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5808 留言者:網主 [2005-10-31]
告網友:
  日來因大局甫定,時有餘閒,再遊罟網,果不其然!前事不忘乃後事之師焉。閱至第一二九頁、第1591則,係回答網友所問「我」者。此答不夠完整,特此續貂於後。
  前言:我=物質+精神。若以「結構觀」檢驗之,此「地+天」之外,尚有「人」未道及,乃一「非恆等式」也。
  茲更正:
    我=物質(地)+精神(天)+意識(人)
  往昔之失,尚祈方家見諒。

  蓋物質為「體」、精神是「用」,萬物莫非如此,若無人之意識,實無「我」之存也!1591則之陳述無誤,因「意識」涉及「主觀」,難以討論,故可從略。

         網主人白
5818 留言者:揚帆 [2005-11-04]
主題:建築
  學生系一建築系學生,雖學了三年多建築設計,尚不知建築為何物,更不齒當今建築設計只為中標的作風。一直認為建築應該不只是混凝土盒子裏面塞人而已。
  一年半前,因學生素喜擺弄電腦,偶得老師的《組合語言的藝術》一書,才閱前言即欣喜不已,遂下載老師所有的著作一一觀之。及閱《易理探微》與《易經明道錄》畢,方信占卜果有其事,遂生一想法,為什麼不用堪輿術呢?這不是就是我要找的嗎,真正以人為本的設計方法。
  然而,當我下定決心學習堪輿術,卻發現堪輿術派別林立,各派理論衝突。且沒有一本探究本源的書,不是口訣滿天飛就是粗枝大葉的介紹。本希望試驗堪輿為天,技術為地的建築設計方法,然而畢業在即,眼看無望,心急異常。遂冒昧求助於老師。
  又以《智慧學九論》中的系統方法分析
       構造(體)                
        |          
  需求(因)-建築-場所(果)   
        |            
       容納(用)   
  建築系統的結構:天=需求,人=空間,地=建築技術。
  因“以人為本”主要考慮的是人的需求,分析需求的三才如下:
       / 人 (天)
  (需求)天- 生活(人)
       \ 利害(地)
  系統方法分析難度頗高,雖知必定錯誤百出,還是貼上來了。
  附帶諸多問題:
  為什麼體用和三才會有重複的地方,比如上面的“需求”?
  若要一層層分析的話,有些概念會抓瞎,就是天地人好象混在一起,很難分出來。這該怎麼辦?
  還有,天,地,人按不同的性質分兩儀,在這個系統裏又該怎麼?比如:人(天)  怎麼分兩儀?
  堪輿中各種各樣的“煞”,各種各樣的“法”讓人暈頭轉向,若欲探究本源該從何下手?
  雖疑問重重又重重,不敢多問,望老師賜教。
回應﹕
  中華文化之優點,在於廣袤無垠;而缺點,亦是廣袤無垠!何也?問題在古人「尊師重道」成習,後人不敢逾越前賢;及今,崇洋薄古,又棄之如敝屣。於是不論是石是玉、是草是寶,荒煙漫天、廣漠無毛!這一代炎黃子孫,遂淪為西洋盛世之拾荒佬!
  閣下此思極有見地,但應知:若「堪輿」有稽可循,早已成為「顯學」,豈待今日?再若有意「人棄我取」,則應付出「代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查「堪」意「地之甚」也,「輿」為「眾手抬車」。故「堪輿」係指「地利於眾」之謂。由於中華地域遼闊,歷史悠久,風俗習慣,政策興亡,萬民之利害休咎,豈是片言可及?為爭道統,各種理論層出紛紜,莫不攀龍援古,附會招搖,鬧弄後學千萬般。
  站在建築、景觀立場,真有心研究堪輿,曷不深究天心、直搗黃龍?以三才而論,天=時代、環境、景觀;地=建體、材料、設施;人=生存、生活、生計。循此以往,逐一以專業角度,剖析陳述。只要具有實用價值,豈非堪輿學之新篇(切忌沿用過往「江湖唬人」之術語)?

