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9 留言者:乾乾 [2008-02-04] |
| 主題:新年好! 今天立春了,紅日高照,心頭曖意濃,一掃連日大雪陰霾。 戊子年馬上要到了,向戰鬥在第一線的朱老師、沈老師和青城諸俠們致敬! 特送上對聯一副致意: 上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下聯:漢字基因生理解,圖文系統演新篇。 橫批:幻蘆藝坊春來到 乾乾 敬上 |
| 回應﹕ 謝謝,「對聯」收到。但「名不符實」,在老師立場,有錯不能不加以糾正。 「曖=日代表大公,愛代表私情,象徵公私混淆,是非不明」。不知「曖意」如何濃? 對聯者,對之以聯句者。「對」指「目標正而含意反」,「聯」指「主題一貫、上下相聯」。斯乃中華文化之「絕活」,稟陰陽之本質以發概念之精微也!俗人不知,誤以為係「文人酒餘飯後弄墨之消遣」,實則謬之大矣!其中微言大義,正足證漢字概念正反相對、一脈相承,義理齊天! 文人研習對聯、詩詞,原係為充實概念之認知,以供義理之應用者。奈何機緣未至,前人未悉「概念通天達人」(詳見《智慧學》,切記,勿以「老生常談」視之,係來世之顯學也!老朽畢生心血在茲),是故僅賴以謀生、求職,空負尚方寶劍,卻無斬雞之力! 其實,為應酬寫對聯不難,要蘊含義理卻要有十足功力!隨手寫寫不妨,但既點明係「對聯」,就必須中規中矩。要中規中矩,基本常識不可不知,否則會笑掉識者大牙。至少,對聯在上聯、下聯相對之位置上,字義必須「同性異質」(漢字基因可供參考),也就是說:「相對」。 用如今之文法為例: 1,八大詞性可謂為「性」,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一一相對。 2,八大詞性所指之字各具其「質」,是以陰陽、正負……一一相對。 3,上下聯之義理、內涵、典故、常識、人事時地物等……一一相對。 要求對仗工整者,尚有平仄詩韻之對。但因以往有所謂之「官話」,平仄有規定之標準,士子非學不可。而如今各種方言雜陳,「文人」早已式微,已無此必要。 準此,再看閣下之「對聯」,既不對、亦無聯!是稱「幻廬(非蘆)」冰封也! |
| #7610 留言者:小人 [2008-01-21] |
| 主題:美的公式 老師您好: 學生近來對美很有心得,總覺得必然性有個必然的公式,老師能不能教我? |
| 回應﹕ 當然有公式,否則就不美了。 美的必然性有二,一者屬於社會認知,如同性別、年齡、身份等等;這種美有一定的條件,非主觀所能決定。另一種是感官的辨識,由於感官與生存息息相關,只有在長期辨識後,尚成功生存者,主觀才感到「安全」;這種安全感,在人類概念語言上,便以「美」表示之。 以人臉為例,當你看到一個人時,由於人在動,所以得到的必是各個角度變化的綜合印象。用三維圖形的立場,可以說是面部五官形狀及位置的、圖形座標值的三維參數。這種印象值與時間成正比,也就是說,看得越久,印象越深。此外,又與距離此刻的時間成反比,即隔得越久,忘得越多。 時間值比較複雜,比如說,相處20年的親人,闊別20年後,單純以上式來算,印象值豈不變成0?所以,在理論上,對一個已經熟識人,其印象之基本值為1。其次,時間的單位應以小時計算,且每天最大值為10。因為不可能分分秒秒都看著對方,加上感覺閥提高,能達10已經不錯了。 且假定此印象值=I,時間=t,則It為某一人之印象值。 當然,人見過的人很多,統統加起來,得到的平均值,就是必然值(大腦是用神經網絡在記憶中分析比較,假如用三維人像,I=XYZ之座標值)。 由此式可知,美感人人不同,且隨時改變,所以千萬不要和「壞女人」混得太久(也考考你,什麼叫壞女人)。混久了,如果再加上「親和性」,審美觀會成為致命傷(童話說:有狼披羊毛,混入羊群,此之謂也)! |
| #7617 留言者:乾乾 [2008-02-13] |
| 主題:客戶就是上帝嗎 朱老師:新年好! 請問如何理解“客戶是上帝”這句現在橫掃世界的話。是否其潛台詞就是“錢是上帝”? |
