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83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3-08] |
主題: 請問以會意的角度言,‘佛’字該作何解﹖ |
回應﹕ 佛字是譯音,梵語「佛陀」。對漢字言,「佛」字乃﹕字首〔人〕﹕體﹕有靈性的高等動物。字身〔弗〕﹕用﹕不也。會意,形聲–小篆文體﹕不是人,非人,非凡之人,覺悟群生者。 |
#舊 83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3-08] |
主題: 請問以會意的角度言,‘佛’字該作何解﹖ |
回應﹕ 佛字是譯音,梵語「佛陀」。對漢字言,「佛」字乃﹕字首〔人〕﹕體﹕有靈性的高等動物。字身〔弗〕﹕用﹕不也。會意,形聲–小篆文體﹕不是人,非人,非凡之人,覺悟群生者。 |
#舊 142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5-20] |
主題: 我沒見過朱先生。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大學生。與先生結緣於一次書店中。從《易理探微》的序言中。領略中文表達之新意。之後從《智慧之旅》中。更見何謂有血肉之生命實踐。吾極同意肉體生命之外,另有精神生命。此生命可由群體所共享,及於當代及後代。或許無緣面見先生之當面,但精神上將奉先生為導師。希望得到些許的指導,也對先生長期的奮鬥給予最深的祝福! |
回應﹕ 人生短暫,限於機緣及悟性,很多人到得中年(絕大多數人至死不悟﹚,過了「生理」之災、情兩關,才能感受到「精神生命」的存在(因果﹚。不幸,這時權關、名關正是「精神」生活的變體,人若不察,又陷入牢籠矣。老了,稍有所得,就愐懷夕陽,一切都捨不得,是稱貪關。所謂「老小,老小」,人又回到幼小時節,唯物是問了。 因此,就如百煉金剛一般,人需要磨練,而且要憬悟––有災才有福」(禍福相依﹚,兒時能渡過最好。情關更是要過,否則這根軟軟綿綿的「繩子」,將會纏繞終生(西方只有好色與否的哲學家,很少超脫的聖賢,蓋文化不夠久遠,情關尚未過也﹚。 宇宙是個能量場,能量有「位能」與「動能」兩種形式,相互影響而存在。物質是「電場」「聚集」在結構中呈現的結果,故有「座標位置」及「能量性質」,佔有空間,限於時間。精神則相當於電磁波,貫通宇宙為一體,空間無限,時間延續。 人相當於一個「微宇宙」,感官是因應物理性質的偵測器,以利空間的佔有。因此,感官之受物性吸引,是絕對不可能避免的。如果人只把「我」當作肉體生命的代表,以「享受」(其實只是「辨識」﹚物性為職志,自然就是個標準的「電路器」。 就算是具電路器,也有電磁作用,只是作用強弱有別。當能量變化時,E=MC2,時空的響應及於宇宙全體,是為「精神」。故精神恒動,與宇宙進化同存。 再由漢字基因來看,物字=牛+勿﹕古人計數以牽牛為始,勿為古之「旗」字,以之象徵有數、形、質、體者。質字=斤斤+貝﹕以斤兩計貝,象徵實在實有者。精字=米+青﹕細擇的好(青=草木及天之本色﹚米,引申專一,本、靈,物之純粹者。神字=示+申﹕示之以引申出一切,象徵氣勢,注意力,系統最高態,主宰。 理論是人生體驗的歸納,再經印證,就是宇宙進化的真實。但人受感官所惑,災、情關不過,陷溺其中,何苦另闢蹊徑(災情慘重最好﹚﹖人只有在認知了「夢幻泡影」後,探索真實,努力擺脫感官控制(是真自由也﹚,多多吸收古往今來的各種精神訊息,充實一己的能量場。待思想圓融,電路無阻,電磁波無遠弗屆,就是「精神生命」。 |
#舊 153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5-27] |
主題: 先前提到的情關。對我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來說,體內常感到理性與動物性的交雜。請問要如何才能擺脫橫流的物慾,昇華精神的層次﹖ |
