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7944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1-03]
主題:答7943
  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請老師教誨:
  1,認知界:
    一教師經挫折後,悟得教技術與教育人的區別。
  2,理解界:
    教育以苦其心志而悟道者為首,以授業謀生為末。
  3,剖析界:
    主觀個體觀念的溝通和傳承,必須經客觀環境的「磨練」,透過現象認清本質後,方可達成。
  再謝老師如此誨人不倦,學生當珍惜機緣!
  學生  敬上
回應﹕
  有此認識,甚佳,唯剖析境界深度不足(與理解相差不多)。蓋前已說明「苦其心志而悟道」,於垂直思考應說明其「因果、為什麼」才是。
7945 留言者:士心 [2008-11-04]
主題:試答!謝謝!
  朱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敬請指導:
  1,認知界:
    昨非今是。
  2,理解界:
    昨非者,授人「學以致用」;今是者,將以「學以敦品」。
  3,剖析界:
    學以思。
  
  祝
   身體健康!
  
  後學 綸  敬上
回應﹕
  所答精簡異常,但不够週全,如認知界未指明「授業及為人孰重(主題)」。
  剖析界與理解界應係因果關係,「學以思」者,過程也。若指為因,缺其果;指為果,則乏其因。
7947 留言者:芋頭 [2008-11-04]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先生您好:
  試以﹟舊175則的寓言為題,練習主題萃取,敬呈 先生指點。
  1,認知界:
     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
  2,理解界:
     傳播知識容易,為往聖繼絕學困難。
  3,剖析界:
     只傳播知識的學校,無異於危害社會的工廠。
     苦而知之,知易行難。立志於為往聖繼絕學的師長,尚且活到老學到老,何況在學學子?
回應﹕
  確然,但未點明「什麼」之為什麼,認知有缺。
  理解可,但「為往聖繼絕學」言之過重,已入「太超過」之流矣。
  剖析較佳,唯尚宜精而簡之。蓋主題者,係點到為止也。
7948 留言者:遊子 [2008-11-04]
主題:答7943
  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
  1,認知界:
    某師認知教人重於教書的過程。
  2,理解界: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不能僅止於授人以業而不傳人以道。
  3,剖析界:
    使人悟道應為教育之最終目標。
  請老師指導。
  學生  敬上
回應﹕
  1,正確。
  2,與認知太接近,應設法於「傳道、授業、解惑」之內容發揮,始乃水平思考。
  3,因果者,有前因、有後果。應分述因因而果果也。
7949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1-04]
主題:回应#7943
  1,認知界:
    某教師通過教學實踐認識到:教書為職業,育人為責任。
  2,理解界:
    對於教師而言,教書僅為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3,剖析界:
    學之以求生存,教之以為發展。
  學生習作,請師斧正!
回應﹕
  1,正確。
  2,與認知何別?
  3,剖析應先有正確之理解,再將所理解之因果分析之。
7950 留言者:至周 [2008-11-04]
主題:練習
  主題三界:
  1,認知界:
    教者如未曾親身經歷過痛苦--制止自已的「高徒」即將、或已經做出有辱師門、危害社會的事,將很難察覺自己的修為不足。
  2,理解界:
    教者只授一己技術之長,忽略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將很有可能製出危害社會的「好學生」。
    學者只習個人謀生之技,無視風骨和氣節、立場和手段,會極為容易踏上仗技凌人的「陽關道」。
  3,剖析界:
    生,人所欲也;義,亦「人」所欲也,兩者不能兼得,自盡有違天理,則「人」當居易而取義也。
回應﹕
  1,認知界來了太多客人,喧賓奪主!千萬注意,抓xx之主題,切不可與yy扯到一塊!
  2,無理解跡象!完全是閣下主觀。
  3,下水道堵塞!不通!「生,人所欲也;義,亦人所欲也」!是哪個「剩鹹」所云?
    〔兩者不能兼得,自盡有違天理,則「人」當居易而取義也。〕老朽不懂!
7951 留言者:華子 [2008-11-04]
主題:主題練習
  試對舊175則寓言練習主題萃取,敬請先生指點。
  主題:教書不忘教人。
回應﹕
  汝之問題,在於「大而化之」,素來自作主張!老朽說得分明,此類寓言須用三重境界分析之!
7953 留言者:華子 [2008-11-04]
主題:練習
  對﹟7928則寓言練習主題萃取,敬請老師指點。
  主題:夢醒難分。
回應﹕
  這不能算是「主題萃取」,只能算「起個名字」!
7954 留言者:華子 [2008-11-04]
主題:練習
  老師說得對,慚愧!重試寓言主題萃取。
  1、認知界:
    教人重於教書。
  2、理解界:
    知之以道,用之以德,道德不離。
  3、剖析界:
    教書易,教人難。故,教者首重教人。
回應﹕
  汝來此六七年矣!僅以「華子」之名,留言已達63次(見面應有三次,老朽師道未虧),今實不能見外!前兩次留言,一派「跳出三界外,不在主題中」,顯係超越餘子狀。本則雖大有進步,但若非「用心不足」即係「功力低下」!苟「華夏之子」皆若此,中華文化未來何在?
  凡主題者,必須「合題」;欲談合題,意謂:「見題略知內容」是也!苟閱題為:「教人重於教書」,緣何得知原文?查「原文」如下:

  有一教師,誨人不倦。
  其學生某擬興建工廠,於地方有害,師往阻之。
  生曰:「師有所教,生有所用,有何不妥?」
  師大慚,退職讀書(非工具書)。數年後,請復原職。
  校長詫曰:「何以反覆?」
  師答曰:「前者教書,今以教人。」
  問:「兩者有何不同?」
  對曰:「教書時,吾自以為知,照本宣科而已;教人,無本可宣,必苦而知之也。」

  又#7932則已說明:
   主題為代表所陳述之概念素材者,其要素如下:
    1,陳述方式:起承轉合
    2,概念內容:人事時地物情理法
    3,素材結構:體用因果

  而汝之答題為:
  1、認知界:
    教人重於教書。
  2、理解界:
    知之以道,用之以德,道德不離。
  3、剖析界:
    教書易,教人難。故,教者首重教人。

  陳述?無起、無承、無轉、無合!概念?無人、無事、無時、無地、無物、無情,僅略具理法。至於素材,體用?未之見也!因果?「教書易,教人難」故:「故人首重教人」?似此,汝大可去寫「重重孫子止笑譚也」!

  人不知尚可繼續努力,人自以為知則步止難行!於他人處,汝可獲高分,蓋人人廝混、個個開心也!但老朽以生命為賭注,希望能造就二三人才,庶幾能為往聖繼絕學焉!然觀汝三言兩語,微微言、微微義,似是而非!恐中華文化只能於故紙堆中養蚊蠅也!
  嗚乎!哀哉!無響!
7955 留言者:小程 [2008-11-04]
主題:練習
  1,認知界:
    某教師教書只知照本宣科,適嘗惡果,終覺教人甚於教書。
  2,理解界:
    傳授知識、技術,必須曉以倫理、道德,否則將危害社會。
  3,剖析界:
    今世教書不教人,致工匠橫行、道德敗失,適為末世。
回應﹕
  見﹟7956則。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