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1093 留言者:Hermy [2002-02-22]
主題:「佛」字何解﹖
  請老師為晚輩解惑﹕不知「佛」字何解﹖
回應﹕
  佛字接近梵音,但另有深意,故借譯之。根據老朽之「漢字基因字典」,如次﹕
  字首〔人〕﹕有靈性的高等動物。
  字身〔弗〕﹕不也,非也。
  會意,形聲–小篆文
  意指﹕非人,非凡之人,覺悟群生者也;乃譯音,梵語「Budda」。
1108 留言者:oldlin [2002-02-25]
主題:書已收到
  朱老師﹕
  寄來三套書已收到,也回電告知陳小姐,我原希望購買,因為無功不受祿,但代陳小姐接電話的同事則告訴我,您的一貫作風,要我歡喜的收下,非常感謝。
  附寄近作短文兩篇,請指教。
  究竟與不究竟
  學佛的朋友知道我向來勤練道功,好意地告訴我﹕修道不究竟,只有學佛才能究竟。我問他為什麼﹖這位朋友解釋﹕修道是練命,練的是四大假合的肉身,無論如何,最終仍脫離不了生死的輪迴,而且更會因對臭皮囊的執著,到死的那一刻反而更加痛苦,因此透過學佛才能究竟涅盤,免墜六道。對於這樣的好意,我當然非常感謝,但對於如此過高的陳義,則不免憂心。
  為此,我請問他是否曾經有嘴巴破了洞喝熱湯的經驗,他告訴我那是滿痛苦的。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感受,試想如果只是嘴巴破個洞的苦都無法解脫,那麼談「解脫生死」豈不是自欺欺人嗎﹖既然我們談「學佛」就應該先了解「學佛是什麼意思」﹖佛陀的梵文本意為「覺醒者」,學佛就是學做一位覺醒者。以出世法而言,覺醒指的是體悟生命的實相;道家稱為悟道;儒家稱為知天命。而世間法的覺醒代表著了解物質現象背後的原理原則。以醫學的角度來看,身心相因早已是普遍的常識與經驗,一位身強體健的人通常心理的抗壓性比較好,反之亦然;而體若多病的軀體,通常也伴隨著脆弱的心理,學佛在某種層度上,是希望透過對生命的進一步了解體悟後,心理獲得建設,依著身心相因的法則,身體自然逐漸硬朗,這也是為何學得正法的修行者,身體狀況也不致太差的緣故。而道家的修練則是先鍛鍊肉體為基礎,再進而修性,因此稱為「性命雙修」。一般說來,道家的修練必須經歷「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等四個境界才算完成。
  我個人是在發現金剛經與道德經所指稱本體的道或自性,與闡述悟道的方法竟然如出一轍後,並從新以修行者的角度讀論語和孟子,才因而掌握這些聖人的心境。儒、釋、道其實只是修行的不同法門,最高境界並無二致,儒家所追求的是經過志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終至從「心」所欲,不逾矩;道家企圖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佛家則在明心見性,寂靜涅盤後進而倒駕慈航,普渡眾生。
  福報要省著點用
  我太太曾經問我,如果現在發生的事情都是過去的因所造成,那麼我們還要努力甚麼呢﹖我告訴她因果的關係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一個因造成一個果就結束了。我們如何處理現在所發生的果,就是下一個果的因,因此叫做「因果輪迴」。如果我們現在甚麼都不做,那就等於種了懶惰的因,時機到的時候就會產生懶惰的果。
  佛法講的「因緣果報」就現象上來看,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有時後一個因造成一個果,有時候一個因造成多個果,有時又是多個因造成一個果,或者多個因造成多個果。因此就個人而言就有所謂的「共業」與「不共業」(或稱別業)。例如就家庭而言,家裡發生的好壞事情,必須由組成份子共同承擔,這是共業;而個人的生命要如何完成只有自己可以承擔,這是別業。
