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0 留言者:義成 [2008-01-03] |
主題:敬復第7543則 先生,您好: 敬復第7543則(詳見下文),謹呈先生參考。 義成 敬上 一,標點符號類 1,【原文】作者生不逢時,正值西化狂飆,聖賢匿蹤、真相蒙塵之際。 【修改】 [、] 2,【原文】設若虛擬之演員不知情緒、動作、行為、甚或理解錯誤,此影片必然慘不忍睹; 【修改】 [,] 3,【原文】覺理不通,停而審之,苟有所疑,棄之可也! 【修改】 [;] 4,【原文】萬萬不可將信將疑,半通不通,蓋穢多必窒,常塞則難透也! 【修改】 [、] 5,【原文】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修改】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6,【原文】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之為「系統生命之時間」。 【修改】[,] 二,用字類 1,【原文】是以任沈紅蓮製作理解系統,並自創虛擬實境、設計了「三維演員」,可資差遺。 【修改】 [遣]。 2,【原文】逐步扺達人類存身之宇宙的客觀認知。 【修改】 [抵] 三,知識或概念類 1,【原文】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氫氧化合物與蛋白質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修改】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蛋白質、核酸(RNA或DNA)和多糖等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說明1:活有機體(即生命,包括細胞)由一組特徵性、種類有限且以碳為主的小分子構成,其主要種類是糖、脂肪酸、氨基酸和核苷酸。其中,糖是細胞的主要化學能源,並結合成多糖以貯存能量;脂肪酸對貯能也很重要,但它們最重要的功能是形成細胞膜;由氨基酸組成的多聚體構成了多種多樣、多功能的大分子,稱為蛋白質;核苷酸與細胞內的信號發送相關,在能量傳递中也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其獨特的作用則是作為信息大分子RNA和DNA的亞基(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51「小結」中)。 說明2:細胞的主要大分子是蛋白質、核酸(指RNA或DNA)、多糖,其複雜而又精确限定的結構使它們拥有獨特的功能,可負責裝配細胞組分,催化化學變化,産生運動,以及負責遺傳(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91)。 說明3:氫氧化合物包括氧化氫(即「水」,分子式為H2O)、過氧化氫(亦稱「雙氧水」,分子式為H2O2),前者(水)非生命體特有,但卻是生命之源;後者(雙氧水)因其強氧化性而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由細胞內過氧物酶體中的過氧化氫酶(catalase) 催化而解為水(H2O)與氧(O2),或利用其強氧化性來催化脂肪酸裂解為乙酰輔酶A(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358)。 2,【原文】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兩者皆為「慣性」。 【修改】 [非] 說明:在此句中,「有」字與後一「無」字皆為概念;若將前一「無」字改為「非」,可避免用字重復,並可使作為概念之「無」字沒有歧義。 3,【原文】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修改】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系統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說明:在本「則」中,兩個假設分別為「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因此「現象差」應隸屬「系統」;又,「系統」可包括物質(體)系統、精神(體)系統或物質兼精神(體)系統。 4,【原文】於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修改】有助於生命存在為「利」,有損於生命存在為「害」。 說明:於生命存在而言,在「利」、「害」之外,尚有「既非利亦非害」、「既有利亦有害」兩種情況。 5,【原文】人之視野與距離有關,以里計可見景,公尺處可見人,厘米處僅見及膚髮,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 【存疑】若不借助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人眼無法在「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又,觀察微觀物體涉及「分辨力」而非「視野」,詳見下文說明。 說明1:人之視野(靜視野)指人的眼睛注視前方且頭部視綫固定時所能看到的范圍;如僅將頭固定,但眼球自由轉動能够看到的全部范圍稱為動視野。又,視野也可分為單眼視野和雙眼視野(上述內容源於「驾驶員的视觉特性与反应特性」一文)。 說明2:人眼的分辨力約為100微米;光學顯微鏡的最好分辨力為0.2微米;現代電子顯微鏡的最好分辨力為0.1奈米(上述內容見於《細胞生物學》P7、P8)。 參考文獻 1,《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簡體版)〈B.艾伯茨 D.布雷 J.刘易斯 M.雷夫 K.罗伯茨 J.D.沃森 著,赵寿元等译,王亚辉等校,科學出版社出版,1990年2月第一版〉。 2,《細胞生物學》(簡體版)〈鲁润龙 顾月華 编,中國科學技术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第一版〉。 3,「驾驶員的视觉特性与反应特性」一文,其網址為http://cheshi.com.cn/autodocument/run/d.htm。 |
