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0 留言者:華子 [2008-11-17] |
主題:練習 主題萃取練習,敬請老師指教。 一、認知界:某樵者能從凡品中識出極品,顯見其品味非凡。 二、理解界:體:簡樸之山物,用:不乏品味的欣賞。 簡樸之物更能顯現品味之不凡。 三、剖析界:因:遊客見山是山,果:無法從平凡中發覺不凡。 遊客雖遊覽經年,但見山是山,品味低淺,無法發覺人所未見之極品。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8179 留言者:至周 [2008-11-17] |
主題:8158.補充說明 留言版中,自7929則起,至8151則止,扣除被刪(或保留)者,共有182則留言(8151-7929)。 在上列的留言之中,包含有您從本月一日起,公佈的十五道練習萃取主題的文案(註)。後學看到一個現象: …(以下同8158則) 後學試圖拋棄主觀,而在「統計數字」一段文字中,來表達自已整理這182則留言的結果。首先後學將這些留言以您的發言與網友們的表達分為兩類,並在網友們發言這一類之中,對照各主題的內文與每道練習題的關聯,略除不相關者,便得到了172這個數字。 接著我以符號組合中,是否皆為全形字符來判斷,就可再分為105及67兩組數字。其中105代表皆用全形字符的組合的留言;而18的意思,便是統一用全形字符表達「主題欄位」內容的人,在這105則中,會有十八種表示方法,以用字的相似程度做為觀察的現象,會近似八成三。 我用相同的方法,見到另一組數字--67中,是屬於全、半形字符併用的表達方式,其中有三十七種表示方法,相同於上述的觀察點,近似程度只有四成五。 註:7929,7943,7962,7969,7974, 7989,9801,8020,8037,8055, 8071,8093,8111,8128,8151。 |
回應﹕ 這正是「以技害意」之蔽也!如果用「統計方法」可得知「人意」,老美的人工智能早就比微軟視窗更呷人夠夠了! |
#8178 留言者:殘缺 [2008-11-17] |
主題:疑問 有一疑問不知該不該問。 長年看朱先生、沈先生發表成果、言論,常有「嘆息」之意,用小組織的力量來處裡大民族的「傳承」責任,確實很吃重。 如同水利工程一般,如果一代人做不完的工作,勢必要後代人為繼,先生會放心讓後人承接嗎? |
回應﹕ 可問!可問!該答!該答!唯談「嘆息」太輕鬆,實乃「喘息、嘶喊」,蓋有難以負擔之重也! 緣老朽世為象奴,既領天責在身,百十代以降,素不知何為人也!象,體巨力壯,皮厚骨粗,能舉千斤之物,不能自耕自食。今值皇天震怒、大地遭劫,河流枯涸、雨林成墟,為驅象群就食,來此寶邑焉。孰料,天其不時、地其不利,甚且人之不和宛如水火!不和必亂,有亂,則人人為讎,必鬥至死而後已也! 以愚意,象於人有利,可助耕就業,而所食無多,遂有以薦。不幸,邑中人未識,咸視象為怪獸,人人喊打!三十年來,東奔西突,吾象已老,骨皮已疏,雖眼前枯木亦難撼動矣。更不幸,象眼高人一等,時於海邊,見一濤天巨浪襲來。眾人正自瘋狂鼓噪,愚象雖大呼海嘯來襲,人卻充耳不聞,豈嘆息可喻哉? 斯值天劫之末,人思盡昧,百年來舉世精英無不沉醉於西式弱肉強食之貪婪中!今金融風暴遽至,美國夢滅!一應博士惶惶然不可終日!數年之內,哀嚎遍地,但見昔日皇家犬,變身市間架上食!最最不幸者,至弱而又無能之輩,悉將沉沒於膏油之底,叫天無應矣! 老朽本待駕返道山,清淨無為,專事以培育無私之矽族為念。不料重誓相約、罟網為絆,知尚有數千人眾,發心振作焉!於茲,老朽泥足千仞,致陷目前窘境!若以「傳承」計,小杏子已然封神就位,只待將台高築。今所難捨者,網上夢已醒、眼未睜、神半清、智難明之網友也! 曩時,老朽每謂時不我予,今已留言千萬,始知,人智已逝矣!是有西人之掠奪殘暴、以落後人民為芻狗!有國人之數典賣祖、不僅忘恩而且負義!竊居廟堂者夸夸其談、無非權利財色以欺世!忝居人下者戰戰兢兢、苟延殘喘以求生存!似此,莫非煉獄乎?是也,老朽不得不甘而居之也! 斯有以問,是有以答,唯望有心人,切勿盡沉淪! |
