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168 留言者: [2000-06-01] |
主題: 先生的文章中常提到「體、用、因、果」、「成、住、壞、空」、「四度空時」,劣者還是不太懂,可否請先生稍微再解釋一下﹖ |
回應﹕ 「體、用」及「因、果」是人對「物、事」認知,所歸納出來的根本因素。靜態的物有「體、用」,動態的事件則有「因、果」。 感官所接觸到的,是處於「長、寬、高」三維空間中的「物」,物具有「性、質」,蓋人所能應「用」者,恒為物之「性質」也。「因、果」則是指事件的連續關係,基於時序流程,在前的決定了其後的「變化」,前者稱「因」,後者謂「果」。 是故,「體用因果」四者,是為「事物」的「基因」。循此以究,舉一反三(讀書的目的,應以認知這些道理為目的,但今人只求「死記」一些「知識」,一永遠是一,三永遠是三﹚,可知其餘,為「基因」之道。 「成、住、壞、空」則是指在「時間」中,事物的四種必經「狀況」。以一個團體為例,「成」因變化所致,眾力齊集歸於一統;「住」於穩定壯大,人人開始追求享受;「壞」在利益既得,理想逐漸喪失(權力使人腐敗之至理也﹚,反而成為當初所反對的樣板;終至於「空」,另一團體又揭竿而起矣! 「四度空時」是愛因斯坦所提出來的理論,蓋在古典力學中,只知運動中需要時間函數,但對具有長寬高三維的空間與時間之關係,始終不能明白。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卻不知其作用機制(即因果﹚是什麼。愛因斯坦把時間視為空間的第四維參數,發現「運動」等於是「四維座標中的能量變化」。既然如此,在不同座標軸上,隨著個人主觀立場的不同,對運動「速度」就有不同的認知。於是就有了《狹義相對論》的理論,同時可以用之解釋「萬有引力」與「重力位移」的等效關係。 總之,空間本來只有三度,再加上時間為第四度,便稱之為「四度空時」。 |
#舊 173 留言者:一學生 [2000-06-06] |
主題: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曰﹕「報怨以德」,然孔子則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請問何者為是﹖另謝謝朱老師數日前的答覆。 |
回應﹕ 理解他人的言語,首先要摒除自我的主觀認知,否則是「他話自說」也;其次是具備足夠的「資料庫」,以免「掛一漏萬」;而最難的,是要能透悉對方的三個「溝通基因」﹕「動機、立場、目的」(在此不談動機,因為那是「他心通」的法門也﹚。 「自我主觀立場」是人的桎梏,「理解」之「法門」(無法不能解,無門不能入﹚。比如說,「愛」人人喜歡,「愛字」卻有「兩解」,由於老朽之意識型態(主觀立場﹚,只取「受心」一解,實則「愛字」是上手、下手(或作緩行﹚,抓在心上不放。這叫「佔有」!「獨享」!「自私自利」!多麼可怕!我反對,由此就可以看出我的立場! 在一般人,愛是自私的,所以我怕人說「愛」(因為「我愛妳」=「我要獨享妳」﹚!尤其是西方人「愛的支票」,能不能兌現要看條件,不論有無,每日都得開。但對一些聖者、賢者,立場必為「公」(否則非聖非賢﹚。更進一步的理解,就要談「目的」了(在「與基因有約」中,老朽曾介紹過「溝通的基因」,在此從略﹚。 以「愛」而言,聖賢自有其目的,「老子」是「順遂自然」,追求宇宙的和諧。「孔子」的目的是「社會教育」,以能實現為準。「佛陀」要令人「了脫生死」,故以「涅槃」為最終境界。「耶穌基督」則為了「贖罪」,將「天堂」當作承諾(目前宗教皆已西化,「向前(錢﹚看」者,其目的何在﹖路人應知﹚。 《道德經》第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以德報怨,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意指一切世事不要窮於分辨,由無到有、少到多、小到大、易到難都只是過程而已。「怨」之於「德」,正是如此。一個國家沒有外患,內部一定紛爭不止;人若從不生病,身體就沒有免疫能力;外來的刺激只是一時的,卻能激起己身的奮鬥精神。