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404 留言者:陳文忠 [2000-08-09] |
主題: 問及先生﹕「以先生的角度和觀點而言,宇宙進化的目的和方向為何﹖」。乃體會先生所言(此並非真為先生所言,而是愚者看過先生的著述後,自我思考而得--若有,請先生直接批評﹚﹕易經使人察覺「命中自有定數」,故人應重「過程」而非「目的」,此「過程」既為「考驗」,通過層層考驗,以達天人合一(如同金剛經的指示﹕「直截了當,回歸本體」﹚。而此答案令愚者有一疑惑﹕以宇宙的目的而言,達到天人合一者愈多,其場愈大,擴大其場,目的為何﹖以愚者所想得到的答案,就是﹕此答案未知,因其為「天理論」的上系統。知先生神通,故可能有其他的答案,而問及先生。愚者在此巳經犯了錯(一為想要答案,而非過程。二為忽略自我之層次,而妄想未能知者﹚,但對先生的答案實在好奇,請先生見諒。先生若煩忙,即不須回答。 |
回應﹕ 若言「達到天人合一者愈多,其場愈大」,則相當於「能量變化不能守恒」也。正解應為﹕在宇宙立場,天人合一是本相,相當於能量之傳播宇間。然能量恒動,故有未能合一之短暫狀態,是稱「靜能」,實則任何原子皆不可能「靜止」也。 為人亦然,人體因靜能而聚,精神因動能而擴及本體。於一定時間內,個人「認知」僅係「暫時」,遲早將離開「自我」。若知此「我」原係「大我」之一部份,捨小我而就大我,即謂「天人合一」,於「場」無增減也。 |
#舊 406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8-10] |
主題: (問一﹚先生此生之終極目的,是否為建立一道縱使是不識之無的貧民也能到達智慧彼岸的理想介面」,也就是先生所謂的「天梯」﹖以下為晚輩之淺見,從目前看來,先生建立此理想介面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備妥「素材」,即此介面的相觀理論【若以智慧的系統觀來看,本系統﹕智慧學九論;上系統﹕宇宙真相(易經著作﹚;下系統﹕各種聖賢思想結晶;基因﹕概念網絡理論;結構﹕感覺、認識、思維(人智理解理論﹚……。】;第二階段是建設理想傳播「媒介」,理想也者,廉價、有效、方便與普及等,漢字基因工程等的目的即為建立此理念媒介,舉凡電書、中文2000、網絡機與明珠人文系統等皆為其中要角;第三階段則是「形式」的決定與實際傳播,視訊對人的辨別效率最高,因此理論的傳播最好轉換成圖訊的形式表現(如電影、漫畫、小說等﹚,此時成本製作低廉的3D人文自動攝製系將派上用場,此外也需要大量的多媒體人才,故先生才會建立「多媒體大學」。至於第四階段,則是目的已達,先生乘牛出函谷關歸隱去囉!(問二﹚一個概念的各個系統介面是否一定是單一的﹖(因為智慧學九論中的所有系統介面都是單一,如動靜、感官等﹚先生是否可指點介面探討的要點一二﹖謝謝先生指教。 |
回應﹕ 1,人之成長,宇宙之進化,無非追求智慧也。「文化」即造此「天梯」之記錄,只是人各有能,分司其職罷了。再言貧富,不過是同一時代中,個人環境之程度差異。今之乞丐,從垃圾中所撿拾之食物,不遜於過去之公侯;今之高官,口口聲聲以民意為依歸,而尚不知「民之為萌」!孰貴孰賤﹖孰智孰愚﹖前三個階段所見略同,至於階段四,可等《宇宙浪子》第十二集(「資訊基建」工程完成後,有了「事後之明」,就可以作宇宙逍遙遊了﹚。 