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441 留言者:小生 [2000-08-24] |
主題: 請問先生幾個問題﹕ 1.何謂「空性」、「性空」﹖ 2.「工用」、「功用」有何不同﹖ 3.何謂「惟心(或唯心﹖﹚」、「唯識」﹖ |
回應﹕ 漢字講究「前主後從」,故「空性」是指「空」的「性」,「性空」則為「性」的「空」。由於「空」字是一種可觀察的「現象」,而「性」則為一種「定義」。「空的性」以空為主,性質為從,係指所觀察之「空的性質」;「性的空」則相反,是指「性本為空」。佛家認為人不過一種機緣合和,「性因習遷」,人心受「六賊(眼耳鼻舌身意﹚」所惑,返本歸源,四大皆空,應無所住也。 「工用」不常連用,若有(如公用、私用、人用﹚,應指「工作之所用」。「功用」是指「功(=工+力﹕作工之力﹚」為主,「用」為從,因工作之力而得其用者。 「唯(=口+隹﹕口如鳥聚,眾中之一也﹚心」指聚之一心,心屬一己所有,是主觀之極致。「唯識(=言+音戈﹕音、戈為聽覺及視覺之現象,言及現象,是有所知者。﹚」是一種方法,指人必須經過觀察後才有所知。在佛家有「唯識宗」,係專從感官刺激之辨識下手,進一步瞭解宇宙真實。 |
#舊 466 留言者:小生 [2000-09-07] |
主題: 請問先生﹕ 1. 方內之人、方外之人的「方」字如何解釋較妥當﹖ 2. 世界上多(少﹚了一個我(你、他﹚,有差別嗎﹖ |
回應﹕ 「方(=原字象兩舟相併之形,取其正,合為四邊者﹚」字有「空間」、「範圍」、「形正」、「明確」、「準則」等衍生義。凡左右前後、東南西北之「四方」;明確之法謂「方法」;處理之準則謂「處方」。 故「方內」指某種「準則、範圍」之內;「方外」指相對之外者。至於是什麼準則或範圍,可依各人定義而異,靈活自然。 若問世上多一「人」少一「人」,由於「人」是泛稱,故僅為數目的不同。多一「我(你﹚」,少一「我(你﹚」則是「特定命題」的吊詭。 在概念上,「你、我」是一種「代名詞」,是「客觀」定義者。但在意見表達時,「你、我」僅有一個,是「主觀的稱呼」,顯然所問係指後者。 在邏輯上,此話不通,因「主觀」恒為一,不可能增多或減少。在思想探討上,「我思故我在」,少了一個「我」,不能思,故不在。 繼而問之,若「我」不在,「我之外的世界」是否仍然「存在」﹖問題又在「存在」的定義了。「存(=子+才﹕生機不斷也﹚」指連續不斷者,「在(=土+才﹕土地之生機也﹚」指土地實體上之生機,兩者率指時空之連續狀況。 因此,答案就明確了,在客觀上,「我」有千千萬萬,多一個少一個只是人數的增減而已。但在主觀上,「我」不存在就將喪失「主觀者」,客觀亦不在。 人本生存在二元世界,「生理」是客觀的,但「感官」僅以主觀是求。感官影響心理,心理影響思維,人常陷於主觀世界而不可自拔。然而人既知主觀客觀,當有趨捨之道,難矣!難矣!人間各種環境交雜,人生之角色在在不同,考驗正在於此也! |
#舊 482 留言者:陳先生 [2000-09-13] |
主題: 中國文字自古演變至今.幾千年來多番改變.而現在則繁簡共存. 請問先生對大陸簡體字的看法﹖對漢字基因有沒有影響﹖ 另可否略述澳門網友聚會事宜﹖ |