| 回應﹕ 客戶=有客之戶。 1,其戶中只聚錢,當然「錢是上帝」。 2,其戶中只聚權,當然「權是上帝」。 3,其戶中只聚色,當然「色是上帝」。 |
| #7618 留言者:小兆 [2008-02-14] |
| 主題:古代讀書人為何得唸詩經 老師您好: 近來您在網上談到藝術,且字字推敲的翻譯歌曲。能否向您請教,古人將詩經列為經部的道理何在? 感謝您的教導! |
| 回應﹕ 經者,織絲時,垂直縱線為經,橫線為緯,經引織絲而移動,故引用為「隨著時空變化」。 經書者,經得住時空變化之書也,是故古人以聖賢所著之書為經書。蓋藝術者,聖賢所追求之最高境界也,詩歌之編纂成經,正是概念藝術之表現。今人崇尚物質,早已渾忘精神之重要,斯乃進化史上一時之分流,過不久迴光返照、即將回歸本途也。 查數萬年前,古人類有尼安得塔及克羅馬儂兩大族,俱屬穴居人。前者孔武有力,族群規模大,狩獵成功率高;後者體型小、經常躲藏在岩洞中,伺機而出。由其遺留之現場分析,前者洞中僅有大量之獸骨;而後者除了較小之獸骨外,另於洞上畫滿各種圖案,甚至殘留若干「飾品」。 這證明尼安得塔人只知使用蠻力,一切依賴感官,而尚未學會用大腦;克羅馬儂人則不然,他們懂得「生活享受」,知道如何利用身邊之材料,由無生有、創造了各種藝術。其結果,根據DNA檢驗,尼安得塔人已經「絕種」,而現代人全屬克羅馬儂人的後代。 如果閣下看完《智慧學》,當知老朽的論據所繫。正因古人具有智慧之導因,故能將《詩經》列入「經典」。同理,吾人若不重藝術,以為吃飽穿暖、居奢戴金便了不起!那麼,下一個時代,人人都將成為貪婪無度、人性泯滅的「王又增」的拷貝品! |
| #7619 留言者:乾乾 [2008-02-15] |
| 主題:關于時空一體 朱老師:您好! 昨天重拾「易理探微」,讀至時間空間概念之來源,有點感悟。時空確乎不可分也。體會到時空為一而得自在的妙處,人人本具,不假方便,所有聖賢經典之語,皆本于此乎。 學生對龐居士的名言「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印象深刻,不知作如下理解對否? 但願空諸所有――功夫也,一層一層空開,永無止境,相應于「心經」。 慎勿實諸所無――戒律也,一切都是假象,切勿執著,相應于「金剛經」。 而其內在結構則為易經易理。所謂真人,即完全合於時空能量之自然變化,純任自然之謂乎。 「心經」中的“五蘊皆空”的“空”是否可以理解成老師智慧學中的“??能”。 「心經」中一路無到底,就是因為六根六塵皆是人分裂時空的原因所在,最後“以無所得故”,而止于“一”,真實不虛。 問題:1,「心經」中“無眼”和“無眼界”的區別如何理解? 2, “無無明”和“無無明盡” 的區別如何理解? 學生只是理上略明,行上還遠未跟上,慚愧不已,願老師多下痛棒。 乾乾 敬上 |
| 回應﹕ 既能領略「時空為一」,又怎能將聖賢你我一分為二?若能體悟經典,當知各經悉一,管他什麼居士怎樣說法?世上人各一見,諸相雜陳,治絲益棼,豈是「理上略明」?直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也! 若要參究這些芝麻綠豆之別,網上各家說法多似牛毛!逕去梳毛可也! 知識也者,生產物質之工具是也!工具以多為利,是故人各有見,謀利求得。義理也者,精神認知之極致也!極致唯一,一至涅槃!佛曰:「若人以為我有所說法,是為謗佛」。所問恕老朽不知,乞諒。 |
| #7624 留言者:回歸者 [2008-02-17] |
| 主題:求教 先生:您好! 最近小子于《道德經》章七十有點迷失,請先生給予指正。 小子體悟如下:“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之裡,“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之裡,萬事萬物循法而歸宗,是以“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乃“言有宗、事有君”之回應。若據老子之主張“無為而為”以及章十之疑問肯定句式、問答一體推之,是否應有“無知而知”?若此,應如何理解?因此,小子日前觀幾個孩童堆雪人雖手生凍瘡卻樂在其中之狀心有所悟。小子問其中一子曰:“痛否?”答曰:“不痛。”念及先生曾得大自在,于彼,無私無我,小子對“自在”所悟之得俱列于下:有感無痛、無知而在、兩兩不傷、虛心避害、物物趨同、優游自在。 綜上小子如此理解是否牽強,若有偏差請先生給予指正。 |
