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36 留言者:網主 [2008-12-10] |
告網友: 漢字教學自12月1日起,已上七課,全部課業皆貼於「罟網鴻爪」--「漢字精華」之中,自38頁起、﹟8286則開始,可逕往參閱。 漢字教學之八 前則作業無人過關,實非戰之過,乃知識有限、練習不足也!如同主題萃取,練了一個月才出成績。但惜時間有限,早已說過,在多媒體大學乃八個學分的功課,怎期「五年畢業」? 其中最大的錯在於「概念、觀念不分」!即令是「概念分類」也指的是「將概念這種觀念,予以分入類中」。而不是取任何一個「概念」,就可以切分。自省之下,很可能是8438則,老朽一時疏忽,寫了:試將「天(或自選)」作為「一元--點」。原意是「天之觀念」,但老朽以為已經講明,人人盡知。孰料因陋就簡,害得大家都誤會了!觀念能不清楚乎?為文能不慎乎?! 老朽只負責將各位帶進智慧之門,有志修習者,首應養成「正確的認識方式」。否則,像西式學堂的填鴨,連全聚德也上不了桌!好在各位年輕,只要方向正確,假以時日,漢家大道得張也! 基於以往經驗,老朽「說過」的觀念,結果都石沉大海!為了加深印象,以便逐步深入(今後已進入「概念網絡」之蓮花寶地,漢字心法將一一出籠),不得不再將2觀、4族、8類、32屬補再次充說明。緣老朽說了多年,已忘究竟說了什麼、沒說什麼,重複難免,望網友萬勿一目掠過。 單從概念來說,「一維(兩儀-線)」相於主觀的「立場」。人源自低等生物,生命種類無限(尚在進化中),若需用二分法點出人與萬物不同的定義,顯非易事。 伏羲氏認為宇宙係混沌一片,其中無非陰陽兩類。「陰」者,山朝北、有雲、暗也藏也,難知見,靜止,聚斂;「陽」者,山朝南,得日照,草木開展,高又明也,動態,發散。須知,一應解釋盡係後人所為,釋之一正一負、一動一靜未嘗不可,再以象徵視之,實乃萬古不易之真相! 其實,陰、陽尚有更重要的層次認知,是為「肉體、精神」。人之肉體繼承了生命之物質基礎,精神則將生命之意義發揚光大,得以貫徹九幽、與宇宙同儔! 因之,人類站在肉體與精神的「立場」上,產生了「主觀、客觀」兩種認知;在主觀,我之動為生、靜是死,我思故我在。再看客觀,一應事物井井有條,若無緣因,一概靜止(於茲,有禪宗六祖南華寺公案風動心動之辯,不贅)。據此,才能將人類所認知的概念,層層剖析,進而與宇宙合流。 在概念分類上,由於涉及「機器理解」,其重要性無與倫比。尤其是第一維,萬一有誤,以下各類之誤差將越來越大,結果將一無是處。先聖伏羲氏之偉大,正在於人智啟蒙之初,就看準了正確的方向,指導著後人,步入永恆。於此,兩儀的象徵成立。 四族比較易解,體有抽象、具象,用有認識、行為,皆可分辨、觀察。 分辨在心,出之於內,如「象、數、性、徵、關係、意義、條件、利害」及「刺激、分辨、狀態、感受、程度、印象、情緒、希冀」等認知,無非由內而外;而觀察則係由外而內,如「形、色、性、質、數、量、位、能」及「能力、意念、目標、動作、功效、判斷」等行為,皆係外觀所得。 由此可知,此四族之間,同有內、外之別,且交互發展,完全符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易理」。只是再簡單之觀念,現代人也大量濫用,「動作」與「行為」顯然有異,但人人混淆亂套!最荒唐的是電視新聞記者們,空負著「大眾教育」的功能,卻不學無術(勝過老朽),觀念貧乏! 電視採訪記者養成「不良習慣」,亂用「口語」。例如說,當有一警民衝突現場,記者常說:「警察們做了驅散示威人群的動作!」這是什麼話?,妙的是,人人聽得「懂」,總比「警察向人們示威」說得「正確」!