回應﹕ 由於環境在變,工具不同,文字之演變自有其必要。唯萬變不應離其宗,令後人知其所源,方可知其所止。 簡體字尚未「離宗」,祇是採用了草書之筆形,而忽略了草書之神韻,故略有所偏。但文化絕非任何政治制度可以限定,百年不過三代,若不合人性需求,遲早必敗。 人性需求之一﹕應用方便。由於工具的關係,用筆書寫之時,簡體有利,繁體略遜。但於辨識之際,筆形交雜,信息量大者勝,卻是繁體佔優。至今工具已變為鍵盤,書寫成為取碼,而取碼之難易,決定於辨識,是繁體又優於簡體矣。 人性需求之二﹕文化享受。當生存不易,人民掙扎於饑寒邊沿時,文化並不重要,文字只求表達一些簡單的口令和基本的求生技術。斯時,人們用字不多,自以越簡單越好。一旦國家興盛,社會繁榮,人衣食飽暖之餘,大腦空閒,如無文化素材以滿足其心靈,立即造成嚴重的「生活意義危機」。大陸近來的「法輪功」,確是一些「邪教」的翻版,一般人無法認識以往的歷史(改良過的不算﹚、文化,只因心靈的空虛,就重蹈前轍。 前文答劉先生文中,曾道及時間的考驗,簡體繁體又何獨不然﹖我輩不妨兼容並蓄,問題留待下一代解決可也。 網友之會,有十餘位參加(老朽老矣,數字常記不清﹚,有男有女,有少無老。最遠有來自馬來西亞之張志良先生,最長有來此五日者,賓主相晤甚歡。 討論最多者,恒為如何「自我控制」,以及「生命意義」。由於老朽喋喋不休,言求其盡,難知眾網友反應如何,恕無從奉告。 有一結論,因應網友之請,待老朽將目前工作完成後,將為網友們舉辦「靈修」、「內功」、「文化」研討營,為期約一週,屆時歡迎參加。 |
#舊 500 留言者:莊明峰 [2000-09-17] |
主題: 先生您好﹕ 請益多次,又看了許多留言,讓我漸漸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標,人性有同有異,每個人都應該尋找適合自己的「道」吧﹖!有些東西可以求諸於外,有些卻必須反求諸己吧,昨日有關「自信」和之前相關留言,真乃當頭棒喝啊。 談到自信,是否也請老師談談相關的人生重要問題﹕「尊嚴」、「態度」、「價值」、「率性」等好嗎﹖謝謝!! |
回應﹕ 正是。 所問諸詞,以「漢字基因」一一解之。在理解時,不宜咬文嚼字,應上下相承,歸之於同一範疇,方能意念一貫。否則便成為「斷章取義」了。 尊=酋(酋長,首領﹚+寸(分寸﹚﹕上有首領,下有方寸,見者肅然起敬。 嚴=口口(以口傳口﹚+厂敢(山險,意志﹚﹕命令進取,威也;緊也。 尊嚴=敬而威者。 態=能(有力之猛獸﹚+心(內感器官﹚﹕有能力之承受,自然流露者。 度=廿(象屋下之眾﹚+又(手持分寸﹚﹕屋下有眾物,人以求知,考量。 態度=人自然流露之表情行為,可資度量者。 價=人+賈(買賣交易﹚﹕人交易之依據。 值=人+直(正而不偏﹚﹕人認定之可信者。 價值=人認定可信之交易依據。 率=象網之竿,帶著捕鳥,帥領也,輕鬆狀,輕忽狀。 性=心(內感器官﹚+生(始﹚﹕人認知事物之始者,必事物之本也。 率性=輕鬆之本質。 |
#舊 502 留言者:cghb [2000-09-17] |
主題: 先生,我是一名大陸學生,已拜讀了先生的智能之旅,對先生的情操深為佩服。現正在拜讀其它文章。 我還下載了漢字基因,瀏覽了一下,似乎先生想找出漢字中的基因。我深愛中華文化,有一些關於中華文字的不成熟的觀點,希望先生指教。 我以為中華文字對於物質名詞主要是以象形為主,而對於反映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是以會意為主。 而現在的流行觀點似乎是以文字以形聲為主。我以為中華文字是我們的祖先逐步發明創造的。