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5845 留言者:上善若水 [2005-11-24]
主題:坊間的立體顯示方法
  晚輩在網上尋找立體顯像的資料,就晚輩這門外漢的理解,坊間的方法,若不用眼鏡,就是訓練觀者改變雙眼焦距(甚難),或是用特別的顯示屏幕,把兩種影像的光線分別導入雙眼(菲立普用此技術,但想來價格不菲)。晚輩猜想工程師的疑慮,大概是在一般屏幕上,兩組影像的光同時進入雙眼,因此難以表現立體感。然而,事實俱在,不能說「眼睛只看得到屏幕,『不可能』有立體感」,而且必定有比現有技術更簡單、更廉宜的方法。
  前輩說:「在人為控制下,聚焦情況已證實與眼見完全一致」,是否表示聚焦之視距值若固定,則立體感已能呈現?若是,晚輩認為前輩的概念已「證實」可行。如果「瞳位追蹤」是最後關隘,是否在手機或PDA等小屏幕上較易實行?
  又,近日每見前輩有賦歸之言,晚輩覺得,即使前輩不能把所有概念化為實體,但重要的是,網已撒、種已播,也許今世機緣未熟,但因緣不滅,未來定將於他處纍結碩果。
回應﹕
  在「智慧學」理論上,舉凡「主觀認知」,概係個體對「客觀刺激之適應結果」。「立體感」係視網膜上桿狀細胞接受訊息、與自主神經控制眼珠水晶體時,「同步之清晰之聚焦感受」。由於此理論由老朽初創,工程師「眼見為信」,態度正確,老朽自有必要以實驗證明之。
  苟若「立體感」得以證實,勢將開啟「主觀-客觀」之「界面科學」,從而能將「人之奧秘」普顯於世。在哲學上,可證明唯心、唯物之辯不成立,應該稱之為:「人之認知,乃主觀感受;而感受之源,係客觀現象,二者相輔相成,不可缺一」。如斯,正如千年前中華文化所揭櫫,一本自然也!
  人能「認識」,西方以數學模式模擬之,其畫虎不類犬,猶被國人奉若「天神」!須知,貓、狗皆有認識能力,是知「自然機制精簡無比」!「內感」者,莫非「觀念」!觀念錯誤,適可誤導於盲!「智慧學」之重要,其能舉一燈之明,除暗九幽,且與「數學迷思」八竿子打不到一處也!
  正因「智慧學以人為本」,於今世道衰微之際,不啻一劑良藥。老朽明知其真,蓋人自幼學習用眼聚焦,已成本能而未識矣。「賦歸」之言,代表老朽之信念決心,有必要以堅持之。果真是「主觀錯誤」,也正好「脫離是非圈,改寫智慧學」,無意「自閉」也!
  除「立體感」外,日昨老朽已改初衷,擬與鄒教授合作「自然語言」(另有中科院等單位在商談中)。因其中「音感、語音定位、語音辨識」等,皆屬「主觀認知」。此外尚有視辨等課題,老朽於十年前已研發完畢,只因對「人工智能」之疑慮,遲遲不願下手。當然,其「後處理」繁複瑣碎,非老朽所長也。
  所云:「網已撒、種已播,也許今世機緣未熟,但因緣不滅,未來定將於他處纍結碩果」是實。古典物理始自牛頓,大興於二十世紀;「智慧學」迄今僅老朽之囈語,五十載後始有亨利(真理教主-見《宇宙浪子》)大放光芒。本網大德三千,因緣相果,老朽搏命演出,但無意金獎也!
  「瞳位追蹤」與屏幕大小無干,待來日開一晶片,「天目頓開」矣!至時,資訊系統將大搬風焉,應用觀念、功能、性質再再與今日不同。老朽無意多說者,蓋農牧族反應素慢,待獵食輩捷足先登,又成「百載幽怨」!不幸,數十年來,國人「唯美成癡」,老爹沒說有,幼兒不點頭!奈何?
  危機便是轉機,說不定香港城市大學講後,先拿點成績出來,格局大開,遠勝雞鳴不斷於風雨也!
5846 留言者:朱氏 [2005-11-25]
主題:立體顯像一問
  看了朱先生的立體顯像原理後,晚輩想了幾天,尚有一疑點:所謂「提供兩組影像」,是指「左右同時合成」或「先後交錯顯示」?
回應﹕
  主觀感受是代表眼睛之鏡頭與「感受程式」,客觀影像則由系統提供。茲以「桃花源記」為例(已有縱深),平面祇有一個鏡頭(一眼),立體則有供左、右兩眼的視訊,同時提供。若係一般節目,尚須兩組鏡頭,分攝左、右影像,且應以左右交互,偵測彼此之景深距值,以供旋轉用。
  此時,若無「聚焦」、且聚焦與主觀感受不能同步,時屏幕上是兩組「相距8cm 平行且錯開之影像」。再以「三維旋轉」程式控制之,於「假定之距離聚焦」,可令影像於「聚焦處重疊」。
  如若此「聚焦距離」由「主觀之鏡頭」提供,影像必「同時相應」變化。那剎時之感覺,「以幻為真」,主觀對屏幕上之影像,「觀前顧後」,凡聚焦處清晰明確如常,「立體感瞬間呈現」矣!(時間必須同步,否則如同觀看電視電影,人之嘴動而聲不配,人則謂:此旁人配音也!不真!)
  主觀、客觀奧妙之處,正如人生也!是稱「智慧工程」!
  可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可作立體觀。」
5848 留言者:上善若水 [2005-11-25]
主題:致歉與致謝
  經數天思考,再看前輩的留言,突有所悟。前輩的立體顯像方法,與現有技術的最大不同,是「像隨眼動」、「像隨眼合」。若觀影像中之遠物,則遠物疊合,仿如清晰聚焦,餘者模糊錯開。若觀者轉視近物,則像隨眼動,近者疊合,遠者錯開。因此,此法不能供多人同時觀看相同影像,因各人聚焦處不同(但是或能確保「隱私權」)。坊間的方法是「唯物」、「外求」,控制光線進入眼球的方式,前輩的方法則回歸人的主觀感受,確有雲泥之別。
  晚輩之前被網上資訊所限,用現成的技術看前輩的方法,是以胡亂留言,特此向前輩及工程師致歉。希望這次並沒有理解錯誤,否則是亂上添亂矣。
  回頭看過往留言,其實前輩已說得很簡單明瞭,但晚輩僅從個人的即成觀念理解之,是「自閉」於個己小我也。然而,卻由此體悟,技術不過末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也因此更了解前輩為何一再強調「智慧學」。因為「智慧學」的重要性,是突破封閉的、小我的思維模式,以達主客合一、天人相通的境界,乃一切之所本!
  因有所悟,故特此致謝。
回應﹕
  正是,恭喜!恭喜!有此認知,老朽任務已達矣。人人本具智慧,唯因「知障」,人智遂迷,罔顧宇宙真實!所謂「智慧學」也者,其因果關係來自進化層次之量變而質變;其體用關係則係堂堂進入精神思維之境界。苟人滿足於行屍走肉,可自滿之;若有人等,窮究天人而不可得,老朽有責導引之。
  以往,時機未熟,天人之間,玄秘重錯,真知者不得不以「寓意」說之。然觀念傳述三代,本意泯沒,遂搖身一變,化為「宗教」,莫不尊其宗為「神」焉。值今之世,知識開放,人又迷於知識,渾忘人本,人人逐物喪志,舉世大亂。老朽責在闡揚中華文化(真知)、並結合科學技術,期天地人三才合一。
  既有所悟,宜重思以往所知所識,發為新念,導為生機,為後世謀千秋之福祉。
5851 留言者:江濤 [2005-11-28]
主題:背景
  朱老師你好,
  老師在#5838則中提及「眼動與聚焦同步」這臨門一腳,使學生想了數天,似明非明,才鼓起勇氣寫此留言。如以下數段是廢話,請老師不用撥冗回答,把這留言刪之便可。