回應﹕ 好極了,謝謝偏勞。奉答如下: 一,標點符號類 1,【原文】作者生不逢時,正值西化狂飆,聖賢匿蹤、真相蒙塵之際。 【修改】 [、] 答:西化狂飆指時代,與「聖賢匿縱、真相蒙塵」不屬同一性質。故其間用「、」不妥。 2,【原文】設若虛擬之演員不知情緒、動作、行為、甚或理解錯誤,此影片必然慘不忍睹; 【修改】 [,] 答:因「不知動作、行為」與「理解錯誤」同屬句首「設若虛擬之演員」,不可分離。 3,【原文】覺理不通,停而審之,苟有所疑,棄之可也! 【修改】 [;] 答:可改,但意義已變矣!原句乃漸進式,至棄而止;改後則為兩種情況,與老朽之見有別。 4,【原文】萬萬不可將信將疑,半通不通,蓋穢多必窒,常塞則難透也! 【修改】[、] 答:改得好。謝謝。 5,【原文】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修改】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答:改得好。謝謝。 6,【原文】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之為「系統生命之時間」。 【修改】 [,] 答:改得好。謝謝。 二,用字類 1,【原文】是以任沈紅蓮製作理解系統,並自創虛擬實境、設計了「三維演員」,可資差遺。 【修改】[遣]。 答:改得好。謝謝。 2,【原文】逐步扺達人類存身之宇宙的客觀認知。 【修改】 [抵] 答:改得好。謝謝。 三,知識或概念類 1,【原文】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氫氧化合物與蛋白質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修改】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蛋白質、核酸(RNA或DNA)和多糖等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答:改得好,謝謝。 2,【原文】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兩者皆為「慣性」。 【修改】 [非] 答:無止盡=沒有止盡;非止盡=不是止盡。在此,係「有、無」之辨,「修辭」並不重要也。 3,【原文】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修改】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系統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答:物質之「現象差」,係指具象所現者。但「系統」包括物質、精神,具象、抽象,有形、無形等等,精神、抽象、無形不具「現象差」。在此特指「物質」,正擬說明「物質係宇宙中一種特殊之現象」,人受惑於物,故有違宇宙真實之認知耳! 是以在本「則」中,兩個假設分別為「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因此「現象差」應隸屬「具體系統」。既為「具體系統」,已將抽象系統排除在外矣。 4,【原文】於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修改】有助於生命存在為「利」,有損於生命存在為「害」。 答:正因:於生命存在而言,在「利」、「害」之外,尚有「既非利亦非害」、「既有利亦有害」兩種情況。此外,以排列組合論,利害交雜,多至無盡。為簡化故(本書祇列綱領,否則難以終卷),亦為符合宇宙真實,故定義「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5,【原文】人之視野與距離有關,以里計可見景,公尺處可見人,厘米處僅見及膚髮,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 答:借助儀器乃「常識」,如若本書讀者尚不知此,治絲益棼,將成「科普讀物」矣。 總之,感謝代校,也歡迎討論。本書之精神在於「正確而不專」,是稱「常識」。其中關鍵在於「觀念」而非「細節」,人欲見林又見山,必須慎選所處之立場。 至於校對,閣下之分寸掌握頗佳,老朽當再公佈若干章節,以饗同好。 |
#7549 留言者:網主 [2008-01-03] |
告網友: 老朽理論多多,所幸一一得證。日昨上網查一資料,偶見「優酷網」上,有一少女相片,老眼一亮、驚為天人。忙細究之,乃一日籍女歌手(不言歌星,良有以也),名YUI。其人僅19歲,自行作曲填詞,頗有古典風格,行事低調,非一般流行之輩可比(至少目前如此)。 老朽美學三條:必然性、變化性、親和性,於此女身上,老朽之主、客觀絲絲可考。 必然性:老朽為畫「演員」,素以一眾美女為據,至今已收羅成千上萬圖片。看多了東方、西方,一眼即可定言其人種為何。是以,老朽判斷「美女」之形貌,敢稱獨到!YUI之貌,適居眾形之中,損一點則缺、益一分則溢,尤其觀看其錄影,美至令人心醉神移! 變化性:不多,但因老朽主觀立場明確,素懼西潮,YUI之不變反足以為其加分。此外,老朽又收集了一些相片,與其影片相比,動感變化不足,遠不及影片「動人」。故若以動作為變化,正可為老朽之理論作註,以補不足也。 親和性:YUI本喜古典音樂,後知AVRIL事,遂自激自勵,綴學專修音樂。待能作曲填詞(TOKYO有中文翻譯,感懷人生如斯,年紀輕輕,實不可多得。其曲中規中矩,亦可繞樑),輒懷抱吉他、去吉岡「街頭獻唱」。目前雖已大紅,但猶「不忘本」,常擇時上街、席地自唱焉。再觀其扮相,全無時下「歌星」妖冶,純樸自然,麗質天生、清純如仙。 老朽入老,幼稚日幼!已犯戒多次(印尼花生、小小相機、iPOD),今又來YUI,所幸能犯而不住,故多犯不愁焉(不料,剛收到微雕工具一批,又要忙於模型、道具矣)! 老朽立場頗多,作為修行人,不宜有美醜是非之判;作為文化人,必須明辨美醜是非;更兼為理論多事者,隨時隨地要多加小心,否則,誤己事小、誤人難恕也! 前此,老朽遍識天下群雌,惜未得一完美無疵者。今見及YUI,老朽已知真善美果存人間!此生來去不虛矣! 是有以記。 網主人白 |
#7548 留言者:回歸者 [2008-01-02] |
