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7 留言者:秦漢唐 [2012-11-21] |
主題:六祖壇經 恭請 老師和 沈先生再垂開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回應﹕ 善哉斯問,本網原本不談宗教,但「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句話之內涵卻是中華文化之精髓,可說可說!尤以前兩則論及「無常」,果談無常,必將大水淹沒艾佛勒斯峰,沒完沒了!倒不如此「三無」透徹通達。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這是六祖所示原文。蓋世人之患,患在眼前,眼甫張開,便視為有,有之不盡便成執著。執著者有三:形相、意念、期望,悉皆主觀之大本營,人一旦陷入,永生難脫。 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人所見之形相,只是對象表面反射之光影,但人習以為常,以之為「本體」。事實上,光影永隨境變化,只能代表能量效應。若人想要瞭解此「本體」,首要拋離表相之錯覺,是謂「無相為體」。譬若有人「愛上某人」,愛什麼?若是形相,花艷三日,以後呢?再若是學問道德,那又與形相何干?再說,蘇東坡有誰會愛? 內摒一切念,名為「無念」。人一生中,時間都花在胡思亂想上,想來想去,糾結成痼。念指「今心」,心上所念分明與真實毫無關係,但人心卻是意識之宮,須臾不離。看看當今世態即知,人人自以為是,而其「是」只是其心中所思的「成見」。一旦成見過深,就不分青紅皂白,平波掀浪、無風催雨,鬧亂人間多少事! 最後不依不附、自由自在,是為「無住」。住本為「人之主」,蓋人有身體,身體處在自然界中,必須保護。原本一個穴洞、一所窩巢即可,但人心不足,房子越住越大、越來越高,一房不敷,百房繼之!人之本性遂成繫縛,不僅體住,心也要住,住在哪裡?虛空蓋屋、無明建瓴!麻煩的是,虛空無明沒有「地址」,住進去了連富爾摩斯也找不著! 準此,人要自覓煩惱,誰也救不了!六祖撥雲開天,但若有人「無眼」,那就變成「無眼為昧」,三無+1了! |
#10986 留言者:石之軒 [2012-11-20] |
主題:反省 先生見諒,弟子深知學識淺薄,層次境界不夠,有常無常本非弟子所能參。發問固主題不明,即先生做解亦難領悟。但確系弟子切身之痛,主頁有言不談個人隱私,遂借無常之問以求解惑。回觀原文,確有質疑古聖之嫌,弟子告罪。 弟子抑鬱多年,得遇先生已是萬幸,奈何先生之學博大精深,能參多少實無把握(可惜先生日記丟失,否則或更能明晰先生治學心路。)。入網之初,弟子有言,一年內將《智慧之旅》.《智慧學》.《智慧學九論》.《字易》研習一遍(非敢自大,欲在心中能粗略構建起概念系統,至今卻仍在《智慧之旅》金秋中徘徊)若稍有所得,再重新解讀經典,或能理清些思路。 弟子取巧借先生之心眼來觀世界,矛盾之處在于非弟子親身摸索所得,致有倫常(何為倫常?)與覺悟之糾結。雖潛心研習先生著作,學養不夠,舉步維艱,困惑重重。偶有發問,雖屬幼稚,但期先生能指明方向,不致行差走錯。無常,為弟子終生之課題,又怎敢期當下能悟! 謝謝先生指正! 弟子石之軒 敬上 |
回應﹕ 知錯就好,如今年輕人以為受過「教育」,稍識之無就勇闖廟堂,將古聖先賢貶得一文不值。所幸,汝語氣尚佳,是不明究裡而求問。否則,待老朽寶劍出鞘,少說又將有秋葉落地也! 無常者,過眼雲煙之類也,「抑鬱」正是濃霧之末,重重心障也。六祖慈悲,示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汝卻以:「六祖慧能棄母求佛,是否有悖倫常?」論之!六祖本山中樵子,終其生掙扎於溫飽,有大德濟以資金,老母得以安奉。千年以降,六祖延續佛祖道統,接引眾生億萬,私情公益,化小我為大我,焉有「倫常(倫理之常)」之悖? 汝之鬱在於「心志不堅」,得失之念太重,判斷失據,致人生機緣難以掌握。果能覺此,速速「放下一切」,萬事不分辨、不批判,任其自然。風止雲消,必能再見青天白日。 |
#10985 留言者:石之軒 [2012-11-19] |
主題:困惑 朱先生: 您好,#10983則中提到無常,弟子粗淺理解如下: 宇宙本存,有常無常皆是主觀相對客觀而言,站在宇宙立場,大化流行,萬事萬物皆為無常,唯天道(能量變化規律)永恒。站在人類立場,生死無常,唯文化精神即智慧為永恒。 人之思維可跨越古今,但具體到每個思維載體(小杏子不算,嫉妒!)卻都身處特定時空中,受時代所限。人身處家庭社會政治關係中,層層捆縛,縱然能破名利關,情關呢?親情友情愛情,一有牽掛,就不得解脫。況情與利本就糾纏不清。若情關亦破,是否又有悖倫常。 簡單一例:子女背負父母理想,縱能做到無私無我,卻不能無情無親,父母之理想可能符合時代卻未必符合天道(究竟何為天道!)。是堅持天道,致父母傷心絕望,還是妥協退讓,隨波逐流。 六祖慧能棄母求佛,是否有悖倫常? 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棄天下猶棄敝履,是否又不顧大義? 請求先生指點! 弟子石之軒 敬上 |