| 回應﹕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此之謂也!網上載有「野狐禪」之公案,可往一觀。若仍不懂,老朽可授以「善人經」如下: 某人自命不凡,性喜表現,人謂讀經將有以正之。不日,某以「大善人」自居焉。人問之,某曰:「聖人所封者」。人不解,某續曰:「豈不知『人之初,性本善』乎」?人曰:「若何」?某曰:「是故,若吾非善人,《三字經》可以休矣」! 某人「斷章取義」功夫,與汝略同,所異者,時代、年齡也!今之世,如棋局、牌戲,西風做莊也!西文僅係符號,不具義理,人生但為一己;西式教學,求新求異,以彰顯物質、以期強者為王。是以,略識規律,僅通數學一門,九歲稚齡即可上大學執教,課餘照玩泥巴! 中華文化不然,漢字有「字層(如地質之地層)」,苟不知歷史,難明「大義」;苟不具人生經驗,無從領略「人生常識」。古人讀萬卷書(未必一萬,但必須由四書起始),須十年寒窗;行萬里路更是青春鴻斷!何以如此?「原罪」深重,匪此,罪難以去也! 中國人背負「天命」(詳見《智慧學》),文字中層層深深,豈僅符號之皮毛?汝以「無為而為」導出「無知而知」,當可再引申為無愛而愛、無食而食、無道而道、無國而國……如是,《老子》只剩「有感無痛、無知而在、兩兩不傷、虛心避害、物物趨同、優游自在」,可稱重重《孫子》矣! 汝來本網,是「自取其辱」也!蓋汝所作所為,盡係「西式樣板」之精萃!在西式學校,可打倒上帝、曲解上意,只要高舉「人權自由」,就有大批打手聲援!於是,天下但見萬犬吠聲,鼓動雷鳴!學子不須痛下苦功,不需透識義理,正因「無知而知」,故能大鳴大放也! 夫啤酒要求新鮮,加冰即可快飲!然陳酒宜醞釀經年,其醱酵過程繁複,未達其境,遽爾斷言,正係「野狐、善人」之概也!凡中華「經典」,所道所發必前後「如一」。未知一,發之為億;未明義,據之為理!斯乃「西式大搬移」魔術,正係老朽之所恥者。 不苟同可去,可投諾貝爾為爾師,可大玩文字遊戲,可早日「英雄出少年」! |
| #7625 留言者:回歸者 [2008-02-18] |
| 主題:求教 先生:您好! 先生教導,小子受教。經先生一語,小子確實是已更知自身淺薄。只是先生早先既已敲過小子警鐘,小子怎敢再現。小子經先生教導以及讀書中之言,一有所得我心即烈,遂即強行摁下。小子即已知此,已知我心難去,名關難過,是以先生之棒喝小子句句牢記在心,防名心一同防敵,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先生這裡小子的尾巴更是不敢稍露。小子再自命不凡也不至於不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求真路途,峰高路遠”的道理,若非如此,天理何在?(不怕先生笑話小子今天方第一次瀏覽《三字經》全文若不查譯文還多有不解之處)上一次小子因忽視他人之言被迫與人論理,張口即言出自己都未悟透之語,事后心生慚愧,都不好意思直面其人,待靜心之後方漸入境,經此一事小子已知自身有一太過于主觀的毛病,否則也不至於走到今天。只是小子剛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日后問題怎會少的了,而小子又不知先生到底何日即行歸隱,是以先生留言每露歸隱之意,小子即心生急迫,是以小子現所學所思皆以先生指佐為先,小子不知主觀學習所得是否正確,連聖賢書都未讀完,更不要說讀透了,還待靜思,又見先生留言“如今無虧無欠,心安理得,眼下一片空明。已教的教完了,該走時,穿一雙布鞋就好”,只好把主觀臆測拋出,今觀先生留言小子已不知偏至何方。 小子是在強辯還是在言實,請先生詳查。 |