早期可能多用象形來表達一些基本物質,而後來隨﹖﹖文化的發達,越來越多的思想和情感類的詞需要表達。於是人們根據中華的哲學思想抽象了一些基本的思想基因,創造了不少文字,並對原來的表示物質的文字加了一些思想抽象。然后人們才對一些含共同的基因的文字採取了相近的讀法。而后人據此以為中華文字是以形聲為主,則是因果倒置。大陸在造簡體字時也主要是以形聲為原則,所以不少字破壞了原有的意義。 現在國際的流行看法是中華文字是從中東傳來的,大陸的學者也隨聲附和,我覺得這很可笑,因為只要認真研究一下中華文字就可發現其與先秦哲學的關聯。 另外,關於漢字輸入,我也一些看法希望先生指教。大陸主要有以下幾種輸入法。一種是拼音輸入法,其優點在於上手容易,無需訓練。缺點在於重碼率高。改進的方法是以詞為單位,建立一個常用詞的數據庫,並隨時根據用戶的輸入來調整常用詞。 產品主要有拼音加加和清華紫光。不過它們的重碼率依然不低,尤其是輸入非常用詞的時候,比如古文。還有以句為單位的,比如微軟輸入法的2.0版本,九M多,我試用了一下,很不理想。 還有一種是以字形為主的,如五筆字形。其優點在於重碼率低,其缺點在於拆字不好,把漢字拆的亂七八糟。要死記硬背很多東西。我沒有用過它。另外還有一些形聲結合或聲形結合的,不過沒什麼很成功的產品。 上面是鍵盤輸入的,還有就是手寫輸入和語音輸入。手寫輸入的現在識別率已很高,但致命缺點在於手寫輸入效率太低。還有就是語音輸入,如IBM voice。主要方法該是建立一個用戶的語音數據庫再加一些人工智能的東西。我試用了一下,比我想像中的要好,但還遠不如鍵盤輸入。而且對電腦講話總覺得很不舒服,有礙思維的發揮。 總體而言,我覺得好的輸入法應該是重碼率接近于零的,不能把時間花在選詞上,而且輸入的時候要保證思維的流暢性。輸入中文一個字該像輸入英文一個單詞一樣。所以理想的輸入法該是鍵盤輸入,以拆字為主,而拆字一定要有內在邏輯性,不是死記硬背的。先生發明的輸入法在港臺很流行,不過可惜我用的是簡體中文windows,不可以用。 其實我的理想之一是發現這麼一種方法,固定的基因組成了所有的漢字,就像英文由26個字母一樣。但絕對不能是拼音化那種東西,因為它損壞了漢字的優點而得不到英文的優點。先生似乎正在做這樣的工作。我這樣想的原因之一在於現在電腦對於中文的編碼要花去太多空間了。英文只要128個編碼,而現在的unicode要花去幾萬個給中文。即使這樣仍有很多非常用字沒有被包括進去。其實它的意義應該遠不止此。比如國人對自己文字的理解,以及機器翻譯等等。 不知不覺就寫了一大堆,呵呵。我是搞IT的,以上想法只是閒暇思考所得,望先生指教。 |
回應﹕ 所見極為正確,足證公道本在人心。今日社會雖受西化侵襲,然若疾風不至,又怎知勁草遍地﹖ 漢字之形音義三者一體,以簡馭繁,博大精深。老朽已窮三十年之功,期將之與資訊系統融合為一。如若順利,明、後年當有小成。君尚在就學,西方科技不可不知,不可不精,進而深研中華文化,西學中用,自必為人類造福也。 所可告者,以漢字基因奠基,以平民百姓為念,本系統精簡異常,量產之下,世人不分貧苦孤寡,人人可得。繼而應用方便,專家學者更能一展長才,俾曠原花開也。 |
#舊 506 留言者:羅慶祺 [2000-09-18] |
主題: 什麼是道﹖ |
回應﹕ 「道(=+首﹕人所行也﹚」即人走的路,指用「大腦」所應行者,人生方向。路相同者,謂之「同道」;已明方向者,謂之「修道、行道、證道」;達目的者,謂之「得道」;行至絕境者,謂之「失道、無道」。 世間因果相循,人生機緣各異,道同者偕行,道不同,不相與謀是也。 |