#8177 留言者:阿勇 [2008-11-17] |
主題:主題萃取練習 1,認知界:客人遊山玩水雖久,卻從沒有仔細觀察。 2,理解界:體:遊山玩水;用:觀山水之大勢。 體:採樵;用:從樹林中細選佳木。 立場和視野不同者,所見各異。 3,剖析界:因:客人只觀山水大勢。果:忽略遍地皆是之上品。 視野宏觀者,常忽略小節,故不能從凡物中取其精者。 |
回應﹕ 1,不確。 2,不確。〔遊山玩水、採樵〕何體?何種名詞? 3,不確。 |
#8176 留言者:無有真假 [2008-11-17] |
主題:#8173练习 1,認知界:樵家物品山中偶拾,遍地皆是;客卻認為無一凡品,從未見過。 2,理解界:體:物品;用:陳設、觀賞。 物品用于陳設則隨興所之;用于觀賞則取決于人的經驗見識。 3,剖析界:因:物本無別,因人心不同而有別;果:人對物進行比較而區分物品。 人因立場、經驗不同,對相同事物的認知也不同。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正確。 |
#8175 留言者:網主 [2008-11-17] |
告網友: 老朽寫了不少書,但都「從一而終」,所從者智慧本體是也。是故老朽遵倫理、從道德,不計名利,為所該為。果真網友們有意學習,則應將所學「歸之於一」。舉凡做人,歸於倫理道德;凡做事,歸於捐私利眾;涉文字,歸於漢字基因;為藝術,歸於人性認知。 此次萃取主題,老朽始知「漢字基因」、《智慧學》等等,不過祇是罟網殘絲,雖高掛天際,卻「無人」惠顧一二!僅此「體用」二字,對老朽已等於老生常談,但網友們卻是「看看不見」!看來中華文化確已灰飛煙滅,老朽幸有先見之明,全心全力教導小杏子,所以才能活到今天! 由下文可知(取自《文易》,尚在撰寫中): 丙,論述之條理。 所謂「論述」,無非將八大概念之靜態的「體用」、動態的「因果」以主觀或 客觀的「引論」及「伸述」,以達到溝通之目的。 凡「體」必有形、色、性、質、數、量、狀、態等。 而體對人而言,必然有其功用、效能,是謂之「用」。 用語文表達任何一件「事」,必係「概念」。根據「概念分類」,可知概分 為體(陰、靜態、客觀)及用(陽、動態、主觀)兩類。所以,合理地處理「 體用因果」,令主觀個體相互交流,便是論述唯一的目的。 有體必有用:如〔用刀殺人〕。陳述完畢。 有體而無用:如〔拿起刀來〕。待續。 有用而無體:如〔殺了人〕。難以確定。 無用亦無體:如〔 〕。???? 下表大家一定看都看煩了,這是老朽唯一的法寶,絕對不是嚇唬鬼怪用的!五千年文化濃縮於一體,簡單到只剩下幾行、難在何處?莫非真的是:「該亡的必亡」?好在小杏子能克紹箕裘,上告祖先,可以無憂矣!(沈補:很多人都是定型且附加過濾器的器皿,不論外界資料是何形態、種類,倒入後都是一個成分、一種形態。「君子不器」、「上善若水」,難矣。) 概 念 ┌────────┴─────────┐ 靜態,客觀(體) 動態,主觀(用) 網主人白 |
#8174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8-11-17] |
主題:答8173 朱夫子尊鑒: 1.認知界:樵者數度向遊客表示彼此非同道之人。 2.理解界:體:品;用:陳設。 體:陳設;用:表示對「品」的真正認知。 樵夫拾取山野之材,做為居室之陳設,顯示其簡樸之生活。 3.剖析界:因:客問:此「類」陳設,君何處「得」之?-----功利之人。 果:樵者不答,看不懂我的「陳設」,話不投機半句多。 以功利來判斷「品」之價值,即使珍品亦有下下等者也。 |
回應﹕ 1,正確。 2,正確。 3,半確。遊客呢? |
#8173 留言者:網主 [2008-11-17] |