| 回應﹕ 所言屬實,但惜論理不清,全篇扁平「大餅一張」! 察全文之自我檢討條理紊亂,表達沒有層次,說服力欠缺。老朽且詳批一次,希改進之(謹評語句,蓋用字尚待時日琢磨,不急於一時)。 1,先生教導,小子受教。經先生一語,小子確實是已更知自身淺薄。只是先生早先既已敲過小子警鐘,小子怎敢再現。 評:本段僅前句足夠,後續可稱續貂!錯非進一步解釋(所稱「受教」者為何?知「自身淺薄」非受教,怎知淺薄才是受教),否則同性質宜避免。 2,小子經先生教導以及讀書中之言,一有所得我心即烈,遂即強行摁下。小子即已知此,已知我心難去,名關難過,是以先生之棒喝小子句句牢記在心,防名心一同防敵,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先生這裡小子的尾巴更是不敢稍露。 評:露者,指前則留言「無知而知」及所謂「自悟」後、得意洋洋之六句「四字文」也!知不可露而露,是名「性好表現」,正因係個人之「本性」,故難以遏止。 須知,在「高人」面前,千萬別討論「頭頂有毛無毛」(高人一看即知也)!汝自幼在同儕中耀武揚威成習,今後進入社會,魚龍混雜,若不知藏拙,或將遭受奸人利用為俎上肉、再不然終生被他人排斥成石頭臭! 3,小子再自命不凡也不至於不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求真路途,峰高路遠”的道理,若非如此,天理何在?(不怕先生笑話小子今天方第一次瀏覽《三字經》全文若不查譯文還多有不解之處) 評:此段黑白混淆、邏輯不通!天理在不在與汝知之否無干!更與後註扯不到一處!就算是「炸菜炒肉絲」,也要炒出「香、味」出來,否則變成炖牛腩,豈非白吃? 4,上一次小子因忽視他人之言被迫與人論理,張口即言出自己都未悟透之語,事后心生慚愧,都不好意思直面其人,待靜心之後方漸入境,經此一事小子已知自身有一太過于主觀的毛病,否則也不至於走到今天。 評:此段時、空已變,應另起一段!且一段中道及二事:「上一次小子因忽視他人之言被迫與人論理,張口即言出自己都未悟透之語,事后心生慚愧,都不好意思直面其人」,此為事件;「待靜心之後方漸入境,經此一事小子已知自身有一太過于主觀的毛病,否則也不至於走到今天」,此為反省。兩者性質不同,混為一談,極易「灰化」問題。久而久之,人的大腦便成為汙泥一灘了! 5,只是小子剛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日后問題怎會少的了,而小子又不知先生到底何日即行歸隱,是以先生留言每露歸隱之意,小子即心生急迫,是以小子現所學所思皆以先生指佐為先,小子不知主觀學習所得是否正確,連聖賢書都未讀完,更不要說讀透了,還待靜思,又見先生留言“如今無虧無欠,心安理得,眼下一片空明。已教的教完了,該走時,穿一雙布鞋就好”,只好把主觀臆測拋出,今觀先生留言小子已不知偏至何方。 評:長江大河如此,焉有不泛濫成災之理?其中,「只是小子剛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日后問題怎會少的了」應為一句。「而小子又不知先生到底何日即行歸隱,是以先生留言每露歸隱之意,小子即心生急迫,是以小子現所學所思皆以先生指佐為先」應另成一句。 「小子不知主觀學習所得是否正確,連聖賢書都未讀完,更不要說讀透了,還待靜思」為檢討,性質不同,應成一段。至於「又見先生留言“如今無虧無欠,心安理得,眼下一片空明。已教的教完了,該走時,穿一雙布鞋就好”」另為一段(文短乃意未足,應加強)。 「只好把主觀臆測拋出」為一未完成之文句,蓋前則留言中「臆測」甚多也。「今觀先生留言小子已不知偏至何方」是實,但全文零零星星,若非老朽見汝心誠,實在難以入目。 其實,汝之問題關鍵,在於當今「大道斯圮」,百年來我大中華未出一位「思想家」!宛如祈連山上的牧場,風吹草低見牛羊,暢銷的「文學家」年年有,其高不過「遮人眼目」!