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0 留言者:日月 [2005-02-20] |
主題:關於小說改編劇本講義 沈先生在小說改編劇本講義的第五點撰寫劇本這一項內容裡面,以《三國演義》第五十回做為說明範例,並標了六個註解,並在之後說明各註解的意義。敝人對註二有些個人主觀意見,但請沈先生指教。 ”程昱上前言道:「丞相,軍士飢寒交迫,可殺馬匹充饑。」(註二)”對照原文小說來看,這確是一個謀略,且是一個不得不為的謀略。一開始曹操等人屢被敵兵追趕,落 魄到林中躲雨,諸軍皆饑,都還只是”往村落中劫掠糧食,尋覓火種”,到後來至葫蘆口”行至葫蘆口,軍皆飢餒,行走不上,馬亦困乏,多有倒於路者”才割馬肉燒吃。在逃亡途中,有何工具比馬更重要的呢?而且馬對軍人的意義,就像是牛對農夫的意義,已超越一般常識。若不是人飢餓至極,馬也困乏異常,才會順勢出此下策,所以視為一種謀略,並無不妥。 敝人反倒覺得「不如殺」比「可殺」更適合做為謀略的字眼,在戲劇效果上,更有悲悽欲泣的味道。 以上僅是敝人愚見,班門弄斧,還望兩位先生不要見笑。 |
回應﹕ 的確是「班門弄斧」!而且弄的是紙糊的小斧! 閣下謂:「敝人對註二有些個人主觀意見,但請沈先生指教。」請舉例說明,世上任何人對任何事,誰無「主觀意見」?然而「主觀意見」應各自尊重,「天下沒有討論的餘地」!故稱「主觀意見」。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不必客氣到用錯名詞。 客觀上《三國演義》一書只能符合某種程度讀者,較陳壽之《三國誌》差得太多,當小說看可,不值一評也!老朽雖重傳統,卻深知傳統文化之優劣,不足處甚多。「戲劇效果」係舶來品,傳統素無也。故老朽取材,擇精汰餘,對中國取義理、西方取技倆。 既如此,所謂「戲劇效果」,係來自連續之「醞釀堆砌」,「悲淒欲泣」絕不可能由幾個字所形成!以此段為例,人人皆知人以食為天,而今糧草斷絕,饑餓之下,有何選擇? 以老朽「主觀意見」(無諍),電影是「視覺訊息」,自以鏡頭為主。在大鍋埋下,無物可炊之際,一句話都不說,將鏡頭由眾饑嗷嗷轉向疲累不堪、滿身臭汗的馬匹,足矣。 難道這種最直接的答案,尚須勞動「高級謀士」程昱獻此下策(如「馬對軍人的意義,就像是牛對農夫的意義,已超越一般常識。」非下策乃劣策也)?羅貫中未浪費此筆墨,改編者畫蛇添足、吾人能知錯不改乎? 夫君子信古不迷古,創新不逐新!奉勸有志此道者,休自以為是,多多學習,未明大義前,切忌微言!時西人勢盛,其教育主變,鼓勵各立山頭、擴大地盤!今東方力弱,求同尚且不及,大局方興,豈可因一主觀之見、繪聲繪影、自亂陣營? 可能是國人看「下三爛」太多,水準日落,連好歹都不知了! 「好小說、電影」非常珍貴,絕不該「灌水、膨風」!要之,能無一句「廢話」、無一件「餘舉」!更不可「無詞加句、無表情擠眼睛、沒動作搖屁股」之爛事!本室雖曰月產百部電影,但來日方長,須在大量密集訓練後。老朽寧願關門、也不用濫芋充數(紀念版之巴片係「研究圖文系統之試驗品」,不在此內)! (沈答)1.汝將劇本與原文混言,原文言「操教前面暫歇。馬上有帶得鑼鍋的,也有村中掠得糧米的,便就山邊揀乾處埋鍋造飯,割馬肉燒吃。」為何不言程昱獻策?(只在遇關雲長陣仗,絕無活路,且曹操心亂意慌時,程昱始獻策。)且早在第三十三回即有「操撫慰單于人等,收得駿馬萬匹,即日回兵。時天氣寒且旱,二百里無水,軍又乏糧,殺馬為食……」。《孫子行軍第九》早有云:「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蓋皆已視為行軍常識也。 什麼樣的上司,就有什麼樣的謀臣,如果連這個行軍常識都要謀臣獻略,阿瞞也太差勁了,他老人家可是給《孫子》作過註的! 2.「可殺」者獻策之言也,「不如殺」者,自知所言下策也。 |