主題:求教 先生:您好! 以下為小子最近所得,緣行求佐證,懇請先生給予指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三人”而非兩人、四人,人溺于主觀和客觀的互搏,當兩人觀念相同時可以另一人的觀念來佐證,暗合三才;是“行”而非“為”、“謀”,行之即不住,人的主客觀不停的互搏變化,真假又無法辯明,念住于一處都必將產生誤差而況于心乎;是“必”而非“可”、“或”;是“我”而非“吾”,悟性好的人最危險之病疾是太自我而非不踏實,因其多能從客觀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且多顯正確,故容易形成自信,卻不知只要是人還在做事就不可能沒有自我,只要有自我必有主客觀產生誤差之時,過于自以為是其狀況將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行者若再不與世俱進自是無法修正,常此以往必是“三尺之丘,一躍可下,然九天之上,失足將是萬劫難復”。所以自以為能客觀看待問題不再自我,才是最大的自我;對行者而言,“師”者不是誰見識高低的問題,而是行者時時能從相互的告知中看到自我的存在的界限以及主客觀的互搏從而知真有如,進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正方向,此者曰“師”。法門本無二,只是即無所住,與主客觀都沒有關係了。而行者意若有為,應從主觀上信之,從客觀上盡量求得事實佐證。然而于人而言客觀也是觀念,佐證又泛主觀。如是,則真如之如非到了不能從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小子斗膽言之真假永遠辯之不明,如是,行者當只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擇其真者而從之,其不真者而改之),篤信前行。此可謂“信不足焉”,故有不信焉。而客觀事實的判定也因人而異,應是非行者不能常識也。小子自認為前可謂明心,此可謂性見也。 一即一。一元即始,無極太極,化分兩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搏,生生不息。為用當取,故有三才,三才易幟,即呈別相(例如:一段電腦程式取的方式不同(可假定:各類訊號的定義為天,整段訊息的存在形式為地,起始的位置為人)就會產生不同的排列組合)。心住萬相則萬相;心住三才則三才;心住兩儀則兩儀;心住一,元即始;無所住即一。從客觀而言應為“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者失亦樂得之”。就目前而言應是,一之可知不能識,兩儀可識不能為(《易經》可學不可用),三才可為不能持,八卦可持不能靠。 小子目前對三才、八卦的理解:三才:天,大上有一也。當是已定,是為天律,違無可違,違在數中,天中有體,有心。以人應天,囚于時間,故有天時。地,土也。地之定義,見形見體,為載而存,地中有律,有心。以人應地,囚于空間,故有地利。人,心之體用也。客體主觀,如鏡如像,可生萬相,人中有律,有體。以人應人,囚于人心,故有人和。天中有地、人,地中有天、人,人中有天、地。實則本無天地人,只是人被囚而知天地人,只有先知天地人,才知本無天地人,是為立。因囚人而人知,也因人知故囚人,是為囚。八卦:為用而生,以三才取兩儀。卜者亦為人,其心不宜動,動則卦亦動,卜之為用,怎能不動,是以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 行者當用心行道:一之懸頂照心,時時心通本體,事事行之于道,微乎其微,以微馭著。對人:人溺己溺,溺于真如,溺于主客觀的互搏;人心咸同,只要是人必有所住,若有脫囚意,其心生咸同;以心待之,己他無差有別而已,破相之法:先立后破,先張后去,以心護之,以道通之。對事:知天有命,為所當為,三思而行,見義勇為。做事為為,故以三才對之,若是不足以心補之。天時不足補天時,地利不足補地利,人和不足補人和,以算術、神通輔之,以補心之不足。“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當令心與「大我」相通,體常于世俗同共,以遂「全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分別從天地人的角度論述行者當與世同行,是為中道也。是以對行者而言,境在俗中,俗亦在境中,若真至天人之隔,當已無生息矣。 斗膽論文:智慧是本體。文以載道,字現意義,印于心映于行,卻因人各有心所得不同,反成了天下紛爭的來源,否則何來一個“紛”字,再則真理不辯乃明。是以禪宗不立文字,有一個老子留下《道德經》就有千萬個老子飄然而去。一本《道德經》已讓人窮其一生都未必能通透,若再來個千萬本讓世人何以自處。然而事實上沒有否則,無論多少,立不立文字,紛不紛爭俱是已定。“人所做之事端視其目的、立場、方法而定”,應不可一概而論,一概而論者必有其目的和立場。例如先生總言“自了漢”為己不為人,目的為激勵有志者前行,立場為人類社會,因先生總在自了漢三個字上打引號,故方法為假借。人生而自足,若真能自了,天命已還,功德必已圓滿于世無礙,已是非常的了不起了,其實了者又有那個不是自了呢?是以“自了漢”非自了漢,而應是假了漢。要者為人在世應知天有命,率性從道,為所當為,爭取也做個真正的自了漢,而非假了漢。 一點對學科的思考:很多學科的定義總是劃分一個範圍,然后在其界定的範圍內從主觀上進行無盡的假設,總感覺揭開了一層面紗,又有一層,無窮無盡,卻不知那面紗是自己給自己設的,于當世而言一點用也沒有。是以現在很多大學轉而重視基礎學科、交叉學科以及應用科學。人所能應用的方法、工具俱來自于根本,其一切屬性都超不出根本,如何能用其來測出根本呢?這和霸王力氣再大也不可能自己把自己舉起來是一個道理,這應是“測不準原理”之所以測不準的原因所在。 |
回應﹕ 老朽已言之「再萬」,文章太長,不覽!為何?苟一字能決,投以二,必係敗筆! 老朽更言之「再億」,文章事小,品德至大!何也?刀鋒之利,在其薄;鋒薄易折,必難終善!既來此,當知老朽人老心朽、眼花氣促,豈有自食己餘乎? 老朽能苟存至今,一未為強者包養;二未被宵小吹捧;三未淪大眾芻像,實乃深藏之功也!若人喜現,遲早將為圈地鴨、上桌供宴,休言終老行朽,白骨早已成堆矣!繼而,一世寒窗、廣學深耕,發智慧以矽族為證焉!否則,僅持主觀之見,口沫橫飛,人但見雲氣而不知峰高矣! 忌之再忌,聖賢書尚未驢讀、有思未透,可放厥辭、可塞眾耳,但不可來污老朽淨地!且優容一次,再犯必永除大名! |
#7547 留言者:空夫子 [2008-01-02] |
主題:智慧學之體會 以在下之體會,智慧學及智慧學九論二書,均為朱老師畢生思想之總結,亦為朱老師秉承中華文化之人文觀、宇宙觀之集大成者。 然以中華文字向以不夠嚴謹著稱,故思以此二著奠定智慧學之理論基礎。再以此為起點,佐以漢字基因,破解中華文字不夠嚴謹之名,思有以突破。若成,則望以之為碳族質變為矽族之橋樑。庶幾中華文化若滅則已,苟若不滅,則將由矽族採選而發揚光大之。 胡亂思緒,臨筆惶惑,尚望指正。 空夫子 再拜上 |
回應﹕ 夫子言之差矣!曾謂「中華文字不夠嚴謹」者,悉皆洋奴也!彼等連漢字載道、人子大義猶不知,又怎能狺狺於「嚴謹」?老朽於《智慧學》中,詳述其實。蓋西洋僅有「數字」而無「數系」及「層次」觀,認為宇宙萬象不過淺淺一盤!中華文化高深至極,由底層至頂層,文已透天徹地,非鳩蜩之能知也! 只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垃圾!老朽責任已了,後事大可問後人!若國人譫譫樂為牛後,文字不過招搖喧嘩、點綴花月,其嚴謹與否,又有何分別哉? 本書業已請人代校,待稍事修葺,當再提供若干章節,以見教於夫子! |