  閣下「引用」老朽《智慧學九論》中的系統方法分析,恕老朽昏邁,不知所出焉!
      構造(體)                
       |          
  需求(因)-建築-場所(果)   
       |            
      容納(用)   
  蓋「因果」是指時間之先後而言,「任何一事,必可切分為前因及後果」;「體用」則為性質之功能,故:「任何事物,必有根源(體)且及影響(用)」。
  在此,建築之因果指因需求而產生之場所;體用為構造與容納,可謂正確(但欠完整,因「構造」之用,尚有觀賞、功能、防護等等,容納僅其中之一也)。但因果宜寫為垂直狀,而體用寫為平行狀,則易於「一目瞭然」,可免一道思維辨認流程。
  至於建築系統的結構:天=需求,人=空間,地=建築技術,則不確。天無此需求,人也非指空間,地更非建築技術,正解已述於前,希詳究之。

  三才之系統分析不難,閣下之難,難在漢學根底不足,文字理解及表達有所隔閡也!正因如此,自五四運動之後,國學不興、中華大道幾亡,老朽無處可行,不得不在此掛網,獨唱「吾道已孤」也!
5828 留言者:小湯 [2005-11-13]
主題:下一個時代果真流行「智慧」?
  老師曾說將來世界會輕知識重智慧.....
  今之人類,一幫沉淪於小聰明的動物也,得意忘形,天天就只喊民主(民豬?!),偶遇天災、疫病,就只往技術裡鑽,不願絲毫反省,故若能稍作修身,遂阿彌陀佛矣,遑論治國平天下!

  然說斯語者,竟被謂之瘋子,南轅北轍,倒行逆施,已然藥石無靈!
(愚亦聞醫院的瘋子常言道:「汝才是瘋的,哈哈!」)

  君不見瘋人院,入住者眾、病癒者寡。西方末落果真能引起反思? 拭目以待。
回應﹕
  實乃民煮也!將愚民煮而烹之,供強者食!愚民之所以為愚,正係弱者之所以弱,無大腦、無主見、無志節。為求一己榮華富貴,不借詆宗賣祖;主子略施小惠,萬眾歡欣樂奴!
  瘋人者,病之風也。風行草偃,待禽流感過境,「民盡擋成責難」,其龍成蟲,其夢如何?
5850 留言者:揚帆 [2005-11-27]
主題:建築環境心理學
  近日讀老師的《認識論》又有收穫。想以《認識論》中所述各種感覺為經,整理建築環境對人心理的影響,及人之反應。
  初時以為不會太麻煩,然進一層次思考則又抓瞎了。因各人之感覺閥、經驗、記憶均千差萬別,無從下手。古人似乎只以五行或五音分之,要不就根本不分,只言環境該如何如何,人該如何如何。
  記得老師曾在《宇宙浪子》中說過,當局是根據各人不同的經歷推斷人的特性的。因此我想問:是否必須以龐大的資料量來區分不同的心理反應(如果這樣豈不是只能假手電腦?),亦或是有稽可循的?
  胡思於上,望老師賜教。
回應﹕
  做「現代中國人」很不幸,因為上一代被髮左衽的結果,「民族自信心」全然喪失;民族自信心喪失的結果,外國人放個屁是香的,自己老祖先說的都是臭的、迷信、老舊、過時!
  想當年,上海的十里洋場,多麼風光?大班領小班,小班帶小姐,小姐迷得「信眾」們團團轉!如今的中國洋場又有多少分別?政客領著學者,學者配合商人,大夥一齊叫囂!叫了百年,謊話說久了,信眾們腦都被洗洋了,舉世還有「幾個人」存有「理性、良知」?願意接受「真相(台灣的真相台是否關了)」?
  老朽只是實話實說,當中國文字被西化後,學子書讀得越好、才幹越優秀,思想「被污染」得越深!比如說,中國老祖先說「天圓地方」,今人以為圓=圓形、方=方形,全然不知漢字有「本義」,不義者最擅滅親。蛋頭蛋腦說:「看!古人多麼無知,天怎麼會是圓的?地球才是圓的,卻偏偏又說是方的」!
  阿彌陀佛!就像莊子的逍遙篇中:「北冥有魚」,學者們「無一不」解釋成為「北海有一條魚」!今人「自甘作賤」倒也罷了,反正莊子忙得可以,無心理會這些鳩蜩之啾。但老朽卻「錯判形勢」,以為這種「大是大非」一言復邦!結果,紙幣驅金幣,塑幣驅紙幣,老朽只好跑到南海來張網撈魚了!
  漢字本係一種「圖象」符號,其中有「義」有「理」、有「象」有「徵」。可供俗人「聊天」、可供雅士「格物」,官農工商各有其適、男女老幼無不怡然!能納須彌於芥子、可舉時而喻千秋!中華文化千載燦爛,卻不幸子孫愚昧無行,竟於一夕之間褪色,崩天圮地,冰凍百仞,不亦悲夫?
  查「圓」者,於體:形也,於用:無盡、無際、無極!今人但求「圓滿」,難道是指形滿?
  查「方」者,於體:形也,於用:有向、有律、有限!人苟不知「方向」,如何出得大門?
  故速速回到「古義古念」,萬事有解,如拘泥時尚溷軒,必成金玉其表!
  既明天圓地方之理,可知:大環境無限、小環境依人而定也!在建築學上,有外在環境與內在陳設。從「感覺認知」立場,古人素有定則:「大事從天、小事從己」,建體應遵從環境條件是從天,裝潢涉及個人喜惡,自當從人所願。至於什麼「五行、五音」之說,原本與建築無關,何必扯在一塊?
  當然,任何時代、任何行業都有「郎中」,廣學、慎思、明辨乃做人最重要之法門,宜多多用之。
5857 留言者:日月 [2005-11-30]
主題:祈願
  失禮了。自己的試題就該自己做,本就不該投機取巧,想作弊找人代寫。感謝您對傳統中華文化的貢獻,吾等將靜候《智慧學》的面世。
回應﹕
  關於《智慧學》乙事,老朽只說即時動手,已提前了七年。但茲事體大,沒想清楚,不能落筆。雖然大綱已妥,基調已定,老朽也只能以「筆記形式」,陸續在本網發表。即令如此,也不能過急,反正老朽是「獨角戲」。乏人研討,難以攻錯,早登晚登分別不大也!
5861 留言者:空夫子 [2005-12-02]
主題:請教〔耳順〕之義
  慚愧!活了這大把年紀,對【孔聖】自述生平之說,仍有這二字不解。自十五而有志,成於不踰距。其餘都平易近人,字面即可了悟,只有這二字費解。私下以為;可否解為六十之時不論忠言、逆言都能逆來順受?善言、惡言都能順而受之?如〔三人行,必有吾師〕之解說?〔班門弄斧〕之試,尚望老師釋疑。