  我們人類視物,往往也有很多「背景」作襯托。簡單如書本,白紙黑字,由於黑色及白色對光的反射率不同,我們便能看到書上的字;繁複如街景,車水馬龍,也由於每人每景每物的大小、遠近及光暗不一,使我們能夠立體地辨認各東西的體積、距離與質感。至於何物是背景,那便由觀察者(主觀體)去決定了。就如學生現在望著的顯示器,那其四週的景物便是其背景。但當學生望向這顯示器旁的打印機時,這顯示器便成為其背景之一。這些背景變得模糊的景像,是否即老師所說的「其餘影像如『x』形散開」的情況?
  如是,那便衍生出一個問題:那些背景,只是在「我的眼中」及有「聚焦物」下才變得模糊,但事實上卻並沒有被模糊化。而當我的眼球轉動,從「聚焦物A」轉到「聚焦物B」前,其他背景也在「迅速模糊化」。
  為方便描述,先假設有一「影像模糊值」。這值由零至十共有十一個整數數值。「十」是最模糊(如看車外迅速倒退的風景),「零」是最清晰,而上述「迅速模糊化」的值是「五」的話。那雙眼停在「聚焦物B」後,那些「模糊中的背景」才「慢下來」,由模糊值「五」變到「一」。
  由於模糊是清晰的反義(影像模糊值也是相對的清晰值),加上我們的所謂「聚焦物X」在真實根本未曾模糊過(模糊或清晰只是我們一己之主觀感覺),那是否意味著,只要有一固定擺放的儀器,能在播放那兩組左右圖像之時,預先「記錄及分析」該「播放/投射」環境的背景,並模糊化該背景,以模糊值「一」來「襯托」那兩組左右播放的圖像(聚焦物),便能使「眼動與聚焦同步」呢?

