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3487 留言者:網主 [2003-11-06]
告網友:
  古文觀止錄音已妥,下周將講《曹劌論戰》和《種樹郭橐駝》。
  非古文不足講,但型同義近者,無新意不必浪費口舌。因沈紅蓮甚忙(沈補:非也,因其中太多不合朱老師的脾胃),故擬打住。但沈不服氣,抽空又找到幾篇,講畢再講莊子。
       網主人白
3488 留言者:某某 [2003-11-06]
主題:
  感激老師無私教誨,一針見血令學生羞愧不已,“人生公平之至”“仰望明日可矣!”誠是學生座右銘,應腳踏實地,空言無益。另學生向往者老師思想的境界。《智能學九論》又該如何讀?宿命論實是學生心中大惑只有存檔了。浪費老師寶貴時間,學生心中深感不安,祝 身體健康!
回應﹕
  九論一書,必須具足文字、思想、科學、技術諸多基礎。萬里之行,始於足下,基礎尚未充實,好高不得,求遠難行也。
3512 留言者:某某 [2003-11-14]
主題:抽象思維
  謝謝老師!學生閱讀第864留言有網名星月問及抽象思維,拜讀老師解答百思不得其解:眾所知之數學被稱為思維的體操,最具抽象性;而語文者形象思維,聖賢書為人處世之道。是以西方有科技,東方有倫理。敬請老師解惑,感激之致!
回應﹕
  說改老毛病,老毛病揹著走!基本未固,談什麼思維?具象未明,管什麼抽象?不要以為「一知半解」可學,更不要以為「不學可問」!先下點功夫把課本搞通再說!
3515 留言者:abc [2003-11-15]
主題:為什麼
  老師說易經不能教,那麼為什麼要寫書呢?那不是為德不卒嗎?
又老師說的圖文轉換,怎麼很久沒有消息了?我們等得很心急呢!
謝謝.
回應﹕
  是也,老朽早已知錯矣!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老朽本諸道法自然,唯因緣行止,心羨地藏王菩薩願,終生甘居地獄。是以僅知雪中送炭,未悉錦上添花;眾趨我離,人棄我取。
  及後因見西風肆虐,世人已盡為「物奴」,大道已失,人心迷惘。1991年,老朽隨緣歸隱台東都蘭山下,以鑽研中華傳統文化為任。於1993年,偶識《易經》,驚見時空流程,眼界大開。為求明道,遂有一系列之「易理專著」計劃焉。
  待得神遊書卷歸來,某日報載,中國大陸有一千萬人迷於「易經占卜」。一千萬人者,台灣人口之半,歐洲一國之數也。國廢當興,道迷應止,既有愚人成河,曲解易經,眾趨我趨,豈非添錦上之錦、花上之花耶?
  察易理流傳千載,未嘗有一日之昧,而各家著述歷歷,亦不見一理之明。曩者,易占為殘障孤獨者謀生之術,今日若發為科技,適足以增添強者之力、供私利之逞也。
  夫易占之排列組合無限,人所詳者,百不得一。苟若有人,能於時空流程中,確知萬一,即必能主宰世間,為所欲為。再若有人盡解天機,將之寫成電腦程式,不論預測之「正確與否」,對人生與世事而言,其禍兩端,皆有不宜:
  一、程式不靈,預測不準:人將對易理信心全失,中華文化亦成廢墟。
  二、程式靈驗,預測正確:人將成為白癡,事事預測、時時等待,人生而猶死也。
  夫「易經」者,聖人用以指引人生,使世人知生死僅不過一覺也。「易理」即為天理,苟人未達「天人合一」之境,略識之無,心存私念,念存私心,豈可偷窺其玄妙哉?學者不求增識益智,修身行道,怎期一開「玉口」,重門遂啟焉?
  老朽知過,失德失言,從此噤口,僅偶燃馨香,以供地藏王前。