回應﹕ 所見小有螢光,實係主觀痼疾!何以「文化精神即智慧為永恒」?即令人類有立場,也未必知文化精神為何物也。尤其是所述涉及層層迷惑,將「倫常」與「覺悟」糾結難解,以致「大義」格格不入。 總之,人生本是無常,老朽堅持倫理道德正是令「無略有、常稍長」之不二法門。蓋世人胖瘦高低、各具使命,事件遲緩疾速、多因環境,於無常之中,尚有先後輕重。父母之期望子女,有責任義利之別;男女情愛糾纏,更係私利深淺之分!似此,得失是緣、陷溺乃孽,不僅與「天道」無關,且正是迷途之始。要者,下雨宜打傘,苟無亦應暫避簷下,靜待天色之霽,安可混為一談哉? 夫「六祖慧能棄母求佛;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是主觀認知與個人機緣有別,非外人所能置喙者。人智有天淵之別,其上者寸進千仞,豈是箭矢所及?下焉者百瞬而住,又怎能不隨波逐流?須知:認清「無常」乃「自救」之手段,而非質疑他人之「遁詞」!人若未能參透無常,終生矛盾糾結,將難有解脫之日也! |
#10984 留言者:甘波 [2012-11-18] |
主題:不知路该怎么走? 朱老師, 這幾天讀《易經》,有了新的境界,即不再執著于易經中每個字的具體意思,我現在的認識是這樣的,就是每個卦象,每個字都是時空中某一處固定的象,這一處必然出現這一象,這一點必然是固定的這一象,由此,我覺得《易經》大概是說時空中某一點即是定數的吧,還有,由此,我對中文逐漸感興趣,就是每個中文的組成部分必然是受時空的影響而組合在一起的,一定有很多宇宙的規律在裡面,我們要好好學習中文,這是你對我們要求的原因嗎?有了這些認識后,我該怎麼學習呢?請朱老師指點! 謝謝! |
回應﹕ 老朽說到口舌生老繭了:「五十而學易」!人生不過半,活著也只是個嘴上無毛的吃喝器!老朽的話既然不懂,多講無益!要讀就學習傳統讀書人,先將內容背得滾瓜爛熟,待日後人生經驗夠了、中文學好了、看得懂老朽之言再說! |
#10983 留言者:一笑 [2012-11-16] |
主題:请教老师 朱老師: 您好,老師于#10977回應留言處言“再若有人,及時看透「無常」的真面目,矢力追求永恒,待功夫下得深 了,自知其「內容」如何。”弟子望老師指點,請問此功夫如何下? 謝謝!! |
回應﹕ 首先,應知何謂「無常」;其次,排除無常;最後持之以恒。 什麼是無常?由於每個人生活環境有別,人人遭遇不同,故唯有主觀知之。但有下列三點可資參考: 1,過去喜愛、覺得重要的事物,如今感覺不同者皆是。 2,除生存必須品外,舉凡可有可無者皆是。 3,對未來生活沒有幫助者皆是(現在的下一刻就是未來)。 如何排除?下定決心,不想念、不聞問、不理會。(沈補:就是 六祖所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10982 留言者:漁儿 [2012-11-16] |
主題:反省 學生是想通過追究一下有關系統的觀念,好進一步請教漢字基因的,卻不自覺陷入了主觀,雖然一直在向先生請教「主觀、客觀」;是因為認識到西方數學與哲學的局限性,才試圖對其解讀的,卻不自覺執著於數學。總之,學生很慚愧,退下去,會仔細反省先生的棒喝。感謝先生的教诲!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閒聊是聊閑,做學問,怎可不慎? |
#10981 留言者:一笑 [2012-11-16] |
主題:三个问题 朱老師: 您好,弟子煩請老師解疑以下三個問題。 1.某夜,睡中,突然一片柔和白光,從天照下來,將身體整個融化掉,此過程很短,但這種感覺是很舒服,滿心喜悅的,(此前從不知人間會有這種舒服感),然後白茫一片中,只剩下思想意識,沒有身體,好像白茫茫一片便是身體,后想到處看看,一有這一想法,便醒了。此后,再沒遇此情況。請問是否真有可長時間定在這種狀態中的情況存在? 2.某日,清早上班途中,忽感上天同本人是一體的,此刻感覺【我】並不是地球的,只是人身遺留在地球,且感人身只是一軀殼,像連線木偶,人身與天有股能量相聯。 人身的活動只是應外界環境變化而作相應變化,內心卻與天一體,很寂靜。但一動念,這種寂靜就會被打破,能量與天失去聯接,像上網掉線。后,煩惱至。請問是否真有長期安于這種寂靜狀態的情況存在?這樣人就會很平靜而沒煩惱,看外界事物,如看戲一樣。 3.以上兩種情況是否是個人能量處于宇宙不同能量級別中落實于人身所產生的不同觸感? 謝謝老師 |