#舊 517 留言者: [2000-09-22] |
主題: 請教朱先生﹕何謂”意義”,”有意義”跟”無意義”,怎樣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或是有價值﹖ |
回應﹕ 「意=音+心﹕音在心上,心有所感知。」「義=羊+我﹕以我為羊,以養眾。」意義者,指人有所感知於捨己利人之事。 要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有無「意義」,只要看是否能令他人得利即可。 |
#20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13] |
主題:系統概念探究之問 首先恭賀先生之網重開、電書橋頭堡之役定。而助眾生脫愚脫貧之理想,又往前邁進一步。晚輩有幸和先生結緣年餘已來,人生觀念大開,得知人生尚有「蹊徑」。也明白先生之所以能為今日之境界的關鍵所在就是「對於真理鍥而不舍的追求態度」,種此「因」在先,才能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果」。晚輩今日所缺,即缺種此「因」也。來月初,晚輩即將入伍,恐怕能向先生則教機會所剩不多,故晚輩希望將半年已來所累積的問題,擇其精要者逐日向先生討教,期在入伍之前,能夠一釋心中之惑。望先生海涵,祝先生大業早成。 <問一>、對於探討概念系統的各個部分(體用因果、介基結性應)時,對於「如何(how)」發掘出各部分的「什麼(what)」及「為什麼(why)」,其共通的「原則」為何﹖殊異的「訣竅」為何﹖所應「注意的事項」又是什麼﹖ 以及是否有一「固定的探討流程」﹖先生可簡略言之,晚輩自行領略其中微言大義。謝先生賜教。 |
回應﹕ 1,閣下年紀尚輕,正是人生起步之初,努力不懈可也。但不宜追求「有所成就」,蓋學無止境,「成=戊+午,止於陽之盛也」,「就=京+尤,大之極也」,若既盛且大,人必驕而自滿。驕必敗,滿必溢,是虛且妄也。 2,如(如=女+口,口令之女從之,等同也);何(何=人+可,可者僅也,人有未足者)。「如何」者,「等於所未知之部份」也。 什(人+十=多、雜)麼(麻+=小麻)指很多雜亂細瑣之絲麻,須加以分辨者。為(為=象形會意,有所做,實行也,實做),「為什麼」等於是「去實行」。 閣下所問者,實一大事,相當於﹕「將各種未知的事物,分辨認識後,加以實現之系統方法。」其中包括「觀察、分辨、認識、判斷、控制」五大命題! 問得甚佳,若簡而言之,掛一漏萬,是答者不負責任。再若一一盡述,則相當於十套《宇宙浪子》,是兩難也。 3,同上理,如得一「固定流程」,人生將是死水一潭。何也﹖日日吃漢堡,雖老美也難以下嚥。是故,老朽僅可提供「原則」,閣下悉心參之,如同練功(功=工+力,不斷工作所得之力也)然。 須知人之適應能力甚強,適應者,至任何環境皆能自處,故須靈活處變。固定流程者,若人工所建之渠道,由所源至所止,僅「立場」已定,「目標」明確,由立場到目標之間,水固定不變之流經過程是也。 4,原則上,上述五大命題應分別練習,如練功夫然,基本招式純熟,智慧自生。 觀察(目觀意察)宜廣,重點有二﹕一以自己立場觀之察之,務使成為本能(潛意識的一部份);再以他人立場印證之(宜求證於有見識者)。觀察所得,有已知、不知、未知。