「驅散人群」是什麼動作?恕老朽無解,蓋: 動作:〔動〕=體有空間變化;〔作〕=用有時間變化。體用的時空變化。 如:他舉手碰到屋頂。〔體=手臂舉起到屋頂,僅時空變化〕。 正確理解所感知或觀察的概念,才是正確溝通的不二法門,唯在不正確的時代,常有荒謬之事發生。是知,近世紀知識發達,但人智更昧,究其因,概念失序、觀念紊亂矣! 八類分別承續四族,「抽象族」別無選擇,全係人類為了觀察及應用方便,先行「定義」,而後「應用」。「具象族」亦然,在文明發韌之初,一切存諸自然,謂之「本存物」。但隨人類社會之成長,「人造物」逐漸增加。於漢字中,不可思議的是,兩種概念約略相等,恰好成兩類。 「認識族」只能以內在、外在分,「感知」為內在,因心腦所受:感=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響力;知=出口如箭之快速。「狀態」係外在,乃觀察所得:狀=可見可知者;態=事物在變化者。事物可見可知之變化。兩者皆基於「唯心認定」,係主觀之一己認知(西方稱「形容詞」)。 「行為族」在於主觀對環境變化有了認知後,基於一已利害,所採取的反應。行為有兩種,一是生命進化過程中、因遺傳而得的「本能」,一是由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然而,概念屬於「人用」,而且漢字也非普世機能,故「本能」易遭誤解而採用「能力」。 行為:〔行〕=體有空間變化;〔為〕=用有目的。體用的目的變化。 如:他舉手摸到屋頂。〔體=手臂摸到了屋頂,目的達成〕。 同理,能力屬於內在,由人之意識所控制;經驗來自外在,由環境變化所控制。兩者又互為表裡,陰陽相輔,完全符合易理精神。 本日作業:(所有答案上限30字) 1,為什麼學漢字要先學分類? 2,觀念分類的「方法」為何? 3,觀念分類有什麼「功效?」 如瞭解不足,可提問題,限30字,且限三題。注意:今後不再回答! 網主人白 |
#8535 留言者:逆海風 [2008-12-09] |
主題:#8438作業再修改 請老師指正。然晚輩自知天之分類實無能力再往下分了。 (一元-點) 天,系統總稱 ┌───────┴───────┐ 一維(兩儀-線): 整體,宏觀 個體,微觀 ┌───┴───┐ ┌───┴───┐ 二維(四象-面): 規律 現象 變化 靜止 ┌─┴─┐ ┌─┴─┐ ┌─┴─┐ ┌─┴─┐ 三維(八卦-體)結構 流程 具象 抽象 循環 隨機 形靜 能止 |
回應﹕ 做學問與天分無關,觀念分類需廣深精的功夫,是天下知識的門戶,怎能一蹴而及?老朽傳授這些法門,本未期待各位有驚人的答案,不過為了講解漢字,略示機宜而已。只要網友們心中有了一把尺,遇事用心,各各妥善分類,日久自有成效。 所分大致不差,唯「天」乃「概念」,不需分類。但若謂「系統總稱」,也應說明是何方神聖。此外,天系統缺乏能量,總是一場空! 以所分而論,「靜止」不如「永恒」,下分「本體、時空」可也。 |
#8534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8-12-09] |
主題:覆試系統分析 朱夫子尊鑒: ![]() 這些電學名詞,其「觀念」個個分開說都知道。可是,一時想做個「系統分類」,整體觀念又是如此 「模糊不清」。可能是,當初唸書時,就沒有系統的念,書是英文版,以「用」為主,不研其「體」。而且, 課程太多,甚至學到「核能發電」,至今從未用過,早就還給老師了。 |
回應﹕ 毛病還在!「電」是什麼?概念也!不過作為學習,略知其理即可。 |