  學生以上所寫,純屬大膽假設,並無斑門弄斧之意。請老師多多指點。

  祝工作室 仝人
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末學 江濤 上
回應﹕
  「大膽假設」很好,但「方向變圓」、文字理解及表達欠佳。閣下之問題在此,所以便把天下事搞得複雜不堪了!老朽一再強調,「智慧」之首要門檻,就是概念之認知。傳統讀書人必讀「小學」,此「小學」不是「來來來,來上學」,而是「訓詁」、背誦三字經、千字文,以為人智奠基。
  至少,汝分段嚴謹、標點正確,已經大有長進。既如此,再為汝說:汝之病,在於「心無主宰、眼難聚焦」也!以本文而論,主題=「眼動與聚焦同步」,而內容未涉:何謂「『眼動、聚焦』同步」。道理簡明異常,老朽說了千遍,漢字微言大義!文字述明,大道即得。

  如汝第一段扯到「背景」:
    『我們人類視物,往往也有很多「背景」作襯托。簡單如書本,白紙黑字,由於黑色及
  白色對光的反射率不同,我們便能看到書上的字;繁複如街景,車水馬龍,也由於每人每景
  每物的大小、遠近及光暗不一,使我們能夠立體地辨認各東西的體積、距離與質感。至於何
  物是背景,那便由觀察者(主觀體)去決定了。就如學生現在望著的顯示器,那其四週的景
  物便是其背景。但當學生望向這顯示器旁的打印機時,這顯示器便成為其背景之一。這些背
  景變得模糊的景像,是否即老師所說的「其餘影像如『x』形散開」的情況?』

  如第二段扯到「模糊」:
    『如是,那便衍生出一個問題:那些背景,只是在「我的眼中」及有「聚焦物」下才變
  得模糊,但事實上卻並沒有被模糊化。而當我的眼球轉動,從「聚焦物A」轉到「聚焦物B」
  前,其他背景也在「迅速模糊化」。』
  
  第三段好像言之有「數」,但數數毫不相干,好似一群飛鳥,八竿子打不到一處:
    『為方便描述,先假設有一「影像模糊值」。這值由零至十共有十一個整數數值。「十」
  是最模糊(如看車外迅速倒退的風景),「零」是最清晰,而上述「迅速模糊化」的值是「
  五」的話。那雙眼停在「聚焦物B」後,那些「模糊中的背景」才「慢下來」,由模糊值「
  五」變到「一」。
  
  再如最後第四段,愈扯愈遠了,又怎能「聚焦」?
    『由於模糊是清晰的反義(影像模糊值也是相對的清晰值),加上我們的所謂「聚焦物
  X」在真實根本未曾模糊過(模糊或清晰只是我們一己之主觀感覺),那是否意味著,只要
  有一固定擺放的儀器,能在播放那兩組左右圖像之時,預先「記錄及分析」該「播放/投射」
  環境的背景,並模糊化該背景,以模糊值「一」來「襯托」那兩組左右播放的圖像(聚焦物),
  便能使「眼動與聚焦同步」呢?

  談聚焦,卻失焦!真乃「天才」之至也!在當今群魔亂舞之際,為人處世,若不能鎖定目標,不偏不移,又怎生航向茫茫人生?好好檢討,速速改進!

  此乃「抽像思維與客觀真實之關隘」也!何謂「眼動、聚焦」同步?
  「眼動」者,眼珠運動也。為何要動?以接受視線,所視呈一直線。
  「聚焦」者,聚於一也。兩眼聚焦=兩眼之視線相交於一處=X形之交點。
  「同步」者,同時進行也。以本例而言,「眼動與聚焦」缺一不可。

  理論既明,有「抽象能力」者,一念既通(如若老朽「觀念錯誤」,今後不再「狂言」)!無此能力者,千言萬語說不盡,柳暗花明又一景!
  不過,有實例可作參考。
  試以鏡像為例:確知「鏡子本身」為一「實體(嚴格說來,從哲理討論角度:「實體本非實體」)」,鏡前之物亦為「實體」,而鏡中呈像是為「虛像」。
  當觀察者在鏡前,此時可知:『由觀察者至鏡面之間,尚有「實體」,而於鏡中像僅為「鏡面反射視線之虛影」。其理甚明,毋庸贅言。』
  那麼,問題一:「虛影是立體否」?
     問題二:「人對鏡中影像有立體感否」?
     問題三:「何以如此」?

  人生真相如斯、就在身前!若仍無解,老朽噤言!再若不能實證,鬼谷歸山!
5854 留言者:網主 [2005-11-30]
告網友:
  老朽張網至今,已有六個年頭,近來透過「超聯接」上網者約有千人(由首頁進入者約五六百人),總流覽數更超過百萬。以老朽初衷,所謂「指點迷津」者,原擬告以思維之法。故能不計成敗,將一應計劃公開發表,接受「公審」!此目的,在於激活國人努力奮發之意志,以為濁世略正歪風。
  此外,老朽深受傳統文化薰陶,以「去私謀公」為終生職志,數十年來拼搏不懈。自上次北京一摔,機兆於動,老朽有以自省焉。苟若老朽一摔之下,遽爾歸西,「此公必屍」,萬事不成!是則,黃泉道上亂紛紛,文傳江山一鍋烹;只怪老朽虧職守,莫怨世上乏能人!
  因此,老朽借「立體感」一案,完全不顧「是非成敗」,先從構思談起,繼求印證,以迄最終結論。曩者,老朽已公佈各種計劃、進度、成果。但未觸及「思維、判斷、抉擇」之細節,如此,雖有助於「後見之明者」,然,後見何明哉?要之,且不論有無「先見之明」,姑妄說之何妨?
  老朽自「自懸於網」,自損至今,早已損無可損矣!若一、二網友,能於各公案中,略有小得,亦得也!苟善思者不願公其秘,後人怎知思自何緣?思去何方?
  緣,老朽工作甚忙(忙什麼?不用花腦筋的例行工作不計,數百、千集待攝製之影片,其內容、劇本、演員頭像、配樂等等等等),每日僅入夜後,因恐損視力,改看電視。蓋老朽不學無術,必須隨時掌握時代脈動,以免落伍。更重要的,是老朽白天過忙,無暇思考,舉凡一干大事,有賴入夜摸索!