#5468 留言者:日月 [2005-03-31] |
主題:心 朱老師您好: 觀看身邊的人們或是社會新聞,常看到類似消息一再出現。有人因愛發狂,得了精神疾病,在情緒之中痛苦徘徊,一生難以脫離;更嚴重者甚至致對方於死地,自毀又毀人。 我不禁要問「愛」是什麼?為什麼人類在?◎P上,這麼需要「愛」?是因為「愛」涉及到生命的延續與否的問題嗎?還是只因人類愚昧,被「心」之「感受」所愚弄,誤以為那就是人生意義的全部,緊抓著餘感不放?為何會被心愚弄到這種地步呢? 對了,漢字基因字典裡,「愛」字的字首為「受」,字身為「心」,為何心不是字首呢? 請老師指教,謝謝。 |
回應﹕ 大哉此問。 查人本自然界之一小部份,唯因能以語言文字與同類溝通,日久「成精」,遂自以為是xx矣!尤以迴光返照、霹靂一瞬之際,西天彩霞,頗有令人眼花繚亂之嘆。老朽者,古惑仔也,眼中不屑於一時,只以千秋萬世立場答之。 人乃一具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結構之有機體,末梢神經接收到外界變化之刺激,化為電流脈衝,透過五官,達到大腦,人謂之識。識者,識刺激、感覺、體驗、認知是也。其識,因人之生存條件,引起生理反應,各內臟器官釋放內分泌激素,由血液傳至全身,以供抉擇。 血液之匯聚中心是為「心」,在激素作用下,斯有所「感」。感者,感生存之利害、感生命體之取捨也。其有利者,「心受之」,中國人書以為「受心」,是愛;其為害者,「心止之」,書之為「心止(艮)」,是恨。蓋中國人道法自然,尊理重心,良有以也。 西人文化淺薄,祗是趕上年節,於大放煙花之際,物質豐饒而已。彼等以弱肉強食為務,崇尚自我英雄主義,主張萬物皆由一人創造。當強者需要弱肉背書為奴時,謂之love;再當弱者依靠強者維生時,亦謂love。 愛與love原本八竿子打不到一處,然當西方遇到東方,刀叉碰上筷子,第一位翻譯家認定「愛=love」,於焉大雜燴成盤焉!若老朽早生數百年,「love=需要」,就見真章了!所以,今日西化當途,將「我愛妳」解為「我需要妳」,是矣! 查中國並無「單字」為「需要」者,蓋古人待人以誠,無此需要也!傳統中,做人必須具備「八德」,此八德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皆止於正)。愛者,八德之一也!今人之愛死愛活,實乃一時之「需要」,沒了需要,就不love了,蓋早已「忘八」矣! 忠者,人對團體之責任。 孝者,人對來源之尊重。 仁者,人對眾生之態度。 愛者,人對內心之感受。 信者,人對溝通之真誠。 義者,人對大我之嚮往。 和者,人對行為之期許。 平者,人對事務之均衡。 值此末世,群魔亂舞,陽消陰至矣,再過十數年,變局將興。至時,地球災難連連、經濟泡沬破滅、科技危害加劇、自由民主崩圯。「養尊處優、狂妄自大」的人們,面對人間真相,才會領會八德之重要。今日空談一個愛字,是心受乎?是love乎? |
#5505 留言者:日月 [2005-04-23] |
主題:不懂 朱老師您好: 金剛經所言”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既然如此,菩薩們為何又要救人、助人呢? 這不就著了”人相、眾生相”了嗎? 請老師指點,謝謝您! |
回應﹕ 讀書應慎知情況、明辨義理,否則咬文嚼字,終成書蟲矣! 《金剛經》上言:「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是指菩薩之心態;而菩薩要救人、助人則是行止。心態應「一視同仁」,雖有亦無,故無諸相;而行止應「不分彼此」,諸相遍佈法界,因緣本存也! 是誰著相? |
#5521 留言者:日月 [2005-05-04] |