#8533 留言者:朴石 [2008-12-09] |
主題:主題分類練習 朱老師: 您好!修改以“拳法”為主題的分類,請老師指正。 拳 法 ┌────────┴─────────┐ 立場: 身法 心法 ┌───┴─────┐ ┌────┴─────┐ 現象: 功架 招式 元性(先天) 識性(後天) ┌──┴──┐ ┌──┴──┐ ┌──┴──┐ ┌──┴──┐ 認知: 身架 氣脈 本招 變式 直覺 本能 感知 反應 樸石敬上 |
回應﹕ 很好!缺點是「區間用字重複」,如一維是法、二維亦然。雖然字字有別大是不易(老朽之分類也難避免),但能免則應免。 |
#8532 留言者:乾乾 [2008-12-09] |
主題:試答8527則 朱老師:您好。 試答如下,請老師指正。 ![]() 注:恒星和黑洞按照質量各分四個等級。 另,有個問題想請教老師。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提到關於時間,如果站在太空(地球之外)則時間的觀念會不同,因為人類的時間觀念來自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請問老師,對於時間到底如何理解才符合宇宙真實? 學生 敬上 |
回應﹕ 「天文」何指?若做三維分類只屬練習,但若分成32屬,則必須符合「真實」,否則難以為繼。上次老朽已經告知,云「此次大有進步」者,前半所答之觀念也!旋又曰:「行星與星雲不搭配,八成的黑暗物質遠較行星重要得多」!如此分類已成「笑話」矣! 蓋若談「天文科學」,所列錯得太多;再談「科普天文」,內容也有問題。「行星」所佔比例,不到宇宙中的億分之一,怎能與「星雲」相提並論?星系屬「天象」?為何置演化?與星雲何以差上許多? 老朽時間有限,不可能一一為汝解說,已告不妥,應知止矣! |
#8531 留言者:阿勇 [2008-12-09] |
主題:留言#8495則練習 昨天電腦有壞,未得上網,故現在補交昨日作業。 守株待兔:人性本貪且惰。指人以不正當方式求獲,費時且一無所得。 好逸惡勞:指人貪享一時的安樂,厭惡辛勤的勞動,懶惰且短視。 囫圇吞棗:把棗子整個吞下,不加咀嚼。意謂只憑含糊認識,而不究細裡。 斷梗浮萍:無根之萍,飄浮大海無所定住。意謂到處飄泊,生活不定。 寵辱不驚:無論得寵或受辱皆不動心,意指無視名利得失之處世態度。 悲從中來:痛苦的感情從內心自然發出,意指流露真誠的哀傷。 |
回應﹕ 大致正確。「電腦有壞」不通! |
#8530 留言者:秦漢唐 [2008-12-09] |
主題:再答8495則作業 老師一語中的,學生反思後、發覺仍沉淪於「愚迷境」。﹟8503則學生誤解題意,誤認應該以「理解境界」(「因為」、「所以」)和「剖析境界」(「反之」、「必然」)之格式為文。作業不及格,正心誠意,重新再做,懇請老師再次費心指正。 野人獻曝:田夫以曬日為寶,欲獻之與其王。原喻無見無識,引申為自謙之詞。 游刃有餘:良庖以薄刃解牛,以無厚入有間。原喻技合於道,引申為揮灑自如。 呆若木雞:紀渻子為王訓雞,至似木雞乃成。原喻德全智熟,引申為不知所措。 朝三暮四:狙者騙愚猴不知、朝暮三四無別。原喻愚笨無知,引申為反覆無常。 指鹿為馬:當權者稱鹿為馬,無人敢言真相。原喻強姦民意,引申為是非不辨。 螳臂當車:螳螂臨車豎嫩臂,欲攔車之去路。原喻自不量力,引申為以卵擊石。 學生 敬上 |
回應﹕ 頗有進境,很好!做學問理當如此,遲早有成! |
#8529 留言者:襄助 [2008-12-09] |