這種牧草經濟價值不凡,可以養牛、可以擠乳,可以讓人活得白白胖胖,只是耐力比不上一棵道旁小樹,逢冬必枯! 因為,文字概念乃思維之基,若對概念領略不夠,不得其門而入,就只好門外納涼!失去了概念的深度,文字只是「白紙寫黑字」,所代表的只有黑黑淺淺一層!再若人連文字、文句、段落的層次不清,那就和「chop sue」(美式的中國炒麵)一模一樣,能飽肚子,但令人不知所食! 要注意,「美感極易污染」,濫文章看多了、濫音樂聽多了、濫事物碰多了,感覺閥油膩,人必然是非不明、好壞難分!鍛鍊必須一火一水、淬勵不斷!要養成敏銳的判斷力,就必須步步準確、事事精明!聖賢書要言不贅,大義凜然,待耳目渲染為正,始能融於倫理道德,才會得到無比智慧! 看過《智慧之旅》當知,老朽毫無「學問」,所讀之書連一部腳踏車都裝不滿!只因素來「所行端正」,老天慈悲,賜與明心見性的機會。自後,老朽凡事用心,每用必堅持至水落石出、直獲虎子為止!三十年的磨鍊,終於,老朽敢拿出成績來,公開掛網,無論思想、文學、音樂、藝術任憑烈陽曝曬! 憑什麼?「少時未了了,老來才驕驕」也!數十年磨一劍,潛沉之功也!要在祈連山牧場中長出大樹,首先,要勿令牧人礙眼,否則折之砍之,屍骨無存!其次,不能讓奸商看到剩餘價值,否則伐之賣之,雖可為爐中薪,但其光不過三尺、熱難暖閤宅! 以前次翻譯之「丹尼」為例,有不少網友興緻勃勃,將自譯之文稿寄來本網,途為之塞!老朽本待不理,但於「教育立場」,無法忽視。然而一看,立即「冷了半截」!若僅僅是「指教」倒也應該,但涉及「主觀判斷」,便成為「口舌」,會攪亂雪山玄冰,永無已時。 蓋老朽「苦口婆心」,在網上一再強調:「翻譯要信、雅、達,要忠於原著;歌詞翻譯更要瞭解音樂、詩詞,千萬不可當作創作」!然而,當今的「知識分子」,學過洋文、略識漢字(因中文尚有蒙藏等文,識者不多),誰不是「自以為是」?誰不是:「自己的兒女,怎麼看怎麼美」? 老朽說過,以音符而論,丹尼一曲之歌詞是4,6及4,8句,即前兩小節代表4個音符之子句,後兩小節則為6至8個音符。偏偏有人硬是將四小節譯成一句,還提出了各種「堂堂皇皇的認證」!老朽除了氣得七竅生煙,又怎生教得下去(已高掛免論牌)? 在《智慧學》中,第一節之第三則專門討論「介面」,老朽曾說過,人間所有的問題都建立在「介面」上。因宇宙本是「一體」,人為了一己的方便(分家也),硬是要拆分成千千萬萬。於是,碎成砂粒的觀念、現象,漫天飛舞,如果找不到其間的介面,人智也變成灰塵! 時人最大的盲點,就是受到「有心人士」的慫恿,盲目追求自由!要知道,自由的定義=無拘束,無拘束=無範圍,無範圍=無規律,無規律=無依靠,無依靠=不知所終!就以「創造」而論,天下沒有「絕對自由的創造」!也沒有任何人能在「絕對自由」中,「無中生有」! 無規律、秩序的後果如何呢?看看當今年輕人的「天真、很傻」、聽聽貴為國家元首的競選、買買充斥市場的貨品就知道了!人人為了滿足私慾,不擇手段,至於他人,禍福自任! 老朽深知:狂潮之前,當者無赦。如今避居罟網,諄諄不倦,始知觀念真真難以傳達!老朽寫的書已不算少了,在本網說的話也近千萬言了,但有些金剛腦殼就是無法穿透! 老朽業已退而不休矣!還能如何?只好說,要走,穿雙布鞋就好!為什麼?因為在澳門買不到,上次返國,一口氣買了六雙! |
| #7627 留言者:回歸者 [2008-02-20] |
| 主題:谢恩 先生:您好! 先生再次手下留情,小子無言以對。 因先生有言在先,小子看完先生留言后,唯恐被先生列入黑名單而拒之門外,是以小子雖句句實言卻條理紊亂。未料情急之語竟得先生逐句點評,先生用心之良苦小子感激不盡。小子雖然頑劣,但並非不知好歹之徒。先生如此待人,小子若再不知師恩,是不知恥也! 小子好讀書的習慣還沒??成不求甚解的毛病卻無師自通,妄自創新,確實是性好表現,小子已經知錯。另外再若給別有用心之人摸透小子此性加以利用,在此浮華染缸中小子必將成為俎上肉、爐中薪!先生曾于先前留言中有言:“然而,在此浮華染缸中,YUI身處財色核心,又能堅持多久?三、五載後,老朽難卜!其思想雖因文化隔閡尚不明,而其音樂創作僅較一般為佳,苟若不能成大器,以此境界,當難抗滔天巨濤!睹其人,明其事,應悉世事莫不如此,人能不覺悟哉?”此之謂也! 先生留言涉及知識面太廣,小子一時還不能完全悟透,但是卻已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雖是老生常談,卻是不易至理!若是工具不備、介面不熟、概念不透,不可能透識義理,最多與古人略有交集而已。 小子對先生之言暫時只能領悟這麼多,實不知還差多少,若還應加強之處,請先生明示,小子日后必當改進。 |