  又圖文轉換者,大關目也,此事若成,中華文化必興。老朽雖舉畢生之力,猶未知足蹤何在,今屯糧操兵,大軍待發,期諸明後年(乃作品,非產品),未為晚也。
  前所公佈者,練兵之習作也,三數人對話,已能由程式自動控制。至若數十人眾,乃至千百,其群組動態、舞蹈狂歡,人繪之尚且需要經驗及時間,況設計程式、自動控制焉?現本室已突破萬難,對「狂歡人潮」之繪製,初具規模,月底可成。
  更進一步,舉凡自行設計之著色、描邊,表情、動作,以及物理、生理、心理模組,甚至系統平台、控制介面等可望明年底完工。再下一步,是瀏覽硬體,亦即下一代平民電書(本程式無意供PC添翼也),蓋圖文轉換程式,將全部納入「易芯中樞」。
  易芯乃非同步、多功能、低頻率、低能耗之廉價單晶片(註),此實係驚天動地之電腦革命,三、五年能成,已是僥天之幸也。更進一步,即係集辨識、理解、控制於一身之小杏子,已排入2007年日程,將於2012年完工。
  人生若夢,一朝夢醒,幻也;果美夢成真,亦其幻也。老朽等視虛為實,旦夕拼搏,實乃冒天下之大不韙。然天時、地利、人和、萬載機遇,在此一朝,既已言之,甘居地獄,何不走畢此遭?至於其他工作,人少事繁,猶其餘事,安步當車,寵辱不驚,何心急之有哉?

(註:非同步=非范氏單線流程式處理,以人為例,每人之速度參數有別,各自處理。
   多功能=依任務而分工,依中樞之大小,一次同時可處理十至百件事任務。
   高頻率=上限為邏輯閘之延遲速度,理論上可達數千GHz(數NS)。
   低能耗=光電池、體熱電池即可。
   廉價 =生產成本數美金即可。
   以上專利申請中。)

2007年註:圖文系統已於9月初步完成,正在提高其藝術水平中。
  緣2005年文傳公司自收購美國全美達之魯兵孫失利後,虧損過大,遂裁撤IT部門。而圖文系統喪失了人文工作平台,不得不轉向微軟視窗。此外,本室原有程式係以組合語言製作,微軟無法支持,必須改寫。為了省事,遂改用3D MAX,後又轉為CAT,然該二者皆不能任人控制,意謂不可能達到全自動之目的。
  直至2007年3月,老朽決定另起爐灶,自行發展「人體功能平台」,一切從頭做起!半年以降,曙光已露,預計2008年定能量產製片矣!

2008年註:年初因老朽嚴控工作進度,官逼民反,有三位工作人員辭職(佔1/5)。圖文系統遭受重擊,因培養關鍵技術人才難度極大,故不得不改弦易轍。為此,計劃再延,老朽當盤腸續戰。
3521 留言者:freeman [2003-11-17]
主題:請教
  朱老師:您好.
一、在2158《告網友》之留言中,我對「形符」對「聲符」的分離法,是先有聲後有形?否則;反之。
  在4000個形符及4,000聲符的文字中,形、聲的分離法則如何分辨?
二、意識是視、聽、味、嗅、觸的控制中樞,即加強五覺訓練,即可強化意識力。在立場、目的、判斷的基礎下
  以看影片為體、觀察、聆聽為用;以氣功、太極拳為體,五覺一意為用,鍛練之;可達到強化意識力的
  效果嗎?如果可以,其前後兩種訓練方式,有何差異?除了上述方法,還有其他方法可參考嗎?
  〔尤以視、聽覺的訓練〕
三、您的《智慧學》、《新易》兩本著作,只聞樓梯聲,為時已久,不知何時問世?我己引頸多時.
           謝謝.
回應﹕
  一、形符應用在字庫上,音符在語音辨識上,兩者無先後之別。
  二、沒有這樣簡單,此類問題曾分別討論,請見過往留言。
  三、午餐尚未消化,何急於宵夜?九論十年後才有人懂,老朽入棺前必有「人下來」!
3529 留言者:glace [2003-11-20]
主題:怕虎不怕虎?
  昨天剛好看到一個故事,不很懂.碰巧朱老提到老虎,是以有問.

話說有三位禪師 A, B, C. 行路時見道旁一老虎. C 和其他兩人戰戰競競走過虎的身邊.
爾後 C 問餘二人:"剛才你們看到的老虎像什麼?" A 云:"一隻貓." B 曰:"一隻狗."
他們反問 C, C 答道:"一隻大蟲."

晚輩弄不清這個故事的主旨為何. 修道的不同階段? 自知者量力而為? 勇和莽的分別?
還是講行道的不同法門? 抑或這一類故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同人有不同的環境因素會有不同的解釋? 又抑或是如杏娃所說的: "空虛無界,境界等深"?