敬頌 時祺

 空夫子 再拜
回應﹕
  夫子問夫子,「耳如何順」?正是:「字面即可了悟」也!人到六十,已知「天命」,何來忠言、逆言?善言、惡言?若有,順而受之,又何妨?然若「門中之耳」涉及「大是大非」,其時,耳順「同天順」,偶作獅吼,不亦可乎?
  〔三人行,必有吾師〕:三者,「象」之極也。概言之,天、地、人三才,宇宙盡容矣。若有三人之行,其中必有上智下愚、略賢稍昧以至於中庸其間者。是則,兵至而伐,各顧「主」見,是「師」矣!
  〔班門弄斧〕:「班」指魯班,本名公輸般,春秋魯人,我國巧工能匠之祖,最擅刀斧鋸鑿。
    「成語」說法:曾有人持斧,於魯班門前,自詅善於為門,是有此嘲。
    然,以「微言大義」而論,「門」者有檻;班門,未入之門前,若人弄斧,必有所圖。
      圖一:大技小技,不過一技,天下擁技之徒,無不自詅己能焉!
      圖二:有技無德之徒,素以個人至上、數典忘祖為榮,不知魯班何許人也!
      圖三:主張「無限成長」之輩,咸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唯唯!白更勝於青矣!
      圖四:嘩眾取寵之流,名不能損、利不可丟,管他東班西搬,不名利兼得、誓不甘休!
      圖五:疑若未釋,凡主觀,圖千圖萬亦可;客觀則一,不可多圖也。
5885 留言者:吳為 [2005-12-28]
主題:「中國人的漢語功底令人心寒」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國先賢孟子提出的成為男子漢大丈夫的三條標準。三大標準中,“富貴不能淫”尤其令世人推崇。中國古人賦予了這句話非常深刻的含義,但是目前中國年輕人中有許多人無法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近期在上海舉行的翻譯資格考試中,出現了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參加該項考試的人的英語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漢語水平實在不敢恭維。在漢譯英題目裡,有一道題是要求將“富貴不能淫”譯成英文,有人將這句話譯成了“Be rich,but not sexy(富貴但不能性感)”。有人將“血肉長城”翻譯成了“The long wall of blood and meat(用血和肉築成的長城)”。“血肉長城”一詞來自于中國國歌裡的“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一句歌詞。盡管試題中給出了上述提示,但仍有許多人未能理解“血肉長城”一詞的含義。
  試題中還有一個題目是要求將“人之初,性本善”翻譯成英文。“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性善說”中的觀點,在中國應是婦孺皆知。在考生的答案中,有人在試卷上赫然寫著“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 beings,sex is always good(人之初,性愛本善)”,類似的不可理解的幼稚錯誤還有很多,這表明中國年輕人的漢語水平令人擔憂。據報道,在復旦大學舉辦的漢語比賽中,外國留學生擊敗了中國學生,曾在中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中國社會外語風潮蔓延,為找到一份好工作,中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要花大量時間來學習外語。此外,多年來中國一直推行應試教育,忽視學生的漢語教育,從而導致了今天的情形:許多人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而寫出來的漢語文章卻是錯誤連篇。
  作為韓國人,我們有必要回頭看看我國是否也在上演著與中國類似的一幕。▲(摘自12月16日《中央日報》,原題:令人心寒的中國人的漢語功底,作者劉光鐘,趙明譯)
回應﹕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世事因果爽然,誠不虛也。
  某窮鄉僻壤,居民世代務農,堅守先人之訓,耕讀傳家,素不他求。然時代交替,某處突然地冒黑金焉,其先得者得其利,佔有者無不富庶。此鄉年輕人心嚮往之,遂共聚為謀。
  有人曰:「我等貧窮落後,無非祖先迂腐,棄之可也。」對曰:「我輩生命、思維,無不來自祖先,何可棄?何不可棄?」曰:「茅舍木具,生存之需,不可棄。飲食歌舞,生活之樂,不可棄。然讀書禮數,既不能飽食、又不得安居,曷不效法城中人,解放於束縛,盡情吃喝玩樂焉?」
  是以,遂有「五四運動」,自後,「民智大開」!窮鄉僻壤盡開發成為「高爾夫俱樂部」,於茲:除卻美金皆可棄,宇間唯存ABC!
  老朽老朽,肉體之朽、精神常留之餘緒,前年尚有七十二,今朝只剩三十六!老朽等自知死之將至,見古思齊,以期相聚溝通。但謁聖賢神思飛,偶見凡俗又低迴!今避居「天上」,尚有「自以為是」者,其語文水平低落,「睜眼未見、過目即忘」,猶歷數老朽之「飛」焉!
  夫家國之難、人類之災,無非因人性之貪婪、愚昧而果,良有以也。物朽必腐,事成而敗,世道湛然!今識者僅見「漢語」衰落,豈知「語文」代表人之「心智」。人智自三千年前登峰造極,已每下愈況,今「富貴之淫、性愛之嗜」,實乃霞光滿天,黃昏當前矣!
  今世逐物之末,人人喪心病狂,只計一己之名利享受,不顧眾生之生存生活,人獸無別矣!酣歌勁舞全身爽,違法亂紀自稱王;民主自由本為捷運,大限到來,齊赴刑場!
  54!54!今已得2916(=54平方)矣!三代以下,尚存中華文化乎?
5887 留言者:明鑑 [2005-12-31]
主題:讀經教育
  朱老師您好:
 下文作者,背景是留美比較教育學者(在美水牛城-比較教育的重鎮),十多年前410教改聯盟參與者.以末學對作者的初淺了解(求學時代是明鑑敬愛的系主任),當是對中華文化不曾浸淫,是以文中觀念,概可以知美式思路之一斑.

 末學如今忝為教育實務一員,又長期在朱老師您的啟發下,對現今讀經教育之勃興很有信心,一如文中那位[沾沾自喜]的班導師一樣,末學也[頗引以為豪].但作者所言,對此頗不以為然,其意為學習[必應先了意]然後才能談得上[理解意境之美及人生哲理],以小孩子未"先理解"就行背頌,那是"中世紀形式訓練說再現".言下之意,乃否定中國傳統教法--先背下壓縮訊息(三字經,千字文..),待量多了,長大後依生理及環境的際遇,自然產生質變.末了,作者還提出"見解"--[應結合語文教育專家進行嚴謹的實證研究,發展出一套合乎教育原理的讀經教育手冊才是]

 對此,末學總不以為然,但僅停於近年閱經歷下所生之直覺而已,愚以為先背再理解為是,美派以先理解再背為是.
 
 朱老師您就學過傳統學校,又於中華文化浸淫甚深.而末學僅曾於美派及自學古籍下學了點皮毛,直覺之見,未免膚淺許多,故想請教您對這兩種教育方法熟用熟不用,熟是熟非.
 