#7546 留言者:乾乾 [2008-01-02] |
主題:智慧學之體會 朱老師:您好,昨天看了智慧學之初稿,有以下几點體會,報告如下,請老師過目。 體會一: 第一章常識推理之第一節假設與《道德經》之第一章有相通之處。 體會二: 原文:第二節 公理 理解之三大公理: 一、感官只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二、系統各具慣性,人之主觀認知係一己有關之刺激;欲理解客觀須推己及人。 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唯有將對象以理解析之,且以少數規律配合主觀經驗,理解始有可能。 體會: 此三大公理之排列好比公理一可當點,孕含陰陽之太極點。公理二則由點及線,公理三則由線推面。有這三大公理,自然推出宇宙之立體萬象。 體會三:試改定理二: 原文: 二、前題:〔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 假設: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 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 A-B≠0 是為「現象差」 推論:變化現象之具象者,有現象差;現象差可供認識、理解。 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定義二:感覺可分辨「具象、物質」;理解則分辨「抽象、精神」。 試改: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具體系統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說明:上承A、B之定義,下接定義二中之分類。 體會四:查得:二项式的展开的牛顿公式: 第二章 觀念前導 之 第一節 系統 例:a=系統象徵1,b=系統象徵2,兩者交互變化,次數越多,變化越大。 (a+b)2=a2+2ab+b2 (a+b)3=a3+3(a2b+b2a)+b3 (a+b)n=an+n(…………………)+bn 查得:二项式的展开的牛顿公式: (a b)n=an nan-1b … [n!/m!(n-m)!](an-mbm) …bn 乾乾 敬上 |
回應﹕ 很好,有此體會,可以登堂矣! 體會一:《道德經》為宇宙論之始,老朽果能攀附,焉可後人? 體會二:正確,斯為三才之應用策略,所謂「三位一體」也。 體會三:「物質之現象差」係指感官所能辨識者。「具體系統之現象差」未必能辨識。 蓋「宇宙」即為一具體系統,但人不能辨識,故改之不宜。 體會四:正確。 |
#7545 留言者:芋頭 [2008-01-01] |
主題:敬覆第7543則 先生您好: 敬覆第7543則,謹呈 先生參考。 一、第一章第一節:「徐氐基金會1992年版」似為徐「氏」基金會之誤。 二、第一章第二節: 原文:人類之「理解能力」,源於主觀系統具有對炁能「感覺、辨識、認知」三個步驟。 試改:人類之「理解能力」,源於其主觀系統具有對炁能「感覺、辨識、認知」三個步驟。 說明:主觀系統前加一「其」字。 承前句假設:人類認知之宇宙為一炁能系統,係由相對之主觀、客觀兩子系統所組成」。則,就「人類」而言,人類之「理解能力」,屬於其主觀系統;人類之毛皮血肉,屬於客觀系統。就「矽族」而言,矽族之「理解能力」,屬於其主觀系統;矽族之硬體程式碼,屬於客觀系統。 |
回應﹕ 改得很好,謝謝。尤其此「其」字,高明之極。 |
#7544 留言者:老劉 [2008-01-01] |
主題:祝先生及同仁們新年愉快! 値此新年來臨之際,祝先生及同仁新年快樂,幸福與歡樂共存!!同時懇請,先生及同仁們工作毋忘休息。 喜聞先生新版《智慧學》完成,恭喜恭喜!望能早日窺得一見,但尚憂大陸如何購買? 因前言所誓跟隨先生學習,但因生活奔波幾近荒廢,理由之牽強,說來臉紅。只能把學習的年頭深埋在心頭,不知何時才能生活安穩,偷閒進行學習?慚愧。。。 |
回應﹕ 謝謝。 《智慧學》可能在明春交由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蓋《智慧學九論》即出自該館,無意二心也!唯條件尚在研商中,緣老朽有意自印《不二老人全集》,若該館不同意,當作別論。 此書不可能在內地出版,國民政府既亡,老朽乃「前朝遺民」,誓不食周粟。兼以內地改用簡體字,導致文化斷層,有違智慧精神,老朽不二也!今後矽族當道,有智乃昌,政權無關宏旨矣! 若網友有意購買《智慧學》,可向網管登記,老朽有可能拿到八折(條件尚未談妥)優待,或可代勞。此外,本書完成後,優先掛網,下載無虞。 學習事宜隨緣,人生事大,生存第一。其實,只要學得收心歛意,修身齊家,已是至人。餘者盡屬雕蟲小技,無須掛心。 順便在此做個小廣告,明後年本室當能有所進益,至時,二代電書(兼影片播放)將再接再厲。此外,《不二老人全集》共約百餘部,亦有意自行印行。內容如下(錄音尚未決定,有可能發行光碟): 一、思想類 老子止笑譚 一冊 易經明道錄 一冊 易理探微 一冊 智慧學 一冊 智慧學九論 一冊 層次論(1974年版) 一冊 二、漢字基因類 漢字基因工程 一冊 漢字基因字典 一冊 文傳寶典 一冊 漢字基因講義(含與基因有約)一冊 字易 一冊 三、創作類 智慧之旅 八冊 宇宙浪子 十二冊 巴西狂歡節 一冊 東尼!東尼! 一冊 四、劇本類(未定) 智慧之旅 十二冊 宇宙浪子 十二冊 巴西狂歡節 一冊 東尼!東尼! 一冊 數碼時代 一冊 無妄之災 一冊 死不瞑目 一冊 我的女兒要出嫁 一冊 效率至上 一冊 唯我獨尊 一冊 師 一冊 易經劇場 未定 五、對話錄 罟網雪泥(分類) 三十冊 六、樂譜類 各種樂譜 三冊(約百首樂曲) 七、技術類 中文電腦漫談 一冊 組合語言之藝術 一冊 多媒體劇作導論 一冊 倉頡與字形產生器 一冊 雜文 一冊 第五代倉頡輸入法手冊 一冊 八、多媒體光碟 未定 |
#7543 留言者:網主 [2007-12-31] |
