相似之觀念分析之):
  立場:知識青年(20-40,大專上)。
  目標:做個受人尊重之人。

  問題一:人生的方向、目標選擇(人生方向=目標)。
   的確,連選擇目標也需先有目標!同理,要找東西先要看到東西!人們常將「已知、
  所見」視為稀鬆平常,以致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每每遇到問題,便強
  渡偏峰,最後便東南西北不清、上下左右顛倒了!
   由於能在本網逗留者,洵皆「非凡」之士。蓋老朽堅持用文言文,一般火星族、電玩
  輩早已逃之夭夭,怨聲四揚矣!是故,門檻既高、鼠變必朅,跨步登堂,已有標的在目
  矣!否則,因特網上色香味處處,羈此何為?
   需知「受人尊重」絕非易事,諸如馬英九總統,貴為哈佛博士、國家元首,兩年來卻
  飽受批評、嘲諷。為什麼?因為:「尊重」二字,客觀、主觀各半,得其一尚且不易,
  何況兩全其美?尊者為現實態,總統應尊,係尊人民意旨;重者為虛擬態,恒指人心之
  「承載量」,鴨毛雖輕,猶可沉於酒精,人心喜惡,焉可衡量?
   馬英九不知己、不知人,僅憑勤學認真,道途平順,得登玉山之頂。水可載舟、亦能
  覆之,尤以水性喜流,出自雪峰而傾之瀛海,苟若不能善導,阻之順之將適得其反。台
  灣地勢特殊,求生於兩大強權之間,動輒得咎。數十年來,風雲起伏,民心朝夕難安,
  當前現狀實非得已!天地交殃,豈六法全書可解乎?小馬誤判形勢,以為面對對岸、心
  向西洋,外攬仇敵、內肅親友即可成就千秋「中西之治」,其夢幻耶?
   主觀之「重」,唯重以德,人之權衡,在於一己之能。所能者必輕不能(如問題三),
  而倫理道德乃難中之難,一般人望而止步,故為重中之重。
   「尊」者,有地位、權勢、錢財、名望等可尊,趨之可也!而「重」須剋己自勵,守信
  承義,雖一時難逮,但堅持篤行,日深月久,必將有以致之。

  問題二: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學習。
   工作有兩個階段,在謀工作之初,應先衡量一己之能力、興趣、需求。此時千萬不可勉
  強(除了臨時求生、非工作也),否則一個輕忽,必將「誤入岐途」!
   既已從事工作,則應先行瞭解工作之性質、技術、要求,盡心盡力,以期全善。又於「
  工作性質」中,力求趨利避害,保護環境與自身安全;「技術」應求新求效,用心研究,
  切勿滿於現狀;「要求」指品質,盡善盡美猶不夠,應以百尺竿頭更進一寸為目的!

   學習亦然,進學之初,應慎選科目。科目者,有為人、處世兩大類,於今,「為人」須
  返求古籍,難之又難矣!處世之策則多如牛毛,難以贅陳。可進言者,學習態度極端重要,
  經常被世人所忽略,以致「學而無功」!
   蓋學習者,學前人之識、習眼下之知也!若信之不疑,以一己之生命歲月,投入染缸,
  不論上智下愚,終有所得。然而,既然人人皆有所得,何以彰己?是故「物競天擇,適者
  生存」戰事之盛也。所謂天擇,有「創世論」焉,捷足先登為主,尾隨其後為從;主子選
  嫩擇精,從者過濾其餘,至於殘渣餘剩,有緣者始可分之。此類學習一如宗教,態度應全
  神貫注,錙銖悉收,千萬不可置疑!
   苟若不屑既有,甚或寧願獨行,千萬不可從師!由基本知識自修自學可也!此道維艱,
  但若苦盡、必有甘來,又緣空谷足音、人煙稀少,成敗得失唯己自知。

