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3-12] |
主題:五育並重? 請問老師﹕ 老師於留言#13中有言﹕「是以『德、智、體、群』四育,是年屆人必修的法門」。不知為何獨缺「美」育﹖ |
回應﹕ 美者,生命體之謀略也,感官為求生之介面,凡有利於感官之刺激,概可稱之為美。各人對「美」之認識皆有不同,絕對主觀,是屬「私密」性之範疇,不可統一訓練也。 統一之「美」,必有是非好壞的標準,將是人生最大的災難。蓋人之生存環境不一,得失參差,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所幸基於主觀條件,在不同的情況下,各人內心之美感皆有所適。否則,將「美」者釐定名次,強者佔先,弱小者難以生存也。 |
#40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3-20] |
主題:意識? 請問老師﹕ 何為「意識」(所關注之體會)﹖「意識」與「觀察」(目觀意察)有何不同﹖「意識」是「對內」,而「觀察」是「對外」嗎﹖「意識」與「概念」、「認識」又有何關係﹖「意識」為「因」,「概念」為「果」嗎﹖「意識」的「基因」與「結構」為何﹖老師於宇宙浪子中有言﹕「意識才是人生的真理」,為何「智慧學九論」中卻無著墨﹖ |
回應﹕ 「意=音+心,音在心上。此刻心有所感也。」「識=言+音戈,言及聲(音)形(戈),知其現象也。」 意識﹕某一主體因動心而能得知各種現象之謂。 「觀=雚+見,雚者貓頭鷹,其視銳,可見細微。」「察=+祭,室中祭祀,古禮,祭神如神在,必須明知環境禁忌。」 「認=言+忍,觀察清楚後再言。」認識也者,意識之功能也。 觀察﹕以感官攝取所應知之現象。 故,意識為體,觀察為用(若認識為體,意識可為用),無涉內外。觀察僅針對刺激、現象(內心也有,若觀察為體,認識可為用);認識來自觀察,須與經驗及概念相結合,以供意識所用者(體用關係應靈活應用)。 《智慧學九論》僅係《智慧學》的一部份,故不完整,係以一模式說明九種觀念,重述理;《宇宙浪子》乃生活細節、相關故事,供「覺者」理解「智慧」之用。前者是知識,後者乃人生體驗。「意識」僅知識之萬一,此類名詞尚多,掛一則漏萬。後者可以娓娓道來,用生活例證體驗之,不能一概而論也。 |
#40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3-20] |
主題:意識? 請問老師﹕ 何為「意識」(所關注之體會)﹖「意識」與「觀察」(目觀意察)有何不同﹖「意識」是「對內」,而「觀察」是「對外」嗎﹖「意識」與「概念」、「認識」又有何關係﹖「意識」為「因」,「概念」為「果」嗎﹖「意識」的「基因」與「結構」為何﹖老師於宇宙浪子中有言﹕「意識才是人生的真理」,為何「智慧學九論」中卻無著墨﹖ |
回應﹕ 「意=音+心,音在心上。此刻心有所感也。」「識=言+音戈,言及聲(音)形(戈),知其現象也。」 意識﹕某一主體因動心而能得知各種現象之謂。 「觀=雚+見,雚者貓頭鷹,其視銳,可見細微。」「察=+祭,室中祭祀,古禮,祭神如神在,必須明知環境禁忌。」 「認=言+忍,觀察清楚後再言。」認識也者,意識之功能也。 觀察﹕以感官攝取所應知之現象。 故,意識為體,觀察為用(若認識為體,意識可為用),無涉內外。觀察僅針對刺激、現象(內心也有,若觀察為體,認識可為用);認識來自觀察,須與經驗及概念相結合,以供意識所用者(體用關係應靈活應用)。 《智慧學九論》僅係《智慧學》的一部份,故不完整,係以一模式說明九種觀念,重述理;《宇宙浪子》乃生活細節、相關故事,供「覺者」理解「智慧」之用。前者是知識,後者乃人生體驗。「意識」僅知識之萬一,此類名詞尚多,掛一則漏萬。後者可以娓娓道來,用生活例證體驗之,不能一概而論也。 |
#45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3-22] |
主題:本書「寓教於樂」之「格式」 小說之結構以思想為經,真實為緯;以科學做基礎,用神話充素材。 |
回應﹕ 請參考第48問。 |
#52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3-23] |