主題:系統分類練習 (一元–點) 電腦(系統) ┌───────┴───────┐ 一維(兩儀–線): 硬體 軟體 ┌───┴───┐ ┌───┴───┐ 二維(四象–面): 輸入 輸出 指令 數據 ┌─┴─┐ ┌─┴─┐ ┌─┴─┐ ┌─┴─┐ 三維(八卦–體):現有 外接 圖像 聲音 宏觀 微觀 定義 數量 |
回應﹕ 輸出入係功能非硬體!指令數據非軟體! |
#8528 留言者:黎明近焉 [2008-12-09] |
主題:覆試系統分類 朱夫子尊鑒: 依先生之教,從「務實」做起。從「基本電學」的「直流電學」的觀念,來做系統分類。 電,體:雲中陰陽交會,正電子、負電子相交所釋放的電能。 字首〔雨〕,體:陰陽之氣聚為雲,水從雲下。 字身〔申乙〕,用:象陰陽交會閃光之形。 流,用:水從高處順著山川向下移動,為必然的趨勢也。有「移動」之義。 字首〔水〕:體:液體。 字身〔 〕:體:川也。川為體,其用為流水。 直,用:十目所視者,不偏不曲也,應當。 用:連續而不變。 字首〔目 〕:用:視也 字身〔十〕:體:十之數也。 水流:水在川中由水位能高之處向水位能低之處的移動。 直流:流必有向,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方向,固定不變。 電流:電子在電導體川中由電位能高之處向電位能低之處的移動。 直流電:在單位時間內,電子在電導體川中移動的方向,固定不變。 (一元–點): 直 流 電 ┌───────┴───────┐ 一維(兩儀–線): 極性 流向 ┌────┴────┐ ┌───┴────┐ 二維(四象–面): 陰極 陽極 反向 正向 ┌──┴──┐ ┌──┴──┐ ┌──┴──┐ ┌──┴──┐ 三維(八卦–體) 負電 符號(–)正電 符號(+) 放電 蓄電 蓄電 放電 蓄電為體,放電為用;放電為體,蓄電為用。 |
回應﹕ 三維不妥. |
#8527 留言者:網主 [2008-12-09] |
告網友: 本期成語解釋與老朽所料相若,知多數「自作主張」將「成語當創作」也!成語多有「典故」,不可「棄典忘祖」!老朽無時間且無能力一一更正,有志向學者宜自查字典為是。 但是,所謂功夫看罩門!老朽於各位文中,若看出若干端倪,則列舉之;無則無。 漢字教學之七 顯然,人要有效地利用電腦,就必須與電腦真誠地溝通,令電腦瞭解人的需求。問題在於:有誰瞭解人如何與人溝通的?不錯,誰都知道是用語言、文字,但是有誰知道什麼是語言、文字?學者專家鑽研終身,無非以語文闡釋語文,令已懂的人多懂一點所不懂的,令不懂的人更是不懂! 換句話說,人人以為「溝通」兩字不難理解,但是,又有幾個人知道「什麼叫做溝通」?分明不知道什麼溝通,但是人人都在「莫明其妙地溝通」!其結果,是臭水溝通連臭水溝,養肥了不少蛆蟲蒼蠅!尤其是在「高科技」當道下,農藥加上殺蟲藥劑,武力再來金融海嘯,舉世人人自危! 事實是:溝通者,以語文為溝渠,互通彼此之觀念也!進一步說:概念為記憶中、認知經驗之索引,當概念層層開展,同時調動了所有相關的經驗,也就是說對相關的概念有了觀念。這種觀念,令人能「一觀即能生念」,既已生「念」,對任一「主體」而言,可稱「理解」。 由上可知,漢字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先天具足二進位分類結構。也可以說,自先聖伏羲開始,就已洞察文字概念的奧秘,將「變易之理」設計成為思維的架構。繼而千秋以降,讀書人於潛移默化中,相互溝通,約定成俗。待得資訊時代到來,當二進位結構大行其道時,電腦的漢字理解終於水到渠成。 鸚鵡學語,不過嘩眾取寵;走狗乞食,只因媚外崇洋!惜乎西方思想淺薄,死抱著一個創造論不放,故難窺《易經》堂奧、視「一元分兩儀、兩儀分四象」為「迷信」!