回應﹕ 人生之過關斬將,正是探索宇宙真實的一大命題,不可等閒視之。 宇宙中的物體有「成、住、壞、空(佛的啟示)」四個過程,此過程係立足在「存在」的立場,以「時間」流程考量之。但在探索的立場,跳出「時間」的範疇(當然要用純理性,拋離常識認知﹚,於「存在」之外,時間又是什麼﹖(日前曾解釋時空四維之因數,人若參透了認知的維數關係,當知時空僅於物質層次有效也。﹚它存在嗎﹖ 時間不可能存在,因「過去」已成過去,並不存在(大腦中只有事件的記憶,並無時間﹚;「未來」還沒有來,不能知、不能說;而「現在」呢﹖即令微分到億億分之一秒,仍然還在已經過去的過去、和沒有到來的未來之間!「現」前的,並不存「在」。 需知「時間」(時字=日+士+寸,日者太陽,可知也;士者明理之人;寸者法度。係指人可明之法度。間字=門+日,門中見日,是門縫有隙,系統的界面,不連續的狀態也。﹚中國人早定義為一種令人明理的法度,且人只能領略其不連續狀態之間者。因此,要瞭解「時間」這個系統的真相,自須跳出這個系統,否則不可得「明」。 「物」在「成、空」之間,由成而空,難以為繼。宇宙在長時期的進化中,根據排列組合,有一種可能性產生了,是物種在其「生存過程」中,將特性延續給另一「物體」。如此,是稱「生命」(生字=象草木長出,活著,起始,不熟。命字=人一+叩。人一者,天地人三合,集也。叩者,頭碰觸地,以示自微。指人叩服於天地間,奉令治事也;又為稟受的生存規律者。﹚是指能受「天」命而生者。 這種排列組合,代代延續下來,利用「生理」誘因將人的感官牢牢繫住(如同人以繩繫狗然,以免不聽話也﹚。人若自以延續人類「物種」為職志,當然應服膺天命,努力生產。再以前面所說的機制來看,能參透時空,回到宇宙本體(佛家謂之涅槃﹚的人,自然不在成住之間。人、狗之別,在於人尚知有繩,人、神之別,在於解脫與否也。 千古以來,雖曾有無數「覺者」,但茲事體大,要歷經千辛萬苦,增益理性,克制感性,務求自拔於軟紅浮泥。出家是其中一策,以免沾染,但未必就能得「道」。堅忍是另一法門,唯須方向明確,認識清晰,智慧甫生,自得解脫。 一般大眾,各有其機緣,如有此「自覺」,是根性自發也。若是,應順其自然,隨緣不住,身雖為「人」,「心」無沾染,能得能捨,勿種後孽,機緣自成。 老朽三十七歲始「明道」,經多番掙扎,機緣成熟,至四十四始有所「得」。二十年來,混居人世,修道行道,雖不敢說「一念不生」,但已證得「心身俱淨」。 覺者須知,所謂「色相」,皆生之於「心」,心若有所屬,專心一致,諸念自泯。最緊要的,千萬不能再結「情種」,春風一吹,前功盡去也。 |
#舊 226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7-02] |
主題: 我很喜歡寫書法,作為怡情養性的嗜好,總能自得其樂。我認為書法是最直接的藝術形式─可直抒胸臆。日前在故宮參觀宋代藝術大展,看到朱熹先生的毛筆字,筆勢雄渾,讓人不得不欽佩一代大師的氣概!我有一疑問,目前電腦可將歷代名家的字帖收集整裡,所「生產」的字「工整」且有「變化」。那麼書法家的地位是否有一天為電腦取代﹖ |
回應﹕ 絕無可能,蓋人恒動,電腦恒靜。何也﹖動者係指「自主之動」,否則在進化不止的宇宙間,無所不動矣。凡動能產之於系統之外者謂之靜,反之為動。電腦之動能來自其系統之外,電源一斷,即不能動。人之動作雖慢,但在「生命」現象下,生生不息。 宇宙進化有其「大目的」,「效率」由累進而得,「生命」固可提供動源,但每一系統自備發電機,未若設一大發電廠,統籌應用。 書法、藝術、思想等精神狀況,皆須「自動」,因自動則各有分別,故而以「異」取「勝」。電腦效率高,是得其「同」,已達另一境界矣! |
#舊 233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7-06] |
主題: 前日問及書法一事,先生分析精闢。偶然翻閱梵谷畫作,「恍然」。其實道理簡單,現今電腦影像軟體可仿製產生梵谷的畫作,可是無法創造一梵谷;同理,電腦可重覆王羲之,但無法創造另一王羲之。攝影表達世間所見的客觀真實,是「同」。畫家旅行的隨筆,反映心境,因各自不同,是稱「異」。有同有異,如同宇宙同時包含了「一致性」與「多樣性」,因此這世界有秩序同時又富於變化。以上小小心得,供網友參考指教。附帶一問﹕為文時遇到「恍然」兩字,深怕用錯字,查了一下國語字典,意謂﹕忽然。但「恍」字﹕心 光,是否指心中有光,靈光乍現之意﹖ |