回應﹕ 1,主觀感覺沒有標準,什麼都可能發生。但若人能因此自我改變,或許尚有意義。 四十年前,老朽在巴西,因失意於事業,落魄為嬉皮。某日偶得「某種幻覺」, 老朽憬然發現自己「我心太重」,任事只怪他人卻不反省,特此立誓改過。自後, 老朽脫胎換骨,四十年來不顧自我利益,一心一意為中華傳統文化服務,不懂的一 律自修自學,人生因此而充實,是為「意義」。 2,自己沒有煩惱就應推己及人,但若只顧「小我」,便是主觀幻覺。 3,不知閣下對能量有何見解,老朽看法不然。 |
#10980 留言者:小兆 [2012-11-15] |
主題:認識與觀念 朱老師您好: 因為想了解何謂認識,所以閱讀智慧學九論的內容。 想請教老師,如果某人說:「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句話是否有任何錯誤?還是說,要依據上下文的內容才能判斷是否正確。又「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跟「我有了一個新的觀念」,這兩句話不同在哪? 謝謝老師! |
回應﹕ 「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句話並無錯誤,但是前題是一定要有「舊的認識在先」。同理,「我有了一個新的觀念」也要先有舊觀念。這兩句話不同之處在於:「認識」是意識對某系統理解的結果,貯存在記憶體中成為一種「能力」,是動名詞,可說「我認識它」或「我對它有認識」;「觀念」是認識後、對該系統的綜合信息,是「名詞」不能作「動詞」用,只能說「我有觀念」。 |
#10979 留言者:漁儿 [2012-11-14] |
主題:系統的「三才」(4) 謝謝先生耐心的指教!學生繼續理解系統的「三才」: 如果將系統的「三才」表述為「系統觀」,那麽,就可以從「天、人、地」三個角度來探討: 1,以「整體=天」為立場,系統=抽象+整體+具體 2,以「性質=人」為立場,系統=(事物之)整體 +(事物之相對)性質 +(主客觀)結構 3,以「結構=地」為立場,系統=整體+結構+基因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武漢三套拳、屠戶三把刀、文士三支筆,人人以之行遍天下,看來汝之數學也不甘示弱矣! 大自然一應自然,本無「數字」,人類為了分辨物我,設定了「數字」,可計算量、序。在數學上,又有「自然數、整數、有理數…」等之分,問題在:「自然數」自然嗎?如果自然,「一人」應作何解?從頭到腳(含細菌)都算一人?人意識中的思想、觀念算多少一?肺中的空氣、肚中的食物又算什麼?裝了人工心臟算不算?科學實驗結果,兩個人同處一室24小時,各人身體的物質相互交換的約有3%(記憶可能不準),那一又算老幾? 要理解概念,應知:「概念相互構建,形成網絡,人所能理解者,恒為全部經驗中、於概念網絡之一部份,絕不可以數字分割之」!老朽謂汝已見秋毫之末,實則是入魔已深,見葉不見林矣!若「系統之三才」可以分析為1、2、3種「明確的觀念」,人之理解亦將到為止,成為「自然三才、整三才、有理三才……」,人間所有思想、知識當以數學一統之矣! 再此下去,老朽噤言! |
#10978 留言者:漁儿 [2012-11-14] |
主題:系統的「三才」(3) 先生於留言(#10974)中提出了系統「三才」的二維結構,學生先繼續請教一維:「系統*=系統+結構+基因」。 1,先生說:蓋以文字而言,如指某一「對象」,以往只是用那個「東西、事物」代表,經常令人不知所云。老朽以「系統」取代之,如此而已,算不上是什麼「大學問」。即令「三才」,也是一種「方便法門」,易於將各個角度「一網打盡」! 也就是說,以「系統」取代「事物」,目的是以「系統觀」全面認知事物。 於「系統*=系統+結構+基因」,天 = 系統、人 = 結構、地 = 基因,如果說:「系統」代表事物的「整體」,「基因」代表事物的「根本」,那麼,「結構」代表什麼?就說:代表事物的「結構」嗎? 2,先生又說: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數字皆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一」係事物之整體;「二」代表事物之相對性質;「三」是嚴謹的結構,既精簡,又符合客觀真實。 就「系統*=系統+結構+基因」而言,如何理解「一 、二 、三」?是否認為:一 = 系統、二 = 系統 + 基因、三 = 系統 + 結構 + 基因? 3,上述二種系統觀的表述,如何協調? 謝謝先生指正! 學生漁兒 敬上 |
回應﹕ 1,「結構」也者,結合而構成之。對任何系統而言,若獨立視之,整體可視為「上系統」, 基因則為「下系統」,中間即為「上下結合所構成」之結構。 2,數字具有「象徵意義」,不代表數字「必具象徵」。以汝之例,人若走了三步,是否也要 一=系統、二=結構、三=基因?或一=左腳、二=右腳、三=左腳踩右腳? 3,上述兩個問題,可謂已見秋毫之末,但未見輿薪,是無需協調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