一時的憤恚是「怨」,是因,努力成就之果,不正是「德」嗎﹖ 《論語》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在孔子時代,社會繁榮,諸侯互相征伐不已。當然,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孔子便教以「人與人相處之道」(老朽以往很鄙視孔丘,現在知錯了,自己目前何嘗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講究社會「公義」下,「老子」所說便顯得太理想化了,果然以德報怨,那麼別人對你施之以德呢﹖還有什麼更高的回報﹖ 其實這只是文字的(含糊﹚微言大義,怨字=夗+心;夗者夕臥,彎也,心上不直也。所以孔子說﹕「心上不直,以直報之。」是一己之「直」。老子講的也一樣,德字=彳+直心;人與人之間以直心相待,是彼此間的「直」。此直彼直又有多少分別呢﹖萬事不要看表面,語文切勿囫圇吞,是稱智慧。 |
#舊 175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6-07] |
主題: 學生前有數問,先生皆有所答。學生感激不盡,心中疑惑雖解,但卻陷入迷惘。迷惘之一,「無為」之義為何﹖是「無欲之為」、「無所為之為」或其它。若說宇宙有一既定之先天流程,意謂著在流程未定之前,則先「有為」,亦即先有流程制定之為,而後有順其自然之「無為」。若是如此,套用在人世,是否意謂有著欲使人朝向大同前進之人,應該先有為,亦即先制定一發展機制,而後再無為。雖人為所定之機制,其「成、住、壞、空」乃必然之結果。但機制已對於人的進步產生影響,亦可催生下個更完善的機制產生。若皆非上述所言,則「無為」究竟是何意﹖迷惘二,先生曾言智慧能量極大,善者用之利天下,私者用之害天下。而人與智慧之介面為概念思維。先生對於教人達智境的看法為﹕「做人為先,學思為後,精進修為,而達智境」。但先生之著作,「智慧學九論」,乃一教人通達智境之參考,著作中也論及思維的方法。而閱讀著作人之人心各異,有私心者豈不學以致用而害天下。若先生怕有私之人學習思維而誤用,因此採擇人而教,循序而教,學生可以理解,但出書之舉,則學生陷入迷惘。望先生指點迷津﹖ |
回應﹕ 「無為(無=象形字,象廣袤繁盛之森林,未見人狀。為=象形字,象母猴之爪,猴性喜動,必有所作也﹚」,沒有個人的意圖而有所作,是稱「無為」(人為=偽,是也﹚。「老子」不過是位「真正」的、「地道」的炎黃子孫,他依循中國人尊崇自然之道,著《道德經》以揭示「人私」對世事之影響也。 宇宙進化,正是「無為」二字之明證,如人不干預,順遂自然,是稱「宇宙進化」。「進化」有其流程,四劫相循,人不過是「壓倒大象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怠惰可苟延殘喘,或能讓子孫多事生息,激進則加速毀滅(設想若中國、印度於二十世紀之初,工業力量即與美相若,地獄早已降臨人間,吾輩豈有反省良機﹖﹚得失可知。 但「稻草無知」,人人假借進化之名,行利己之事,致天下擾攘,墳墓已掘也。老子於三千年前即見及此,預言﹕「道亡,德繼;德亡,禮承;禮失,人間唯義是求。」(非原文,乃主題﹚當今連人對「義」都已「無知」,「忘恩負義」成為「識時務」的英豪,豈非「進化」之終極乎﹖老朽雅不願見子孫(老朽已「非人」矣,孑然一身,無兒無女,但以天下子孫為子孫﹚淪為「異類」,「非為己而為」,是「無為而為」也。 有一教師,誨人不倦。其學生某擬興建工廠,於地方有害,師往阻之,生曰﹕「師有所教,生有所用,有何不妥﹖」師大慚,退職讀書(非工具書﹚。數年後,請復原職。校長詫曰﹕「何以反覆﹖」師答曰﹕「前者教書,今以教人。」問﹕「兩者有何不同﹖」對曰﹕「教書時,吾自以為知,照本宣科而已;教人,無本可宣,必苦而知之也。」 人生三大境界﹕「見山是山,見林是林」是「無知」之境;既而﹕「見山不是山,林不是林」,是求知之始;以至「山還是山,林還是林」,所變者人之認知也。人間之試場(實則乃煉爐也﹚,考無止境,至圓融而後止。有如煉鋼,初見是黑灰之鐵,繼而高溫熾之,宛似燃炭,終而鎚之、焠之,又復為鐵矣。如此週而復始,百煉而成精鋼。 君所見,何止於鐵乎﹖ 《智慧學九論》,僅乃九論而已,能開人茅塞,已是求之不得矣。真正的「智慧(智=知+日,需多學多聞。慧=彗+心,彗者掃帚也,掃在心上,所去者私心也。﹚」是「宇宙進化」的原動力,豈人間千言萬語所能致﹖老朽之不傳者,無須揠苗助長也。 不見有德人,世間如浮塵;多事多一事,少瞋少一瞋。 |