  日昨,北京一摔之餘震,後勁發威焉!老朽因故「火山爆發」,直氣得渾身抖戰,七竅去了十魂,幾乎崩潰!昨夜失眠整晚,目下「雄心壯志」消磨近半,甘居地獄、沉淪永劫矣!老朽原以為來文傳係應了姜尚封神之故事,豈料真相竟是再蹈蘇子謫瓊之覆轍!此事之奇,適可供作《文傳演義》另一章,特此述之。
  如是我聞。老朽天不怕地不怕,所怕者二原則:1,所作所為不利眾生。2,所傳所授無助後進!前者,老朽「懷璧其罪」、兢兢業業,所為尚不知後果,而後者卻活生生擺在眼前!二千餘年前,鬼谷子明傳四徒,蘇、張縱橫捭闔、鬧亂天下,素為我道所不恥。事後三清嚴令,非德之聚,大道寧失不傳。

  今有告者,「立體感」已測試成功,然「好消息」源自一「壞警訊」,證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且正巧發生在老朽「機兆於動」之當兒,在在透露了:人為物役、道隨魔轉!

22日週二 
  於#5838則聲明,「眼睛」誤差太大,向網友申請「延期」。

24日週四
  為「立體感」事,再度召集工作人員溝通。「影像聚焦」由「圖文系統」小組負責,同時提供兩眼之視訊。「眼珠偵測」則由藍盛負責,以提供聚焦所須參數。他做事認真負責,力求將眼珠之位置調正,當下已有一樣品。老朽依其指示,戴上頭盔(藍盛將小鏡頭固定在機車安全帽前端),大概等了十分鐘,只怪老朽眼睛太小,電腦就是算不出尋找的數值。找不到當然不能測,不測自然就看不到,看不到何必戴帽?
  老朽為免其洩氣,便告以做事應有方法,由無至有之事,是零或一最關緊要。苟若是零,不必浪費時間,棄之即可;但若是一,則再求其精緻。目前,只要測出「是否能產生立體感」,精不精緻毫不重要。
  藍盛個性內歛,不論老朽使出什麼手段,他兩眼睜得老大,臉上一無表情。老朽深知此「主觀、客觀」一向屬於形上學,雖其技術簡單,但觀念極難,如非「徹底理解」,往往工作人員不知「在做什麼」。所以一再叮囑,如果對老朽之說明不懂,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老朽要求「非常簡單」,一再強調,只要做到將「偵測兩眼相互運動」轉換成距離參數,再傳到顯示系統,令此參數與屏上所呈現之影像、同步聚焦即可。
  偏偏藍盛做事謹慎異常,老朽講了一上午,口沫橫飛。只見藍盛臉上一片茫然,似懂非懂、似非懂又懂。最後藍盛表示,他懂了,但是他目前所用系統之精確度不足。
  老朽問:「雖不足,有無差異?」藍答:「有,但是很小。」
  老朽說:「那你只取近處與遠處的差值,送給系統,可以吧!」
  「可以,可是有什麼用?」
  老朽不再解釋,便對提供畫面之系統組說:「你們只要提供兩、三部汽車,不管藍盛傳來的參數如何,近處的令近車聚焦,遠處的令遠車聚焦。」系統部也認可了。
  但藍盛還問:「這樣有什麼用?」
  老朽實在忍耐不住,便說:「此事成敗由我負責,你照做就好。」
  藍盛又問:「要我怎樣做?」
  因藍盛一年多前才來,彼此默契不足。老朽便將封家麒(其職位為副總經理)叫來,蓋他跟隨老朽十五年,想必「相知甚深」!老朽又耐著性子,將智慧學之主觀、客觀觀念、以及精神、物質之介面關係、從頭到尾又講了一遍又一遍。小封懂了,老朽便令他負全責,今後本案一應大小事宜,唯他是問。
  其實,老朽知道電眼的精密度極其重要,早就令小封負責尋找硬體設備。
  小封在網上搜集了兩份「電眼」資料,其一可在網上郵購,每具美金一萬二;另一設廠上海,售美金三萬餘元。此二者精密度在0.25至1 之間,非常理想,但錦上添花,即令量產成本也將居高不下,老朽心不甘、情不願。為此,老朽繼續於#5838則所述之原器材上,努力追求突破之捷徑。
  因老朽從中學到大學,是個標準的「混混兒」,未受過西方「知識工程」之訓練(老朽是怪胎,此路是險途,學子們千萬不可效法)。但「還珠樓主」之《蜀山劍俠》卻讀得通透,尤對道家之「道法自然」篤信不疑,事事效法之。「漢字基因」、「智慧學」正是如此,既屬荒山僻野,老朽披荊斬棘,信步由之。

  根據《智慧學》,老朽對「智慧」之定義:
    智慧=全人類對日常生活認知之總和=人類之常識
  常識來自三原則:
    1,客觀環境變化之能量刺激。
    2,界面感官接受之程度性質。
    3,主觀概念綜合之利害認知。
  故知:
    「常識」不是「真相」,只是介於主觀概念與客觀真實間之全部「過程」。
  因此:
    「智慧學」是正確理解主觀概念、導向客觀真實之不二法門。