主題:坦然 朱老師在回覆#5519則提到:"......人只要能坦然面對過去種種,就可上道矣!”怎樣才算是”坦然面對”呢? 是不閃躲也不逃避,把自己過往所犯的每個過錯之前因後果想的透徹明白,從此不再犯就是坦然面對了嗎? 我也常常反省自己所思所行,可是總覺得不夠徹底。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讓自己更”坦然”呢? 請老師指教,謝謝! |
回應﹕ 是也,坦者,平也,不曲不折、無隱無諱也。人若坦然,必以直心待人,是德(=人與人直心相待)之至也!徹底者,努力不斷、不至底而不止也,時之未至、法之未竟,何必他求? |
#5799 留言者:日月 [2005-10-20] |
主題:心情 ”心”的感受如何,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情”,隨”情”而產生相應的行為。若人私心越重,產生七情六欲越強,行為就會益發乖張、偏離常道,終日難以自拔。 菩薩們的”心”是什麼?是否為”無所住”心?但我有點不明白,若無所”住”,要如何”感”呢?不是有所住,才會有所感嗎?懇請朱先生不吝指點,謝謝。 |
回應﹕ 何謂「心」?如何「住」?當話題「參」之,果真「參透了」,前題遂解。 心之青=情,青者,自然之本色也,故,有心必有情。私者,五穀之氣也,故為謀飽暖,焉得不私?既私,事屬一己,眼界難離三寸、感觸不過方圓。如此,是所謂:「若人私心越重,產生七情六欲越強,行為就會益發乖張、偏離常道,終日難以自拔。」 對於「凡人」,「凡是人就必有私」。蓋宇宙本為「一體」,諸如人體亦一,但體內有「細胞」焉,其胞雖細亦有「生命」。設若細胞相互串連(人若僅站在自己立場,當不承認其有),「終生居人皮下」,所為何來?進而追求「獨立」,是稱為「癌」。 「人」之於「人類」與「細胞」之於「人體」何異?苟人只以「自己有生命」,那眼界也太膚淺了!再若僅重視自己的生命,必輕「整體的生命」,那不是「自私自利」,又是什麼?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豈止為七情六欲所苦?因為背離了自然之道,生活就是「受罪」! 人既能成為菩薩,當然不是「凡人」,真要瞭解,請自閱《金剛經》。為何菩薩不住?因為菩薩的本體為「眾生」,其大無朋,如何「住進渺小的人心中」?是以,如果能「住在自心中」,其人必較其心更小,小到細菌般大、見了螞蟻都心驚肉跳,正是「活著本該如此」! 正因為「有所住才有所感」,「感者」,凡人「咸同之心」也!對得道之人如菩薩,終生修修不息,早已將「感」丟到九宵雲外!「修道」就是「去除私心,修成大道」,大道也者,適於眾生行走之途。是凡人道上感,聖賢道中修;眾生感裡惑,仙佛無所求。 是以,欲成仙佛,先斷情欲;捨得捨得,有捨始得!今人只羨鴛鴦不羨仙,愛來愛去愛眼前;青山綠水白雲在,花言巧語惑三天! (沈補):還珠的回目好!「返照空明,凡貪嗔癡愛惡欲皆集滅道;勤宣寶相,無眼耳鼻舌身意還自在觀」。「感」是鍵盤,「住」是硬碟,不一定要存檔的。 |
#5799 留言者:日月 [2005-10-20] |
主題:心情 ”心”的感受如何,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情”,隨”情”而產生相應的行為。若人私心越重,產生七情六欲越強,行為就會益發乖張、偏離常道,終日難以自拔。 菩薩們的”心”是什麼?是否為”無所住”心?但我有點不明白,若無所”住”,要如何”感”呢?不是有所住,才會有所感嗎?懇請朱先生不吝指點,謝謝。 |