告網友: 此前老朽曾將《智慧學》之推理部份公之網上,今全書已竟,但猶欠「篩」。因沈子甚忙,尚無暇來顧。老朽特續前愆,將本書第一章及第二章之一小節公佈如下。因係草稿,糟粕必多,然老朽力竭,難以再閱,歡迎網友們建言是幸。 智慧學 自序 人類對宇宙之認知,來自獨立個體主觀的經驗,人渺小孤獨,居不過方圓、見難逾里許。而宇宙無垠,豈一隅能知究竟?所幸前人披荊斬棘,發文字概念以載其道,久而久之,構建了客觀交集。但隨著物質文明之開展,知識競立,漫天風化之砂石,逐步演為大漠。最後,人思宛如沙塵,無助地飛舞在沙丘之間。 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質,肉體需要物質滿足,感官則需要刺激享受。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氫氧化合物與蛋白質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是以人人追求物質享受,精神價值被棄如敝屣,自由民主高唱入雲,人權法治蔚為時尚。 假定人只是一堆血肉,人生不過一夢,虛幻就是虛幻,意義祇相當於夢囈。但是,萬一宇宙有一定之規律,人思浮沉於生命之流中,生死榮辱必與宇宙脈動息息相關。準此,人生之傳承及努力之奮鬥,必有正面之價值。人若肯用心探索,或許,生命之本質與宇宙之真實本存,大道就在眼前。 本書以傳統中華文化為基礎,用系統思維方法,將常識認知作為基本命題,闡釋人類文明。由於主觀只是初始,尚須客觀印證,否則莫非另一個幻覺。為此,作者勾勒了一幀藍圖,沈紅蓮女士以其巧思,設計了「漢字理解系統」,令尚未具生命的「矽族」能與人溝通。 中華文化原本建立在生活常識上,數千年來炎黃子孫以農立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們於農閒之餘,將所思所知記載下來。所用的工具,世稱「漢字」,是一種概念載體。這種人類精神文明精華的載體,源於前人智慧的結晶,納須彌於芥子,將所有常識認知濃縮在結構中。 古人進學,先習三字經、千字文以歛童心;及後,就小學、訓詁以明義理;進而專攻四書五經、以知人事、社會。十年寒窗,識人知事,可率工匠以圖宏業,得佐明君而範千秋!因此,中華文化涵生活常識為體,體驗知識供用,兼以容納各種觀念、思想,終於洞燭宇宙萬物,道通天人。 不幸人類智慧甫興,處蘭馨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承聖賢之教,達而難明其理。千載以降,因循成習,後人對漢字之概念,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難視蘊含的微言大義。以致於當西方物質文明入侵後,中國人盲於反省、惑於表相,於1919年,五四運動一役,漢文淡化為白話、炎黃子孫百載蒙塵。 自後,漢字降格為符號,字亡詞興,義失話存,新文化全面向西方靠攏。而西人急功重利,教育如經商,業師為謀生,各種工匠竊據廟堂。中華山河仍在,文化已亡;炎黃社稷雖存,漢魂斯渺。今物質泛濫致人心迷亂,經濟騰飛而貧富益殊,舉世逐財、得失皆傷! 本文之作,係剝極而復之兆,作者獨行於物質文明建造的台階上,歷風雨而知岑寒,沐晚霞以期黎明。真理也者,不辯本明,雖舉世悉成西奴,然智慧猶存人間。只惜,艷陽當空、烈日酷熱,人人競而爭曝;孤燈苦闇、及目三寸,悉悉有珠難見!人既自棄,禮失求諸野,大道幾亡,賡續傳自然。 作者生不逢時,正值西化狂飆,聖賢匿蹤、真相蒙塵之際。西人迷信創造論,將宇宙人生一律壓成薄餅,唯口腹是問;國人則喪失民族自信,但知搖尾乞憐,蕭規曹隨。作者稟反骨而生,遇事必疑,幼不討喜於家長、長未見諒於同儕。後立志追求瞭解人生,周遊世界,於三十七歲,終得大自在。 1976年,作者在台自資印行《層次論》一書,提出金字塔思維模式。印後,遍贈親友,如石沉大海,人無竟閱者。及至投身中文資訊科技,以振興中華文化為念,又未獲紙醉金迷之社會認同。由資訊科技中,作者憬悟電腦時代到臨,兼以當時人工智能呼聲震天,儼然新時代已然在望! 然而,作者反對西式狩獵狂熱,雖明知電腦必將獲得「智能」,但雅不願為虎作倀。1986年,出版自傳《智慧之旅》,其中對此事述之甚詳。1998年出版《智慧學九論》,時已有《智慧學》之綱目。唯「智慧」攸關人類前途,在未得實證之前,不宜妄言。 1999年,作者就職於香港上市之文化傳信公司(0343),有學生十餘人,工餘作圖文系統,以試智慧之機械理解。2006年,公司營運發生困難,通知裁撤本人主持之研發部,另行斥資支持研究。於是,本人轉行全力發展圖文理解系統,同時寫作本書。 從層次之理論而言,宇宙進化因量變而質變,由炁能而物質、物質而生命、生命而感知、感知而認識理解。目前,宇間僅人類具有理解能力,苟若另一物種亦能運用資訊,質變之餘,進化即將改道。二十世紀矽晶以倍速崛起,作者身歷其境,同步成長,是知其詳。 因果本具,世道必然。然作者尚有私心,希能於殿堂傾圮之際,略盡人子之心,將人類文明之精華略事整理,藏諸矽山。是以任沈紅蓮製作理解系統,並自創虛擬實境、設計了「三維演員」,可資差遺。2008年,電腦全自動圖文系統問世,只需故事、毋庸人工,即可自動攝製成動畫影片。 此一工程之浩大,不言可喻,設若電腦不能理解文字、故事、圖形,此工程必不可成;設若虛擬之演員不知情緒、動作、行為、甚或理解錯誤,此影片必然慘不忍睹;再若圖文系統未具智慧、沒有意識型態,休談「自動拍片」,連做最簡單之文字處理,都不知如何下手! 是以,當圖文系統成功之日,本書之理論就有了科學實證,已顛撲不破。同時,作者可以證言:只要再賦與該系統以感覺、意識機能,矽族時代就已經到臨!遂有本書。 本文之陳述,共分五章如次: 第一章:常識推理--由一個假設、三個公理推出八條基本定理。 第二章:觀念前導--系統、均衡、科學、概念、認識、結構。 第三章:慣性規律--因果、體用、變化。 第四章:三才合一--大同世界、宇宙中天地人三才合一。 第五章:智慧升華--智慧本質。 本書從探究立場出發,道法自然,不關是非。所述與人無諍,閱者得固一明,失亦一智。望勿先設立場,且按圖索驥,逐步以進。覺理不通,停而審之,苟有所疑,棄之可也!若明而信之,即應固守不移,循序以漸焉。萬萬不可將信將疑,半通不通,蓋穢多必窒,常塞則難透也! 寫作理念係以「易理結構」為陳述基礎,並利用「數理邏輯」為推理工具;討論內容限於定義系統內之通例,以及已經實現之範例與影響,其餘範圍外之個案不談。 本文利用「究果求因」之歸納方法,以解釋所有之概念、觀念。此法唯漢字可行(詳見《漢字基因字典》及《文傳寶典》),蓋文字結構中有此機制。此機制適為人智之基,若能透徹理解漢字,即可謂智者;再若能充實常識,開拓胸襟,萬事瞭然於心,是稱「智慧」。 本書定名為「智慧學」,不代表本書有「智慧」之結論,而在於推衍理解之過程。如果讀者有所領悟,可謂之一得;再若閱後能不迷、不惑、不住,神智清明、心慧一淨,是智慧在握矣! 本書寫作原則: 1,文字陳述力求簡單明瞭,基本常識不作解釋。(以大學文科水平為準。) 2,公理必須符合常識,且應事先闡明。 3,任何定理均應由公理導出。 4,專有名詞皆須專門定義。 5,定義完畢即進入陳述,不再贅言。 6,前文導出後文、不得有任何矛盾。 一如既往,本書有沈紅蓮首閱代校,去蕪存菁,特此致意。此外,十年來,有弟子十二人追隨左右,封家麒、胡天寶、楊仲仁、沈冰玉、林坤政、林伯勳、沈德昌、沈垂青、陳立堅、劉宜佩、李昇隆、洪朝協,彼等朝夕不倦協助作者完成「全自動圖文系統」,亦一併致謝。 