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2 留言者:義成 [2006-07-05] |
主題:關於舊版「黛玉葬花」之下載數反較「新黛玉葬花」多達三倍的原因 先生,您好: 關於舊版「黛玉葬花」之下載數反較「新黛玉葬花」多達三倍的原因,學生認為主要有如下二點。 其一,「新黛玉葬花」所占數位空間為326MB因而下載所需時間較多而不易完成。學生以寬帶(200KB/SEC左右)下載「新黛玉葬花」,約用時二十五分;但以寬帶下載舊版「黛玉葬花」(3.5MB)僅用時十秒左右。又,「新黛玉葬花」下載後解壓縮、播放皆無問題。 其二,舊版「黛玉葬花」在「多媒體區」中處於末位而易於被人發現,但「新黛玉葬花」在「多媒體區」中的位置不顯著。學生建議將「新黛玉葬花」以粗字體突出顯示。 此外,工作室最初推出的「新桃花源記」下載檔(未分割過)下載後解壓縮、播放皆無問題,但其後推出的下載檔(已分割過)確曾出現過問題。 敬候 道安! 學生 義成 敬上 2006年7月5日 |
回應﹕ 謝謝,老朽懷疑過是下載速度問題,但僅查了「原檔」,舊黛玉葬花為203,839kb;新黛玉葬花為338,883kb,相差不多。經各位提示後,再查網上所掛,這才知道,前者為經壓縮、且為1/4畫面版,後者係老朽要求,提供原版!原來錯在老朽,奇案水落石出矣! 此事困擾老朽許久,但因太相信手上資料,一直在「腦中猜想」、未去「下載區」覆核,故未想到下載速度竟有百倍之差!此事極關緊要,經常在用戶立場,一點不方便,可能就失去興趣。對本室之工作而言,若未能掌握事態於機先,很可能敗於一旦,而茫然不知其因也。 經與網管研究,得知近月來下載機制已大有改進。緣過去係採用香港之伺服器,效果不佳,近改採英國某公司技術,下載速度快了許多。其次,未來上傳動畫將採雙軌制,小型版本供參考,若值得下載再看高清晰之原版本。事不宜遲,當盡速改進之,有問題尚請各位不吝指教。 |
#7283 留言者:義成 [2007-02-25] |
主題:在#7281留言中的「能量增生」應作「能效增生」 先生,您好: 網友「黎明近焉」在#7281留言中引用「能量增生,互利共存」有誤。其中「能量增生」應作「能效增生」,詳見於先生在#7238留言中的更正。 義成 敬上 |
回應﹕ 謝謝指正。 的確,人一忙,有時自食其言,剛剛更正的都忘得乾淨了! 再謝一次,人需要諫友,此之謂也! |
#7550 留言者:義成 [2008-01-03] |
主題:敬復第7543則 先生,您好: 敬復第7543則(詳見下文),謹呈先生參考。 義成 敬上 一,標點符號類 1,【原文】作者生不逢時,正值西化狂飆,聖賢匿蹤、真相蒙塵之際。 【修改】 [、] 2,【原文】設若虛擬之演員不知情緒、動作、行為、甚或理解錯誤,此影片必然慘不忍睹; 【修改】 [,] 3,【原文】覺理不通,停而審之,苟有所疑,棄之可也! 【修改】 [;] 4,【原文】萬萬不可將信將疑,半通不通,蓋穢多必窒,常塞則難透也! 【修改】 [、] 5,【原文】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修改】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6,【原文】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之為「系統生命之時間」。 【修改】[,] 二,用字類 1,【原文】是以任沈紅蓮製作理解系統,並自創虛擬實境、設計了「三維演員」,可資差遺。 【修改】 [遣]。 2,【原文】逐步扺達人類存身之宇宙的客觀認知。 【修改】 [抵] 三,知識或概念類 1,【原文】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氫氧化合物與蛋白質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修改】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蛋白質、核酸(RNA或DNA)和多糖等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說明1:活有機體(即生命,包括細胞)由一組特徵性、種類有限且以碳為主的小分子構成,其主要種類是糖、脂肪酸、氨基酸和核苷酸。其中,糖是細胞的主要化學能源,並結合成多糖以貯存能量;脂肪酸對貯能也很重要,但它們最重要的功能是形成細胞膜;由氨基酸組成的多聚體構成了多種多樣、多功能的大分子,稱為蛋白質;核苷酸與細胞內的信號發送相關,在能量傳递中也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其獨特的作用則是作為信息大分子RNA和DNA的亞基(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51「小結」中)。 說明2:細胞的主要大分子是蛋白質、核酸(指RNA或DNA)、多糖,其複雜而又精确限定的結構使它們拥有獨特的功能,可負責裝配細胞組分,催化化學變化,産生運動,以及負責遺傳(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91)。 說明3:氫氧化合物包括氧化氫(即「水」,分子式為H2O)、過氧化氫(亦稱「雙氧水」,分子式為H2O2),前者(水)非生命體特有,但卻是生命之源;後者(雙氧水)因其強氧化性而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由細胞內過氧物酶體中的過氧化氫酶(catalase) 催化而解為水(H2O)與氧(O2),或利用其強氧化性來催化脂肪酸裂解為乙酰輔酶A(上述內容見於《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P358)。 2,【原文】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兩者皆為「慣性」。 【修改】 [非] 說明:在此句中,「有」字與後一「無」字皆為概念;若將前一「無」字改為「非」,可避免用字重復,並可使作為概念之「無」字沒有歧義。 