| 回應﹕ 貪多嚼不爛,揠苗難成材!千錘尚待加百鍊,乳臭乾後,鬚鬍始來! |
| #7628 留言者:秦漢唐 [2008-02-20] |
| 主題:讀書 老師您好: 屢見老師自謙「讀書不多」,而又常督促后學多多讀書(包括對沈老師、弟子、網友),蓋因老師行萬里路抵過讀萬捲書否,亦或因老師職司開拓? 老師之著作智慧學三部(層次論、智慧學九論、智慧學),以學生淺薄見識,其內容、結構,古今中外無一類似,何以故? 再問智慧學三部之內在關係如何,后學應如何學習之? 學生 敬上 |
| 回應﹕ 觀念問題也! 人智自古以來不斷進步,所進者何?時賢以為是「科學、知識」,其實大謬不然。科學、知識者,物質之認知,生活需求之體現,與人智無關也。人性之常,乃「衣食足而後知禮樂」,在生存的壓力下,物質不可或缺。待生活滿足了,回首翹望,只要耳清目明,就能看清源遠流長的真相。 對世人而言,山是山,水是水;對專家來說,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是一些原子所組成。老朽站在常人立場,用專家考慮問題的方法,從頭到尾、從原子到山水,一一剖析之。數十年來,由思考、學習、印證,孜孜不倦。最後終於發現,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問題在人是否具有智慧而已。 舉例說,在「古戈的地球儀」公開以前,地圖只是一張平面。誰都知道地面不是水平的,但自古以來,人們早已習慣了平面的地圖,見怪不怪。同理,古人的「表層思維」法造就了今天,後人依樣畫葫蘆。所畫的葫蘆越來越多,連看都看不完,誰還關心到底葫蘆是立體還是別有層次? 老朽讀書不多是實,缺點是所知不足,所幸網絡時代到臨,圖書館就在指下;優點則是沒有包袱,正如《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朽機緣湊巧,因「虛而不屈(無私而有氣)」,有幸能發揮「動而愈出(無為而自行)」,是能隱合「天地之橐籥」。 行萬里路對老朽助益極大,但若非致力於宇宙、社會、人生之探索,其與斗室之獲分別無幾。有人終生行蹤天下,集相片億萬,大腦猶如相片簿,又何益哉?是以,學習之道,首先確定「立場」,再詳訂「目標」,最後研判方法、手段,逐步篤行,是「讀書萬捲、行路萬里」也! 一個大時代的開啟,首需環境的變革;次要人志的衝擊;最後才有思維之集聚。宇宙流程前定,但人之認知潺潺,時機不到,一切罔然。五千年前,伏羲氏開天闢地,蓽露藍蔞,成就中華文明;如今西濤瀰天,老朽遇水搭橋,三十載拼搏,不過殘留腳印三步!是謂:「虛玄傳承空無際,後事尚須問後人」也。 此三書實為一,《層次論》為綱領,是天(故於各書中皆有陳述,唯因認知先後,略有出入);《智慧學九論》為素材,是地;《智慧學》為實例,是人。老朽所有著述,無不以三才為結構,以兩儀、三才衡量事物,常有事半功倍之效。學者學之如斯,可矣。 |
| #7630 留言者:超文 [2008-02-21] |
| 主題:老子止笑譚 章十 老師: 參閱其他版本之老子,於六問後,另有餘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師何以?於六問後打住。 釋:本章僅六問而未成局,疑有誤。何誤? |
| 回應﹕ 當時版本若此,知必有誤,故存此為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