2,「一個概念的各個系統介面是否一定是單一的」﹖此語不易了解,但試答如次﹕ 「漢字基因」將概念分為二觀,四屬,八族,三十二類,256種,其中「主觀、認識屬」又分「感知、狀態」兩族,這兩族之介面,是稱感官。而感官接受到刺激後,所得僅是「前一級」與「後一級」之「變化比較值」(不變等於無訊號,變則只有大於或小於﹚。若問「動、靜」,應是指此,但與其他三族無關。 總之,「介面」也者,是指「介於」所討論對象間、相互隔閡之「面」,既屬「主觀」,即有「主體與客體」(客觀則指各種客體﹚之介面。「認識」又有「意識」及「刺激」間之介面,如此以往,將各介面相連接,以成為「剛體」,相聯求通也。 這只是理論,事實上人有「分辨」即無剛體,端視「目的」而定。若求理解,各人之資質、經驗有別,上智者求同,中人求用,下愚求異,不能一概而論。 |
#舊 418 留言者:陳先生 [2000-08-13] |
主題: 今晚看到有關”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電視節目.袁先生對中國人有很大的貢獻,他對”飯”字的看法是,無”食”則”反”。朱先生的”九億農民網”在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農民﹚,或者是提高生產力方面,有沒有具體計劃﹖ |
回應﹕ 「飯」者,可云之「反覆食用」、「有食反思」、「無食反叛」,可見漢字之妙也。正好先生有此一問,可乘機澄清若干誤解。老朽提出「九億農民網」計劃,旨在提示國人一大時代已將到來,希望大家同心協力,勿坐失良機。百年來的國恥,就在於人人自掃門前雪,以至個個「反覆食用待叛」也。 完成任何一項鉅大之工程,首先必須「有理可循」,其次要「行動有方」,最後始能「眾志成城」。老朽別無他長,唯善析理,積數十年研究漢字之經驗,知此「新時代」由「資訊網絡」掛帥。而國人欲踏入時代的「大門」,必須先作「資訊基建」,高速公路建設完成,佔地利的城市自然會興起,否則雖萬里長城亦難擋西化狂濤的侵襲。 是以,去年在北京首先揭櫫「漢字基因工程」的理論,以資「有理可循」。再於十二月宣佈「九億農民網」、「中文2000平台」及「多媒體大學」,以明「行動方向」。至於「眾志成城」(原宣言中表明,希望與大眾合作﹚與否,則非一己所能決定。 半年多來,風雲詭譎,老朽所從事之「資訊基建」已經多次變更,由簡單之「中文CPU」、「電書」,轉換到「MISCCPU」、「雙穩態液晶」及「數碼網」,其規模日大,觀念更形成熟。若以「小信」而言,既已在網上公佈,自應守信。然老朽早已不顧一己成敗,自應著眼大局,以利於「民族文化」事業者為優先考量。 以「電書」之延誤為例,中文CPU係與「普誠公司」合作,由於國人尚屬首創,難免有些技術難以控制,現已延誤到十月底驗收樣品。至於「主機板」小事一椿,其上不過十餘晶片,以手銲之,三日可成。但如無中文CPU,再若「雙穩態液晶」之生產權不能到手,電書祇不過是個「半調子上網機」而已,不成也罷! 始料所未及者,在最近三個月之內,突然湧現了數股強大無比的力量,莫不繞著「中華文化」為中心,不斷地醞釀(正如「2001年漫遊」電影,老朽即將出發探索此一「力場」的真相﹚。由於帶信息者都是有頭有臉的「檯面上人」;再加上雙穩態液晶及MISC這兩種劃時代的技術,得其一已足以傲視天下矣!所有種種,很可能就是中華文化振興的契機,老朽豈能不動心哉﹖ 目前佈局未明,不宜妄動,言盡於此,以觀後效。 今人之資金財富之源,全靠資訊,資訊分配不公,社會的不平日益加深。當國人有了資訊基建後,再加上完善的服務系統,農民輕易可得到科學種田的方法技巧、市場物價的動態、產量產品的分佈、以及各種解決問題的管道。如此,農民再不必與貧窮劃上等號,自然沒有反叛的動機了。 |