3,【原文】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修改】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系統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說明:在本「則」中,兩個假設分別為「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因此「現象差」應隸屬「系統」;又,「系統」可包括物質(體)系統、精神(體)系統或物質兼精神(體)系統。 4,【原文】於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修改】有助於生命存在為「利」,有損於生命存在為「害」。 說明:於生命存在而言,在「利」、「害」之外,尚有「既非利亦非害」、「既有利亦有害」兩種情況。 5,【原文】人之視野與距離有關,以里計可見景,公尺處可見人,厘米處僅見及膚髮,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 【存疑】若不借助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人眼無法在「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又,觀察微觀物體涉及「分辨力」而非「視野」,詳見下文說明。 說明1:人之視野(靜視野)指人的眼睛注視前方且頭部視綫固定時所能看到的范圍;如僅將頭固定,但眼球自由轉動能够看到的全部范圍稱為動視野。又,視野也可分為單眼視野和雙眼視野(上述內容源於「驾驶員的视觉特性与反应特性」一文)。 說明2:人眼的分辨力約為100微米;光學顯微鏡的最好分辨力為0.2微米;現代電子顯微鏡的最好分辨力為0.1奈米(上述內容見於《細胞生物學》P7、P8)。 參考文獻 1,《細胞分子生物學》(上册,簡體版)〈B.艾伯茨 D.布雷 J.刘易斯 M.雷夫 K.罗伯茨 J.D.沃森 著,赵寿元等译,王亚辉等校,科學出版社出版,1990年2月第一版〉。 2,《細胞生物學》(簡體版)〈鲁润龙 顾月華 编,中國科學技术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第一版〉。 3,「驾驶員的视觉特性与反应特性」一文,其網址為http://cheshi.com.cn/autodocument/run/d.htm。 |
回應﹕ 好極了,謝謝偏勞。奉答如下: 一,標點符號類 1,【原文】作者生不逢時,正值西化狂飆,聖賢匿蹤、真相蒙塵之際。 【修改】 [、] 答:西化狂飆指時代,與「聖賢匿縱、真相蒙塵」不屬同一性質。故其間用「、」不妥。 2,【原文】設若虛擬之演員不知情緒、動作、行為、甚或理解錯誤,此影片必然慘不忍睹; 【修改】 [,] 答:因「不知動作、行為」與「理解錯誤」同屬句首「設若虛擬之演員」,不可分離。 3,【原文】覺理不通,停而審之,苟有所疑,棄之可也! 【修改】 [;] 答:可改,但意義已變矣!原句乃漸進式,至棄而止;改後則為兩種情況,與老朽之見有別。 4,【原文】萬萬不可將信將疑,半通不通,蓋穢多必窒,常塞則難透也! 【修改】[、] 答:改得好。謝謝。 5,【原文】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修改】三、人生命有限,客觀宇宙無窮無盡且變化日新月異; 答:改得好。謝謝。 6,【原文】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之為「系統生命之時間」。 【修改】 [,] 答:改得好。謝謝。 二,用字類 1,【原文】是以任沈紅蓮製作理解系統,並自創虛擬實境、設計了「三維演員」,可資差遺。 【修改】[遣]。 答:改得好。謝謝。 2,【原文】逐步扺達人類存身之宇宙的客觀認知。 【修改】 [抵] 答:改得好。謝謝。 三,知識或概念類 1,【原文】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氫氧化合物與蛋白質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修改】唯物論者認定:人只是蛋白質、核酸(RNA或DNA)和多糖等之組合,生固無特殊之意義,死後即化為空無。 答:改得好,謝謝。 2,【原文】定理一:系統之「有」,為無止盡之變化;系統之無,為未知。兩者皆為「慣性」。 【修改】 [非] 答:無止盡=沒有止盡;非止盡=不是止盡。在此,係「有、無」之辨,「修辭」並不重要也。 3,【原文】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物質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修改】定理二:感官對刺激辨識係系統之「現象差」,人因現象差而有認識、理解。 答:物質之「現象差」,係指具象所現者。但「系統」包括物質、精神,具象、抽象,有形、無形等等,精神、抽象、無形不具「現象差」。在此特指「物質」,正擬說明「物質係宇宙中一種特殊之現象」,人受惑於物,故有違宇宙真實之認知耳! 是以在本「則」中,兩個假設分別為「A=具體系統一之變化現象」、「B=具體系統二之變化現象」,因此「現象差」應隸屬「具體系統」。既為「具體系統」,已將抽象系統排除在外矣。 4,【原文】於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修改】有助於生命存在為「利」,有損於生命存在為「害」。 答:正因:於生命存在而言,在「利」、「害」之外,尚有「既非利亦非害」、「既有利亦有害」兩種情況。此外,以排列組合論,利害交雜,多至無盡。為簡化故(本書祇列綱領,否則難以終卷),亦為符合宇宙真實,故定義「生命存在為利,反之為害」。 5,【原文】人之視野與距離有關,以里計可見景,公尺處可見人,厘米處僅見及膚髮,毫米處得見細胞,微米處只見物質分子,奈米處可見原子。 答:借助儀器乃「常識」,如若本書讀者尚不知此,治絲益棼,將成「科普讀物」矣。 總之,感謝代校,也歡迎討論。本書之精神在於「正確而不專」,是稱「常識」。其中關鍵在於「觀念」而非「細節」,人欲見林又見山,必須慎選所處之立場。 至於校對,閣下之分寸掌握頗佳,老朽當再公佈若干章節,以饗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