  但是不是有因就必然會產生果,答案是﹕對的,但必須要在緣俱足後,因才會產生果,所以叫「因緣果報」。因是我們可以控制的,緣則是指外在條件,而邏輯上何時緣才算俱足呢﹖就是當果產生時,因此就理性而言,這是「套套邏輯」或稱「循環論證」,而這也是許多所謂的知識份子無法接受佛家因果律的重要原因,他們總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的說法,只是宗教為了教化人心所創,並沒有事實上的證明,因為這個世界上善有惡報,惡有善報的事屢見不鮮,這樣的認知完全忽略了佛家三世因果的理論,由於科學尚無法證明有所謂的「生生世世」這件事,所以對這樣的人來說,相信三世因果幾乎就等同於迷信。
  可是我們必須要問﹕西方的醫療科學那麼發達,解剖學的進步幾乎可以把人體的神經一一辨識,可是怎麼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中醫所說的經絡與氣,如果科學無法證明的就代表不存在,那麼幾千年來依據中醫理論把人的病醫好了,難道都是巧合偶然嗎﹖從事實經驗中,我們顯然無法同意。因此為了瞭解東方的心性之學,我們就必須採用東方人所創立的方法,來加以檢驗這些理論的真假,而透過八萬四千法門的修行,我們不但可以自證生生世世這件事情的存在,甚至可以在果未產生前,直覺到緣已俱足。
  在日常工作中我發現大多數人總以為從自己口袋裡拿出來的錢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對於公家的預算、物品,總會不計成本效益的使用,甚至到了濫用的程度。就修行的觀點,這樣的行為其實是令人感到心驚肉跳,因為這輩子一個人所能支配的資源,不管是人力、物力或金錢,也不管這些資源的所有權,名義上是否屬於自己,都是前世修來的福報,恣意揮霍的結果終有用完的時候,以後當然就沒有得用,俗話說﹕「身在公門好修行」,主要是因為公務員有法律賦予的公權力等資源可以運用,如果妥善使用就可增加善的業報,不過另一方面應該警惕的是,身在公門造惡業的機會相對也會比一般人多。
  一般人很難判斷到底這輩子自己從別人身上得到的好處,到底是前世別人欠自己,還是這一世自己開始欠別人的,因此保守一點的作法就是,儘量不要「無功受祿」,如此一來也比較不會想貪小便宜,當然如果您尚未體證有生生世世這一件事,那這篇短文現階段對您而言恐怕也不會有甚麼助益。
回應﹕
  閣下所謂「修佛的朋友」,已先犯了「謗業」,無佛可成也。
  宗教皆有「排他性」,說穿了,便是信眾「愚迷」。因地緣、環境之故,宗教係有所宗之教。佛教所宗者,本應為釋迦牟尼佛的「佛旨」,但後人離佛既遠,穿鑿遂厲,黨同伐異,唯「我」獨尊。道教亦然,所宗者原為《道德經》,不幸道德淪喪,如今等而次之,道教信徒已不知何以為「信」矣(但排佛亦不後人)。
  實則如論修行,各教皆同,先修得心明性靈,待智慧漸生,必有所成。既有所成,所成唯一,稱之聖、賢、仙、佛、基督、真主,各適其所也。人本有黑白紅黃之分,靈魂無體,何以分色﹖人私若生,邪說遂成,明辨是非,是稱智慧。
  因果雖成,但緣於境迷,在因果之中,難悉始因(在蛋殼中不能見蛋之全),人不可得知「己因」之為何也!是以,知因果之運作可以謂知,既知,所肇之因,必有所果,是知之竟也。人生可循「始因」而行,亦可肇因見果,是福是報,自有選擇矣!
  西方強大昌盛,不過幾百年光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人正宜吸長補短,中華文化振起在望,中醫之理必明。
  閣下所獲之書,本係為了「點化他人」,是則,即非「無功受祿」也。一語之受,一書之惠,若得「一明照九幽」,是功德無量也!
1273 留言者:公人 [2002-04-10]
主題:無我
  六祖惠能 將十兩銀子給老母,然後出塵求道;
    我 常覺此事大大不該,請問
  先生 之見﹖
回應﹕
  錯矣!人智以判斷力居先。六祖若無十兩銀子,偷來搶來則不該;既有十兩,只給三兩二兩也是不該。若無銀子,六祖去求道,餓死老母更是不該!此為判斷之道。
  果真六祖無銀,則佛教六祖應屬他人,而非惠能!機緣在天,怎可強求﹖
  以老朽而論,無父無母,無家無室,無親無友(親友者,有以親情助之者,相當於欠債,故無債一身輕也),無依無靠,無欲無求,了無牽掛!有人以之為失,老朽視之為得,是能「出塵求道」之緣也!
  待老朽「得道」之日,若有「十兩銀子」,將盡數捐與生我養我之地球「老母」,是大大應該也!
1303 留言者:李佐明 [2002-04-22]
主題:如何是修煉法門﹖
  拜讀先生<智慧之旅>大作,幾次淚如雨下,痛感自己私心我執之重,只是不知如何才能克服這顆私心,望先生明教。謝謝!