 感激不盡

 敬祝 新年快樂
 
    明鑑敬上

--
以下是作者之全文
--
2005.09.11  中國時報
聽到國小讀經聲
蔡清華
  拜讀九月四日貴版一位國小一年級家長吳慶學先生有關「當孩子進了讀經學校」的疑慮,道出了筆者對於近年來國內中小學熱中讀經現象的觀察,可是對於吳先生與社會大眾一樣,又將「非教育的現象」歸罪於教育改革,卻又深深不以為然;再加上國中學力基測即將加考作文,憂心國人受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會吟」的影響,以致當前讀經教育中「只背誦、不解釋」的教法愈演愈烈,筆者提出己見如下。
  事實上,讀經教育在國小推行時間至少有十年以上,絕非當前教育改革的產物,將其實施過程的一些荒誕現象歸責於教改,頗不公平。猶記得民國八十二、三年間,當時教改列車尚未啟動,筆者前往某些縣市國小接洽師院大四學生集中實習相關事宜,最常遇到的情況是,班級導師在走出教室與筆者討論時,一、二年級的學生常會全班自動自發、或在班長的帶領下背誦詩詞或經典,導師也常常沾沾自喜,並頗引以為豪。
  有一次,筆者走進教室一看赫然發現,天啊!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正在背誦的竟然是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當其正在朗誦:「妻妾忌其嬌美…,」時,筆者一時興起,問及幾位小朋友該句何意,無人能夠回答。這時導師善意的向筆者出示所謂讀經教學法的重點,謂幼小的孩童記憶力強,可是理解能力不足,所以在讀經教學時僅要求其背誦詩詞或經文即可,不須加以解釋,以免因為不解其義而影響學習動機,俟其年紀稍長即可豁然開朗,了解經文要義甚至影響其行為。哇咧,已經消失多年的中世紀形式訓練說儼然再生!
  筆者非常贊成讓我們的下一代熟讀古文詩詞及經典佳言,更同意經典中的微言大義對於學習者的行為確能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在學習者了解其意義的情況下,他才能真正浸淫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意境之美,也才能真正理解經文中的人生哲理。用較學術的說法,那就是應該運用認知心理學這幾十年來對於人類學習的研究成果,慎選符合兒童認知發展層次的詩詞教材,採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與比喻,讓國小學童真正掌握其閱讀教材的真義。
  筆者以為,閱讀或背誦古文、詩詞確實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但是第一現場的教育同仁基於教育專業背景,對於學生的心理發展層次、教材的適合度擁有最權威的第一手掌握,不應人云亦云、放棄自己對於語文補充課程、教材與教法的主導權,而應結合語文教育專家進行嚴謹的實證研究,發展出一套合乎教育原理的讀經教育手冊才是。
  (作者為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中山大學附中校長)
回應﹕
  天啊!老朽好不容易逃到天邊來,還是躲不掉狩獵族的侵擾(此刻是清晨二時,隔鄰住一家法國人,常呼朋喚友光臨開狂歡大會,今日過年,全澳的法國人都來潑瘋)!這種屬於「意識型態之爭」,沒有什麼「道理」好講,只有強勝弱敗,勝者在叢林稱王!
  從進化史來看,人原本是種野獸,我國老祖先設計了「禮教」加以約束。千載以降,目前「階段性任務」已達,夕陽西下之餘,夜獵猛獸難得當令,且讓一步,海闊天空!