#舊 427 留言者:林信良 [2000-08-16] |
主題: 請問先生﹕我拿刀子切水果.則我與水果之間的介面為何﹖刀子乎﹖或其餘!又設若一個系統係由幾種事物或原素組成,則各原素與原素之封閉系統之間的連結關係(想不通其連結情形為何﹚如何與系統本身構成一個可供理解的分析圖形﹖可否舉一個通易懂的主題為例以資說明! |
回應﹕ 我拿刀切水果」是一種行為,與介面無關。所謂介面者,係指一「剛體」(完整的概念﹚與另一剛體之間,所銜接的關係。如果皮與果核之介面為「果肉」,果皮與果肉之介面為本質層較厚的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的介面為細胞膜……。 |
#舊 428 留言者:胡廣達 [2000-08-16] |
主題: 朱先生﹕您好!因我的程度不夠,可否請您介紹您覺得註釋得不錯的下列書籍﹕古文觀止,金剛經,心經…老子…謝謝。 |
回應﹕ 所列之書各有無數版本,註釋不一。 讀書不應以註釋作選擇標準,任何人之註釋,都難免於主觀。作為入門,開卷有益,任一本皆可。如交女友然,一定要「最漂亮」的,到老了也找不到!要瞭解「原旨」,就不能依賴註釋;如希望有學問,註釋者不可不賴也! |
#舊 431 留言者:沒有我這個人 [2000-08-17] |
主題: “如希望有學問,註釋者不可賴也!”朱先生此言差矣!果如先生之言,則酈注《水經》,裴注《三國》,鄭注三《禮》,孔疏五《經》,皆正名辨物,考索遺文,豈能因是而不宜觀乎﹖望朱先生收回成見。 |
回應﹕ 罪過!罪過!老朽忙昏了頭,該文誤植一字,漏打一字,兩罪俱發! 查原文﹕「要瞭解『原旨』,就不能不依賴注釋;如希望有學問,註者不可賴也!」老朽耍了點小聰明,前句係用「不能不」,後者用「不可不」對稱之,但卻誤將「不」字欠植!(原文保留不予更正,以存其真。﹚其義「丕」變!(2007年註:已更正) 「能」與「可」大有不同,能(原字象一猛獸之形﹚指力,是主觀;可(口被釘住﹚指意念,屬客觀。如「我能不能」,是由一己「能力」所決定之事;「我可不可」則涉及各種客觀環境、條件,非「我能所可」也。 要瞭解原旨,必須經由主觀認知,否則會成「眾家之言」。若希望有「學問」,有學有問,應由客觀大眾所認可,故「不可不」依賴眾家之見也。 讀經典、明原旨大是不易,其陳義深,其門檻高,雖「碩學之士」未必能之。但人自認有「學問」者(如老朽然﹚,常執「一家之言」,危經害典,「易原意為己念」,以「魚目混珠」。是以老朽但勸初學者讀《古文觀止》,是期先學註釋,有學問而後發心,再讀經典原文,始「能」有所領悟。 先生觀察入微,直言以對,感激不盡,在此致謝,尚乞不吝指正。 |
#舊 434 留言者:李土 [2000-08-17] |
主題: 朱老師,您好!小子在閱讀天理論時有點地方想不通,敬希老師賜教。 於「體用律」中說到雲、水蒸氣為有形無質;空氣、水份子則為無形有質。但雲及水蒸中應有水份子存在,那應是有質還是無質﹖另無形無質可從思想及精神中找到,但有形無質比較難想像,什麼是無質而又能折射光的呢﹖煩請老師指點,多舉一些例子。謝謝 |