回應﹕
  沈  朱老師尚未回澳,我先提供個人二十年的修鍊經驗,等他回來了,再做修正。去私的願心是高尚的,唯需養成習慣,我是這樣練習的﹕
  1.獨處時,若無事可做或無法做事,則靜坐去思,練習一念不起,或凝神觀察,充實資料庫。在做事時,則全部心思專注在工作本身,不論小如掃地、洗碗、吃飯,大到寫程式、看書、思考問題,都是百分之百的投入。
  2.與人相處時,放棄個人主觀立場,全心全意站在對方立場,體會他人的問題和煩惱(亦不外乎私心作祟)。只要肯做一個專心的聽眾,就等於幫助別人消除了他一半的煩惱。等有了能力,在替他人解惑之時,自然又變成一項全心投入的工作了。
  由上述的方法可以推出,去私的第一步就在收心,能夠收其放心,其餘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如此這般,一天下來,也只剩下睡覺的時間了。
  還要補充一點,每個人的秉性、機遇不同,修鍊也有頓、漸之別。朱老師本是粗大的水管,剛好有人(非人也,天也)倒了滿滿一車垃圾讓他堵住了,只要清除一次就能竟功,這種機遇不多。我天生是細小的水管,儘管每次垃圾不多,卻常常要鬧堵塞,直到練了十年,把管子練粗了,淤塞的次數方始漸漸減少。

老朽補  上為實踐之法,再加認知3即可.
  3,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道法自然,勿逞強能.
1460 留言者: [2002-05-17]
主題:金剛經, 六祖壇經
  朱老師﹕
  後學很想鑽研金剛經和六祖壇經,但對經中的意境卻不瞭解
  請問您手頭是否有金剛經和六祖壇經的講義,如果有的話是否可以供佈在著作下載
  謝謝
回應﹕
  《六祖壇經》隨處可得,下載的效果反而不好。
  讀經要熟透始有意境,千萬不能當做「速食菜」、「方便麵」也。
  做生意的人有三種,一是絕不冒風險,這種人只能開雜貨店,而且要保全險;第二種人考慮來、考慮去,想先瞭解財境,此乃太平盛世安身之道;最後一種是不計成敗,勇往直前,如老朽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讀經典,是起步,懂經典,才有意境!不先讀,又怎能瞭解﹖
1463 留言者:常葛 [2002-05-18]
主題:留言#1350與金剛經
  經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同理﹕若人言朱老發明倉頡輸入法,即為謗朱老,不能解朱老所說故。
  此為東方之真實「智慧財產」。
回應﹕
  罪過!罪過!老朽豈可與我佛並論﹖
  倉頡輸入法,輸入法之一也。《金剛經》智慧之源也,其廣為流傳,以濟天下眾生。苟「倉頡輸入法」能有利使用者於萬一,老朽豈非伏地而見佛足乎﹖
1558 留言者:高涌剛 [2002-06-06]
主題:
  經過先生教導,受益良多,對老師表達“真相”的諸多之法雖還未融會貫通,已然心中有悟,無從表達,拼湊些句子,表達此時的見地。
  真空生妙有,萬有複一同,時空憑誰用,理明法萬種。
回應﹕
  又重蹈禪宗由五祖傳至六祖時之偈語迷思也(頓漸有別)!有興趣者,請自參之。
  註(神秀偈﹕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持,勿使惹塵埃。
   (六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又﹕與本則有關之留言,如無佳境(只知否定而無識肯定者),恕不污方家法目。
1593 留言者:迷思 [2002-06-11]
主題:佛教二問
  大師
  佛教主張輪迴是否意味當有意加害他人時,認定此人必定上輩子欠我,即可心安理得﹖
  佛教主張清心寡慾,為何在台灣越是世人認為得到高憎其廟宇越是富麗堂皇其理何在﹖
回應﹕
  照此推論,世人將殺戮不止,而初因何在﹖實則世事變化,或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前者趨於繁亂,後者指向寂滅。人之為人,乃十字路口也,天堂地獄,一念之間!
  輸迴只能解釋事件之因果,除此不能他用(猶筷子不能當做湯匙)。若有人刻意加害於人,並以因果說心安理得,是為「魔」道。
  今任佛祖釋迦牟尼雖稟持慈悲為懷,以德報怨,清心寡慾,自我寂滅。但佛祖「改選」之後,下任佛祖(傳說是彌勒佛,故人欲求未來之福田,即禱求「阿彌陀佛」)未繼任前,是「影子內閣」當道。值今佛教「末法時代」,台灣很可能在行魔道,所以追富逐高,金碧輝煌;諸孽奉行,佛隱魔張!