  唱戲比演戲容易,演戲比拍戲容易;空說無憑,實證為上!老朽堅信,且不理會電眼精度,只要能偵測出遠近、且在影訊上只處理遠近,必能做到「眼動、聚集同步」。因此,等著看結果吧!
  老朽認為,連貓狗老遠都能辨識主人,顯然辨識與感官(器材)之精密度無絕對關係。既然道法自然,何不將就原器材,另覓蹊徑?再以前述三原則,工程師們只著重於第一項,老朽長於第三條,但若無第二則之「資料」,一切都是空談,於是令小封打印一份兩眼掃瞄之數據資料。

25 週五
  早上小封去做「復健」(每週二、五早上去醫院),老朽便去看看藍盛的工作。老朽一向的原則是「道法自然」,從不催逼員工工作,在公司的身份也只是「老師」而非「老闆」。本案既然已全權交給小封負責,當然只能以小封是問。來看藍盛,只是表達關心,看看有無不懂之處。
  藍盛見了老朽便說:「我試了試,遠看尚可,待我視線一看到屏幕,就不能聚焦了,那種感覺很難過。」
  老朽知道,此乃不能「連續聚焦」的結果,頗有「駕車失速」之感。但因負責人小封不在,負責人未表示意見,老朽不便多事干預。故沒有說什麼,便「打道回府」,特意忙得天昏地暗,以免「立體干擾」。

26日 週六
  次日小封交給老朽五頁掃瞄的數據,僅眼睛部份(圖像請見網上公佈之「眼睛掃瞄圖」),從上到下共216點,左、右眼各以不同距離聚焦,洋洋灑灑,計有A4紙五張。
  老朽向來「一目十行」,行數太多則「一漏百字」,故此每見網友「大塊文章」就頭疼心煩,回之以「木」!這五頁資料,豈僅是「木」,且已成「森」矣!
  所幸「電視無新事」,老朽大腦不甘寂寞,蠢蠢欲動,正好「法自然」一番!
  已知:「立體感」來自感覺,感覺來自界面感官;感官有六,外感為視聽味嗅觸、內感為意。
     當感官接受訊息時,六感齊發(同宇宙全息統一論),大腦之「感受一體、相互糾結」。
  求證:因「立體感」僅屬視覺,故可由視訊之「全息」得之。
     前已聲明,此五頁資料「誤差極大」,無法應用。
     但於「智慧學」而言,「感覺」不是「數學」,「全息」之中必有「奧秘」。

  老朽曾患「胃潰瘍」,最怕失眠兼腹饑,此全息=失眠+腹饑。小冰箱中貯有柿子數個,取而啖之,其色鮮紅、其味甜潤。時夜涼如水,海濤微興,由全息而聯想、由聯想而浮現,憶及往事一則焉。
  1963年,老朽首途赴巴,於香港上船之旅客中,得識一白俄全家。其家有子喬治者,與老朽年紀相若,妹娜塔夏,嬌美無匹,生平僅見,老朽迅即拜倒焉(《智慧之旅》第二集)!
  某夜,喬治刻意將娜塔夏與老朽留在靜無一人之甲板上,其情其境,頗與「鐵達尼號」相似。所不同者,一為豪華郵輪、一為破舊之貨船,彼等擁聚船首、我等呆立船尾;其結果,彼一對兩情繾綣、我二人靦腆拘束,一者冰山致災、一者冰凍成寒,彼船沈沒大西洋、我輩登陸南美洲!
  在當時,老朽確曾自責自己過於保守,錯失良機。然而,老朽自幼即知「堅守原則、寧失不辱」。此次赴巴,目的為「追求人生真實」。此刻月光幽微,景物暗暗,由娜塔夏之目光中,明確「辨識到」她的情意。老朽只要向前移動 1mm,大壩瞬間崩潰,人生真實=60億DNA+N!
  如今想來,心中一慄, 1mm之差,天淵之別!
  問題:老朽當時那種「感受」是1MM嗎?立體感之認知豈可由「誤差極大」而就此打住?
  答案:快快找出今自己止於那1MM之「全息」,同時同步尋找面前五頁資料之「全息」!
  結果,老朽僅取瞳孔附近(由y=100至y=110)之x點值,經過各種排列組合,果然得到視距由15cm,200cm,400cm及無窮大之四組參數55,40,15,8,且接近「拋物線」!若以之作為影像之「深度參考值」,略作修正即可。至少,「精確度」遠較只有原測之三、四點為高!
  人老了,加以原有「成見」,以為「必然如此」,就「大腦充血」,興奮得如同娜塔夏身旁的糊塗鬼。一夜難眠,觀日落無效、滿天星也在飛舞、數息數得仙女散花。只有如何用在電書設計上,一個「針孔鏡頭」、一組分辨程式,成本不過一元美金,窮人有福了!想來頭頭是道,自己深以窮人為榮。

27日 週日
  一大早,老朽五時就睜大小眼,而今天週日,小封尚高臥隆中。等至十時,只好托沈紅蓮打電話去。十一時,小封過來,老朽將結論一說。小封面無表情地說:「這只是左眼的資料。」老朽指著表列的A、B兩份問:「這不是左、右眼嗎?」「不,A、B只代表兩次不同的取樣」!
  一時,老朽全身發涼,原來這「清一色雙龍抱」是「詐胡」!