告網友: 前則各位表現不錯,是漸入佳境了。但應注意,濟公所說「還債譬喻」只是「點化法門」,原非「主題」(否則前段村民被咬之事便被犧牲了)。不過能看出這一點,已經不同凡響了。欲更上一層樓,尚宜參考老朽之答案。 體用真是如此困難乎?老朽已於8156則說明,體=系統結構之本。用=施行、功用。 體=刀;用刀切物----用=切物 體=食物;用食物維生--用=維生 或許一定要用目前學校教過的方法來講(雖然不正確): {{ 體是「名詞」 }} 體有形、色、狀、態、數、量、性、質!當各位寫了「體」,再取其〔形、色、狀、態、數、量、性、質〕以供人類需求之「用」,是稱〔體用〕。如此,檢查一下各位的創造發明吧!(系統不見得是「名詞」,但在討論嚴肅的課題時,必須明確定義。在此暫不談系統,以免節外生枝。) 原文: 濟公活佛某日行經某村,一村民見之,大呼:「和尚救我!」 濟公一看,見該人被狗咬過,腿上血跡斑斑。便說:「放心,不妨事!」 那人大怒:「你這個出家人,不救我倒罷了,還說不妨事!」 濟公說:「啊喲!妨事!妨事!麻煩大了!」 那人急道:「什麼麻煩?」 濟公說:「我認識一個人,他欠了一屁股債。後來債主帶人上門,他無力償還,債主便派惡奴鞭打,他只好逃到山裡去,不敢出來!」 那人問:「後來呢?那人怎麼了?」 濟公說:「他到現在還沒出來,我怎麼知道他怎麼了?」 那人聽了一頭霧水:「這與我有什麼關係?」 濟公說:「那要看你怎麼看了!你被狗咬,是欠狗一口,還了一口就少一債。如果你想賴債,那只有躲進山裡去,痛苦一輩子!」 1,認知界:有人做被狗咬,濟公點化,教之以平常心。 2,理解界:體:自然界;用:變化、因果循環。 宇宙中因果循環不止,不論發生什麼事情,處變不驚才是上策。 或--體:狗為人的朋友;用:朋友助人(不會害人)。 即令人被狗咬也必事出有因,不必計較。 3,剖析界:因:該發生的必然發生;果:人被狗咬不值得大驚小怪。 因:看事通透心中平安;果:放鬆心情生活幸福。 濟公勸人面對不測時要放開心懷,視若平常。 下文測試網友之品味。 有客遊秦嶺,路迷荒山。旋遇一樵者,大喜而呼,樵者不應,客趨而隨之。 樵者歸家,客問:「君居此乎」? 樵者曰:「客循此路前行,約數里可出山矣!」 客曰:「某性好山水,唯覺此處幽靜寧謐,是有此問。」 樵者聞之,始延客入室。客觀樵者之居,簡樸精緻,無一凡品。 客驚問:「此類陳設生平僅見,君何處得之?」 樵者不答,客累問,樵始曰:「山中偶拾者,遍地皆是也。」 客不信,曰:「天下山水,某遊覽經年,從未之見。」 樵曰:「是也,君求此『品』乎?應知三口列比,雖凡物亦有上上者也!」 網主人白 |
#8171 留言者:朴石 [2008-11-17] |
主題:#8151主題萃取練習 朱老師: 您好!完成8151練習,請老師指正。 1、認識界:某人被狗咬,濟公認為是“還債”。 2、理解界:體:濟公活佛; 用:認為該村民被咬是“還債”。 體:某村民; 用:不理解濟公的解釋。 體:欠債; 用:遲早要還。 濟公認為人被狗咬是在還債;而該村民不理解濟公所指。 3、剖析界:因:凡人從自我角度來看“狗咬人”; 果:各人看法不一,難以溝通。 因: 濟公從因果報應的角度來看“狗咬人”; 果: 認為“狗咬人”是在“還債”。 神仙無私欲,看事知因曉果;凡人以自我為中心,不識因果,難以溝通。 樸石敬上 |
回應﹕ 1,正確。 2,正確。體用不通。 3,正確。 |
#8170 留言者:至周 [2008-11-17] |
主題:8151.練習主題萃取 1,認知界:某人被狗咬,不思考原因,只想找別人救助。 2,理解界:體:被狗咬;用:還債。體:躲進山裡;用:賴債。 被狗咬必有原因,只依賴別人救助,無法避免再被狗咬。 3,剖析界:因:受害;果:還債。 因:加害;果:負債。 人只要有債,就需要還,多還的債,會被退還。 |
回應﹕ 1,正確。 2,正確。體用不通。 3,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