回應﹕ 正是,此外,古人用燭,燭光搖曳不定,故又作不定解。 |
#舊 433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8-17] |
主題: 近日月圓,斜掛西梢時,引觸靈感,試作一詩﹕ 圓圓玉盤西天掛,掛在空中處虛空,指證歷歷述東西,晶瑩之中有斑斕。自析﹕玉盤、處虛空、述東西、斑斕、均有隱喻之意。注釋﹕斑斕 1.色彩不純之樣 2.文采豐美之意。 本只想表達月亮斑駁滄桑之感 (因歷經慧星陣陣撞擊之故,乃顯歲月之刻痕﹚ 隱喻則有文采鮮美之意。連同玉盤(玉光潤潔白且為對他人的美稱﹚、處虛空(六祖慧能有如日處虛空指般若智慧﹚、述東西(述想表達的是聖人的述而不作;東西,一為天體軌道,一為一切事物的總稱﹚。 以月亮為引,表達對歷代先聖哲人的嚮往。文學非我本科,發而為文為詩,希望 先生及諸網友給予批評點撥。謝謝! |
回應﹕ 詩乃文人事,業有專攻,欣之賞之可也。老朽非文學界人,平日為文常用「順口溜」(因其意晦澀,可表多義,如以語文取代,便成累贅﹚,其與「詩」相去甚遠,不過以求省事。詩之起承轉合、聲韻平仄,要求極高,字字斟酌,大是不易(掛空西斕無一成韻﹚。至於詩中境界,不能「自我定義」,如他人無法領會,便成「絕響」矣。 |
#舊 450 留言者:林一鳴 [2000-08-29] |
主題: 我在網上學習已將近半年,收穫甚多。 我性喜好發議論,有時也自知是野人獻曝,但心裏想表達的念頭就是擋不住。緣剛剛重新讀了一遍討論留言,讀到「道」,與先生想法很接近,但我聯想到道德經中﹕有物混成先天下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先生解字是追本溯源的理解,但讓我感到有意思的是,以「道」為例,在日文的漢字中,書法稱書道,木劍的技擊稱劍道,此兩者均須有「意在筆先」,「意在劍先」的特質此是否呼應了老子﹕有物混成,先天下生……即「道」字是對這一想法的最直觀表達﹖ 有些事情,感到好奇,如「時間」–先人早已定義為一明理的法度,但人只能領略其不連續之「間」者。 在臺灣聽到的,時間就是時間,但有次在電視上看到日文節目,有﹕「3個時間」這樣的說法唐朝文明興盛,文化上大開大闔,日人乃多方到中土取經。文化,若以「文字化育」定義,中日文化應具相當的關聯性。 日文我不懂,道德經手上有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注釋本,我姐夫處有一本先生的老子止笑譚─每到他家時必讀。 很慚愧,至今還未讀完,當痛下苦功!痛下苦功! 附帶一提,旅美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也讀老子,他曾述及他在老子言簡意賅的宏論中,往往讀完一頁就已精疲力竭。貝先生才華洋溢,精力過人,在生涯的大風大浪中總能履險如夷…………有些書是值得,也須要花一輩子來學習的。 |
回應﹕ 正是,知宜深,究宜精,學無止境。 |
#2794 留言者:林一鳴 [2003-03-11] |
主題:感謝 朱先生你好 好久沒與您聯絡! 從你那學得許多, 除作人之道理之外, 招代之情之意, 所受之恩惠, 滿滿於心, 謝之如此, 簡言如下﹕ 我從朱熹大師之中, 余讀書少, 但在臨書法之中, 臨詩之中, 以朱熹先生之詩, 如昨夜江邊春水生,..... 或。....或於中國書法理論一書中之一簡短結錄之文﹕ 一旦或然貫通, 則六經皆我註角。... 您繼承朱熹先生之血脈基因, 心思豪放, 應有根源。.... 前人智惠, 之多之廣, 思之不可衡量。..... 余受較於您, 雖之多之廣, 但簡言之, 不過讀聖賢書罷了! 余書之如此, 不過「感謝」兩字, 別無它意! 您時間寶貴, 請不必多花時間回信! 林一鳴 |
回應﹕ 不必客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