  善知識,千萬不要以為穿了袈裟就是釋迦牟尼的跟隨者,口唸阿彌陀佛,正是面對釋迦牟尼,而心向彌勒佛的明證矣!世上不論什麼宗教,重要的是讓世人明理得道,如果只是風吹沙揚,無人無理,其風光也只是一時!
  若人不知自己是誰,人生為何,一輩子人云亦云。那麼,佛在信佛,魔來信魔;基督阿拉,無一不可!一輩輪迴,兩代逐波;生生世世,永駐地閣!
  二十年前,台灣機緣和合,神佛渡海而至。待人們暴發了,誰都認為金錢是自己賺來的!神佛供著,好求明牌,寺廟修著,比賽神氣!今神佛乘機西進了,人若不知相互扶持、感恩戴德,只是以牙還牙、彼此責罵。再欠來欠去,將只剩下人潮金裝、群魔亂舞!
1625 留言者: [2002-06-16]
主題:六祖壇經
  先生,
    你好!
    這幾天看了看六祖壇經,關於六祖蒙一客取十兩銀安置老母,我看過以前的留言,我是這樣想的,六祖有慧根,他母親也是有慧根的,所以贊成六祖去求經。六祖說在家也能修行,我相信六祖不會說前後矛盾的話,如果他母親未能成佛,六祖自然會在家修行,所以他母親也是得道之人。我想我的想法和先生的說法不會相差太多,是嗎﹖
    另外,很多書都說非凡之人出世時都是異香滿室,六祖壇經略序也是這樣說,這是真的嗎﹖
    謝謝!
回應﹕
  是的,還有一說,是佛法在中國與中華儒教思想相融合的明證,就是「世上無不忠不孝的菩薩」。
  異香滿室的說法可信亦不可信,因絕大多數之人都很平凡,一旦有個「非凡」之人,為了表示平凡不是自己的錯,或為了強調該人之非凡,總要加一些「平凡人不可能遭遇的神跡」。老朽深不以為然,蓋很可能斷了賢路,令一個沒有「異香滿室」者,喪失自我信心!至少,老朽有些酸萄葡,因為老朽出生時毫無異狀,也可能正因如此,自己不夠非凡。
  六祖壇經是後人寫的,六祖沒如此說,老朽寧可不信也。
1632 留言者:常葛 [2002-06-17]
主題:異香滿室
  關於留言1625有關「異香滿室」, 學生有一見解。
  印度人性好幻想, 為文多用象徵譬喻。
  佛教傳至東土, 對中原文化影響深遠。
  佛經擅用的象徵手法, 亦開拓了中國人的想像空間。
  西遊記, 封神榜等著作即為明證。
  即使在今日, 印度人還戲稱印度大城「孟買(Bombay)」為「孟萊屋(Bollywood)」
  因為印度每年的電影產量甚至超過美國!
  此例足可證明印度文化是一喜好想像的文化。
  「異香滿室」一說固然有可能真有其事, 但讀者應更重視其「象徵」的意義。
  「香」乃「六塵之一」, 對應到六根之鼻可讓人有愉快的感受。
  「異香」則可表示為「獨特且前所未有的愉快感受」
  故以現在的話來說, 「異香滿室」之意為﹕
  「看到這個可愛的小 baby 出生, 房間裡的每個人都有前所未見的愉快感受!」
  請老師指正
回應﹕
  所言屬實,但評語有待商榷。
  印度人之「象徵手法」尚遠不及春秋時期之諸子百家,比諸《易經》(百分之百象徵)豈止天壤之別﹖祇是佛經所喻較為生活化,容易被大眾接受而已。
  若論《西遊記》及《封神榜》,老朽橫看直看,始終覺得無趣無聊(唯有以孫悟空大鬧天宮來諷刺玉皇大帝,尚可一讀),文詞章法題材也重疊貧乏,連《聊齋誌異》都不如,比《莊子》、《列子》更瞠乎其後了。
  印度電影超過美國,是因印度人口多,當初唯一的大眾娛樂是電影(老朽在巴西時,曾天天看電影,最高記錄一天六場,印度出品一部都看不下去)。而且,印度片子多屬寫實,少有談玄、象徵的精品。再若論幻想力,老朽至今尚未見過能望還珠樓主李壽民之項背者,中華文化中,太多大寶貝了,豈是印度所及﹖遲早可見真章也。
  在某種情況下,異香滿室可以作愉快感受解釋,但絕非《六祖壇經》序言中的原意(因討論問題,不可斷章取義,否則毫無意義)。以六祖家之貧困,那個「小寶貝」出生時,可能只有他可憐的媽媽在場,而且,在他成佛成祖之前,不可能有人聞到香味。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