回應﹕ 問得好,這是老朽在為文時,大而化之,或疏忽或未細思,不曾明確定義所致。 所謂「雲」者,是指所見之溫度變化時「水蒸氣」所表現的「整體形象」。如近前視之,「雲」即不存,故而「無質」。一般的「集體名詞」皆然,如「一群」,是有「群之形」而無「群之質」,「片、堆」亦然。「水蒸氣」是集體名詞,「空氣」同此。 書中錯誤尚多,惜無時間再閱,更遑論「校正」﹖若有疑問,不妨大膽「質疑」,也可代勞也。 人生而有限,術業應專攻一門,老朽心願太多,故「大器難成」。但老朽之長,是開疆闢土,以為後世謀,此類錯誤比比皆是,乃求仁而得仁是也。 |
#舊 449 留言者:東岐明 [2000-08-29] |
主題: 朱老師﹕ 您好,我是一名研究人工智能的資科所博士生,近來因為時局之故,開始寫作「文明中國理想芻議」。朱老師若有興趣,可往一觀,此是我盡心之作,還有很多缺失,敬請指教。 http﹕//www.geocities.com/politicism茲附上 芻議之二 易化氣行章 【易化氣行章】 存在變化,變化存在。存在必由變化體現,由可變映現不變,以為本有,變化無所分別而示現存在。變化必由存在發顯,由此存對顯彼存,以為差異,存在有所分別而顯示變化。存在乃依變化而現,變化必賴存在而顯,存在變化互為顯現,故謂「存化」。 存化本體,了不可得,是以古謂「無極」。存化之變,即有差異,本於陰陽以分別差異。存化顯現,陰陽分別,存在象靜,變化象動,靜依動現,動賴靜顯,靜象歸陰,動象歸陽。靜見柔順,動見剛健,柔順屬陰,剛健屬陽。日照剛烈,月照柔和,古謂日月普照天下,日居太陽,月居太陰,故取日月比擬陽陰,稱存在變化為「易」。存化之用,顯現萬象變化,而存化本體卻了無形跡。古謂大氣無形,起風作用變遷萬物,故取氣相比擬無形變化,稱存在變化為「氣」。易變分別而化有陰陽;陰陽相化而衍,是以古謂「太極」;分化而有別,是以古推「兩儀」;再化而呈象,是以古謂「四象」,三化而定界,是以古謂「八卦」。氣用生剋而行為綱機,生則增益,剋則抑制;氣綱相和而立,是有古謂「三才」;氣機相和而運,是有古謂「五行」。存化萬象,不離易化氣行。易化氣行,所得規律,稱之為「理」─存化原理即是陰陽動靜之理。易化氣行,所取典範,稱之為「道」─存化本道即是生剋吉凶之道。易化氣行,所命稟賦,稱之為「性」─存化自性即是觀察造作之性。 存化自性之妙,觀察認知心物萬象。存化賦性,本具觀察。觀察執體,即分主客─「主體」是能觀生起之體,「客體」是所觀成就之體。觀察執續,認知我執─「心」是存化顯現的自我主體象,「物」是存化顯現的非我客體象。存化顯現,變化差異,非稱失恆,而見「訊」─「訊」是存化顯現的非稱失恆象。存化顯現,存在本常,對稱守恆,而見「量」─「量」是存化顯現的對稱守恆象。唯心所現,映物成就,唯物所顯,示心生起。唯訊所現,構量成型,唯量所顯,載訊成式。變化以生,存在以成,生起屬陽,成就屬陰。存化自性四象,比於古謂易理「四象」─心象太陽如風奔逸、訊象少陽如火輝發、量象少陰如水流漫、物象太陰如地凝實。 觀察存化,主客交際,物隨心使,而覺「身」─身是存化顯現的心物介體。觀察存化,訊量相述,心計物度,而知「數」─「數」是存化顯現的訊量型式。 存化原理之綱,氣立易衍而容萬象。古神洲伏羲氏觀察存化,通達易理,陰陽相衍,推三才而創八卦。存化氣用,數以生剋而推易理,是謂「氣數」。太數一,單氣孤立而無對象生剋─易理應化兩儀。再數二,雙氣對偶,生剋對象同一而致矛盾─易理應化四象。綱數三,三氣成眾,各自生彼剋此,相互反饋而成循環平衡─易理應化八卦。三氣循和反饋平衡,觀察三維現象空間容顯萬物存在。此即古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謂「三維」。