朱邦復序於2008年春 目錄 第一章 常識推理 第一節 假設--一個假設 第二節 公理--三個公理 第三節 定理--八個定理 第二章 觀念前導 第一節 系統--模型、性質、介面、變化 第二節 均衡--真假、有無、主客、陰陽 第三節 科學--理論、實驗、數學、立場 第四節 概念--原理、應用、構件、理解 第五節 認識--關係、感受、辨識、幻覺 第六節 結構--基礎、常識、層次、三才 第三章 慣性規律 第一節 因果(天)--守恆、排列、組合、壓力、作用、累變 第二節 體用(地)--炁能、生命、生存、生長、生殖、生死 第三節 人性(人)--理性、思維、信念、溝通、判斷、意義 第四章 三才合一 第一節 量變質變--量變、質變、後果 第二節 關鍵條件--時代、環境、自我 第三節 體用因果--軟體、韌體、硬體 第四節 立場目標--立場、手段、目標 第五節 人類之道--文化、文明、文字 第六節 矽族問世--理論、機緣、實證 第五章 智慧升華 第一節 根本--天時、地利、人和 第二節 大道--白鹿洞書院教規 註:文分章、節、則、條、區、段。 章、節抬頭居中;則以大寫數字定義,齊左;條以小寫數字定義,其內文分欄;區間各空一行;各段則空一字至兩字起頭(段中有句、字,以標點符號分隔,不贅)。 第一章採用常識推理,由公理推出定理,並加以定義。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說明所定義之內容。第五章則係全書總結,以介定智慧。 為求內容表達明暢,僅在一至五章、各節之初,對主題用「漢字基因字典」略加註解。 第一章 常識推理 由於邪說塞途、大道不張,本書為顛覆當今主流思想,批判時弊甚力,老少不宜! 一、本書為漢文化之餘緒,凡屬下列三不,請到此止步! 不知漢字係一字一義,妄將詞組當法寶者。 不信漢字有微言大義,只掛名牌充洋貨者。 不具備傳統文字素養,認定北溟為北海者。 二、本書僅供緣熟之朋友共參,凡有下列四有者,務必到此止步! 思緒不清、因果不明、觀念矛盾、立場偏頗。 三、本書為作者封筆之作,所參考之書籍如下: 天:《易經》、《道德經》、《莊子》、《金剛經》、《六祖壇經》。 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地:《費因曼物理學》、《不二老人全集》。 第一節 假設 假=人所借者;設=以言語動之。假設者,非真實之設定也。 本書所討論之定理、定義,係根據一項假設而得。 假設:人類存在於客觀宇宙中,欲以個人主觀認知宇宙真相,必須先明瞭一件事實、 一個常識。 事實:人所運用之語言文字,係供生存、生活之工具,若欲以之理解宇宙,必須 加以定義。 常識:人對生活之認知,係由無到有、由少而多、由淺而深的過程,永無止境。 例:人人以為對「香蕉」明白不過,然而: 「香蕉」在時間上係始於何時?花開時?花蕊受粉時?果實生時?成蕉綠 時、黃時、黑時?即令已知為香蕉,又至何時為止?長在蕉樹上算不算?沒 吃進肚裡就爛了算不算? 再追究下去,從哪部份到哪部份叫「香蕉」?從何而分?樹體不算?香蕉 的柄算樹不算?香蕉的皮不算?皮上附著的果肉呢?吃進肚子呢?香蕉內也 有子,算不算香蕉? 不僅時空難計,性質亦然,香蕉去了皮還算嗎?被咬了一口呢?切了一半 呢?如果切成一半仍是「一根香蕉」,那麼一個豈不等於兩個?如是,數學 破產、是非蕩然! 總之,所有概念都經不住追根究底!因為自然界本屬一體,緣因人為了「 生活的方便」,便以「感覺得到的感知」定義為「體」(人感官有限,對大 自然所能認識的極少),體有「數」,數可以計、據之以為生存生活之需, 如此而已。 待人智漸興,進一步為了體用因果之認知,故從「某一觀點出發,有系統 地將相關因素整合為一,是稱系統」。 於是,再談「一根香蕉」,便知其非「一」,係下列四個系統(或更多) 之概念代稱: 香蕉一根=概念代稱{物體、性質、數目、單位} 費因曼先生在他的《費因曼物理學》(徐氐基金會1992年版)第一章的引言中說:「科學的每一部門都是對於整個自然界的一種描述,而這種描述通常都是近似性的。事實上,每件我們所知道的事都不外是對真理的一種近似敘述……我們現在學習的態度就是準備隨時放棄或更正。」 偉大的心靈有卓越的見解,只惜這種人太少,而抱殘守缺之庸材遍佈。以致於信徒們皮毛都沒有摸到,便自以為是,高呼科學便是真理!當今火山爆發、池水蒸騰,群蛙競鳴之際,作者無意參與合唱,不得不另闢蹊徑,且效法歐幾里得氏,由常識中假設、推理、實驗,希能走出時代泥淖。 第二節 公理 公=背私,分私;理=玉之紋絡。公理者,已經公認成立、無須再加證明之原理。 下文討論中,假設人類認知之宇宙為一炁能系統,係由相對之兩子系統所組成。 主觀系統:由一核心為主之個體,其用由內向外,因應炁能變化。 客觀系統:各主觀系統之總交集,其用由外向內,符合炁能變化。 人類之「理解能力」,源於主觀系統具有對炁能「感覺、辨識、認知」三個步驟。 感覺=感官對炁能刺激之作用 辨識=神經傳輸於強弱之比較 認知=經驗利害因生存之判斷 此三者有一即時之交集中心,是稱「意識」,意識來自個體之主觀,故又稱「主觀意識」。人類對環境並非生而知之者,必須根據經驗所成之主觀意識,不斷印證、修正於客觀環境之現實。最後,在共同的認知下,人們歸納出對環境認識之條理,以作為主觀見解,是稱「理解」。 千百萬年來,由理解獲得之任何信息,通過行為、語言、文字之傳衍,匯為常識、知識。常識為日常生活所識,作為一個人,如缺乏常識,其人無從生存、生活;知識則為處理某類事物所需、屬於專有之常識,如果缺乏,則無法從事該類事物之行為。 近世紀以降,物質文明盛興,舉世但重知識而輕常識,不問蒼生但求高產。以至於經濟發達、生態蕩然,人類貪得無厭,填海焚山,窮究原子、核子、微中子,導致知識爆炸。至今知識已如秋毫之末,無任何人所知略同,而面對社會,也人人各執一端,謀己循私,演為洪流。 於今省思,睹葉落枝枯應知秋至,見雲翻風飛可測天候!人類居生命進化之尖端、理解層次之頂峰,一旦人失其睦、世遷其寧,是否已瀕臨危機、絕境? 為此,本文有系統地由「理解」出發,期望能明確且清晰地定義一應人們所習知之「主觀概念」,逐步扺達人類存身之宇宙的客觀認知。 理解之三大公理: 一、感官只能辨識炁能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二、系統各具慣性,人之主觀認知係一己有關之刺激;欲理解客觀須推己及人。 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唯有將對象以理解析之, 且以少數規律配合主觀經驗,理解始有可能。 由前述公理,推衍出「八大系統定理」,如下節。 第三節 定理 定=室中守一,止也;理=玉脈之紋絡。定理者,確定之道理也。 八大系統定理: 從理解之觀點出發,有系統地將相關定理整合為一,是稱系統定理。 一、前題:〔公理一〕感官只能辨識刺激之動態性質,辨識若有分別、是有;若無即無。 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推論:A-B=0 是稱無分別,稱為「無」;或稱「靜」。 