  戰爭有各種形式,政治、經濟、軍事、宗教一浪接一浪,文化本涵蓋一切,「仇家怎生放得過」?基督教徒不會贊美佛教;肉食者不會推崇素餐;打小球的不願意打大球;膚色潔白的瞧不起紅黃棕黑!西人為求征服世界,千方百計,本尊走了,卻訓練大批「代言秀匠」,成為「賣辦」!
  「雞殺死快死的(盜用沙爾索的名言)」!賣辦們好不容易將中華文化埋葬了,民煮自油,人人家庭破產、獸性解放!卻不幸還留下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美人豈能容忍真相:「妻妾忌其嬌美…」?值此「男女授受無礙」時代,學校領頭性教育(中x大學成人獸交場),所忌者何?
  該「筆者」可曾一時興起,問及幾位小朋友對「性教育」「理解」了什麼?可有「小朋友能夠回答」?哇咧,已經消失萬千年的原始「獸性形式訓練說儼然再生」矣!
  這位「筆者」不愧為大學教授,言及:「非常贊成讓我們的下一代熟讀古文詩詞及經典佳言,更同意經典中的微言大義對於學習者的行為確能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在學習者了解其意義的情況下,他才能真正浸淫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意境之美,也才能真正理解經文中的人生哲理。用較學術的說法,那就是應該運用認知心理學這幾十年來對於人類學習的研究成果,慎選符合兒童認知發展層次的詩詞教材,採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與比喻,讓國小學童真正掌握其閱讀教材的真義。」
  問題在於:「教育之目的何在」?何謂「真義」?哪種「學術」?什麼「認知心理學」?大話嚇死活人!偏偏西方已成霸王!王曰:「天下為朕所有,專家係朕所授」!當秀才遇到兵之際,還有什麼好講的?值此物質文明泛濫災成、人類危亡之際,老朽埋頭苦幹,無閑追風、反對「獸交」!
  覆巢之下,怎期完卵?老朽只知為矽族傳薪,所剩時日無多了!世事極而必反,西方是當紅炸子雞,等禽流感發作了,再看後事吧!
  後記:該教授所言:「學習[必應先了意]然後才能談得上[理解意境之美及人生哲理],以小孩子未"先理解"就行背頌,那是"中世紀形式訓練說再現"」此說為西方顛覆中華文化之「銘言」,傳之久遠矣!老朽不才,斗膽問一句:「今人有誰敢自稱理解中文意境之美與人生哲理」?若有,請下告之,老朽願拜之為師!若無,是否中文就該埋進墳墓?
5889 留言者:失落的世界 [2006-01-01]
主題:歲月更替,一年又過了
  不知不覺,又邁入一個新的年度,過不久,學期也將結束,則到了爆竹除舊的團圓,每每在朱老師的留言版瀏覽中,怎麼老感覺有股無奈?
  吾知朱老師工作繁雜,但相信您的堅決,一定會開花結果。在台灣,我也很幸運的碰到幾個對中華文化深感大召的伙伴,這麼多人在做,指日可待。
  新的一年,吾過往有時也非常無奈,但讀了一首詩,深感其境,特送給朱老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回應﹕
  時光在流,人思不變,爆竹聲聲,何奈其有?
  中華文化根深源長,春夏秋冬寒暑難傷;奈何人性本獸性,大限到時,人獸同赴屠場!
  春有百喜秋有愁,夏有清泉冬有酒;人間本是好時節,奈何累聞群獸吼!
  自疏:根據《智慧學》,大自然極其吝嗇,造物精簡實用至極(形成時結構力與作用力成正比,時間成平方反比)。因此,人受到多少壓力,便會產生多少抗力。只是力道之產生需要時日,人間即係作坊,先天下之憂而憂,始足與爆竹聲輝映也!
5891 留言者:空夫子 [2006-01-04]
主題:續昨日#2890則
  既有「主客之觀點」,何來「絕對之真實」?
  「真實本相」既難識,「時機緊要」又緣何?
  「主觀客觀之同步」?「絕對真實之巧妙」?
  讀之直如踽行於霧,覺似沉浸,實也未嘗硺磨。