28日 週一
  小封赴香港購買材料,此事既已交其負責,當應任其作主。老朽再急,也只得耐心等候。

29日 週二
  上午小封復健,十時半,沈紅蓮告小封已歸。赴其辦公室,重索左右兩眼之資料。
  老朽一見統計值,由最近至最遠處,竟有六點差異。老朽大異:「如此,何不上機試之?」
  小封曰:「試過了,不行。」
  老朽問道:「怎知不行?」
  「你自己看過了,沒有通過!」
  「我只看過一次,那時藍盛還沒調好。」
  「你看了兩次。」
  「怎麼可能?」
  「你不記得了。」
  「這種麼重要的事,在這幾天之內,我天天在期待,怎麼會不記得?」
  小封截金截鐵地說:「沒有錯!你看了兩次。」
  那語氣,令老朽想到台灣的政客,不論是誰,自己從未錯過,而別人都是十惡不赦!老朽最恨這種料,沒想今日被自己的「弟子」當面「揭穿」!是耶?非耶?問題在,自己不老談主觀、客觀嗎?小封年輕,且是弟子,「怎會無端污蔑師長」?很可能老朽「精神失常」,突然患了失憶症!老人癡呆!
  人之生死不足惜,有信始立!談什麼偉大的理想、抱負?如果「精神失常」尚不自知(失常者誰知),被自己的弟子看扁了事小,貽笑世人豈不玷辱了中華文化?
  為此,老朽悲從中來,老淚縱橫:「不可能,除非能證明給我看!如果我真看了兩次,立刻歸隱!」
  找到藍盛,老朽問:「我什麼時候看了第二次?」
  藍盛道:「沒有,只是上星期五,你進來時,我說…」
  老朽接口道:「你說視線一看到屏幕,就不能聚焦了,那種感覺很難過。是吧?」
  藍盛道:「是的。」
  「然後呢?」
  「你就走了!」
  「我沒有看吧?」
  「沒有看。」
  還了老朽清白,證明「無辜」,但想到小封先前那「一口咬定」之狠狀,老朽崩潰了!
  沈紅蓮怕老朽血壓爆胎,一直在旁勸解,問道:「你為何不看看呢?」
  老朽答:「看什麼?此案已交小封,他應有分寸,我就算是老闆,又怎能越級?」
  這時老朽雙腳發軟,打算回去休息。走到樓下,老朽突然想到,此事「嚴重至極」,人生得失成敗事小,「原則必須堅持」!原則者何?前已言之:「所傳所授無助後進也」。見小封如此,令老朽不得不三思,自己誠惶誠恐數十年,收徒寧缺毋濫,結果處處人手不足,現況蕭然,卻還落此下場。
  做人做事之道,在於對人要謙恭,對事要負責。今小封作判官狀、一口咬定,不顧事實之真相、不聽老朽之解釋,豈止不「尊師重道」,簡直「違背倫理」!
  此事相當明顯,小封認定藍盛給老朽看過,但當時並不在場。藍盛與老朽說過一句話,而老朽遵守作業程序,一切要待負責之小封再說。小封歸後,以為此事已告一段落,未深入瞭解,就自以為是。
  究其因,小封未受過嚴格之工作訓練,老朽之過也!而他剛愎自用,老朽未能糾正,又一過也!蓋老朽重視氣節,未論倫理,小封才敢在老朽面前「堅持自以為是之原則」。然因老朽「教導失敗」,令他將自我主觀之記憶認知、強加於客觀事實之上,此乃茶壺風暴,三錢原則!
  此外,藍盛對老朽瞭解不足(他人又瞭解多少),最後老朽要他演示,他之眼動已能與聚焦同步,目的已達。老朽問:「既已作出結果,為何不給我看?」
  藍盛道:「我以為你會主動提出。」
  老朽天天等著要看,但不能天天催!就算老朽「壓榨勞工」是實,勞工又何妨「體念朽情」,「小秀一番」?尤其是專案負責人,上級交下了任務,且知緊急重要(老朽在網上已自下軍令狀,豈是兒戲),攻堅完畢,成敗皆應「及時報告」!
  老朽者,主帥也,於大帳前急候軍情。時,下屬豈有戰役已畢,安坐泰山,等主帥來問:「仗打完否?」

  總而言之,「立體感」是做出來了,老朽想退休也不得其門。但,這才是「子葉發芽」!下面的工作呢?這把老骨頭已經欲振乏力,沈紅蓮是忙得日夜難分、全身筋骨痠痛!本室學生竟然如此,至於外人,一個個更難令老朽滿意!世局昏亂、人性闇然,獨力難支大廈,單絲不成繩索!