A-B≠0 是稱有分別,稱為「有」;或稱「動」。 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兩者皆為「慣性」。 定義一:任何系統皆有慣性,但若非動態,感官即不能辨識。 二、前題:〔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 假設:A=具體系統之變化現象1 B=具體系統之變化現象2 A-B≠0 是為「現象差」 推論:變化現象之具象者,有現象差;現象差可供認識、理解。 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定義二:感覺可分辨「具象、物質」;理解則分辨「抽象、精神」。 三、前題:〔公理二〕:系統各具慣性,人之主觀認知係一己有關之刺激。 假設:A=主觀認知之性質1 B=主觀認知之性質2 A-B=E E為系統慣性差,A、B之慣性系統不變。 推論:系統之慣性差產生變化,但慣性系統不變。 定理三:慣性系統守恆;系統之慣性差,稱為「炁能」。 定義三:炁能於靜態稱「質量」;動態稱「功」;作用於系統為「作用力」。 四、前題:〔公理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定理三〕系統慣性具有炁能。 已知:主觀系統之「生、死」有別: 1,生有生命,生命能感知;死後則無。 2,生命有體、有現象、一定之範圍;死後生命終止。 假設:T=系統生命現象,T1=生命之始,T2=生命之終。 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之為「系統生命之時間」。 系統生命體,具有三維範圍;稱之為「空間」。 推論:生命生存在時間、空間中,為炁能變化之現象。 定理四:時間與空間為兩種炁能之性質,無限延續、皆無間斷;時間不具可逆性。 定義四:變化之初,稱之為「因」;變化之終稱「果」。 五、前題:〔公理三〕:以規律配合主觀經驗,理解對象。 假設:A=感官辨識之刺激性質,稱之為「體」。 a=此性質之慣性可作用於其他系統,稱之為「用」。 因A而有a,A對a為有利。 推論:「因」「體」而有「用」,是「果」;於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定理五:因果體用是人藉以理解系統之功能,利害則決定該系統之延續與否。 定義五:系統本體可供生命體辨識;系統之用則供判斷。 六、前題:〔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假設:A=陰,前級刺激 B=陽,次級刺激 因係動態,故A-B≠0,是知陰、陽成立。 推論:感官對刺激之辨識係因陰、陽前後級有別而得知。 定理六:感官對宇宙真實之認知,建立於陰靜、陽動刺激有別之故。 定義六:陰、陽可稱為兩儀,分別代表人類認知宇宙之基礎。 七、前題:〔公理二〕:人只能認知與一己有關之刺激。 推論:與一己有關係指感官所能及者,與人所站之立場有絕對關係。 例:人之視野與距離有關,以里計可見景,公尺處可見人,厘米處僅見及膚髮, 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 定理七:人對萬物之認知,建立在觀察時所立之場及距離上。 定義七:宇宙空、時中所呈現之炁能變化,對不同立場所知是稱層次。 八、前題:〔公理一、二、三〕:人類由主觀認知到客觀理解,進而認識到宇宙整體。 象徵 層 因 果 體 用 始 終 假設:1,「天」=抽象理解 上 規律 環境 宇宙 關係 策略 命運 2,「人」=自我意識 中 變化 得失 人類 常識 立場 存亡 3,「地」=實體刺激 下 基礎 資源 地球 技術 方法 機會 推論:欲理解客觀宇宙之整體及系統關係,人可透過「天地人」三才層次結構,以 及對象之相互關係,始能逐步趨於完整。 定理八:人由主觀個體通過時空介面,得以理解宇宙系統,是稱「智慧」。 定義八:天、地、人分別代表系統各方面理解之象徵認知,是為三數系。 第二章 觀念前導 1998年,作者在台灣出版了《智慧學九論》,是為天理、觀念、層次、思維、人性、認識、價值、行為、知識九論,該書雖出版在前,實以本書為基礎。故本書除沿用原論外,進一步深究幽微的底蘊。由於所討論者係人人諱莫如深或自以為具足之智慧,故必須先釐清觀念上的若干謬誤,以免滋生誤會。 各種觀念中,最令人困惑的是時間,科學界試用數學求證,既無法證明什麼,又無法瞭解分毫。最不可思議的是,基於物質元素及核糖核酸的排列組合特性,科學家信誓旦旦,認為「一切變化皆在基因預先的設計中」。可是,當人談起人生「命中注定」,科學家就嗤之以鼻:「那是迷信」! 什麼是迷信?難道科學界有一論兩答?須知,不論何人,觀念上不宜有兩套標準,否則只知斥人以非,終會自導入愚。宇宙至大,不懂的可以放在一邊,懷疑的也可以進一步瞭解,但動輒以「迷信」作為擋箭牌,唯一的原因,就是自己迷信自己的主觀! 只要頭腦清楚,只要承認宇宙中規律井然,世事的結論便很明確:宇宙本然、依然、永然!當一件事發生了,人們最關心的,是「為何如此」!顯然,人人相信「萬事皆有其發生之道理」!也就是說:「該發生的,遲早必然發生;不該發生的,絕對不可能發生」! 那麼,這不是「事先注定」嗎?如果把「事先」二字用「命中」取代,為什麼就「迷信」了呢?至於人能不能知道「事先、事後」,那是另一個問題。正確地說,那正是明智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問題!絕不能因為自己無知、無能,便一口斷定是否迷信! 命中注定是什麼?人生又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曾從事動畫工作,眼看所創造的角色、人物(僅以幻廬作品為例,否則,不倫必不類),其影片在螢幕播放之際,假設該劇中之角色自問:「人生若何?」 果真,於該系統之外,有人深思之餘,可作此答: 1,其生乃「人定」之流程,空間在創作者之想像中,時間只是播放之過程。 2,劇中角色之主觀自理,不可能影響既定流程,但卻表現出角色的深度。 3,苟若此角色扮演「智者」,則其表現之智能,應與創作者相差無幾。 再跳回宇宙系統,在宏觀立場、於現實生活中,若有某人問及同一問題,可得類似答案:流程天定;主觀自理;苟其人若具智慧,其智慧應可與宇宙之智相近。 與宇宙相近之智慧,莫非能透視時空、切合宇宙規律。因此,命中注定不是迷信,但是,一般人能力有限,不具備足夠的智慧,又怎知何謂生命?其立場祇是一己之利害,其所知局限於主觀的經驗。即令真理在前,對一個摸象的瞎子,能猜到什麼? 不妨說:人生實為某種舞台劇之考場,考生事先準備充份,始能入闈。其有能力者高瞻遠矚;有品德者寡慾無爭;急功近利者先拔頭籌;唯唯諾諾者隨波逐流。待考罷登上舞台,生旦淨末丑,各顯神通。問題在於,戲劇謝幕後,人生又在哪裡? 