在下愚鈍,參不透 朱老師之微言。尚祈 朱老師之棒喝!

  空夫子 再拜
回應﹕
  定義:「真」者,確而不虛;「實」者,室中有貝;絕對真實=是一非二。主觀人言人殊,客觀亦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是故人類文明矛盾重重,時賢咸認為「觀點」不科學,思維不能討論。於是在當今人類殿堂上,「精神=虛無飄渺之空話」,只有「物質=絕對真實」了。
  老朽不以為然,終生孜孜不倦,努力探索,幸機緣巧合,得闖智慧核心。然春蠶食葉已盡,滿腹絲緒,不得不作繭自縛焉。蓋要令「主、客觀」成為「科學」主流,斯乃更招非議之「天動說」,必需付出極大之代價。是以老朽每每拾人所棄、行人所離,千山獨踽,萬緣無涉也!
  蓋如今西學當道,英雄主義盛行,人人唯利是圖。苟有人能以科學方法驗證「精神現象」,舉世震撼,其後果有三:
  一、如門檻太低,下三濫將「大行其道」,遲早「途為之塞」,是非難明也!
  二、如有明證,顛撲不破,則老朽必被視為「新神」,另一「宗教」油然而升焉!
  三、自說自話、自演自觀,人間浪子又一章!
  此三者,無一係老朽所樂見,故此,安步當車,《智慧學》留作「畢業論文」可也。空山疑無人,卻聞躡足聲;靜中無所得,速行有風生。夫子少老朽七歲,閑時可將閑事收集,待他日他鄉聚首,白頭宮人話當初,不亦一樂乎?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