回應﹕ 何謂「心」?如何「住」?當話題「參」之,果真「參透了」,前題遂解。 心之青=情,青者,自然之本色也,故,有心必有情。私者,五穀之氣也,故為謀飽暖,焉得不私?既私,事屬一己,眼界難離三寸、感觸不過方圓。如此,是所謂:「若人私心越重,產生七情六欲越強,行為就會益發乖張、偏離常道,終日難以自拔。」 對於「凡人」,「凡是人就必有私」。蓋宇宙本為「一體」,諸如人體亦一,但體內有「細胞」焉,其胞雖細亦有「生命」。設若細胞相互串連(人若僅站在自己立場,當不承認其有),「終生居人皮下」,所為何來?進而追求「獨立」,是稱為「癌」。 「人」之於「人類」與「細胞」之於「人體」何異?苟人只以「自己有生命」,那眼界也太膚淺了!再若僅重視自己的生命,必輕「整體的生命」,那不是「自私自利」,又是什麼?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豈止為七情六欲所苦?因為背離了自然之道,生活就是「受罪」! 人既能成為菩薩,當然不是「凡人」,真要瞭解,請自閱《金剛經》。為何菩薩不住?因為菩薩的本體為「眾生」,其大無朋,如何「住進渺小的人心中」?是以,如果能「住在自心中」,其人必較其心更小,小到細菌般大、見了螞蟻都心驚肉跳,正是「活著本該如此」! 正因為「有所住才有所感」,「感者」,凡人「咸同之心」也!對得道之人如菩薩,終生修修不息,早已將「感」丟到九宵雲外!「修道」就是「去除私心,修成大道」,大道也者,適於眾生行走之途。是凡人道上感,聖賢道中修;眾生感裡惑,仙佛無所求。 是以,欲成仙佛,先斷情欲;捨得捨得,有捨始得!今人只羨鴛鴦不羨仙,愛來愛去愛眼前;青山綠水白雲在,花言巧語惑三天! (沈補):還珠的回目好!「返照空明,凡貪嗔癡愛惡欲皆集滅道;勤宣寶相,無眼耳鼻舌身意還自在觀」。「感」是鍵盤,「住」是硬碟,不一定要存檔的。 |
#5852 留言者:日月 [2005-11-29] |
主題:生死 家逢巨變,摯親的意外過世帶給我極大的震撼!直到現在內心仍隱隱作痛。看著伊人昔日照片,重返共遊場景,一景一物都牽引著往日回憶,每每悲傷、痛哭、後悔不已。 ”為什麼以前脾氣這麼壞,動不動就不耐煩?””為什麼常常說出情緒性話語,只為了逞口舌之快?” ”人生如夢幻泡影.....”以前朗朗上口,真以為悟到、看透什麼;現在,我在泡泡中痛苦不已,明知是泡泡,卻還是那麼痛苦? 為什麼?為什麼? 怎樣才算是了悟生死?如何做才能真正解脫生死?懇請朱先生指點,謝謝。 |
回應﹕ 正是:見了棺材才落淚!抱歉!各人有各人的問題,恕老朽無能為力也! |
#5857 留言者:日月 [2005-11-30] |
主題:祈願 失禮了。自己的試題就該自己做,本就不該投機取巧,想作弊找人代寫。感謝您對傳統中華文化的貢獻,吾等將靜候《智慧學》的面世。 |
回應﹕ 關於《智慧學》乙事,老朽只說即時動手,已提前了七年。但茲事體大,沒想清楚,不能落筆。雖然大綱已妥,基調已定,老朽也只能以「筆記形式」,陸續在本網發表。即令如此,也不能過急,反正老朽是「獨角戲」。乏人研討,難以攻錯,早登晚登分別不大也! |
#6200 留言者:日月 [2006-05-25] |
主題:請問朱先生關於字易 以下是”硬”字在字易裡的解釋:『...假定已知前者為「質狀」(xxx─100);第一至八位數字為10000100B─84H...』。但敝人在第6041則留言裡面所見卻是『「...硬」字於「084H質態」...』,請問朱先生,究竟「硬」這個字,該歸類於質「狀」還是質「態」呢?懇請朱先生不吝教導,謝謝。 |
回應﹕ 問得好,足見用心,只是狀、態二字皆係「形容詞」,以形容「事物之狀態」者。 「狀=床上有犬,所見之異者」;「態=能在心上,知所變化也」。是知,「狀」乃因「態」為果,故「狀態」之詞可以「俗成」、而「態狀」一說難以理解。「硬有狀無態」,故為「膚感刺激」是「硬應=084H質狀」而非0A5H質態。(0A5H與084H皆指「質」,但卻錯開了一列,足證本分類有待改進。) 至於前次留言,因為老朽忙甚(自討苦吃,未足為外人道也),常有遺誤。若網友有疑,希不吝提出討論。蓋欲將概念定義做得完善,非一人之力可成,更何況漢文化百廢待興,老朽不過蜀道之礎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