存化本道之機,氣運生剋而全機能。太一本氣既存,以本氣推展彼此生剋關係,對應而有四氣─生本,本生,剋本,本剋。本氣對應四氣合而成五。五氣同等,同構對應其餘四氣,機行生剋全等完備,是謂「五行」。 存化自性之變,展現時空映容萬象。「時間」展現了觀察的變化性。觀察時間變化中映顯萬象,而有「存在性」。觀察時間變化不止中現象存續,前象為因,後象為果,因生果成,而有「因果性」。「空間」展現了觀察的變化可逆性。觀察空間變化裏容受萬象,諸象具體,大可容小,而有「容納性」。觀察空間變化可逆裏現象往來,諸象間錯,遠近有距,而有「方位性」。時間變化,過而不可返,對應古有太極陰陽圖。空間變化,三維氣數循和而應三維向量獨立,三維獨立向量劃分空間座標為八類象限,是以「八卦」本位掛於三維空間正立方體八角方位,對應古有八卦方位圖。古之太極八卦圖即是表徵存化時空氣數之象。 五行氣機生剋關係應有十類,古以天象五星干涉比擬─即是「十天干」。八卦正立方體十二支邊即對應十二類卦象爻變關係─即是「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相衍,以成時曆,而定萬事利害吉凶。 世界宇宙時空變化,必見三維氣綱。生命生態社稷運作,必見五行氣機。生命遊於世界,生態存於宇宙,社稷立於時空。是以神聖之治,了悟乎時空,審明乎心物,善察易氣之所化行,陰陽辨證,四象導究,攝三維而統五行,通性達理,率性循道,隨性利樂一切眾生。 |
回應﹕ 人工智能並非「理論問題」,而是「功能定義」如何與「電腦結合」之技術實現。文字為人所理解者,若「電腦」無法處理,即屬「空話」。 |
#舊 450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8-29] |
主題: 我在網上學習已將近半年,收穫甚多。 我性喜好發議論,有時也自知是野人獻曝,但心裏想表達的念頭就是擋不住。緣剛剛重新讀了一遍討論留言,讀到「道」,與先生想法很接近,但我聯想到道德經中﹕有物混成先天下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先生解字是追本溯源的理解,但讓我感到有意思的是,以「道」為例,在日文的漢字中,書法稱書道,木劍的技擊稱劍道,此兩者均須有「意在筆先」,「意在劍先」的特質此是否呼應了老子﹕有物混成,先天下生……即「道」字是對這一想法的最直觀表達﹖ 有些事情,感到好奇,如「時間」–先人早已定義為一明理的法度,但人只能領略其不連續之「間」者。 在臺灣聽到的,時間就是時間,但有次在電視上看到日文節目,有﹕「3個時間」這樣的說法唐朝文明興盛,文化上大開大闔,日人乃多方到中土取經。文化,若以「文字化育」定義,中日文化應具相當的關聯性。 日文我不懂,道德經手上有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注釋本,我姐夫處有一本先生的老子止笑譚─每到他家時必讀。 很慚愧,至今還未讀完,當痛下苦功!痛下苦功! 附帶一提,旅美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也讀老子,他曾述及他在老子言簡意賅的宏論中,往往讀完一頁就已精疲力竭。貝先生才華洋溢,精力過人,在生涯的大風大浪中總能履險如夷…………有些書是值得,也須要花一輩子來學習的。 |
回應﹕ 正是,知宜深,究宜精,學無止境。 |