#舊 178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6-07] |
主題: 謝謝先生所教,學生心中之見、思兩惑已漸得解,日後必當精進修為,自義無反顧,「無為而為」也。臨去之際,學吾生有最後一問。如今程式語言的發展,西方已發展至另成熟境界,下一步即是自然語言。而先生在《組合語言的藝術》一書中所言,組合語言是未來程式應用的關鍵。事經十年,先生的看法是否仍是如此﹖如果是,但現今的狀況是,幾乎(不敢說是全部)學的都是高階語言(C,C ,Java.)等,學組合語言的人幾無立足之地。面對這樣的情況,先生所見為何﹖最後,學生對先生只有三個期望。第一,多加照顧自己的健康(可能是多慮了)。第二,雖人類存亡是應該認真看待,不過有時侯也可以幽默處之嘛。﹚第三,未來先生能述而作(智慧除外﹚,留下智慧的結晶於後世。 |
回應﹕ 「當今」兩字甚確,但當今將會變成「過去」。在自由經濟下,資源浪費成習,以視窗為例,若用組合語言,程式小三十倍,速度會快百倍。但美國人貪逸惡勞,用自然資源換取他們的享受。總有一天,油乾燈盡,人就會後悔了。 組合語言是種藝術,真正的藝術家是不屑於嘩眾取寵的。我們花了兩個多月,重做漢字字庫,以128KB放進CPU中。(資料100KB,程式28KB,品質保證不輸於現有高達數十MB的字庫。換算成本,約值美金一元,較別家約便宜二十多元。但若中國人用之,十億套就省了兩百億美金,高階語言做得到嗎﹖﹚ |
#舊 182 留言者:小生 [2000-06-08] |
主題: 請問向左渦漩與向右渦漩有何不同﹖ |
回應﹕ 若問美女之酒渦,一在左頰一在右也。但若問「能量渦漩」的向性問題,就複雜了。第一涉及觀察者立場的問題,垂直於渦漩方向,基於線性的延伸,必為相對的立場。上觀為左者,下為右;上觀為右者下則左。另一為角動量的方向,根據「右手定則」,將拇指食指伸開,相互垂直,與餘指形成三維方向,垂直於拇指的食指為角動量。 這只是經驗法則,由於人類生存在太陽系中,太陽系的運動是符合右手定則的。為什麼﹖要問五十億年前的目擊者,些微的能量變化,聚之成眾。外在的「壓力」使之內聚,而內部的動力產生外抗,最後右大於左(科學家相信另有反系統﹚,結果便右傾了(如果人能換一個角度,是為左傾,誰不是時左時右,飄忽不定的呢﹚﹖ 2007年補:若問大氣變化,由於地球赤道直徑大於兩極,自轉時表面的氣流會有距差速。距差速與半徑值成正比,赤道快,兩極慢,故北半球的渦旋為反時鐘,南半球為順時鐘。 |
#舊 184 留言者:胡廣達 [2000-06-08] |
主題: 智慧學九論看不懂,請問我要如何增加瞭解她的能力﹖請問如何來研究中國功夫﹕太極拳。如何知道這就是太極拳、如何練了即不受傷、又可防身、如何擇師、如何驗証它、如何傳承它、如何依規矩而又脫規矩。因為大師充斥的今日,我不知道如何不走錯路;請朱先生告知如何來追求一門學問的真理。對了,你鼓勵青年人從事教太極拳的工作嗎﹖如何做為一個好的傳承者﹖ |
回應﹕ 《智慧學九論》不懂也罷,建議先看《宇宙浪子》,如果也看不懂,《智慧之旅》也是個機會。世間有個不變的準則﹕「窮困終生乏人問,富逸深山有遠親」。當今中國功夫成了熱門,百服千服之外的「遠親」都搖身一變,成為傳人。如何研究﹖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功夫原先是給「修道人」防身用的,如果要為「好萊塢」張目,花巧就可。 不論做什麼事,要先下「功夫(功=工+力,指做事用全力以赴,或用力以完成者。夫=象形字,象插笄的大人,指可依靠的人。﹚」中國功夫不下功夫,只能稱做中式舞。教太極拳沒有什麼不可以,但自己學通沒有最重要,否則是「招搖闖騙」也。 |
#舊 194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6-17] |