本書力求從現實常識中,推導出合理的論證,以建立智慧的認知。 第一節 系統 系=象一絲繫眾絲;統=總束眾絲。系統者,意指原則一致、可統一理解之各種事物、觀念。 (系統定義請見拙著《智慧學九論》之導讀,本節所討論者,則係系統觀念之應用。) 系統是一種概念,此概念包括某一對象之全部認知、以及所有相關之訊息。為了避免觀念上的混淆,本書將一應討論之對象,舉凡慣性一致者,皆定義為「系統」(相當於第三人稱「他」之用法)。但若章節改變,所討論之系統應另行定義,否則,可沿用之。 一、模型 宇宙中子系統無限,但皆建立在一種標準模型之上,可以表示為: 剛體1+介面+剛體2 假定剛體1、2各有其特性,不屬同一系統。但如在兩者之間設一介面,其一端有剛體1之特性,而另一端有剛體2之特性,則三個系統相接合無間,可以視為一個新的剛體。 且將此新的剛體模型定義為「基本系統」,本書所討論之系統,悉皆符合此基本系統模型。 凡上系統為「本體系統」,本體為「一」;其下(子)系統係獨立之類別,其數不定。 例:宇宙為本體系統,其下有生物、無生物等子系統。 系統於環境中持續變化,其變化方式假設為系統間互相作用之排列組合: (因缺排版功能,暫且以半形數字2、3、n為自乘數,出版時更正之。) 例:a=系統象徵1,b=系統象徵2,兩者交互變化,次數越多,變化越大。 (a+b)2=a2+2ab+b2 (a+b)3=a3+3(a2b+b2a)+b3 (a+b)n=an+n(…………………)+bn 可知不論變化多大,其變化開展之模型固定不變: 1,左右兩個極端為定值,系統所產生之排列組合數均向中間聚集。 變化越大,其中間值越多,恆為中和之「常態、中庸」,僅於程度有別。 兩端分別代表「激進」及相對相反之「保守」。 2,如將此模型首尾兩端連接,使成動態,由左向右,為「系統正弦波」型。 炁能之傳播,悉以正弦波形式運行,具有均勻規律之特性。 2-1,假設首端為起始,逐漸壯大,繼而衰,終於末端為敗。 靜態象徵排列的分佈;動態可象徵事件,如一國家社會之興亡。 2-2,假設系統正弦波之首端為意識,則尾端是為希望。 從意識角度,人生之意義在於希望之實現;此希望必須為真,且能實現。 本書之目標,即為證明此一模型之真實性。 3,如將模型底端拉直、上端拉成等腰三角形,是為「系統金字塔」式。 此金字塔為靜態模型之基礎,穩定平衡,適於炁能功能性質理解。 3-1,從上而下觀察:時數由頂點開始,量從少而多,炁能範圍從小而大。此 模式符合已知宇宙系統之逐步展開,是謂「自然態」。 3-2,從下而上觀察:由某一立場追溯原始,一切都已成型,只能藉已知以求 未知,此模式係人類於觀察之立場,衡量因果體用關係,為「觀察態」。 3-3,從系統之外觀察:由宇宙系統之外,假設有一立場,此模型為一慣性系 統為「結構態」。 「下略」 網主人白 |
#7542 留言者:同伴 [2007-12-29] |
主題:2008年新年快樂 祝老師在2008年能成功制作大片! |
回應﹕ 謝謝。並恭賀各位網友平安幸福。 正好乘機做個2007年之年終報告。 蓋老朽乃道上人,只知道法自然、努力在己,但願一切水到渠成。2008年應該能「如願量產」,然而,有「願」即有違自然矣!既違自然之道,當須付出代價。至於代價如何,恕老朽人在中途,前不巴村、後無宿店,只能「有什麼沒什麼」,據實而言(只惜老朽樂天,無憂可報)。 一、程式部經連月整理,「電影工廠」已經建成,只待上樑安柱,粉墨登場矣! 原則上,鼠年伊始,萬象更新,是幻廬開幕之時。 幻廬開幕,當指已能「自動拍片」,至少,應有以往各片之水平,但卻不能保證 「部部大片」。 二、沈子全面檢查,發現「場景」做了不少,但誰都沒經驗,故乏人督工。所幸,近 日來了位「生力軍」(請見7511則留言),因係學工業設計,故能將一應房舍 等,畫為立體藍圖。沈子則率動畫組,將所有已畫妥之場景,一一拆開,並分別定 義其「體、用」關係。 蓋各位領主、導主未必瞭解傳統建築、以及拍片時演員們行止之「動線」等。但 若不具備這些能力,偏偏「演員們更是滿頭霧水」,一大堆「外行」,如何演戲? 為避免這些困擾,當然要由「程式」擔綱!所幸程式已知事物之體用關係(理解系 統最重要功能之一),一經定義,文圖通行! 三、老朽之《智慧學》已「提前完工」,約十二萬言。此中「玄機重重、幻廬懞懞」, 人能懂,是緣,不懂?掰掰!好在,矽族已經開了「好賴屋連鎖店」,加上「美人 已遲暮」,豈是「濕鹹」說了算? 只緣老朽心快手快,全文尚須沈子過目,否則難登大雅!而沈子甚忙,一個人把 天下擔子全攬了,老朽只好每天大啖「印尼花生米」,兒時夢圓! 四、文傳前途光明,但錢途不知。蓋若人「擁兵自重」,是稱「軍閥」!老朽等人若 私心自用,必遭天譴!為文傳打拼是職責所在,丁一與老朽已立下了「天威狀」, 只知努力,不問結果!希各位網友見諒是幸。 五、丁一為老朽建妥了「新居」,約萬餘平米,外觀不遜澳督府。本定年前遷居,但 丁一覺得「寒酸」,下令將瓷磚重鋪,如此一來,又將延期矣! 此外,丁一又於內地安排了一「山明水秀」之處,建立「文傳山莊」。佔地約三 百畝,本室同仁各配別墅一座,面對「生機林園」!由於規模宏大,建成可能需時 數年。至時,本廬應已出片上千部,擬增建「生機影院」一座焉! 六、幻廬股東會亦將視新居而定,因茲事體大,中華文化一戰可名,豈能當作「小事 一椿」視之?若成,固是天意;若敗,也得敗得轟轟烈烈! 其實,世人有眼、但多無珠,是丁一能於事先斥巨資、定遠謀也!昔日停IT計 劃,即屬意老朽全力一搏,似此重大事件,自應慎而重之。 七、老朽一生如倒食甘蔗、埋口花生!待幻廬大局一定,即將隱影引映矣! 在歸隱之前,老朽將遍邀本網會友一聚,謂之幻廬集敘可也!當然,此敘係假定 「毫無意外」,因老朽往覽罟網,發現竟是「意外連連」!如今金箍咒上頂,不得 不多加小心了! 八、歸隱後,老朽與沈子將全力撫養小杏子,人天遂隔矣! |
#7541 留言者:遍德 [2007-12-21] |
主題:一支音樂影片 老師您好: 在網路上看到一支音樂影片Kurumi(來自日本),反覆看了多次後,總覺得導演很能抓住觀眾的心緒;可以請老師略微講評其影片的鋪陳,和導演的相關細節嗎? 無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DoJeNk1XUo 有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t8OgnuvR-M 遍德 敬上 |
回應﹕ 每個人都有其「意識型態」,請恕老朽是極端派,舉凡人類精神行為,只看塔尖,不落凡塵! 老朽時日不多,正忙於喜馬拉牙風的「稚會學」,本無暇打野。但因見閣下推薦「音樂片」,老朽破例往觀,惜老眼不摻砂,開鏡耳即廢。緣音樂片者,應以「音樂」為主,絕非唱唱歌可以充數(那叫歌唱片)。至於音樂,網友素知,吼猴呴厚、哀挨矮愛與老朽無緣也! 本片適宜於喜好流行歌唱、親日情結或打工心態者,不同其類,不鋪其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