#舊 453 留言者:少帥 [2000-08-31] |
主題: 請問「古典文庫資料中心」的資料服務是免費的嗎﹖如搜尋、下載等!因敝國中研院的漢籍資料索引是要收費的,故有此一問﹖又「已完成先秦至晚清之各種「經史『字』集」建檔」,其中的「字」是否為「子」之誤,還是指「經史」「之」「字集」!又其「最有價值之工作,是原始資料之『全面考證』」,考證是否有出校文﹖考證的單位為何﹖因依我多年所見,有太多的學者以「考證」為手段去鄙薄故有文化的純粹性(如ㄨㄨ偽書綜考、雜考、全集,之類的著作,其內容之不負責任與可笑(有些連引文都錯了,要不就是以「某個字」最早「應」該出現在那個時代的謬論去「考證」那本有幾萬個字的古書其實是「偽書」〔且不管其邏輯錯誤之可笑,難道古籍在流傳的過程中,都是一字不損、一字不易的保純著原貌的嗎!且這種「考證」之法,往往以後來乙本書中有某字去考證這本原「原傳」為在乙本作者之前的作者所為的甲書的某字不應該出現,卻從不曾想到這個字有可能「最早」是出現是出現在甲書的。總之,云其沒腦袋可也!〕。要不就「信口開河」「毫無任何憑證」「純憑想像」的說﹕這本書應是當時某位「山林隱士」所為。也就令人難以想象。﹚以建立自己在學術上的狗屁「專家」地位,太多了,恕難以盡舉! 只是希望目前的工作,不要在走向這個愚蠢的深淵,終至害人害己!疑古並非不可,只是要講「理」。兩岸目前的多數學者都已同意某些「銀樣蠟槍頭」的偽書謬,令人心寒,希望這不是另一個「意識型態」的戰場,而考證不是另一個鬥爭手段! |
回應﹕ 1,由於工作量大,責任攸關,「古典文庫」全部完成後,經過各界專家辯詰認證, 始能公開。其資料服務必須收費,否則難以為繼。 2,下載及用字,此文庫中,古字甚多,尚在整理,擬收在未來之「大字集」中。 較SuperCJK之八萬字集多出近萬字,下一顆CPU將以四字節碼為主 ,一般「電書」容量有限,故專供學者研究用。但將提供檢索、查證等服務, 目前尚在研究中。 3,確係「子」字之誤。謝謝。 4,考證是一項嚴肅且認真的枯燥工作,本工作之主持人,係原中國社科院電腦中 心主任欒貴明先生,執行人田奕小姐(欒先生係故院長錢鍾書先生之嫡傳,田 奕小姐是錢先生之夫人楊絳之弟子﹚。此外,楊絳先生(稱先生為示尊敬﹚為 本系統之顧問,另有十多位國內大師級之顧問(名單將於十月宣佈﹚。陣容之 堅強,誠為一時之選。 欒先生與老朽結緣於1989年,時欒先生正在社會科學院主持一項資料庫的計劃,老朽赴京發表「聚珍字庫」,知其工作重要無比,中華文化命脈懸於一線。時國內僅有簡體字集,且無理想之軟體,特贈送「聚珍系統」,以示支持之意。 不料欒先生放在心上,後因故被謫,靠借貸渡日,與田奕率學生數十人,艱苦奮鬥,規模始具。去年老朽赴京發表「漢字基因」,又與欒先生相遇。欒先生展示其成果,意欲「贈送」給老朽。此乃大事,老朽義不容辭,遂決定傾力與欒先生合作,並開始策劃「漢文化資訊聯盟」,以迄於今。 欒先生為當今國內少數僅存的文獻大師,學界盡知,又精通電腦軟件,舉凡對資料收集,版本篩選,命題考量,論證方法,極為嚴謹。本計劃猶待全部(能力所及﹚資料整頓完成後,將先建考證準則,書不論正偽,唯以史實參照,列明各種源流。再作時代、地緣、人物、事件之表列,最後細查內容,以定出處。 5,此計劃係為千秋萬世之謀,老朽不過因時際會,所知不多,故未多言。若網友有 興趣,可代為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