主題: 1,何謂「天才」、「人才」,有無「地才」呢﹖各才體用因果為何﹖2,若有地才,而天、地、三才是否有層次(亦為三才結構﹚之分呢﹖例如﹕天才﹕「﹖(神﹚」、「聖賢」、「英雄」人才﹕「將臣」、「官吏」、「匠技」地才﹕「﹖」、「﹖」、「﹖」3.如何成為一位能慧眼識三才的「伯樂」呢﹖或作育三?~之師呢﹖不才之問,望先生海涵,不吝賜教) |
回應﹕ 1,一般不談「地才」(地=土+也﹕根本就是土。才=象草本初生之形,始也,力也。﹚」,草木出於地,「地才」豈非草木哉﹖漢字之奧妙,在於「無句讀」之「字串」。如言﹕「天才會下雨、天才會做詩」,或「人才會下雨、人才會做詩」,其意云何﹖加上「常識」,就是人之「理解」(以理解之﹚了!「地才」只有一種理解﹕「地才會長成草」!結果太明確了,就失去了「聯想」的趣味,微言無大義,人恒棄之。 2,漢字的名稱詞「體用因果」之規律,率為前、後之分(訛用者有之﹚。故「天、人」為體,「才」為用,因「天、人」,故而有「才」。然而「名稱詞」不具時間,故無因果,前述者,僅表示到此(才﹚為止。很顯然,「天才天用、人才人用」,人非天,不知天,怎識「天才」﹖ 今人好高騖遠,把根尚未成的幼苗掘之拔之,培育於「溫床」,美其名為「天才班」!似此,「天」才會令「人」瘋狂也!老朽於五零年入師大附中,當時有所謂「實驗班」,實驗結果,未見「天才」,反而導致同學間妒忌排斥!人何不「安份」,以培養「人才」為職志﹖「人」本動物,大不了可謂「原人」,因「學而知之」,「知」後始可謂之「有用之人」,是「人才懂做人之道」矣!設「天」欲起而「用」人,「人才可能成為『天才』,『天』才會善用之」。 3,「層次」是一種「同一屬性的結構分類」,世間人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功能定義」,做為「人」,舉凡聖賢、君王、盜賊、娼妓都在同一層次,與「才」無關。聖賢力不及盜賊,權未如君王,色遠遜娼妓。唯有在同一功能上,有了比較之標準,始可判其層次(梨不可與桃比層次高低,除非以「價格」、「成色」等為準﹚。 4,君意明矣!答案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世事有其規律,小環境隨大環境而變,大環境因應「時空能量」而變,設將此變化之流程書之於紙,展之閱之,知「世事前定,不得逾越」也。流程該變,「天」才會出「天才」,人間自有人才!以君執著於「作育英才」之理念,是「考試及格」,但非優等,何也﹖「人定勝天」﹖有可能乎﹖今世之果本係「天意」,人不過「隨天而舞」罷了!「考者求其『終』(故父亡曰先考﹚」,不盡心盡力,不能謂「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無需「揠苗助長」也。 |
#舊 198 留言者:沒有我這個人 [2000-06-19] |
主題: 順便說一下中文2000的收字情況,究竟收錄多少漢字,採用何種內碼或交換碼﹖謝謝! |
回應﹕ 中文2000很「可能」會分兩個版本,目前正在研究中。由於「市場考量」,第一種字庫收三萬字(含ISO10646,大五碼,國標碼及港澳用字,存於CPU中,約佔128KB﹚。第二種為SUPERCJK(含中、日、韓、越南之漢字﹚近八萬字,空間增加一倍。事實上,這八萬多字九成以上的系統用不著,所以我們打算以第一套廉價服務電書廠商,第二套則用來營利。 至於字碼,為省空間(UNICODE一字四字元,僅三萬字就佔了120KB,八萬字320KB,加上輸入碼又需數倍以上,老朽不敢領教﹚,一概採用倉頡內碼(完全不佔空間,若用二字元之倉頡交換碼,也只佔64KB﹚。 這些對照碼表,待CPU完成後,一律免費公開。 |
#舊 199 留言者:skylees [2000-06-19] |
主題: 1,先生在九論裡面的層次論提到,宇宙一切變化,皆是能量變化的關係。敝人覺得奇怪的是,能量何以一定要「運動」呢﹖它有可能不「運動」嗎﹖2,因為先生道貫古今,學貫中西,所以九論分析起來頭頭是道,條理分明,令我輩嘆服不已。只是這可苦了我這學社會科學的人了。因為自然科學的知識付之闕如,所以一旦牽涉到像能量,向量這些術語時,已經盡力理解但常有霧裡看花的遺憾。不知先生是否能開列一些自然科學的私房書,讓敝人學而習之,不亦樂乎﹖敬祝安康 |