  問題三:批判、輕視心態之同異。
   「批判」為行為、「輕視」是心態,概念各異,其實略同。
   「貢高心隨著年紀的增加越來越強」乃正常狀態,自我剋制即可。人高始見人矮,未登
  山頭,怎見人如螻蟻?只是,一山尚有一山高,萬象常為萬象掩,只要心懷慈悲,了悟人
  生本幻,勿墮惡孽即可。
   事實上,世間荒草蔓延,雜亂無常,略一沾惹,即刻失足。人能行向正道,必然鄙視邪
  門,此時此刻,萬勿東張西望,以免分心。夫鮮花與荒草,莫非自然所賦;而正與反,實
  係一體之兩面,見「反」應極力守「正」,是稱修為。待修至道心穩定,慈悲在懷,再普
  澤眾生,斯為行道是也。
9796 留言者:阿成 [2010-03-13]
主題:三個問題。
  朱老師:
  您好!晚生有三個問題想請教:
  (一)去年年末在北京和大學同學吃飯,同學現在國家政府機關工作,酒席言談間,該同學說我做人最明顯的缺點是為人太過於“木訥”,暗指我在為人處世方面不夠靈活變通,待人接物有些拘謹,特別是在陌生人面前不夠放鬆,不能讓人心情舒暢,有如沐春風之感。我知此言非虛,自己確實有此問題,便點頭以為然。酒後同學可能怕傷了我自尊,又語重心長的安慰我說:如果你能做到“人前木訥,人後聰明”那就厲害了。請問朱老師對“木訥”二字有何看法,做人是不是要盡量除去給人“木訥”的形象才好?
  (二)最近每晚睡前閱讀“智慧之旅”,看到老師在巴西音樂學院期間對欣賞音樂的精彩描寫,心甚嚮往。晚生因生在農村,經濟比較落後,受環境所限,從小到大完全沒有接受過關於音樂,書法繪畫方面的教育和訓練,可以說和藝術徹底無緣。僅從小接觸古代詩歌,對詩歌還算小有體會,能概略體會其中的意境美。而對於音樂,僅能達到悅耳,對書法繪畫也只能達到悅目,也就是只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卻不能用心去看,去聽,只能徘徊在浮光掠影的表面,鮮能從精神的層次上去欣賞藝術的美並達到心靈的共鳴。不知道老師能不能就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和欣賞能力方面給晚輩些有益的教誨?
  (三)個人生平僅有的藝術體驗:去年深秋有個下雨天,走在學校潮濕飄滿梧桐樹葉的路上,突然耳畔聽見一片梧桐葉落在地面的聲音,極為清晰,此時天地間變得完全寂靜,人立時就呆住了,自然的美一瞬間如此讓人難以形容。當回過神來的時候,第一反應感覺難道這就是“天籟之音”,突然醒悟這應該就是真正的藝術所追求的境界吧。但是自此以後,晚生想盡各種辦法卻再也無法經歷當時的情景了。請問老師,當時這種境況發生的原因,是不是因為當時自己的心比較靜,樹葉的聲音和自己的心產生了共鳴?有沒有辦法可以再回到當時的情景裏呢?還是這種情況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回應﹕
  一、「木訥」兩字代表一種「主觀看法」,在「國家政府機關工作」者的眼中,從褒的角度,應是「情報工作」的美德;而從貶的角度,則是「低能無用」!批評者既曾為「同學」,過去平起平坐,如今貴為上座,所指必係汝面見貴人未識大體。小小教訓一番,未必真與「木訥」有關,不值得放在心上!

  二、音樂要用「心」去聽,說穿了,「用心」是指不要用「大腦」想!蓋音樂絕對「感性」,而大腦則係「理性」,兩者交集在一塊,必然產生茅盾!只是,基於社會環境的「感染」,音樂又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一員。所以自從重商時代的到來,商人但知逐利,音樂、藝術早就成為俎上肉了!
  過去沒接觸過音樂藝術不是缺點,但今後仍徘徊門外,則是無比的損失。蓋人生短暫,為了生存、生活,等於是只有付出而無收獲。以一般人而論,生存的目的是傳種接代,生活則是為了滿足「感官」。音樂、藝術本是人類感受最精美的殿堂,但一旦成為商品,賣多為勝,其內涵就每下愈況了。
  理由很明顯,世界上最容易騙的是兒童,兒童最好騙的是感官!看看幼兒就知道,專為兒童製作的「電視卡通片」,除了白癡、沒一個成人看得下去!但是,兒童們每天少不了它,眼睛一瞪就是幾個小時!商人號稱受害者感官發達,未來必成天才!而上個世紀過去了,除了銅臭更臭,「天」才全變「天才」!
  茲建議,要欣賞音樂,必須先「正耳朵」!流行歌曲絕不能聽,那些曲子的生命不超過一個月,是商人造錢工廠的「量販品」!聽多了,習以為常,就黑白不分,見光碟就買了!要聽,先聽「古典名曲(小品類)」,只要「熬」上一個月,習慣了,再聽上些時,就知道什麼叫「真正的音樂」了。
  藝術亦然,所有掛在商店中的「裝飾畫」一概不要看,看多了,眼睛便受到污染,美感盡失!那麼,該看什麼?簡單!大自然!世上只有自然最自然,自然最美!

  三、正是!完全正確,所云可謂「頓悟」!要知道,世上數十億人,能達到這種境界的沒有幾位!所以,得者是福,「美好的經驗一次已足」,不要貪多、不要不知足!
  這種感受不是「不可求」,而是「難得」!老朽常言「修道」,為何要「修」?因為人「曾在道上」,故知「道」之難得也!既難得,故此道必須自修之。
  至於修道之法,不外所述之情境:「走在學校潮濕飄滿梧桐樹葉的路上,突然耳畔聽見一片梧桐葉落在地面的聲音,極為清晰,此時天地間變得完全寂靜,人立時就呆住了,自然的美一瞬間如此讓人難以形容」。再進一步分晰,因為當時「無念」,人與大自然同一境界,所以能感覺「天籟」!
  自後,汝用「腦」去捕捉,人心已為「欲望」所統御,遂陷重圍!
  修道人唯一的法門,就是摒除雜念,所謂「打坐、面壁、閉關」無非是「堅壁清野」,以免清淨心受到干擾也!建議每天清晨,撥些許時間,靜坐無思。待有進境,酌量增加,或能上道,再聆天籟!要知道:天才是天籟接引之道,若修至樓上,人思必將豁然開朗,雲天山川無不歷歷在前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