不亦愚哉?宇宙萬有分明來自虛無,但因華夏孽子智力不足,只見洋月亮圓,外星人或上帝說了算數,自己老祖宗便被丟到一邊去了! 洋人寫了本Caos,說二分法每到「週期三分裂」便頓成「混沌」,今人喻之天象。五千年前伏羲氏演八卦,早就見及「視覺基因成體而止於八卦」!是以周文王出,直接進入由64卦,釋爻而不再立卦。國人自甘墮落,自民初便全面西倒,以至於老朽不得不懸網自了也! 前五課已介紹到「週期三」,分裂之後又待如何?現將第四維接上即可知曉。第四維相當於(不等於)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以下之概念就可以全面開展了。只惜,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已形成兩套交互的系統,其間關係非常複雜。正因如此,此四維索引無法以二分法行之,是成混沌。 然而,混沌中亦有規律,為了承續前面的二進位分類原則,將之分成四族,則可分成八類,二分至此為止。二分雖不易,但三分、四分未必不可行,基於承續系統一貫之精神,取四分,得8*4=32,遂有32屬。再於32屬下各分八種,則共有256種,正好湊成一個電腦資料的基本數--字元。 不懂電腦結構者無法理解,何以要「湊足一個字元」!同理,不懂老莊思想的人,也不可能領會何謂「道法自然」!偏偏國人自以為學會了「來來來,來上學」,「道法自然」有何難懂?問題是古今幾人曾經做到了?同理,能開機玩電腦遊戲,人都時髦了,但又有誰「設計過電腦」? 在初,於討論分類觀念時,經常使用「維數」說明層次的觀念。但隨著討論的深入,二維、三維易與其他觀念混淆。為了解說方便,本分類必須賦與「專用名稱」,今後不再另加解釋。如下表所示:立場之主觀、客觀共稱「二觀」,現象有「四族」,認知有「八類」,類別有「32屬」。 ![]() 1、立場有「二觀」: 概念為供傳達信息之載具,載具必有一立場,於立場中傳達特定之信息。 其靜態者指客觀事物,是立場之體。(以英文論,係名詞等。) 動態則為主觀變化,是立場之用。 (以英文論,係動、形容詞等) 2、現象有「四族」: 體有抽象、具象,用有認識、行為,皆可於靜態下分辨、觀察。 抽象有「象、數、性、徵、關係、意義、條件、利害」等因子。 具象有「形、色、性、質、數、量、位、能」等因子,可供辨識、應用。 認識有「刺激、分辨、狀態、感受、程度、印象、情緒、希冀」等。 (認識多為形容詞) 行為(或反應)有「能力、意念、目標、動作、功效、判斷」等。 (多為動詞或副詞) 3、認知有「八類」,類下有「32屬」,屬下有「256種」: 抽象者分:定義,應用。此類無體、無形、無色。 定義者多供辨知,係人為假設者。 如:符號、語法、根源、現象。 應用者多係對象,係現實環境之代稱。 如:規範、人際、資訊、意義。 具象者分:本存,人造。此類有體、有形、有色。 本存者多為「自然形」,無特定機能。 如:本體、肢體、植物、動物。 人造者多為「幾何形」,有特定機能。 如:食衣、住行、起居、工作。 認識者分:感知,狀態。此類為人被動接受者。 感知者為因覺而知,由接收刺激到產生印象。 如:刺激、感覺、心緒、認知。 狀態則為所知之果,辨知各種變化的狀態。 如:化態、動態、界態、知態。 行為者分:能力、經驗。此類為人主動發生者。 個體指生命本具者,由官能進至智能。 如:官能、體能、技能、智能。 社會則需要學習,包括做事待人等行為。 如:生活、溝通、行事、控制。 本期作業: 以各人自作之「系統分類」作業,凡已通過者,可於8類下試分32屬。 (如無把握,作業不必貼上網)。 範例如上。 網主人白 |