回應﹕ 問得好!這是當今的「終極疑惑」,已到達人類認知的極限。雖然當這個「為什麼」解決後,必然還有另一個為什麼,仍然是「終極」。所謂的「科學精神」,就是不厭其煩,打破砂鍋問到底。祇惜到得這裏,已經不再是「科學」而進入「玄學」了。 為什麼呢﹖人常把已經「認識」的萬事萬物視為「當然」,這就錯了。「認識」是極為複雜的一種「機制」,跨越了「高能物理」、「生物化學」、「神經生理學」、「行為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人工智能」等專業。 怎麼說﹖西方自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開始,將各種學術分類處理,以便實用。在古代是反對這種觀念的,那時的哲人深知「知識」的力量,反對將之應用在生活上(中國人稟持的信念「玩物喪志」,即是﹚,他們認為會導致人類的滅絕(不幸而言中矣!﹚。 為什麼﹖生命是脆弱的,人心是自私的,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當人的力量彼此相去不遠時,一個人對其他人的損害不大;設若有人能藉助「知識」,把人與人的距離增加,那時禍害將成倍上升(莊子早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人生是有限的,宇宙是無窮的,以有限測無窮,豈非和吹肥皂泡一樣﹖這一來,各種「學術」一天一天走向「專業化」,各自「分道揚鑣」。亞里士多德不過分了幾類而已,到今天,舉世不下數千類「學科」,終極由一個變成無數個。 為什麼呢﹖ 一位老陶師有三位高徒,個個手藝不凡,均負盛名。他們彼此間互相較勁,誰都不甘雌伏。 有一天,老師父把三個徒弟叫到面前,拿起三團陶土,說﹕「你們不過會拉坯,就自命不凡了!這三塊土,大小重量完全相等,看誰最有效率!」 三個徒弟各有想法,大徒弟認為做得多最好,於是他一口氣完成了一百多個作品。 老師父看了,說﹕「不錯,你是個生意人。」 二徒弟認為完整最好,他做了一個圓球,美侖美奐。 師父說﹕「很好,你可以做哲學家。」 等了許久,第三個徒弟還沒有送作品來,最後大家發現他在樹上睡覺。 「你的作品呢﹖」 「早就做好了呀,不還在那裏嗎﹖」 老師父嘆口氣說﹕「唉!要是人人像你,這世界多美好﹖」 為什麼呢﹖生意人把事物弄得複雜不堪,大眾糊塗了,他們才有利可圖。哲學家把知識弄得「高深」不已,人人不懂,他們才能自吹自擂。人美其名,說追求知識為了「改善自然環境」!人怎麼能「改善」自然呢﹖「改善過的自然」,哪裏還是「自然」﹖不僅不自然,而且「怪然」,人類遲早會受此怪之害。 為什麼呢﹖你還想知道嗎﹖當然,我還可以「破」下去,但又為什麼呢﹖ 想學自然科學是好事,坊間有很多「通俗科學讀物」,各有長短,可供入門。 |
#舊 203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6-22] |
主題: 學生從小到大,雖無大災及身,但也苦難不斷。常思﹕「是何因以致此﹖」,或有一時之明,但旋及困惑已。而後歲月流載,苦難漸少,路雖遂,知雖廣,人之志雖立,但自幼心所繫之惑,仍百思不得其解。時餘月之前,遭遇情劫,身陷苦海而不得脫出。一日行經圖書館旁,心中突有所感﹕「何不讀易哉﹖」,至今仍無法得知,何以有此感哉!。是遂窮究書海,欲借一易以讀之。吾從未接觸易,然而卻要自易林之中,尋得一本堪讀之書,實緣木求魚。然緣之巧妙,實天之注定耳。易林之中,吾視而欲讀者,惟先生之《易經明道錄》也。讀之驚為天人,二話不說,連同《易理探微》,一併借回,研讀數日方休。其後變本加厲,除《宇宙浪子》、《多媒體劇作導論》外,盡皆閱畢。(然懂與不懂,實吾有以知之﹚畢生累積之惑,一一得解。後尋得先生之網站,得以和先生教學相長(教學相長是我的希望,為學當有青出於藍而更甚於藍之志,然目前僅能受教學於先生,而無相長之能也﹚。經月餘以來不斷之問答、反思、求解之間,惑漸少,志漸立,心中平安、和樂而自在也。