30日 週三
  老朽捫心自問,漢魂已沒兮心難死,尚待什麼?白髮將逝兮胡不歸,所為何來?
  為國?國不要!
  為民?什麼民?光幾個投機「股東」,就把老朽認作超級凱子!老朽把股金捐了出來,還不時要老朽替他們跑腳、領「贖罪費」!
  為文化?文化成之於天,老朽幾根鴻爪,能算老幾?
  為公司?公司是什麼?員工等著吃飯,股東等著分錢,老朽只是釜底薪!
  為學生?教出蘇張之流,千秋以下,枯骨化為塵灰,宿孽猶鋪道場!
  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誓願」?正確!從此,安居地獄便是!
  牢騷畢,老朽不改「原則」,一本初衷,繼續拼搏!只是因應現實,既已年老體衰,凡事盡力而為。《智慧學》將開寫,寫畢公佈網上,唯會員始得發問;中文自然語言遵守承諾,與香港城市大學及龍芯合作;魯兵孫與電書以及其他各種感知系統等,一切因緣和合,老朽只牽頭而不收尾,道法自然。
5856 留言者:小人 [2005-11-30]
主題:請勿生氣
  老師:事情已經過去,請不要生氣.
回應﹕
  什麼事情?怎麼過去?誰在生氣?氣在何方?
  如果事情發生在十年前,老朽最多笑笑,撣去揚塵,另覓新緣。
  偏偏事情發生在此刻兒,小封已為「接班人」,舉凡硬體、系統統統統!怎麼過去?去向何方?
  再若事情發生在十年後,哎呀呀呀呀!小封貴為「智慧教主」,老朽「氣從何處來」?
5859 留言者:傻小子 [2005-12-01]
主題:「無助後進」之言未免太過
  自省說易行難,很多人往往做了事後自己也不知自己錯了,倒是旁觀者清。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還是不要為弟子之事太介意了。皆因若人們不拋開我執,很難要求其具同理心也。盡力為之,順其自然,於心無愧可也。
  孔子失意官場,未能於廟堂之上建功立業。但周遊列國、編修經書,其傳承文化之目的已達。社會風氣雖不能即時糾正,但功傳萬世,奠定了後世中華文化基礎。我也從貴網得益不少,以往做人做事只懂死用腦筋去苦想,心枯不活。前一陣子看了老師談「自信」舊文及一些孔子事績,沈澱了一段時間後,機緣所至,才重拾「心」之妙用。現在做事比以前更能得心應手,重新做人。相信已有很多人經貴網解惑,我深信朱先生能如孔夫子一樣,所作所為可以啟蒙後世不少莘莘學子。願大家共勉之。
  謝謝多年教誨。
      傻小子上
回應﹕
  老朽有此二原則,時時思之驗之,以免自誤也。人有所懼,是不致於過度囂張之保障;懼有所徵,始得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匪此,人稍有成,就難免心高氣傲;成之愈大,傲之愈著!
  此次事小,但後果嚴重,故老朽投以重藥焉。蓋老朽之技,目前發之者約三成,餘皆「智慧學」應用之範疇。局未定、勢未明,禍福潛藏九幽,「薛子何子」?不知者不得而知也。苟若老朽不知,自是「無智」,豈有「以無傳有」之理?若有智,當知「薛子為孽」,其孽之萌,災殃已成矣!
  如今,「午門示眾」,是「極刑」也!所幸封子已明其非,其非,在於:「心已閉、目不見、耳不聞、尚自以為是」!苟封子所涉者僅一般商品,得失不過方寸,再大錯誤莫非「糊塗一時」,老朽斥之即可。然,老朽數十年來小心翼翼、萬般呵護之人類瑰寶,豈能容一剛愎自用之徒,據之君臨天下?
  夫雞鳴狗盜常為患一方,貪官污吏則見害經年;能量小者影響有限,能量若大,其禍福將不可以道里計。今舉世皆眠、老朽獨醒,甚知人類前途危殆,唯有「智慧」可扭轉乾坤。然而,「人類智慧」深埋人心、幽藏千載,今老朽將欲發之,豈能不慎重其事、寧藏勿揭哉?
  「一」之數,數之始也,其小之至;然乘以他值、賦以單位,其與無窮大何異?人有自信,始得他信;人有自明,方見真明。啟蒙也者,使不明者明、令不正者正焉!小封一事,是「機兆於動」之屬,不明者不明,後明者後明,各適其緣。然,既稱「午門示眾」,斯有以告:「見前思遠、見微思著」,不亦可乎?
5860 留言者:阿維 [2005-12-01]
主題:給工作室打氣及關於「聚焦」一問
  朱老師:

  學生在老師#5854則留言中看到兩項主題:

  1,倫理、道德遠遠重於技術;
  2,老師早年發下地藏菩薩大願,從現實角度觀之,地獄難有空的一天,老師亦早已知此路非坦途,但仍以慈悲之心知其不可而為之,故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一切無住於心。

  然得知老師為愛徒而激動一事,此雖然非該留言之主旨,但學生仍感到難過,想著學生可以做些甚麼讓老師好過一點?結果是甚麼都想不出來。小子算是甚麼?竟有大能做超出自己能力之事?是了,又是那個惱人的「自以為是」的心理作祟。以往老師多番在回應學生的提問中,明示或暗示學生的問題所在是「自以為是」,故學生一直銘記在心,以之為戒。

  凡人與菩薩境界之差距不可以道理計,既如此怎能以凡人之心度菩薩之腹?不如快快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再說。於是靜坐以伏難過和零亂的心緒,良久終靜了下來。今後亦會時時儆醒,做人做事勿加己見。因有小悟,故以稟報。

  學生另有一問,關於人眼聚焦問題(希望此問不屬愚蠢得離譜的問題。)如下:

  眼睛看見東西是因光線射到物件上,然後反射進入眼球。聚焦是由眼球內的「動態」晶體根據射入眼球光線的角度調整其折射值,使聚焦點剛好落在視網瞙上。此眼睛接受視訊的過程好像是被動的。即有實物,「眼睛」追蹤之,聚焦之後「看見」,繼而有「距離感」、「質感」。然我們要在顯視屏上看出「立體感」,是根據「眼動值」計算出物件光線射入眼球的角度,從而得出物件的「距離」,凡合於此「距離」的物件,皆清晰地顯示,不合者則使之模糊。前者眼球內的晶體變化是被動的,感覺自然的;後者晶體的變化則必須經主動調控。

  學生嘗試主動控制晶體變化,即主動調節聚焦點,比如看著眼前顯視屏,但嘗試控制聚焦點落在視網瞙的前或後(實為看顯視屏前或後的「物件」)。如此,學生發覺控制晶體變化使其看見顯視屏後至無限遠的焦點很容易做到,但控制晶體變化使其看見顯視屏前的焦點則極困難。解決辦法是在眼前放一物件,如:手指。在眼前有手指之助,由顯視屏至手指之間的焦點控制才覺容易。當手指離開視線範圍,困難便又來了。

  老師提及此「立體感」的實驗結果對「智慧學」極為重要,可以之引證「主觀-客觀」的關係。那是怎麼樣的關係呢?以上述例子觀之,這是否因我們習慣被動的接受客觀訊息之固,所以才出現「主動聚焦困難」的問題?「主觀-客觀」的關係是否可以朝這個方向追索下去?

  以上胡言亂語,指點次要,身子為重。若所言對網友沒有參考價值,請老師不必為此勞神。謝謝!祝

工作室工作順利、各人身心安康!
回應﹕
  汝語文之應用無大長進,有關「立體感」之陳述,恕老朽不知所云(虛空無物,欲聚何焦)。尤其是結語:「以上胡言亂語,指點次要,身子為重。若所言對網友沒有參考價值,請老師不必為此勞神。」全句無主詞,雖可推測,但非為文之道。文章中,人、事、時、地、物,主體也,必須表達清楚,否則,所述為何?元宵燈謎乎?
  汝文中,「指點」一詞,係上對下、高對低、有知對無知所用者,汝不能「指點」老朽也!中華傳統禮教強調倫理,人人各有分際輕重,知禮守分,社會才不致亂成一團。此次小封所犯者,正因係不知輕重,未能察情審勢、妄以為是,便「擇善固執」焉。
  「過失」者,人成長必經之途也,知錯必改,善莫大焉(老朽曾言,未犯過失之人,不知體恤情勢,不堪重用)。人生如逆水行舟,船過無痕,所差只是有無「進境」而已。至於所言「對網友有無參考價值」,老朽既被尊稱「老師」,不論真假,為了閱讀此文,已經勞神多多矣!
  至於「主觀-客觀」,若不能先掌握「溝通」之訣要,必將變成「胡觀、亂觀」!慢慢學習吧,所問已超出了汝所能領略之範疇,此乃「智慧學」,唯居漢學金字塔尖,始得見萬丈峰巒也。
5862 留言者:阿維 [2005-12-02]
主題:感謝老師
  朱老師:

  謝謝老師給學生的指點。學生會努力從語文應用學起。
回應﹕
  未看出來耶?汝說之「指點」,主詞應為誰?老朽若「自命為帝」,此文立成「文字獄」!必也,「語文應用」千千萬萬不可將「人、事、時、地、物」混淆顛倒!文章寫完,先忘掉原意,再讀三遍,乃學習之捷徑也(連老朽為文都難免有錯,若不再讀一遍,丟人丟到網上矣)!
5866 留言者:修行人 [2005-12-05]
主題:經驗庫的建立
  朱老師,您好:
  老師於留言#4518中,有談到「概念學習」,其中有「無經驗者,先建經驗庫」之言,能否請老師加以解說。謝謝老師!
回應﹕
  概念來自感覺刺激與生活經驗之交集,若人無「與某刺激相關之經驗」,則無從「體會」此一概念。諸如:「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是指如此。
  我國傳統之學習法,係「強制建立經驗庫」,即「先背死書」。讀書時不必求解,待經驗庫充足後,再一一與生活經驗相互「印證」。漢字歷經數千年,數千億讀書人整理應用之餘,已經建立了一座「概念金字塔」。任何人只要掌握了漢字概念,就等於站在此金字塔頂端,遠眺近瞰,無所不宜。
  西洋文字中本不具概念,軍火庫、金庫便成重點!待歐美把全世界資源擄掠一空,天堂高築,「瞎子看了也心動」!金字塔變成觀光品,沒落王孫以能「數零錢」為榮!國人效而法之,強調兒童時期要「追求快樂」,以致大腦空空,概念遂成吃喝玩樂、功名利祿的「經驗詞」!
  事實證明,西方曾經喧騰一時的「天才教育」業已式微,為什麼?蓋十三歲可得「哲學博士」、裝的是十三歲經驗,其乳臭還未乾,誰受得了?那麼,不具經驗,從何而學習概念?
  也就是說,「概念學習」沒有捷徑!不先建「經驗庫」,就算是天才、貴為博士,其概念=13歲的哲學博士!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