怎麼好像越想越亂,找不到主線呢?
回應﹕
  佛家主張:諸識皆幻,萬法本空。「虎」者,形象也,雖人覺人殊,名之為「虎」。既為三位禪師,所云必非「形象」,故爾。
  譬如「今日社會」,若問「覺者」,所云為何?
3531 留言者:David [2003-11-21]
主題:收到光碟,謝謝。
  朱老師:
你好,有關「講學」的光碟已在今天(21-Nov-2003)收到。僅此告知以及道謝。
瀏覽此網已久,老師「闡釋文化」的立場,學生已漸明白其意。「中華文
化」有如一面鏡子,背後則為「人性」;此鏡子是為保「人性變質」。
但歷經千百年後,在「天理」的改動下,「此鏡」也開始破損。老師與有心
人仕,只是效顰「女媧煉石補青天」。學生有自知自明,唯不在去「破壞此
鏡」;向身邊認識的人多說老師「闡釋文化」的立場;無為為之,得失成敗
也只好「道法自然」。
如學生的理解有誤,還請老師指點。謝謝。
回應﹕
  正是,天道好還,時至緣起。苟人人能「奉公守法」,天下自必太平也!
  (註:因澳門電訊出海頻寬不足,且光碟輸出入之管制嚴格。為便於台灣網友,特委由台灣文芯公司將下載資料製為光碟,凡居台網友可自行索取。外地不知管制情況如何,請先向文芯聯絡,如有必要,再覓他途。
   台灣聯絡人:游淳秩
   電話:(03)4855992
   傳真:(03)4757795
   地址:326 楊梅鎮自立街123號 文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3542 留言者:glace [2003-11-27]
主題:Re: #3529
  關於"虎",依朱老的意思是否等於這樣一個公式:
"我說虎,既非虎,乃名虎。"
就是我說的這個虎只是我意識中對於"虎"這個形象所產生的聯想,而非現實的"肉食動物,威武勇猛"者。

由於每個人生命的承繼、生存的環境、生活的遭遇皆不相同,是故每個人眼中所見的虎在心中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覺和意識的聯通。如果其產生的內容和以前某個經驗非常接近的話,就會有"像什麼什麼"的說法。

因此禪師說:"像一隻狗"時,把整句展開的話就是:"當看到了這隻老虎,它的形象在我心中造成一些反應,這些反應牽動了一個意識的狀態。然而這個狀態和"肉食動物,威武勇猛"不相干,我怎樣把它告訴你呢?它碰巧和我對一隻狗所產生的意識狀態非常接近或是在這個場合下等價的,因此我認為它們彼此很像。但是就算對隻狗的狀態也不是"象犬,略小,善吠,出氣成聲之獸"可以正確描述的,但是也只好借用這個概念,"名"之為狗了。"

正由於人人不可能盡同,所以這不屬於對和錯的範籌,只有所謂境界高低。就是該人刻意對自我意識(心)的一種調整使其對不同的內外刺激皆有較一致的反應狀態,而這狀態能處在境界為高的情況是當它和大環境的客觀現實,整體的意識,統一的趨勢不相左。

晚輩饒舌,請問朱老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而"今日社會"的"覺者"問題,是不是也可以套用這個公式呢?
回應﹕
  覺者覺一知萬,斯乃稱覺。概念也者,以主觀統率萬象,供人知機。既知機,眾生實一,「我」乃眾生,待眾生如己,私之不存矣。知若不行,豈非空口說白話?自欺欺人乎?
3546 留言者:sirvan [2003-11-28]
主題:拜請先生解惑
  道德經有云:絕聖棄智,絕學無憂。
如此學習態度是否正確?
先生學識廣博,自是晚輩福澤。
然先生結合自身求學經歷,是否有關於《老子止笑談》中對引文解釋之補充?
回應﹕
  此文出於《道德經》第十九章,係上接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查《道德經》各章一氣哈成,第十七章又謂:「太上,不知有之…」章章相續,是有此言,斯不可斷章以取義也。
  正因:「太上,不知有之…」是故:「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又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是故:「絕聖棄智,絕學無憂。」
  反證:若人人盡知「太上之有」,人人必皆有「大道、智慧」。
     但在客觀真實上,僅極少數人自認有「大道、智慧」,是成「一言堂」。
     於一言堂中,大多數人只能唯唯諾諾,無人能辨真假。
     譬如文化大革命時,十幾億人噤如寒蟬,其態度如何?
  是證:「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人人可自由探索。
  同理:老朽野叟獻曝,遠離塵囂,與人無爭,絕聖棄智是也。
3547 留言者:glace [2003-11-28]
主題:咦?
  朱老是罵晚輩知而不行嗎?還是怪乎晚輩"不知機",故爾怒?
回應﹕
  老朽為文,風格難改;知與不知,怒從何來?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