近日,吾戮力思維,整理思緒,今將所得及所生之惑,簡要同先生說明。惑一,人智由低而高,語文概念亦由簡單而至完整。今先生整理漢字,發現其遵循易經分類法則。然這裡學生便生疑惑,文字之演進應與人智發展之高低有關(假設一),若漢字之規律為易理,而易理應成於人智達於極限而參透天理後之心得(假設二)。但文字卻是人智開始發展就隨之發明存在(否則何以溝通記錄),當早於易理之前。然古人在未參透易理之前,文字創造之規律何來﹖二種可能,一為誤打誤撞(機率微乎其微)。二為人智成熟得易理之後,重新整理既成文字使之符合規律,但基於某種理由或是疏忽,並沒有將整理的法則與結果傳文於世,使得後人不得其門而入,雖然說文解字注等著作,但後人仍難窺其堂奧。若前述假設一、二皆非,則其中玄妙之處,究竟又是如何﹖惑二,中華文化第三次大融合即當到來,學生日思夜想其融合之對象與道,學生認為,第三次融合的對象應為「事」、「物」與「欲」。今人之失,除不明天道與人世之外,更有缺乏格物致知之科學精神、不知事物因果之愚以及物慾橫流。因而使得環境破壞、資源過度消耗以及陷於感官欲望的無止盡滿足中。因此要解決問題的根本,當須借重宋明「理學」格物致知、體用因果之觀念,至於「欲」則借重老子三寶之中的「儉」鎮之。如此,天地人合一,實人類契機之始。然此時,學生在此便生疑惑,融合之後呢﹖人是否就能一帆風順﹖是否有第四次的融合﹖或則天地人合一之後,人即將進入量變而質變的另一境界,若此,其它無法質變的人是否就停留在人界輪轉呢﹖惑三,學生貢獻己之微薄心力,欲助先生一臂之力,復興中華文化。目前先生理論皆備(包括﹕《易經》、《道德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智慧學九論》、《漢字基因理論》、《漢字基因字典》及其它﹚,漢字基因工程的各種應用與系統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未來尚欠人和。目前學生既無理論創造之能,亦無參與漢字基因工程之才,於是決定切入第三領域,亦即推廣理論、推廣應用的中介角色。然未來必定遭遇一些問題,目前所想到則是漢字基因六論中的字形、字音問題。目前字形推廣有簡繁兩種,字音推廣有國語注意與羅馬拼音兩種。其中該如何取捨﹖中庸之道為何﹖洋洋灑灑,文雜多問,請見先見諒。 |
回應﹕ 人智由低而高,係指千萬年以來之狀況,然而「進化」之歷程如「波」,基於「量變產生質變」之原理(見《層次論》﹚,宇宙間沒有均衡、平滑、漸進式的「運動」(汽車速度太慢,不足導致質變,至超音速飛機問世,人始知有「音障」之質變﹚。 人智之質變曾有兩次,一是由猿人至智人,最近則為三千年前左右,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突破(希臘、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代表性之「智人」輩出(如希臘三聖、基督、佛陀、老莊孔孟等﹚。而所有之「智人」,一律以「精神」的昇華為唯一主旨。當今之物質文明,並非「進化」、而係人類「成熟腐化」之肇端。 老朽可為明證,若論「發明創造」,老朽可順手拈來,腦轉即成。十年前曾有「一千零壹種發明」。及見人性之貪婪,旋即憬悟,所為何來﹖加速自毀乎﹖為一些投機取巧、忘恩負義、唯利是圖之徒服務乎﹖但談及人生真相,迄今猶孜孜不倦探索追求。聖人知此,留下作業,讓後人細細參詳是也。 漢字之發展,乃人世變化之記錄,是謂「約定俗成」。其規律本存,俗人心私欲重,未見其利不謀其義也(易筋經流傳至今,俗人何以體格衰微如故﹚﹖ 三次文化融合,乃對今日「食古難化」、「挾技自重」之善知識「當頭棒喝」,實係文化發展之理解法門也。「一」之數,尚且分之不盡,何況曰三﹖蓋人已迷於「萬象」,難見其一,故歸納於「三才」,以期「萬法歸宗、援三返一」也。天地人本為一,從何而分﹖長寬高之別在於方向;質子中子電子在於性能;你我他不外主觀。人因「分辨心」而有別,若求理解「真實」,「求異無盡,求同則一」是也。 知此,波有高低,浪有疾緩,何慮一時之陰晴,文字之簡繁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