主題:宇宙浪子其統一之「三才」格式 天﹕智慧成長的階段歷程。 人﹕人生之各種體驗。 地﹕環境之各種刺激。 |
回應﹕ 恭喜!答案接近正確!待書正式生產後,即行奉上。 因無標準答案,尚有多種表達方式。但以後與本答案類似者,不再錄取。 |
#137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4-05] |
主題:答第六問 覺者,因機緣已至。故在許多事件的互動過程中,發覺人類前景堪憂。 |
回應﹕ 此為一景,尚有其他也。 「機緣」所在,必須說明,否則事事皆機緣,字字是文章也。 |
#152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4-07] |
主題:答第六題 在電腦當局的幫助下,人生只剩感官享受,而變得毫無意義。 |
回應﹕ 答得甚佳,但主題不全。請見答案。 |
#157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4-08] |
主題:人生苦海 請問先生: 宇宙浪子第九回中教主有言:「要救世人脫離苦海,當先使察覺苦海之本末,再確定解脫之決心,否則不能稱為救助。」 末學能體會「人生是苦,有情是孽」。因此兩者皆來自人之私心,而私心來自於三尸。故先生有言:「人秉物質而生,依精神而活」。但人住於物質,不得超脫。 請問先生,苦海之本末為何?而「確定解脫之決心」,是否指人下多大的決心,來超脫肉體的束縛?而人又要如何「自救於苦海」? 謝謝先生! |
回應﹕ 所謂「苦海」者,不止一端,君所問者,顯然係指「肉體」之束縛。 其實,肉體乃精神之根本,未必是世人被「束縛」之因。生命體要維持生存,中尸蟲代表食糧,「食不求精」可也(孔夫子「食不厭精」絕非「求精」,朱熹注曰:「不厭,言以是為善,非謂必欲如是也」)。生命需要延續,藉下尸蟲驅使之,其目的是不令種族絕滅,以免「精神無附」。今日人口爆炸,本世紀將屆一百億,過與不足,皆有絕滅之虞,有識者必須加以克制! 如此,即是超脫於肉體之道。 上尸蟲追求「聲色犬馬、功名利祿」,此乃感官「六賊」所誘,纔是人之「至惡」,其束縛較「肉體」尤甚。修為之道,覺者首先應斬除上尸,次去下尸,再抑中尸。 須知世人機緣不定,百川匯聚於海,苟未覺「海苦」,何妨順流而下!設若知機,唯有逆流而上,此中艱困險阻,其苦尤甚。兩者之別,在於諸緣,不可強求也。 唯有人能超脫乎「肉體」,自絕於「六賊」,無住於「緣」,始能維持思維空明,進一步追求智慧,以迄真如之境。 |
#157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4-08] |
主題:人生苦海 請問先生: 宇宙浪子第九回中教主有言:「要救世人脫離苦海,當先使察覺苦海之本末,再確定解脫之決心,否則不能稱為救助。」 末學能體會「人生是苦,有情是孽」。因此兩者皆來自人之私心,而私心來自於三尸。故先生有言:「人秉物質而生,依精神而活」。但人住於物質,不得超脫。 請問先生,苦海之本末為何?而「確定解脫之決心」,是否指人下多大的決心,來超脫肉體的束縛?而人又要如何「自救於苦海」? 謝謝先生! |
回應﹕ 所謂「苦海」者,不止一端,君所問者,顯然係指「肉體」之束縛。 其實,肉體乃精神之根本,未必是世人被「束縛」之因。生命體要維持生存,中尸蟲代表食糧,「食不求精」可也(孔夫子「食不厭精」絕非「求精」,朱熹注曰:「不厭,言以是為善,非謂必欲如是也」)。生命需要延續,藉下尸蟲驅使之,其目的是不令種族絕滅,以免「精神無附」。今日人口爆炸,本世紀將屆一百億,過與不足,皆有絕滅之虞,有識者必須加以克制! 如此,即是超脫於肉體之道。 上尸蟲追求「聲色犬馬、功名利祿」,此乃感官「六賊」所誘,纔是人之「至惡」,其束縛較「肉體」尤甚。修為之道,覺者首先應斬除上尸,次去下尸,再抑中尸。 須知世人機緣不定,百川匯聚於海,苟未覺「海苦」,何妨順流而下!設若知機,唯有逆流而上,此中艱困險阻,其苦尤甚。兩者之別,在於諸緣,不可強求也。 唯有人能超脫乎「肉體」,自絕於「六賊」,無住於「緣」,始能維持思維空明,進一步追求智慧,以迄真如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