已知者力求知之正確(符合經過時間考驗及前賢見解者);不知者期能成為已知;未知者不妨猜想,將明確不知者假設為一變數,餘者以已知代入,一一推衍,久而久之,去蕪存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分辨宜精,重點在於不離「對象」本體,千萬不能有所混淆。分辨之內容屬於同一「層次」,是水平思考的範疇。層次指一事物的結構方式,在一種分類下,僅有數量之別。待分辨後,能記憶在腦海中最好,否則以紙筆記之,以免遺忘。 認識宜深,深指層次,屬於垂直思考。要將別的分類匯聚交集,統一交錯,歸納之,容匯之。將各種相關、相當、相反的資料都建立「索引」,知道其全方位的聯結應用關係,以及主觀客觀的立場分別,才能謂之認識。 判斷宜速,判斷是應用的第一步,以便採取行動,故其時機最關緊要。判斷有個原則,必須先知道對象的立場及目的(也可以說是起點及終點、或是一端到另一端)。在立場與目的之間,劃一直線,最短者為正確。 控制宜嚴,人最大的毛病是律己不嚴。所謂控制是以己內部之力,處理外界之事物。人如不能律己,又如何律人(問題亦然)﹖所以常常以「社會、團體」的權勢,或是「暴力、痛苦」迫他人作利害的抉擇。這種方法不能用在解決自己的問題上。因此,就算征服了世界的成吉思汗、亞歷山大也不能得到「智慧」,無法解決「問題」。 |
#39 留言者:逍遙子 [2001-03-20] |
主題:「元極、太極」 可否請先生解釋一下「元、太」兩字,再推及「元極、太極」的意思﹖ 謝謝!! |
回應﹕ 「元=二+人。古字以二為“上”,上者天也;元之下為人形,是指天人,始也。」「太=指事字,原從大,有泰意;大+點,大之極也。」「極=木+亟(天地之間),頂立於天地之間之木,形容狀態之最也。」 元極﹕初始之最,指時間。 太極﹕狀態之最,指空間及時間(狀屬空間,態屬時間)。 |
#40 留言者:陳文忠 [2001-03-20] |
主題:意識? 請問老師﹕ 何為「意識」(所關注之體會)﹖「意識」與「觀察」(目觀意察)有何不同﹖「意識」是「對內」,而「觀察」是「對外」嗎﹖「意識」與「概念」、「認識」又有何關係﹖「意識」為「因」,「概念」為「果」嗎﹖「意識」的「基因」與「結構」為何﹖老師於宇宙浪子中有言﹕「意識才是人生的真理」,為何「智慧學九論」中卻無著墨﹖ |
回應﹕ 「意=音+心,音在心上。此刻心有所感也。」「識=言+音戈,言及聲(音)形(戈),知其現象也。」 意識﹕某一主體因動心而能得知各種現象之謂。 「觀=雚+見,雚者貓頭鷹,其視銳,可見細微。」「察=+祭,室中祭祀,古禮,祭神如神在,必須明知環境禁忌。」 「認=言+忍,觀察清楚後再言。」認識也者,意識之功能也。 觀察﹕以感官攝取所應知之現象。 故,意識為體,觀察為用(若認識為體,意識可為用),無涉內外。觀察僅針對刺激、現象(內心也有,若觀察為體,認識可為用);認識來自觀察,須與經驗及概念相結合,以供意識所用者(體用關係應靈活應用)。 《智慧學九論》僅係《智慧學》的一部份,故不完整,係以一模式說明九種觀念,重述理;《宇宙浪子》乃生活細節、相關故事,供「覺者」理解「智慧」之用。前者是知識,後者乃人生體驗。「意識」僅知識之萬一,此類名詞尚多,掛一則漏萬。後者可以娓娓道來,用生活例證體驗之,不能一概而論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